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dap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hakespearean plays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Shakespeare studies in China. The study focuses on an important case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eformation and mutation of Shakespeare, and examin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kespeare and opera on the Chinese s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adaptation and stage combination, and examines th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Shakespeare and Chinese drama with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different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realism and freehand. This book studies the recep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hakespea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fluence, deformation and mut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imple textual research, and clarifies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forms and aesthetic presentation methods displayed by the fusion and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ater concepts through the Chinese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 Through the study of dialogue dramas and opera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 it highlight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hakespeare in the field of world Shakespeare studies, and hopes to establish a Shakespeare research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stone of other mountains and the jade of the East".(AI翻译)
李伟民:(著)
李伟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副会长,国际莎学通讯委员会委员,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主编,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序列“外国文学研究”方阵;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位委员会专家库评审专家;全国社科规划办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评审专家;北京大学图书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出版莎士比亚研究专著5部。莎学研究专著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结项等级为优秀。
Alexander Cheng-Yuan Huang..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Antony Tatlow..Duke: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Gary Taylo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Harold.Bloom..Riverhead Books a Member of Penguin Putnam,New York:INC Prese,1998.
Lydia He Liu.,1900-1937.Stand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Li Weimin.Shakespeare on the Peking Opera Stage.,2013,10(25).
Li Weimin.Social Class and Class Struggled:Shakespeare in Chi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2010(17).
Murray J.Levith..New York:CONTINUUM.2004.
Ruru Li..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Shuyu Kong..Stand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Xiao Yang Zhang..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96.
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朱尚刚:《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季羡林等:《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李伟民:《〈莎氏乐府本事〉及其莎剧注释本在中国——莎剧入华的“前经典化”时期》,《东方翻译》2010年第5期。
林纾:《序》,莎士比亚/兰姆姐弟:《吟边燕语》,林纾、魏易译,中国商务印书馆(上海)译印,光绪三十一年初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莎氏乐府本事》,杨镇华译,启明书局(上海)1937年版。
[英]莎士比亚:《罗马大将该撒》,郎巴特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1924年版。
[英]莎士比亚:《罗马大将该撒》,杨锦森注释,蒋梦麟校订,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七年版。
邝富灼:《莎士比亚乐府纪略》,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八年九月初版。(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八月第一版,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二月第五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威匿思商》,沈宝善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1921年版。
T.Takata:《莎氏乐府》(基本英文文库),中华书局(北京)1935年版。
[英]莎士比亚/兰姆姐弟:《暴风雨》,张莘农注释,中华书局(上海)民国二十五年二月版。
沈步洲:《新体莎氏乐府演义》(英汉双解),中华书局(上海)1921年版。
[英]莎士比亚:《麦克白传》,沈宝善注释,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元年版。
甘永龙:《原文莎氏乐府本事》,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版。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第1—10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英]莎士比亚:《暴风雨》,梁实秋译,商务印书馆(上海)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版。
奚识之:《莎氏乐府本事》,春江书局(上海)1930年版。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莎氏乐府本事》(英汉对照),何一介译述,启明书局(上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三版。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铸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江等译,上海译者书店(上海)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初版。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田汉:《哈孟雷特》,《少年中国》1921年第12期。
田汉:《莎士比亚剧演出之变迁》,《南国》1929年第3期。
余上沅:《翻译莎士比亚》,《新月》1930年第3期。
余上沅:《我们为什么公演莎氏剧》,《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纪念特刊》1937年6月。
陈瘦竹:《莎士比亚及其〈马克白〉》,《文潮月刊》1946年第4期。
袁昌英:《歇洛克》,《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纪念特刊》1937年6月。
袁昌英:《沙斯比亚的幽默》,《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5年第2期。
杨晦:《雅典人台满》,杨晦译,重庆新地出版社1944年版。
梁实秋:《关于〈威尼斯商人〉》,《国立戏剧学校莎士比亚特刊》1937年6月。
李贯英:《“莎士比亚的英国”中的“民俗”》,《民俗》1928年第37期。
李贯英:《莎士比亚的民俗花卉学》,《民俗》1928年第57期。
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赵景深:《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艺春秋》1946年第2期。
焦菊隐:《关于〈哈姆雷特〉》,《戏剧生活》1942年第3—4期。
徐云生:《研究莎士比亚的伴侣》,《文学季刊》1935年第1期。
林则徐:《四洲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戈宝权:《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伟民:《梁实秋与莎士比亚》,《书城杂志》1994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杨周翰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81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卞之琳:《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文学研究集刊》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
赵澧等:《论莎士比亚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发展》,《教学与研究》1961年第2期。
王佐良:《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嘉:《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江海学刊》1964年第4期。
孙福良:《走向21世纪的中国莎学》,《中华莎学》1999年第7期。
张泗洋等:《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编者:《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红旗插在西语教学和研究的阵地上!》,《西方语文》1958年第3期。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
覃柯:《孙家琇、徐步右派小集团现出原形——首都话剧界反右派斗争获得新的战果》,《戏剧报》1957年第17期。
李缀:《反击右派分子孙家琇》,《戏剧报》1957年第14期。
