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is a special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echnology, and the main text of the book includes 15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epilogue and afterwor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two tradition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chapters 4 to 15 basically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order, by genre and country classification, respectively discuss Marxism, Russia, Japan, Frankfurt School, pragmatism, phenomenology, neo-Luddism, Spanish-speaking countries, autonomy, social construction, 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I翻译)
陈凡:(主编)
陈凡,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54年生,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研究、科技与社会(STS)研究。
朱春艳:(主编)
朱春艳,女,山东省临沂市人,1969年生,现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1]A.Borgmann.Technology and democracy[J].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1984(7).
[2]A.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EB/OL],2000.http://www.rohan.sdsu.edu./faculty/feenberg/.
[3]Alan R.Drengson.Four philosophies of Technology[A],Technology as a human affair[C].Edited and with introduction by Lary A.Hickman.New York:McGraw Hill,1990.
[4]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M].London:MacMillan Press,1995.
[5]Arne Naess.Ecology,Community and Lifesty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Axel Honneth.Work and Instrumental[J].New German Critique,1982(26).
[7]B.Gill.Histoire des Techniques[M].Paris:Gallinard,1977.
[8]Borgmann A.Technology and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y inqui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9]Bruce Bimber.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A],Does Technology Drive History[C].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
[10]Bunge Mario.Treatise on Basic Philosophy[J].Vol.7,Boston:D.Reidel,1984.
[11]Carl Mitcham.Note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Meta-technology[J].Techne,1995,11(01).
[12]Carl Mitcha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in A Guide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C].ed.by P.Durbin.New York:Macmillan Press,1980.
[13]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4]Carl Mitcham.W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35,No.1,March 1985.
[15]Carolyn Merchant.Radical Ecology[M].London:Routledge,1992.
[16]Charles Baudelaire.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M].London:Phaidon,1964.
[17]Christoph Hubig...(Hrsg.).Nachdenkenüber Technik:die klassiker der Technik Philosophie[M].Berlin:Sigma,2000.
[18]D.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M].Indiana:Indiana Univ Press,1990.
[19]D.Mackenzie&J.Wajcman.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M].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9.
[20]David Frisby.Georg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Vol.3)[C].London:Routledge,1994.
[21]David Harvey.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in Socialist Register[C].London:Merlin,1992.
[22]Deena and Michael Weinstein.Postmodernizing Simmel[M].London:Routeledge,1993.
[23]Don Ihde.Instrumental Realism: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24]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1975-1995[J].Techne,Volume 1,Numbers 1-2,Fall 1995.
[25]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93.
[26]Donald MacKenzie & Judy Wajcman (eds.).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M].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85.
[27]Douglas Kellner.Jean Baudrillard: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M].Cambridge and Palo Alto:Polity Pres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8]Dreyfus H L,Dreyfus S E,Athanasiou T.Mind overmachine:the power of human intuition and expertise in the era of the computer[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6.
[29]E.Schuurman.The Modern Babylon Culture[A].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Vol.3) [C].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7.
[30]Edmund Husserl.Philosophie als strenge Wissenschaft[M].Frankfurt a.M,1965.
[31]Erich Fromn.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s a Humanised Technology[M].New York:Harper&Row,1968.
[32]G.Rophol.Critique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J].in Paul T.Drubin and Friderich Rapp(eds.),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C].Dordrent:Reidel Publishing,1983.
[33]Georg 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M].Ed.By D.Frisby.Now York:Routledge,1995.
[34]Giordano Bruno.Cause,Principle and Unity[M].Translated by Jack Lindsay.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4.
[35]H.Arendt.The Human Con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36]H.Marcuse.Negations[M].Harmondsworth:Penguin Press,1972.
[37]H.Marcuse.Reason and Revolution:Hegel and the Rise of Social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
[38]Habermas.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tr.J.J.Shapiro.London:Heinemann,1972.
[39]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1) [M].tr.T.McCarthy.London:Heinemann,1984.
[40]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M].NewYork:Penguin Books,1977.
[41]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rdern World[M].trans by Sacha Rabinovich.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
[42]J Baudrillard.Fatal Strategy[M].London:Pluto Press,1990.
[43]J Baudrillard.L’Autre par lui-mime[M].Habilitation:Paris,Galilee,1987.
[44]J C.Pitt.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Kluwei: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45]J.Ellis.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Machine Gun[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86.
[46]J.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London:Heinemann,1984.
[47]J.Habermas.Theory and Praxi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6.
[48]J.Habermas.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Polity,1986.
[49]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Order[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arl Mitcham and Robert Mackey,The Free Press,1983.
[50]Jacques Maritain.A Preface to Metaphysics[M].New York:Sheed&Ward,1948.
