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文化艺术杂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舞蹈剧杂志·上海歌剧志》,《上海文化艺术杂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版。
[2]张庚:《新歌剧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51年版。
[3]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4]舒强:《舒强戏剧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5]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6]戴凡、王洛勇:《八闯百老汇的中国小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7]居其宏:《格局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国戏剧家协会编:《新歌剧问题讨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9]中国音乐家协会编:《音乐建设文集》,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10]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谈歌剧的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11]李刚:《中国歌剧故事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12]中国歌剧研究会:《中国歌剧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13]冯远、骆仲林主编:《我国歌剧音乐剧的当代现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15]中古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中国歌剧论坛文集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上海文化艺术杂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舞蹈舞剧志·上海歌剧志》,《上海舞蹈舞剧志·上海歌剧志》编辑部2001年版。
[1]舒强:《新歌剧表演的初步探索》,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4]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5]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林华、钱苑:《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8]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廖向红:《论音乐剧的创作特征》,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10]荆蓝主编:《中国歌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11]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2年版。
[12]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3]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4]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15]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16]孙悦湄、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78年版。
[18]黎锦晖:《重编歌舞剧本〈神仙妹妹〉》,中华书局1929年版。
[19]王培芳:《萧崇素年谱》(序言),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20]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华书局1922年版。
[21]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中华书局1933年版。
[22]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23]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24]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25]游之:《玉不琢不成器——原创歌剧〈西施〉北京研讨会略记》,《歌剧》2009年第12期。
[26]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27]赵阿颖、普丽华:《民族经典歌剧的跨时空传播——〈洪湖赤卫队〉55年传播史略》,《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1]萧乾:《威尔第在北京》,《人民日报》1957年2月7日。
[2]韦明:《歌剧演员基础训练初探》,《江苏戏剧》1984年第4期。
[3]胡伦彬:《歌剧表演的主要手段——歌唱》,《长江戏剧》1984年第4期。
[4]前民:《坚持民族化发展新歌剧——郭兰英表演艺术研究座谈会纪要》,《戏剧报》1984年第5期。
[5]蒋青:《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互融互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6]曹畏:《施鸿鄂谈歌剧的发展》,《中国音乐报》1989年12月8日。
[7]朱德九:《浅论中国歌剧的唱法》,《歌剧艺术》1995年第4期。
[8]居其宏:《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及其他——写在“全国高校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人民音乐》1997年第4期。
[9]李彩勤:《论歌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歌剧艺术》1998年第6期。
[10]褚臻安:《湖北版〈江姐〉及湖北歌剧》,《歌剧艺术》2000年第6期。
[11]郭建民:《二十世纪20—60年代的表演艺术》,《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
[12]钟秋红:《浅论歌剧〈江姐〉中江姐形象的塑造》,《教书育人》2006年第2期。
[13]智艳:《用歌声与形体语言塑造人物——从表演艺术角度看音乐剧〈五姑娘〉》,《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
[14]松里:《音乐剧表演艺术中的形与神》,《剧作家》2007年第3期。
[15]杨媚:《音乐剧的表演节奏探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张小兰:《中国歌剧走出国门的一次尝试——歌剧〈霸王别姬〉赴美巡演的启示》,《中国文化报》2008年3月19日。
[17]刘红梅:《试论舞台行动规律在音乐剧表演中的运用》,《艺术评论》2008年第9期。
[18]刘红梅:《音乐剧表演的形象创作初探》,《艺术评论》2008年第12期。
[19]崔瑞英:《音乐剧声乐教学探讨》,《戏剧艺术》2009年第1期。
[20]毕尔丹:《音乐剧表演的基本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1]黄凯:《试论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2]曾诚:《音乐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艺术探索》2009年第6期。
[23]刘诗嵘:《外国歌剧在北京》,《歌剧》2009年第6期。
[24]戴鹏海:《中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王昭君考》,《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25]肖梅:《歌剧〈王昭君〉剧本·我们的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资料。
[26]薛良:《早期歌剧中的歌唱经验》,《长江歌声》2013年第12期。
[27]修海林:《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音乐研究》1995年第1期。
[28]康庆中、李天灿:《〈白毛女〉台前幕后的故事》,《解放军报》2011年6月24日。
[29]叶林:《不老的民族歌唱家王昆》,《新文化史料》2000年第2期。
[30]网络:http://ent.sina.com。
[31]网络:http://ent.163.com。
[32]网络:http://www.chinawrit。
[33]佚名:《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4日。
[34]马可:《在新歌剧探索的道路上——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经验》,《人民音乐》1954年第1期。
