一 中文类相关文献
1.《大众文艺》,现代书局1928—1930年版。
2.《大众文艺丛刊》,大众文艺丛刊社1948—1949年版。
3.《读书生活》,上海读书生活社1934—1936年版。
4.《歌谣》,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1922—1925年版。
5.《红色中华》《新中华》,红色中华社1931—1938年版。
6.《解放》,延安解放周刊社1937—1941年版。
7.《解放日报》,延安解放日报社1941—1947年版。
8.《抗战文艺》,抗战文艺刊行部1938—1946年版。
9.《每周评论》,每周评论社1918—1919年版。
10.《文艺战线》,延安文艺战线社1939—1940年版。
11.《文艺月报》,文艺月报社1941—1942年版。
12.《文艺先锋》,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1942—1947年版。
13.《文艺突击》,延安文艺突击社1938—1939年版。
14.《文艺阵地》,文艺阵地社1938—1942年版。
15.《新青年》,群益书局1915—1926年版。
16.《现代评论》,北京现代评论社1924—1928年版。
17.《延安文艺研究》,延安文艺研究书刊发行部1984—1992年版。
18.《战地》,战地半月刊社1938—1940年版。
19.《战国策》,昆明战国策社1940—1941年版。
20.《振导月刊》,桂林振导月刊社1942年版。
21.《中国文化》,延安中国文化社1940—1941年版。
22.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3.艾思奇:《艾思奇全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5.程光炜:《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76》,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26.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陈平原主编:《中国俗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陈唯实:《抗战与新启蒙运动》,武汉扬子江出版社1938年版。
29.陈学昭:《延安访问记》,北极书店1940年版。
30.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陈世骧:《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33.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陈国球、王德威编:《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35.丁玲:《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冯崇义:《国魂,在国难中挣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38.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高全喜:《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1.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42.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郜元宝:《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
45.郭德宏、李玲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46.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7.何其芳:《何其芳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8.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贺桂梅:《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0.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3.黄昌勇:《王实味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黄修己编:《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5.黄炎培:《延安归来》,上海国讯书店1945年版。
56.户晓辉:《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7.胡乔木:《胡乔木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8.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9.胡风:《胡风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1.胡绳:《胡绳全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金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3.柯仲平:《柯仲平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4.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5.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6.老舍:《老舍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
68.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9.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70.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1.李怡主编:《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巴蜀书社2013年版。
72.李怡、颜同林、周维东:《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4.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5.黎辛:《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6.梁漱溟:《梁漱溟自述: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77.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林默涵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79.柳湜:《柳湜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80.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1.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82.刘锦满、王琳编:《柯仲平研究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刘金镛、房福贤编:《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4.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刘增杰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6.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7.刘兆吉:《西南采风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88.罗岗:《危急时刻的文化想象——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0.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91.马良春、张大明主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2.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5.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6.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7.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8.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9.钱理群:《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0.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02.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3.孙犁:《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孙晓忠、高明编:《延安乡村建设资料》,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5.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
106.石凤珍:《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107.舒湮:《战斗中的陕北》,武汉文缘出版社1939年版。
108.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汪木兰、邓家琪编:《苏区文艺运动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10.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1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2.王海平等主编:《回想延安·1942》,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1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4.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115.王丽丽:《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7.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18.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19.王瑶:《王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0.文天行:《历史在这里闪光——抗战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1.文天行等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资料汇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122.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23.温儒敏、丁晓萍编选:《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124.温儒敏、陈晓明等著:《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5.魏朝勇:《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26.夏征农等编:《现阶段的中国思想运动》,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版。
127.萧延中主编:《从奠基者到“红太阳”》,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128.徐迺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9.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版。
130.徐讯:《民族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1.《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延安文艺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32.《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编:《延安鲁艺回忆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133.杨联芬:《晚晴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135.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6.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7.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一卷:感觉·图像·叙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8.杨念群主编:《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39.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0.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景中的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2.余英时:《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3.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4.张闻天:《张闻天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
145.张申府:《张申府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6.张学新、刘宗武编:《晋察冀文学史料》,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7.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148.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9.赵园:《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50.赵超构:《延安一月》,南京新民报社1945年版。