[51]Jean Baudrillard.The Illusion of the End[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4.
[52]Joe Bailey.Pessimism[M].London:Routloedge,1988.
[53]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Perigree,1934.
[54]John Dewey.Individualism Old and New[M].New York:Capricorn Books,1962.
[55]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Athens Ohio:Swallow Press,1980.
[56]Joseph C.Pitt.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57](Vol.11)[C].Dordrecht: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58]Joseph C.Pitt.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Found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New York:Seven Bridges Press,2000.
[59]K.M.von Clausewitz.On War[M].Vol.1,No.1.London:Kegan Paul,1908.
[60]Kostas Axelos.Alienation,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Texas:th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
[61]L.J.Binkley.Conflict of Tdeals[M].New York:Reinhold,1969.
[62]Langdon Winner.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63]Larry A.Hichman.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64]Larry A.Hichman.Philosophical Tools for Technological Cultue:Putting Pragmatism to Work[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65]Lewis 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M].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61.
[66]Lion Tiger.The Manufacture of Evil:Ethics,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System[M].New York:Harper&Row,1987.
[67]M.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
[68]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M].ed.by 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
[69]Max Scheler.Die Wissensformen und die Gesellschaft[M].Bern und München:Francke,2.Aufl.1960.
[70]Murray Bookchin.Toward an Ecological Society[M].Mantred Buffalo:Black Rose,1986.
[71]Norman Stockman.Habermas,Marcuse and the Aufhebu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1978(08).
[72]Paul T.Durbin.Toward a Soci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C].Vol.1,1978.
[73]Peter Kroes & Anthonie Meijers.The Empir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Amsterdam:Elsever Science Ltd.,2000.
[74]Plutarch.The Life of Marcellus[J].Plutarch's Lives,Vol.5,London,1914.
[75]Popper Karl.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M].London:Routledge,1962.
[76]Richard J.Lane.Jean Baudrillard[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77]Robert E.McGinn.What is Technology[J].in P.T.Durbin(ed):Research in Philosophy&Technology,Vol.1,1978.
[78]Roland Barthes.Mythologies[M].Annette Lavers,trans.New York:Hill and Wang,1972.
[79]Stuart Hall,et al.New Times[J].Marxism Today,1988(10).
[80]T.D.Wall,B.Burnes,C.W.Clegg and N.J.Kemp.New Technology,Old Jobs[J].Work and People,No.2,Vol.10,1984.
[81]Ulrich Beck.Ecological Politics in an Age of Risk[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82]Wiebe E.Bijker&John Law.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Cambridg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2.
[83]Wolfgang Schadewaldt.The Concepts of Natrue and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Greeks[J].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Vol.2,1979.
[84]Zygmunt Bauman.Postmodern Ethics[M].Cambridge,MA:Blackwell,1993.
[85][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86][德]G.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87][德]H.波塞尔:《莱布尼兹与技术》,《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
[88][德]H·G.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89][德]H.波塞:《技术及其社会责任》,《世界哲学》2003年第6期。
[90][德]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91][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2][德]恩斯特·内勒尔:《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李朝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3][德]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94][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5][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6][德]格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97][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9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9][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0][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1][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2][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3][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4][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5][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106][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7][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14][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5][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17][德]康德:《批判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9][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0][德]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祖庆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1][德]莱布尼茨:《新系统及其说明》,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2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23][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24][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5][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27][德]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8][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9][德]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130][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1][德]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3][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4][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135][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6][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8][德]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曹卫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章国锋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2][德]尤根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3][德]尤根斯·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郭官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44][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45][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6][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白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7][法]阿兰·布托:《海德格尔》,吕一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8][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49][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50][法]布鲁诺·维米奇:《技术史》,蔓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1][法]笛卡儿:《笛卡儿思辨哲学》,尚新建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52][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3][法]伏尔泰:《哲学通信》,高达观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54][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5][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王作虹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6][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7][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8][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9][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6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1][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16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3][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4][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著:《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5][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周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6][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67][法]让-热拉尔·罗西:《分析哲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68][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9][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董茂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70][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1][古罗马]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4][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黄克剑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7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秦典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9][荷]R.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丘仲辉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0][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81][荷兰]R.J.弗伯斯等:《科学技术史》,刘珺珺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
[182][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3][荷兰]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84][加]安德鲁·芬伯格:《实用主义和技术批判理论》,《技术与技术哲学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5][加]菲利普·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6][美]J·T.哈迪:《科学、技术和环境》,唐建文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版。
[187][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8][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89][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0][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韩连庆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1][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192][美]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94][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9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彭强编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版。
[196][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梅洛·庞蒂》,关群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9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9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9][美]杜威:《杜威五大演讲集》,胡适口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0][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1][美]弗林斯:《舍勒思想述评》,王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02][美]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3][美]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黄颂杰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205][美]弗洛姆:《人的呼唤》,王泽应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6][美]弗洛姆:《说爱》,胡晓春等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7][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8][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9][美]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0][美]赫·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1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1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3][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214][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黄宗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5][美]理查德·沃林:《存在的政治》,周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16][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7][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8][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19][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20][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21][美]玛乔丽·C.米勒:《技术与公民社会:控制问题》,《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
