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爱德华·赛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美]F.杰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俄]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刘剑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刘耀中:《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宝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阿英:《晚清小说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蔡翔:《英雄神话的尴尬再生》,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漱渝:《五四文坛鳞爪》,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戴鞍钢:《晚清史》,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主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董大中:《赵树理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樊星:《当代文学与国民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贺仲明:《理想与激情之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胡滨:《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皇甫束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黄科安:《延安文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黄曼君:《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惠萍:《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江腊生:《后现代主义足迹与文学本土化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姜辉:《革命想象与叙事传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金汉、冯云青、李新宇:《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刘堃:《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绍棠:《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作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岩:《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诗歌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增杰、关爱和:《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罗晓静:《“个人”视野中的晚清至五四小说——论现代个人观念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欧阳建:《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齐红:《心灵的炼狱——新时期女性文学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邵荃麟:《文学十年》,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
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苏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
孙席珍、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孙先科:《说话人及其话语:“年轻人”的精神成长与“父之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8年版。
汪洪编:《左右说丁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王行人、刘蓓蓓:《各领风骚》,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肖向东:《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想之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严蓉仙:《冯沅君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于听:《郁达夫风雨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郁云:《郁达夫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伟:《多余人论纲》,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研究——以同期女性思潮和史实为参照》,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赵玲丽:《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创作主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周春霞:《解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的文本张力与生产机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周良沛:《丁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周晓扬:《20年小说思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德发、谭贻楚、张清华:《爱河溯舟——中国情爱文学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朱鸿召:《延安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英]李约瑟:《李约瑟文集》,陈养正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冰心:《冰心全集》(第2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独秀:《我们断然有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忠实:《白鹿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从维熙:《从维熙文集》(第五卷),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从维熙:《从维熙文集》(第八卷),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丁玲:《丁玲全集》(第4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丁玲:《丁玲全集》(第9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都梁:《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冯雪峰:《冯雪峰论文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龚海燕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蒋光慈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郭小川:《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郝铭鉴、陈福康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学理论集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浩然:《金光大道》,京华出版社1994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四十自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
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胡也频:《胡也频选集》(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华盛、胡光凡编:《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天纲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梁启超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下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新民说:少年中国的国民性改造方案》,黄坤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36年影印版。
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柳青:《创业史》(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柳青:《柳青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庐隐:《庐隐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莫言:《红高粱家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莫言:《小说的艺术》,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任访秋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散文集4》,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石评梅:《石评梅全集·散文游记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版。
舒婷:《舒婷诗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孙犁:《孙犁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孙颙、魏心宏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小说集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王安忆:《漂泊的语言》,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王锦厚、毛迅、周健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王开明、曹万生、杨宗国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短篇小说卷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王蒙:《王蒙专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蒙:《夜的眼及其他》,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二册(诗文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跃文:《国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吴强:《红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第3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第10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1》,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小说集5》,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伍加伦、钟德慧、潘显一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中篇小说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