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alogu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1991, all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China-ASEAN cooperation and have become a forc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China-ASEAN relations. Lo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ASEAN cooperatio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s its own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enrich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overal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ers,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path models, inter-government interac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lo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ASEAN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erspectiv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lo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ASEAN cooperation.
一 中文文献
(一)著作
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五通指数研究课题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
曹云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乔之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丁学良:《中国的软实力和周边国家》,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伏润民、陈志龙、杨汝万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与周边国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尚涛等:《国际关系中的城市行为体》,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古小松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古小松主编:《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枢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畅通与繁荣》,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年版。
郝雨凡、林甦:《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黄河、贺平主编:《“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新加坡]黄朝翰、赵力涛:《新加坡社会发展转型:新方向、新模式》,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3年版。
黄志勇主编:《广西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黄志勇等编:《第三次大开放浪潮——广西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黄志勇等编:《“一带一路”总抓手——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战略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雷珺:《中国—东盟司法合作研究(1991—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李晨阳主编:《金三角毒品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晨阳主编:《缅甸国情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李富强主编:《中国与东盟合作史研究·政治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李红、方冬莉等:《中国—东盟合作:从2.0走向3.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梁颖等:《中国—东盟政治经济互动及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刘邵怀主编:《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刘稚主编:《推进云南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稚、卢光盛主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卢光盛:《地区主义与东盟经济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卢光盛等:《地缘政治视野下的西南周边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卢光盛、段涛、金珍:《澜湄合作的方向、路径与云南的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麻昌港:《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和贸易一体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
马凯硕、孙合记:《东盟奇迹》,翟崑、王丽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墨白、江媛:《新定位大开放: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纪实》,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聂德宁:《全球化下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秦亚青等:《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沈荣华编著:《中国地方政府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石源华:《中国周边外交十四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宋晓天、杜新、郑军健主编:《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亚忠:《政府竞争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之“谜”中的若干谜现象的解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屠年松、屠琪珺:《中国与东盟国家和谐关系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韦朝晖、陈万华:《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理财:《中国政府与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邢广程、林文勋、蓝平儿主编:《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暨第五届西南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熊九玲:《城市国际角色研究》,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熊炜主编:《变革中的国际秩序与城市外交》,时事出版社2019年版。
鄢圣华:《中国政府体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治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杨晓强、许利平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杨祥章等:《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于建忠、范祚军:《东盟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云南社科院、广西社科院:《滇桂合作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春:《地方参与中非合作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张蕴岭、沈铭辉主编:《东亚、亚太区域合作与利益博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郑军健、刘大可:《通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丝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版。
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央地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编:《中国—东盟博览会概况》,内部资料,2018年版。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主编:《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报告(201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主编:《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研究报告),2018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8)》(研究报告),2018年6月。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3辑):地方政府发展与府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朱振明:《变动中的东南亚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二)期刊论文
曹云华《借风使船——广西如何与广东合作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7期。
陈博谦、王子诺:《中国文化中心的海外传播路径:以曼谷为例》,《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陈福寿:《探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对外事务》,《行政与法》2003年第12期。
陈俊宏:《“一带一路”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研究——以人民币东盟区域化为例》,《区域金融研究》2018年12月。
陈楠:《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外交: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国际观察》2017年第5期。
陈时勇、于洪羽:《云南、广西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平台和机制比较研究——兼议滇桂合作》,《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7期。