[222][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3][美]欧文·拉格兹:《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异端的反思》,黄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24][美]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张祥龙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25][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26][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27][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孙有中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28][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9][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30][美]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徐向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1][美]朱利安·扬:《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陆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2][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33][日]星野芳郎:《未来文明的原点》,毕晓辉等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4][苏]阿·米·鲁特凯维奇:《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吴谷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235][苏]施捷里克:《布鲁诺传》,侯焕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236][苏联]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37][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8][意]N.奥尔第内:《布鲁诺思想中关于文明生活、宽容及知识的完整性的观点》,《哲学译丛》2000年第1期。
[239][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40][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41][意]乔尔达诺·诺拉诺·布鲁诺:《飞马的占卜——布鲁诺的哲学对话》,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42][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43][英]D.Jary& J.Jary:《社会学辞典》,周业谦等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8年版。
[244][英]Richard Appignanesi:《后现代主义》,黄训庆译,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245][英]W.C.丹皮尔:《科学史》,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46][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7][英]安东尼·吉登斯等:《现代性》,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48][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李惠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9][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50][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5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3][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4][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5][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56][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57][英]伯兰特·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8][英]伯兰特·罗素:《自由之路》,李国山等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259][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60][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徐春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61][英]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许良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6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64][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王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5][英]罗素:《罗素论两性价值互动》,王子予编译,北京: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266][英]罗素:《社会改造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7][英]罗素:《俗物的道德与幸福》,文良文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26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钱发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6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70][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1][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2][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73][英]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74][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75][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76][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77][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78][英]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79][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0][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1][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2][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3][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4][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85][英]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王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6][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7][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9][英]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0][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91][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2][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杨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3]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9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97]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邓安庆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98]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谈瀛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9]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李安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0]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01]北京大学哲学系:《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02]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3]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05]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适合文化后果》,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06]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307]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8]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9]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0]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11]丹皮尔:《科学史》,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12]德雷福斯H:《计算机不能做什么》,宁春岩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313]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1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5]恩格斯:《1844年6月26日致考茨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16]恩格斯:《恩格斯1894年2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17]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18]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19]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20]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2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23]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24]冯友兰:《柏格森的哲学方法》,《新潮》1921年第3卷第1期。
[325]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许俊达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26]弗洛姆:《人的希望》,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7]弗洛姆:《社会主义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运动》,《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1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28]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329]格·姆·达夫里昂:《技术·文化·人》,薛启亮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0]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31]葛勇义、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3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33]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34]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35]赫伯特·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3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37]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8]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考察》,倪梁康译,《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9]姜振寰:《技术社会史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0]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41]金周英:《软技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42]靳希平、吴增定:《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现象学史前史札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3]孔明安:《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5期。
[344]李文潮:《技术伦理面临的困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1期。
[345]李瑜青主编:《伏尔泰哲理美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46]李瑜青主编:《叔本华哲理美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47]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48]列宁:《列宁全集》 (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49]列宁:《列宁全集》 (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50]列宁:《列宁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5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2]卢梭:《论科学与艺术》,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53]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4]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5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0]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63]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6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6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6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6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7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7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73]米哈依罗·米萨诺维克:《人类处在转折点》,李永平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374]缪郎山:《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75]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376]皮特·A·Y.冈特、亨利·柏格森[A].[美]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77]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8]乔治·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周光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9]让·鲍德里亚:《传媒中意义的内爆》,吴琼等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0]让·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吴琼等编,《形象的修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382]汝信:《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83]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向云常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84]盛国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
[385]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6]涂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7]王彩云、张立成:《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88]王飞:《舍勒的技术价值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3期。
[389]王楠、王前:《“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2期。
[390]王续琨、陈悦:《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2期。
[391]王岳川等主编:《东西方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3]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94]王正平主编:《罗素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395]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96]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巍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97]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沈阳:东北大学2005年版。
[398]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9]徐少锦:《科技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4卷),苗力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2]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3]瑜青主编:《狄德罗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4]瑜青主编:《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5]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406]远德玉、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7]张之沧:《论后现代思潮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0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0]钟义信:《信息科学的基本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1]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