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5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文学地理学原理:全2册

    Principles of Literary Geography

    梅新林 葛永海

    2017-12-01

    978-7-5203-1375-9

    1188千字

    16

    世界文学 地理学 研究

    根据“地理学一新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一新文化地理学”以及“文学地理学一新文学地理学”的历史与学理逻辑,本书首次明确提出“新文学地理学”的新命题,以创建“新文学地理学”体系为学术宗旨,以“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的“三原”论为理论引领,以概念界说、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整合为四大支柱,最终融合为“历史回顾”、“学科理论”、“空间动力”、“研究路径”、“学术关联”五大板块。全书重点围绕“还原一重构一超越一回归”四大环节展开系统论述,力图在“古今一中西”以及学理维度上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集中体现了国际视野、本土情怀、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对于推进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文学研究的跨界交融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政治经济学维度:以《小说月报》上的广告为中心

    The Dimens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entering on the Advertisements in Novel Monthly

    李直飞

    2018-01-01

    978-7-5203-1152-6

    318千字

    22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本书以《小说月报》上的广告为视角,在以往研究现代文学转型的基础上,通过广告透视出一些研究现代文学转型中被遮蔽的因素,初步考查了民国经济、政治、法律、传媒、教育等诸多社会机制对《小说月报》创刊、运行、终刊等的影响,勾勒了作者、编辑、出版商及读者是如何“适应”或突破各种机制的,彰显各种“合力”影响下的现代文学艰难转型。在学界提出民国文学的背景下,本书是民国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尝试。

  • 革命时期的文学遗产:中国当代激进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Radical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

    周晓风 王开国 陈祖君

    2020-06-01

    978-7-5203-6267-2

    327千字

    24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文艺思潮 研究

    本书从文化视角梳理阐释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集中对中国当代激进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勾画了激进主义文学思潮由来及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总结中国当代激进主义文学思潮作为“革命”时期的文学遗产带来的教训和启示的基础上,揭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文化精神从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到文化理性主义的发展逻辑。

  • 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研究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朱培丽

    2020-08-01

    978-7-5203-6556-7

    278千字

    25

    知识分子 思想评论 中国 现代

    在知识创新与国运兴衰密切关联的现代社会,知识界思想认同不仅寄托着知识分子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多棱镜式思索,而且反映着不同制度理念、思想体系的人心角逐。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梳理和阐释知识界思想认同的理论要义与国外镜鉴,进而从背景与格局、境遇与考验等方面研判和勾勒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精神版图”,尝试性提出引领与建构我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当代进路,旨在从知识主体的角度拓展研究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 文学世界与族群书写

    Literary World and Ethnic Writing

    梁昭

    2018-03-01

    978-7-5203-1344-5

    223千字

    13

    世界文学 文学研究 文集

    本文集以“文学世界与族群书写”为主题,探讨中国与英语世界中的族群书写、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议题。文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书写”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学。重点以广西壮族的“刘三姐叙事”和贵州苗族的“蚩尤叙事”为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壮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种表述价值和结构。第二部分“世界文学”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的多族群文学史建构以及英国、中国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地域认同。第三部分“学科交叉”梳理、评述和反思了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评对话”评论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专著。

跳转共1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