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郭沫若:《社会科学界反右派斗争必须进一步深入》,科学出版社编辑部:《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第二辑):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社会科学界反右派斗争座谈会发言》,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董建:《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德辰:《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大典》(下),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李伟民:《从人民性到人文主义再到对二者的否定》,《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俄]A.A.斯米尔诺夫:《莎士比亚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杨林贵译,张泗洋、孟宪强编:《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研究演出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方汉文:《西方文艺心理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奇佳、张永清:《文学与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朱文振:《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孙大雨:《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顾绶昌:《谈翻译莎士比亚》,《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顾绶昌:《评莎剧〈哈姆雷特〉的三种译本》,《翻译通报》1951年第3期。
未风:《翻译莎士比亚札记》,《外语教学与翻译》1959年第2期。
巫宁坤:《卞之琳译〈哈姆雷特〉》,《西方语文》1957年第1期。
张冲:《诗体和散文的莎士比亚》,《外国语》1996年第6期。
陈国华:《论莎剧的重译(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3期。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李伟民:《普及推广莎士比亚研究的基本建设——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辞书研究》2004年第6期。
朱静:《新发现的莎剧〈威尼斯商人〉中译本〈剜肉记〉》,《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王建开:《翻译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义与方法》,《上海翻译》2007年第2期。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莎士比亚:《天仇记》,邵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930年版。
毛时安:《生命档案:陈新伊导演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张奇虹:《让“上帝”降临人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纪念特刊》1984年版。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王元化:《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林克欢:《林兆华导演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陈友峰:《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孟宪强:《中国莎士比亚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李伟民:《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重要读物——莎士比亚戏剧简易读本》,《语言教育》2013年第3期。
邹红:《作家·导演·评论:多维视野中的北京人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胡伟民:《导演的自我超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1990》(说明书)2009年版。
李思剑:《莎士比亚研究的现代性——李伟民教授访谈录》,《四川戏剧》2015年第1期。
陈芳:《莎戏曲:跨文化改编与演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版。
陈芳:《全球在地化的〈卡丹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4年第1期。
曹禺:《发刊词》,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李伟民:《总序》,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1—12),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何辉斌:《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从丛:《相映成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文学评论》1998年版。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晖:《超越者的悲剧——〈哈姆莱特〉与〈狂人日记〉》,《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王忠祥、杜娟:《〈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兼及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章诒和:《中国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张奇虹:《奇虹舞台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顾春芳:《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编辑委员会:《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赵澧:《莎士比亚·外国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初编)》(上、中、下编),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1963年版。(油印材料)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瑟罗〉导演计划》,英若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5种》,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胡导:《戏剧表演学:论斯氏演剧学说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董健:《启蒙与戏剧》,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
邹元江:《戏剧“怎是”讲演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俄]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苏联戏剧大师论演员艺术》,江韵辉等译,艺术出版社1956年版。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1—6卷),郑雪来、姜丽、孙维善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光祈:《王光祈文集》(时政文化类·第4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编,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张奇虹:《导演艺术构思》,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李默然:《戏剧人生》,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等:《悲剧:秋天的神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余秋雨:《莎士比亚在中国》,《文汇报》1986年4月28日。
王忠祥、贺秋芙:《莎士比亚戏剧精缩与鉴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尚必武:《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徐企平:《戏剧导演攻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童道明:《他山集——戏剧流派、假定性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苏永旭:《戏剧叙事学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悲剧),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James Phelan J.Rabinowitz:《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维克多·泰勒、[美]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章燕、李自修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墨西哥]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于是之:《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汤逸佩:《叙事者的舞台: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变革》,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邵雪萍:《〈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罗]科尔奈留·杜米丘:《莎士比亚辞典》,宫宝荣等译,上海书店2011年版。
《探索的足迹》编委会:《探索的足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陈世雄:《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星亮:《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宋宝珍:《中国话剧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本刊记者:《访问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员》,《外国戏剧》1980年第1期。
孙家琇:《从莎剧看莎士比亚的戏剧观》,《外国戏剧》1986年第2期。
[美]戴维·斯科特·卡斯顿:《莎士比亚与书》,郝田虎、冯伟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上海戏剧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莎士比亚在中国演出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海戏剧学院1999年版。
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英]莎士比亚:《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朱生豪、陈才宇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杨宗镜:《导演是演出形式的创造者》,《人民戏剧》1982年第7期。