肖凤、孙可编选:《庐隐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徐俊西、郜元宝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郁达夫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文学理论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杨沫:《自白——我的日记》,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杨扬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茅盾卷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于建嵘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二卷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3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郁达夫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世硕、严蓉仙编:《冯沅君创作译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乐黛云编:《外国鲁迅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张承志:《张承志文集·散文卷》,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张平:《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业松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柔石洪灵菲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赵南荣、林爱莲等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散文集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郁达夫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周立波:《暴风骤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传誉、王茉莉主编:《郁达夫传记资料》(四),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朱维铮编:《弢园文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北斗》(1932年)。
《大众文艺》(1930年)。
《文化批判》(1928年)。
《小说月报》(1921—1926年)。
《新潮》(1919—1920年)。
《新青年》(1915—1921年)。
巴金:《一点感想》,《文汇报》1949年8月22日。
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第1期。
陈建华:《“五四的女儿”:爱情、传记与经典》,《随笔》2009年第6期。
陈平君、甘秋霞:《〈芦花荡〉中“反常”式的英雄塑造》,《文化学刊》2016年第8期。
陈婷婷:《贾宝玉和高觉慧形象比较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程仁章:《论改革题材小说中的爱情描写》,《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在电影剧作讲习会上的讲话》,《人民文学》1955年第3期。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20日第7版。
杜庸:《读吕梁英雄传》,重庆《新华日报》1947年1月30日。
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2年。
范伯群:《三论陆文夫》,《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费秉勋:《评白嘉轩》,《小说评论》1993年第4期。
冯留建:《公民意识的形成规律论析》,《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冯牧:《初读〈创业史〉》,《文艺报》1960年第1期。
付永丽:《论“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得与失——以柳青〈创业史〉的梁生宝为例》,《普洱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高昌:《重逢:公木的1978》,《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3期。
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年第4期。
《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第8、9期合刊。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胡光凡、李华盛:《周立波在东北》,《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胡军:《叙述“成长”——试论〈红旗谱〉叙事的现代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荒煤:《伟大的历程与片断的回忆》,《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
黄彩文:《新人的颂歌 历史的足音——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小说妇女形象》,《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黄传波:《女性独立·男性叙述——〈伤逝〉副标题所涵蕴的危险性》,《写作》2011年第1期。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
孔范今:《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两次冲刺》,《时代文学》2000年第4期。
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人民日报》1952年5月21日。
李里峰:《工作队:一种国家权力的非常规动作机制——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李士文:《从生活素质材到艺术形象——谈〈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形象创造》,《人民日报》1961年8月9日。
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1年。
李杨:《“人在历史中成长”——〈青春之歌〉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李遇春:《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完美主义人物形象分析》,《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李泽厚:《两点祝愿》,《文艺报》1985年7月27日。
李正红:《论蒋光慈模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李子云、王蒙:《关于创作的通信》,《读书》1982年第12期。
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疆学刊》2003年第1期。
刘福林:《一幕给人以鼓舞力量的悲剧》,《文艺报》1981年第7期。
刘心武:《生活的创造者说:走这条路!》,《文学评论》1978年第5期。
柳江:《谈典型性格的创造》,《长江文艺》1950年第2期。
罗列:《出走与归来——从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中出走女性的译介看“五四”女权话语的多样性》,《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
罗荣渠:《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东方》1994年第6期。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的写作经过》,《晋阳学刊》1980年创刊号。
马和民、何芳:《“认同危机”、“新民”与“国民性改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马俊山:《新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终结——论陈白露的悲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4期。
茅盾:《文艺创作问题》,《人民文学》1950年第5期。
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人民文学》1953年第11期。
彭荆风:《灾难的儿子——记公刘》,《文史天地》2001年第6期。
齐晓红:《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曲士飞:《〈亮剑〉亮出了剑,锈迹斑斑》,《艺术评论》2005年第11期。
宋明炜、康凌:《社会主义成长小说——以〈青春之歌〉为例》,《东吴学术》2011年第2期。
谭廷杰:《试论〈暴风骤雨〉中翻身农民形象》,《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陶国山:《“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建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万方:《“空镜子”里面谈快乐》,《文学会馆》2004年第4期。
王金双:《中国现代作家视域中的底层民众——以“人力车夫情结”为观察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王荣珍、张文东:《莫言的卡里斯马想象》,《当代文坛》2016年第6期。
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王岳川:《文化衰颓中的话语错位现象》,《山西发展导报》1994年7月1日。
王中江:《进化主义原理、价值及世界秩序观——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基本观念》,《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熊权:《“革命加恋爱”:早期普罗文学中的模式化书写及其嬗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许杰:《关于〈小巷深处〉》,《萌芽》1956年第12期。
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阎纲:《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3期。
阎世笙:《理想人格理论透视》,《延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杨珩:《战士与诗人的足迹》,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6年。
杨经建、郭君:《“革命”与“经典”》,《求索》2006年第3期。
杨晓帆:《“新文学”与“现代人”:〈人的文学〉的人文话语透视》,《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
一丁:《独具匠心的传世佳作——纪念〈小二黑结婚〉创作出版70周年》,《赵树理研究》2013年第3期。
尹婧:《试论〈创业史〉的两个人物形象》,《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张承志:《以笔为旗》,《十月》1993年第3期。
张岱年:《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化》,《书林》1990年第2期。
张光芒、徐仲佳:《性爱思潮与现代中国启蒙的崛起》,《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张光年:《语重心长》,《文艺报》1986年9月27日。
张平:《文学·现实及其他——兼〈天网〉创作谈》,《文艺报》1993年8月14日。
郑苏准:《吹响解放的号角——小芹形象的历史性进步意义》,《南昌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人民文学》1953年第11期。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人民日报》1960年9月4日。
朱德:《战斗中成长的新英雄主义》,《群众》1944年第9卷第16、17期。
朱鹏飞:《从解构英雄到建构英雄——浅谈李云龙、余则成到顺溜的质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朱寨:《时代革命的光辉——读〈红岩〉》,《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