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3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Modern Newspap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赵利民

    2020-05-01

    978-7-5203-4951-2

    455千字

    112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

    近代文学借助报刊日益繁荣,近代报刊为文学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报刊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近代文学的语言、观念、文体、接受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是促进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一转型是不完善的,但它毕竟揭开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学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本论文集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开题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作者皆为该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文章涉及近代报刊与文学转型的多个方面,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思想者的声音:在西外听讲座之2018

    The Voice of Thinkers: Lectures at Western University 2018

    韩伟 董佳;庞晨光

    2020-06-01

    978-7-5203-6676-2

    375千字

    13

    世界文学 文学研究 文集

    本书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所做讲座的结集。这些讲座涉及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及对外汉语等,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热点性和问题性,是对当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一种学术回应和现场问诊,是不同学者学术思想的共和与共振,是中国学术在西外聚集之后向世界学术发出的“中国声音”。

  • 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研究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朱培丽

    2020-08-01

    978-7-5203-6556-7

    278千字

    25

    知识分子 思想评论 中国 现代

    在知识创新与国运兴衰密切关联的现代社会,知识界思想认同不仅寄托着知识分子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多棱镜式思索,而且反映着不同制度理念、思想体系的人心角逐。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梳理和阐释知识界思想认同的理论要义与国外镜鉴,进而从背景与格局、境遇与考验等方面研判和勾勒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精神版图”,尝试性提出引领与建构我国知识界思想认同的当代进路,旨在从知识主体的角度拓展研究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Research on Historical Compi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张军

    2015-03-01

    978-7-5161-5684-1

    251千字

    15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意在破除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人为分割,将其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研究并编撰成文学史。本书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前言,简述关于文学史、文学史学及文学史学史等概念,述说本书研究的缘起及依据,并概述本书叙述线索和章节布局。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尝试期。此时的文学史主体基本上就是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予以整合,很多文学史的分期仍然是按照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来进行的。本章将对中国近、现、当代以及新时期几个时间界碑的由来予以知识学考察。第二章 2000年前后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收获期。该时期倡导“重写文学史”学者的师辈们多编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他们的文学史主体主要由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部分组成。本时期与“重写文学史”倡导者同代的学者编撰更多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们以审美的文学史观作为自己的文学史追求,在文学史经典及阐释上狠下工夫,动摇了原来革命文学史观指导下的文学经典的排序和名单。本时期还有学者提出“汉语新文学史”观,但在具体文学史编撰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个文学史概念的优长,这是留给下一个时期文学史撰写者的任务。第三章 近十年来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震荡期。本时期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对之前“重写文学史”的理念与实践予以了反思,进而提出多样的文学史理念,并予以实践。大致包含几类:第一类是一些学者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文学史编撰;第二类是一部分学者开始着力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内在联系,试图将原来断裂开来的文学史链条予以重新锻造,使其成为“通史”;第三类是一些文学史家进行的个人化文学史创新书写;第四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开始按照“汉语新文学史”理念进行文学史编撰,一些学者在海外华人文学入史方面取得不菲业绩,还有一部分学者以“民国文学史”的主题编撰“中国新文学史”;第五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别或者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而书写文学史,可谓“教学改革型”文学史。第四章 对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予以整体反思,并提出自己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思路。

  • 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论文集

    Cultural Confidence: Chinese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hang'an Forum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西北大学文学院编

    2017-11-01

    978-7-5203-1084-0

    583千字

    16

    文艺评论 中国 当代 文集

    本书为“中国文艺长安论坛”集,此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传部和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承办。书稿是由此次参会的各位和专家的发言稿和约稿组成,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自信与世界眼光、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发言者都是中国文联的、文学评论界的知名教授学者。

跳转共7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