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英]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刁筱华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陈世雄:《戏剧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2006年版。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苏福忠:《朱译莎剧为什么是经典文献》,《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孙家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杜定宇:《西方名导演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杜清源:《舞台新解》,林克欢编:《林兆华导演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冯统一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烈雄:《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帆:《走进辉煌:献给热爱北京人艺的观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赵澧:《莎士比亚传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英]莎士比亚:《新莎士比亚全集》(第1—12卷),方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美]韦恩·C.布思:《修辞的复兴:韦恩·布斯精粹》,穆雷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濮存昕、童道明:《我知道光在哪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张国强、朱涌协、周祖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选集》,赵毅衡、周劲松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颜元叔:《莎士比亚通论·历史剧》,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胡度:《胡度文丛》,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蔡毅校订,中华书局2010年版。
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殷:《中国话剧舞台演出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伟民:《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包亚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1—4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俄]弗兰克·埃尔拉夫:《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谭霈生:《谭霈生文集》(第1—6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何炳珠、刘立滨:《寻找体现莎翁剧作的最佳形式》,《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俄]巴赫金:《对话、文本与人文》,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美序:《戏剧的味道》,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1—3册),朱生豪译,世界书局1949年版。
[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王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戏曲艺术》2012年第1期。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黄灿然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玛格丽特·克劳登:《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河西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匡复:《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名骥:《英吉利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版。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东雷:《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
田沁鑫:《田沁鑫的戏剧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田沁鑫:《田沁鑫的戏剧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教务委员会:《圣经》,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9年版。
陈纪滢:《齐如老与梅兰芳》,黄山书社2008年版。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曹路生:《国外后现代戏剧》,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乌尔苏拉·潘策尔、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尤千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费多益:《他心感知如何可能?》,《哲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美]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莉:《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演出中的营销策略——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四川戏剧》2014年第2期。
徐盛桓:《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黄佐临:《我的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晓鹰:《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李如茹:《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戏剧报》1986年第9期。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浙江省遂昌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起航: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交流合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何辉斌、彭发胜:《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戏剧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文峰、江达飞:《中国戏曲文化图典》,作家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盖叫天:《粉墨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何慢、龚义江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林荫宇:《徐晓钟导演艺术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昆剧研究会:《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小林:《“移步不换形”:〈血手记〉和〈欲望城国〉的迥异“移步”》,《戏剧艺术》2013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戴镏龄:《〈麦克佩斯〉与妖氛》,《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郭汉城:《郭汉城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阿甲:《阿甲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浙江遂昌汤显祖纪念馆:《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2008年版。
曹树钧:《莎士比亚的春天在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徐城北:《中国京剧》,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宋光祖:《戏曲写作论》,百家出版社2000年版。
李渔:《闲情偶寄》(上、中、下),杜书瀛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史论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程砚秋:《程砚秋日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曾永义:《戏曲腔调新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耿幼壮:《写作,是什么?——评罗兰·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傅修延:《释“听”——关于“我听故我在”与“我被听故我在”》,《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程虹:《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外国文学》2014年第4期。
傅修延:《听觉叙述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孙惠柱:《话剧结构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1983年版。
高义龙:《赵志刚唱腔集》,百家出版社1996年版。
钱锺书:《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陆文虎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谭霈生:《论影剧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曹未风:《莎士比亚在中国》,《文艺月报》1954年第4期。
[俄]米·莫罗佐夫:《莎士比亚在苏联舞台上》,吴怡山译,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张冲:《同时代的莎士比亚:语境、互文、多种视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明伟:《中国早期戏剧观念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季思:《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邹元江:《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郭汉城、章诒和:《师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郑体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钱宏:《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刘鉴唐:《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梅兰芳:《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加]诺思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程朝翔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郭小男:《观/念:关于戏剧与人生的导演报告》,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梁燕丽:《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苏]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的创作》,徐克勤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任明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评论集》,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年版。
[德]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余匡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洪琛:《洪琛戏剧论文集》,天马书店1934年版。
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1—4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史论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张泗洋、孟宪强:《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廖全京:《中国戏剧寻思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