陈维:《中国城市外交:理念、制度与实践》,《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第2期。
陈志敏:《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研究》,《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
崔庆波、陶存杰:《云南省与广西沿边开放新优势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5期。
崔绍忠、刘曙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外交职能及其关系》,《外交评论》2012年第3期。
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方宝:《近十五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1999—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方长平、侯捷:《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建设》,《东南亚研究》2017年第2期。
冯峥:《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制度:互动模式及实证》,《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6期。
福建省政府外事办:《以友城为纽带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高兴林:《国际职业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为例》,《世界教育信息》2019年第4期。
郭镇之:《公众外交与文化交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趋势》,《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
贺圣达:《21世纪初云南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胡佳、王开茹:《地方政府跨国合作的动力机制与约束条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的案例研究》,《地方治理研究》2019年第2期。
黄志勇:《广西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经验启示及其对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对策建议》,《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7期。
黄志勇:《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6期。
江长新:《日本次国家政府国际合作对我们的启示》,《才智》2011年第10期。
雷小华:《中国沿海沿边内陆地区构建对东盟开放型经济分析——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为例》,《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3期。
雷小华:《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研究》,《亚太经济》2013年第3期。
李晨阳、杨祥章:《论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国际展望》2017年第2期。
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期。
李敏:《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外事行为的转型与定位》,《中国市场》2008年第5期。
李敏:《中国国家外事多层化格局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李向阳:《“一带一路”建设需防国家利益“地方化”政策误区》,《瞭望新闻周刊》2015年第8期。
李玉敏、王光厚:《论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李珍刚、胡佳:《中国—东盟跨国地方关系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马来西亚]李志良:《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扮演的国际角色:东南亚学者的观点》,载《第七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论文集(国外)》,2019年6月。
[马来西亚]林德顺、廖博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马“两国双园”模式现状、机遇与挑战》,《亚非研究》2018年第1期。
林文勋:《“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刘聪:《“海上丝绸之路”助推广东与东盟合作升级》,《新经济》2014年第7期。
刘方、丁文丽、林昱清:《人民币与东盟少数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的现状及政策建议》,《海南金融》2016年第10期。
刘光溪:《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与云南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刘建文:《广西在中国—东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1期。
刘雪莲、江长新:《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特点与方式》,《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刘稚:《云南在泛珠三角与东盟合作中的定位及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刘宗媛:《简析复兴“新丝绸之路”中的次国家行为者——以重庆市为例》,《俄罗斯研究》2015年第3期。
卢光盛:《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以云南、广西为例》,《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卢光盛、田福敏:《云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关系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7期。
卢小平:《跨境经济合作建设的国际协同——以中国与东盟三国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
罗圣荣:《云南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6期。
梁运文:《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广西作为:过去十年成果与未来十年战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牛飞、牛嘉:《桥头堡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任佳、李丽:《云南面向周边国家开放的路径创新》,《南亚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3期。
任远喆:《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跨境区域合作中的实践》,《国际观察》2017年第3期。
祁怀高:《中国地方政府对中韩建交的影响——以山东省的作用为例》,《当代韩国》2010年第4期。
乔纲:《从“和平跨居”文化模式看瑞丽市跨境民众地区教育现状》,《文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全毅:《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3期。
邵建平、刘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国际论坛》2014年第6期。
苏长和:《国际化与地方的全球联系——中国地方的国际化研究(1978—2008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世界政治经济》2010年第5期。
孙宛永:《全球化时代的政府竞争》,《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孙莹:《次国家政府的外交地位分析》,《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5年第2期。
覃辉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深化广东省—新加坡合作研究》,《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7期。
王国平、陈亚山:《新世纪以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回顾》,《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
王立军:《论地方政府国际行为的动力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6期。
王胜:《澜湄合作海南在行动》,《今日海南》2016年第12期。
王贤:《南部边疆省区发展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优势探析》,《高教论坛》2019年第3期。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1期。
徐大超:《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构与云南的对外开放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杨祥章:《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3期。
杨祥章:《南向通道:新加坡参与“一带一路”的新载体?》,《世界知识》2017年第20期。
杨祥章:《我国地方政府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动力、进程与特点》,《和平与发展》2018年第4期。
杨祥章、郑永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19年第1期。
杨亚非、陈禹静:《广西与东盟10年合作发展的轨迹与思考》,《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8期。
杨毅:《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地方政府:以广西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例》,《理论月刊》2016年第5期。
杨勇:《中国多层外交论刍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杨勇:《中国外交中的地方因素》,《国际观察》2007年第4期。
翟崑、王丽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现状实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张金平:《次国家政府外交在“桥头堡”开放战略中的定位》,《学理论》2010年第18期。
张卫彬:《次国家政府的国际法律人格探讨——兼论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事务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赵可金:《嵌入式外交:对中国城市外交的一种理论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1期。