[35]张锐:《歌剧红霞创作札记》,《人民音乐》1957年第12期。
[36]刘志康:《为了第五根“支柱”——歌剧〈仰天长啸〉漫说》,《音乐爱好者》1990年第3期。
[37]羊鸣:《激励斗志的正气歌——谈歌剧〈同心结〉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1981年第16期。
[38]张若霞:《襄垣秧歌剧团赴京慰问演出散记》,《山西老年》2005年第5期。
[39]黄永碤:《创造和谐、统一的戏剧空间——谈歌剧〈阿美姑娘〉》,《福建艺术》1997年第10期。
[40]刘智峰:《歌剧〈张骞〉舞美设计解读》,《当代戏剧》2004年第12期。
[41]郑小瑛:《让歌剧走进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谈“歌剧中心”上演的〈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和〈茶花女〉中文版》,《艺术评论》2012年第2期。
[42]石夫:《赞歌剧新花〈马可·波罗〉》,《人民音乐》1991年第12期。
[43]秦红:《气势恢宏、匠心独运——关于歌剧〈孙武〉的舞美设计》,《艺术百家》1996年第4期。
[44]黄永碤:《创造和谐、统一的戏剧空间——谈歌剧〈阿美姑娘〉》,《福建艺术》1997年第10期。
[45]荆蓝:《当歌剧界一片沉寂之时》,《歌剧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
[46]关峡:《作曲的阐述——由创作〈悲怆的黎明〉所引起的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思考》,《人民音乐》2002年第2期。
[47]卜大炜:《〈木兰诗篇〉维也纳演出成功带来的思考》,《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22日。
[48]萧白:《我的歌剧创作三原则——歌剧〈霸王别姬〉演出成功后的反思》,《人民音乐》2009年第10期。
[49]焦雯:《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专题》,《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12日第2版。
[50]游之:《玉不琢不成器——原创歌剧〈西施〉北京研讨会略记》,《歌剧》2009年第12期。
[51]满新颖:《从2013年的原创状况看当下中国歌剧的两个根本问题》,《歌剧》2015年第4期。
[52]陈艳、秦毅:《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成功首演》,《中国文化报》2013年10月11日第3版。
[53]王纪宴:《〈白鹿原〉从小说到歌剧》,《艺术评论》2016年第7期。
[54]王钰:《用歌剧语言,读长征精神》,《人民日报》2017年7月31日第13版。
[55]安翠云:《韩国歌剧首次访问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月11日第9版。
[56]吴艳彧:《从近年来五部歌剧的排演看郭淑珍的教学和艺术成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7]金紫光:《谈新歌剧〈春雷〉》,《戏剧报》1959年10月31日。
[58]傅庚辰:《难忘的一九七九——关于歌剧〈星光啊星光〉》,《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59]曾宪林:《闽水之滨论歌剧——首届“中国歌剧节”论坛发言摘要》,《福建艺术》2012年第1期。
[1]李力:《关于歌剧中音乐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徐福梅:《中国民族歌剧女生演唱风格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
[4]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熊琰:《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智艳:《〈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理解与二度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7]李萍:《浅析中国民族歌剧中戏曲板式的运用及演唱》,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9]程晓英:《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唱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王蓓:《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11]张丹:《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演唱》,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
[12]刘一祯:《歌剧〈江姐〉中江姐唱段研究——兼论五代“江姐”的表演》,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3]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
[14]齐力:《小荷才露尖尖角——雷佳声乐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5]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6]陈圆:《歌剧〈白毛女〉“喜儿”四位扮演者演唱风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7]张辉:《苏联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始末》,硕士学位论文,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8]李然:《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9]陈刘杰:《论新疆维吾尔歌剧的传承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20]汪静:《从〈原野〉与〈夕鹤〉看中日两国对西方歌剧的接受》,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1]杨叶宏:《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的歌剧〈秦始皇〉》,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白毛女》,剧本及简谱主要唱段,延安新华书店1945年版。
[2]《刘胡兰》,剧本及简谱主演唱段,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版。
[3]《纪念碑》,剧本及简谱主要唱段,东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4]《红鹰》,简朴流水本,解放军艺术出版社1959年版。
[5]《芳草心》,剧本及简谱主旋律,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6]《江姐》,总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7]《原野》,歌剧总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8]《深宫欲海》,部分唱段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9]《从前有座山》,部分唱段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0]《安重根》,汉城版,部分唱段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1]《巫山神女》,部分唱段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2]《白蛇传》,全剧钢琴声乐谱,中正文化中心1988年版。
[13]《阿镗》,《西施》,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4]《雷雨》,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5]《诗人李白》,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6]《钓鱼城》,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7]《赵氏孤儿》,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8]《土楼》,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19]《山林之梦》,全剧钢琴声乐谱,未出版。
[20]《党的女儿》,简谱主要唱段,未出版。
[21]《野火春风斗古城》,简谱主要唱段,未出版。
[22]《永不消逝的电波》,简谱主要唱段,未出版。
[23]《祝福》,简谱主要唱段,未出版。
[1]John Francis Davis,,,New York:Hae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836.
[2]Thomas G.,,:,,INC.New York & Londo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