钱宏:《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苏关鑫:《欧阳予倩研究材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张庚:《张庚文录》(第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从编》,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谱》,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荷]米克·巴尔:《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方汉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袁雪芬:《袁雪芬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颜元叔:《莎士比亚通论:传奇剧·商籁·诗篇》,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王复民:《戏剧导表演艺术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胡效琦:《杭州戏曲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庚:《张庚文录》(第1—7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美阿兰·布鲁姆:《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与友谊》,马涛红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吴小如: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蒋锡武主编:《艺坛》(第二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手稿》(第四册),朱生豪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王文章:《张庚学术研究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章寿松、洪波:《婺剧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叶开沅、张世光:《婺剧高腔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新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钱基博等:《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傅宏星点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董美戡:《董美戡文集》(上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王长安:《中国黄梅戏》,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金芝:《当代剧坛沉思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金惠敏、赵士林、霍桂桓、刘悦笛:《西方美学史》(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蒋星煜:《文坛艺林·备忘录续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杜定宇:《英汉戏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周珏良:《周珏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鹏程、王柯平、周国平:《西方美学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邓运佳:《川剧艺术概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李远强:《新时期四川戏剧文学史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名家论川剧》,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陈国福:《中国川剧》,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杜建华:《川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薛沐:《戏曲导演概论》,中国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李祥林:《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西方戏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周企旭:《剧人论剧》,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3卷),齐鲁书社1989年版。
郑家治、尹文钱:《李调元戏曲理论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年版。
[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粤剧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粤剧大辞典》,广州出版社2008年版。
戏剧学习资料汇编编辑委员会:《戏剧学习资料汇编》(1—9),中央戏剧学院1957—1960年版。
易红霞:《白云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美]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日]波多野太郎:《粤剧管窥》,廖枫模译,《学术研究》1979年第5期。
周春生:《文艺复兴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郭秉箴:《粤剧艺术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戏脉流芳》编辑委员会:《戏脉流芳: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第七辑),广州出版社2012年版。
江巨荣:《明清戏曲:剧目、文本与演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词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俄]莫洛佐夫:《莎士比亚在苏联》,巫宁坤译,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玉溪市花灯剧院/玉溪市艺术创作研究所:《花红灯亮六十春:玉溪市花灯剧团建团60周年(1952—2012)》,玉溪市艺术创作研究所2012年版。
余心:《欧洲近代戏剧》,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版。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杨朴:《二人转的文化阐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王玉文:《二人转辞典》,辽宁省丹东市群众艺术馆1986年版。
王兆一、王肯:《二人转史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耿幼壮:《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傅修延:《论音景》,《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5期。
李伟民:《被湮没的莎士比亚戏剧译者与研究者——曹未风的译莎与论莎》,《外国语》2015年第5期。
李伟民:《回到话剧审美艺术本体的外国戏剧改编——莎士比亚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人文杂志》2015年第4期。
王肯:《吉剧》,《人民戏剧》1978年第12期。
钟嗣成、贾仲明:《录鬼簿正续编(新校)》,浦汉明校,巴蜀书社1996年版。
戴晓彤:《戴晓彤戏剧文学集》(上、下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谢柏梁:《世界悲剧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王守仁、侯焕镠:《雪林樵夫论中西: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家范存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秋雨:《世界戏剧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信芳:《周信芳全集》(文论·卷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余上沅:《戏剧论集》,北新书局1927年版。
徐保卫:《凝望与倾听: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刘炳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炳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续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虞尔昌:《文艺杂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彭镜禧:《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选集》,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0年版。
彭镜禧:《细说莎士比亚论文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
尹锡南:《英国文学中的印度》,巴蜀书社2008年版。
冯品佳:《重划疆界:外国文学研究在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1999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李伟民:《血泊与哲思相交织的空间叙事——莎士比亚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演绎》,《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
王晓鹰、杜宁远:《合璧:理查三世的中国意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彭镜禧、陈芳:《背叛》,学生书局2013年版。
彭镜禧、陈芳:《天问》(改编自莎士比亚《李尔王》),学生书局2015年版。
[日]濑户宏:《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陈凌虹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附,濑户宏:《中国のッェイクピア》,日本松本工房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3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第4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华莎学》(第1—9辑),1989年2月23日—2002年12月3日。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1—2017年第1—7期。
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兆祥:《汉译〈哈姆雷特〉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慕白:《莎士比亚评传》,中华文化服务社民国三十三年三月版。
周越然:《莎士比亚》,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十月版。
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赵骥校勘,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郦子柏:《导表演艺术论集》(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
尹锡南:《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巴蜀书社2011年版。
李伟昉:《梁实秋莎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诗全集》,陈才宇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陈才宇:《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张生泉、王学明:《戏剧表演论》(上下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版。
宫宝荣:《经典新论: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