赵可金、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特色》,《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庄国土:《经贸与移民互动: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兼论近20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邹春萌、杨祥章:《东盟N-X机制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
周方银:《周边外交新形势与中国外宣新要求》,《对外传播》2019年第4期。
(三)硕博论文
陈迪宇:《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陈华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以广西参与东盟合作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陈楠:《当代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陈琦:《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
丁湉湉:《全球视野下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事务中作用的发挥——以中国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伦敦城市外交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冯翀:《次国家政府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新疆政府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4年。
郭钊:《次国家政府对国家外交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黄其淮:《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参与对外事务的角色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金宇桦:《“次国家行为体”参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以沪苏陇三省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9年。
李琳:《央地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
李莹:《中央外交与地方外事活动的协调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3年。
刘莎妮:《论地方政府对中国参与东盟区域合作中的支持——以云南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罗睿:《云南边境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中缅边境临沧段避战边民事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
米萌:《云南沿边金融开放下跨境金融合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潘强:《中国边疆地区地方国际化动力机制探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5年。
王立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国际合作》,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王义魏:《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方政府角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谢樱:《上海城市外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许宴清:《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外交模式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杨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以广州为个案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年。
叶涵:《云南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5年。
赵宇:《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问题研究——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7年。
(四)政府文件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的通知》(甘政办发〔2018〕87号),2018年5月。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年12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2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广西加快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工作方案(2018—2020年)〉 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197号),2017年12月。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 〈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的通知》(发改基础〔2019〕1333号),2019年8月。
《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2015年12月。
《国务院关于同意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9〕72号),2019年8月。
《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实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16号),2019年8月。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2018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服务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意见》(云政发〔2011〕202号),2011年10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12〕77号),2012年5月。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红河州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云政发〔2013〕141号)。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云南省水路交通发展规划(2014—2030年)》,2014年4月。
云南省商务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对标考核评价办法(试行)》,2015年9月。
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等:《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13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1994年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关于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5年11月。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4月。《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条例》,2017年7月。
二 英文文献
(一)著作
Brian Hocking, London: The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3.
David Criekemans ed., Leiden:Martinus Nijhoff,2010.
David M.Lampton e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David S.G.Goodman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7.
Duran,M.,Criekemans,D.and Melissen,J.,“”?,Antwerp: Steupunt Buitenlands Beleid,2009.
F.Aldecoa and M.Keating eds., London: Frank Cass,1999.
Gilbert Rozman ed.,?,Seoul: Asi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2012.
Hongyi Lai, London: Routledge,2010.
Hongyi Lai and Yiyi Lu eds., Routledge,2012.
Hooghe,L.,Marks,G.and Schakel,A., London: Routledge,2010.
Ivo D.Duchacek, London: Westview Press,1986.
Jae Ho Chu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Jae Ho Chung and Tao-Chiu Lam eds., London:Routledge,2010.
James K.Chin,Nicholas Thamas eds.,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5.
John A.Donaldson ed., London: Routledge,2017.
John Fitzgerald,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John Wong,Zou Keyuan,Zeng Huaqun ed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2006.
Kuznetsov,A.S., London: Routledge.2015.
Mingjiang Li,Chong Guan KWA,ed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2011.
Saw Swee-Hock ed., Singapore:ISEAS Publishing,2007.
Saw Swee-Hock,John Wong eds.,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ublishing,2014.
Saw Swee-Hock,Sheng Lijun,Chin Kin Wah ed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ublishing,2005.
Vincent Poulio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
Wang Yuzhu ed.,England:Paths International Ltd.,2014.
Wang Gungwu,Zheng Yongnian eds., London: Routledge,2008.
Yong-Chan Kim ed., 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二)论文
Aileen S.P.Baviera,“China's Strategic Foreign Initiatives Under Xi Jinping”, Vol.2,No.1,2016.
