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6]《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1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起陆续出版。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蔡长水等:《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卢先福等:《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姚桓主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版。
[14]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刘建军等:《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17]胡传胜:《观念的力量:与伯林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杨龙、王骚:《政府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吴忠民、刘祖云主编:《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冷福榜等:《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刘国华等:《执政能力与执政体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吴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群众工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4]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5]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版。
[3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7]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9]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0]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3]谢建社:《新产业工人——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5]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郑杭生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袁亚愚等:《社会学家的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49]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王长江、姜跃:《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51]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2]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中共中央组织部课题组:《2000—2001年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4]冯秋婷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55]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6]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9][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4][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2][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