151.赵树理:《赵树理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52.朱鸿召:《延安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3.朱鸿召编:《众说纷纭话延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4.朱晓进:《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6.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7.钟敬文编:《歌谣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5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59.钟敬之、金紫光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左联回忆录》(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2.中国新文学大系编委会:《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6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6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65.周而复:《新的起点》,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166.周立波:《周立波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67.周扬:《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8.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9.曹成竹:《关于歌谣的政治美学——文化领导权视域下的“红色歌谣”》,《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
170.曹成竹:《从“歌谣运动”到“红色歌谣”:歌谣的现代文学之旅》,《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
171.陈平原:《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读书》2009年第9期。
172.陈培浩:《民族形式和革命美学的创制——以民歌体叙事诗〈漳河水〉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
173.程鸿彬:《延安1938—1942:“都市惯性”支配下的文学生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
174.程凯:《重读〈新的信念〉与〈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6期。
175.段从学:《“民族形式”论争的起源与话语形态论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76.范永康:《何谓“文化政治”》,《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4期。
177.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
178.苟有富:《毛泽东和赵树理之关系的质疑——与董大中先生商榷》,《山西文学》2007年第5期。
179.贺桂梅:《革命与“乡愁”——〈红旗谱〉与民族形式建构》,《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180.贺桂梅:《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
181.贺桂梅:《“民族形式”建构与当代文学对五四现代性的超克》,《文艺争鸣》2015年第9期。
182.贺照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涵:从梁漱溟的视角看》,《思想》(台湾)2009年第13辑。
183.贺仲明:《论民歌与新诗发展的复杂关系——以三次民歌潮流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
184.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185.黄兴涛:《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
186.贾植芳:《在复杂的世界里——生活回忆录》,《新文学史料》1992年第1期。
187.金良守:《论“民族形式”论争的发端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88.康凌:《方言如何成为问题?——方言文学讨论中的地方、国家与阶级(1950—1961)》,《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2期。
189.黎辛:《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写作、发表和参加会议的人》,《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
190.李杨:《“赵树理方向”与〈讲话〉的历史辩证法》,《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191.李玲:《异己的环境中,主体何为——再论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杜晚香〉》,《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
192.李陀:《丁玲不简单——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193.李遇春:《话语规范与心理防御——论丁玲在延安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94.刘进才:《从“文学的国语”到方言创作——四十年代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195.刘进才:《民间的何以成为民族的——文学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文体及语言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96.卢燕娟:《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延安文艺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3期。
197.陆耀东:《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初探》,《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
198.骆寒超:《论中国现代叙事诗》,《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199.毛巧晖:《“民族形式”论争与新中国民间文学话语的源起》,《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00.欧阳军喜:《论新启蒙运动》,《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
201.潘南:《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形式”倡导中的创作问题》,《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02.单世联:《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03.王彬彬:《“新启蒙运动”与“左翼”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204.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05.王丽丽:《文艺与意识形态交错纠缠的开始——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与胡风事件》,《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06.王荣:《论40年代“解放区”叙事诗创作及其形式的“谣曲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07.王晓明等:《笔谈赵树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
208.王中:《论丁玲小说的语言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
209.吴舒洁:《民族与阶级视野中的“甲申史论”——“明亡三百年”与19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210.吴晓川:《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211.阎浩岗:《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视野与互文性方法——以土改叙事为例》,《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4期。
212.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
213.杨联芬:《“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14.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215.袁盛勇:《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216.袁盛勇:《“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217.袁盛勇、阮慧:《真实而脆弱的灵魂——论丁玲延安时期的话语实践及其复杂性》,《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
218.张霖:《两条胡同的是是非非》,《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219.张桃洲:《论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建构的资源:谱系、形态与难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220.张武军:《“马克思中国化”与文艺界“民族形式”运动——兼及对中国当下文艺问题的启示》,《求索》2009年第1期。
221.张永泉:《丁玲与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论争》,《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
222.赵浩生:《周扬笑谈历史功过》,《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223.赵家璧:《话说〈新文学大系〉》,《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
224.赵卫东:《一九四○年代延安“文艺政策”演化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
225.赵学勇:《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26.赵园、钱理群、洪子诚等:《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二 中文译著及外文类相关文献
1.[美]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德]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0.[日]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1.[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3.[意]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4.[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7.[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2.[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邱应觉等译,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23.[韩]金会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族形式论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3期。
24.[韩]金会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族形式论争”有关资料目录》,《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2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高瑾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7.[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8.[俄]列宁:《列宁全集》,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9.[匈牙利]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0.[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2.[德]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4.[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5.[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6.[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8.[印]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范慕尤、杨曦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9.[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0.[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1.[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2.[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3.[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4.[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6.[苏]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张仲实译,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版。
47.[斯]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9.[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0.[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4.Joanthan I.Israel,Radical Enlighten: philosoph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ty 1650—1750,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5.Peter Gay,The Enlightment: An Interpretation—The rise of modern paganism,Newyork: Norton Library,1966.
56.Der-Wei David Wang,The History that is Monster: History,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20th Centur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
57.Haiyan Lee,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1900—1950,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