Andre Lecours,“Paradiplomacy:Reflections on the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Regions”, No.7,2002.
Arnau Gutierrez Camps,“Lo cal Efforts and Global Impacts: A City-Diplomacy Initiative on Decentralization”, Vol.21,No.2,2013.
Audrye Wong,“More than Peripheral: How Provinces Influence China's Foreign Policy”, No.235,September2018.
Chen Zhimin,Jian Junbo and Chen Diyu,“The Provinces and China's Multi-Layered Diplomacy: The Cases of GMS and Africa”, No.5,2010.
Joseph Y.S.Cheng,“China-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Provinces”, Vol.43,No.2,2013.
Lee Lai To,“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Partners in the 21st Century?”, Vol.13,No.1,2001.
Li Mingjiang,“Lo cal liberalism:China's provinci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Vol.23,No.86,2014.
Linda Jakobson,Dean Knox,“New Foreign Policy Actors in China”,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Policy Paper No.26,September 2010.
Peter T.Y.Cheung and James T.H.Tang,“External Relations of China's Province”,in David M.Lampton ed., 1978-2000,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Sandra Poncet,“Economic Integration of Yunnan with the Great Mekong Subregion”, Vol.20,No.3,2006.
Tim Summers,“(Re)positioning Yunnan:Regional and Nation in Contemporary Provincial Narratives”, Vol.21,No.75,2012.
Tim Summers,“China's‘New Silk Roads':Sub-national Regions and Networks of Global Politi cal Economy”, Vol.37,No.9,2016.
U Myint San,“The Role of SEZs and Economic Corridor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Presentation on Academic Symposium“China-Myanma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under the Chin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Yangon,8th July,2019.
Wang Lina and Zhai Kun,“China's Policy Shifts on Southeast Asia: To Build a‘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Vol.2,No.1,2016.
Xiaobo Su,“Repositioning Yunnan:Security and China's Geoeconomic Engagement with Myanmar”, Vol.1,No.2,2016.
Xiaobo Su,“Multi-S calar Regionalization,Network Conne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China”, Vol.48,No.1,2014.
Xu Bu and Yang Fan,“A New Journey for China-ASEAN Relations”, No.1,2016.
Yang Xiangzhang,“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A New Platform for China's Neighborhood Diplomacy”, Vol.17,No.2,2019.
Zheng Yongnian,“Perforated Sovereignty:Provincial Dynamism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Vol.7,No.3,1994.
(三)报告和规划
ADB, 2012.
ADB,(2012-2022),2011.
ASEAN, 2010.
ASEAN, 2025,2016.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Asian Report No.177,September 2009.
UNODC, 2017,December 2017.
三 主要网站
东盟官网:http://asean.org。
海峡时报:http://www.straitstimes.com。
经济学人:http://www.economist.com。
老挝苏州大学官网:http://laowo.suda.edu.cn。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http://www.hanban.edu.cn。
联合国:https://www.un.org。
缅甸新视角论坛:https://teacircleoxford.com。
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https://www.uclg.org。
新加坡之窗:http://www.singapore-window.org。
亚太经合组织:http://www.unescap.org。
央广网:http://www.cnr.cn。
云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yn.gov.cn。
云南省商务厅:http://www.bofcom.gov.cn。
云南省外办:http://www.yfao.gov.cn。
中国—东盟中心:http://www.asean-china-center.org。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http://www.cifca.org.cn。
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
中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网:http://www.cocz.org。
中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
中国驻东盟使团经商处:http://asean.mofcom.gov.cn。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http://www.qip.gov.cn。
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专题网:http://news.sipac.gov.cn。
四 主要报刊
《重庆日报》
《光明日报》
《广西日报》
《人民日报》
《云南日报》
《中国经济导报》
观中国:《国际中国研究动态》精选集:2013~2015(全二册)
A Live View of China:Studies(Selected Essays)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
Realiz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信仰与道路的抉择: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研究
The Choice of Faith and the Road: A Study of Marxism and Anarchism Polemic in China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1921~1949
Study on Marxist Theory Learning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921-1949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
Research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