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3]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4]安苑:《财政分权、制度关联与区域投资格局分析——一个比较制度分析的框架》,《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5]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6]蔡芸、杨冠琼:《决策体制、政府偏好与中国社会发展失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7]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8]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规划师》2008年第9期。
[9]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10]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Panel Data证据》,《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11]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12]丁元竹:《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均等化》,《瞭望》2007年第22期。
[13]丁元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浙江经济》2008年第19期。
[14]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5]樊丽明、骆永民:《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70份调查问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9期。
[16]傅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17]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18]高培勇:《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当代经济》2007年第6期。
[19]高彦彦、郑江淮、孙军:《从城市偏向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20]郭昭如:《政府偏好视域下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影响的效度分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1]胡书东:《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改革》2002年第1期。
[22]胡小璞、海乃木机、李爱玲、李春燕、贾红:《某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年第5期。
[23]《湖北创新发展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湖北日报》2009年10 月22日。
[24]黄利斌、张敏、朱惜晨、詹顺龙、李冬林:《苏南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民意调查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年第26期。
[25]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6]江依妮、杨淑飞:《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探析——以江西省县级政府为例》,《企业经济》2008年第7期。
[27]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4期。
[28]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理论综述》,《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29]李江帆、杨振宇:《中国地方政府的产业偏好于服务业增长》,《财贸经济》2012年第12期。
[30]李鹏、瞿忠琼:《新农村建设下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以常州、镇江、南京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第2期。
[31]李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7期。
[32]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33]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34]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5]刘成奎:《媒介竞争、选举竞争和公共产品供给》,《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5期。
[36]刘成奎:《政府城市偏好、网络信息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13年第6期。
[37]刘成奎、桂大一:《媒介意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当代财经》2009年第3期。
[38]刘成奎、桂大一:《财政分权、民主、媒体意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分析——以我国农村公路为例》,《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5期。
[39]刘成奎、王朝才:《民主、公共产品可见度与农村公路供给》,《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40]刘成奎、王朝才:《财政分权与农村公路供给》,《财贸研究》2008年第1期。
[41]刘成奎、王朝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11年第8期。
[42]刘宝、胡善联、徐海霞、高剑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第6期。
[43]刘金涛、杨君、曲晓飞:《最优财政分权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6期。
[44]刘叔申:《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评价》,《财贸经济》2007年第6期。
[45]刘晓昀、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4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7]马国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48]马海涛、程岚、秦强:《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科学》2008年第12期。
[49]马骏:《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均等化公式和模拟结果》,《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50]马林靖、张林秀:《农村地区的饮用水现状与农民满意度研究——基于全国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西部论坛》2010年第2期。
[51]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52]马骁、王宇、张岚东:《削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策略——基于政治支持差异假设的探视》,《经济学家》2011年第1期。
[53]马培祥:《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财政研究》2005年第8期。
[54]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5]乔宝云:《政府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56]任晓辉:《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57]世界银行:《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58]孙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相关体制安排》,《财贸经济》2006年第6期。
[59]孙璐、吴瑞明、李韵:《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4期。
[60]谭清香:《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评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财贸研究》2010年第6期。
[62]吴建南、李贵宁:《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型及其通用指标体系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3]王国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4]王凤科:《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成效统计及评估体系研究》,《河南科技》2011年第1期。
[65]王俊霞、王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2期。
[66]王良健、罗凤:《基于农民满意度的我国惠农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南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期。
[67]王文科:《网络问政:民意的舆论诉求与政府的规制供给》,《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8]王文剑、覃成林:《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假说及检验》,《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69]王晓通、刘东:《政府偏好、低地价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
[70]王贤彬、徐现祥:《转型期的政治激励、财政分权与地方官员经济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71]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72]温娇秀:《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9期。
[73]解垩:《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经纬》2007年第1期。
[74]杨静、陈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需求期望研究——来自河北省三地市的调研》,《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7期。
[75]杨林、韩彦平、孙志敏:《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76]曾军平:《自由意志下的集团选择——集体利益及其实现的经济理论》,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张晓杰:《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2期。
[78]张宴、龚六堂:《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79]赵琦、张俊婕、赵根明:《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绩效简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第11期。
[80]赵志耘、郭庆旺:《论中国财政分权程度》,《涉外税务》2005年第11期。
[81]周福安:《公共决策的效率:论社会福利的制度基础》,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82]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83]周黎安、李宏彬、陈烨:《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经济学报》2005年第1期。
[84]周素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指数的建立及应用》,《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0期。
[8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
[8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
[87]朱红琼:《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第22期。
[88]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朱媛瑛、张艳荣:《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绩效分析与评价》,《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90]AnandiMani and Sharun Mukand(2007)“Democracy,Visibility and Public Good Provision”.,83,pp.506-529.
[91]Banglades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BIDS)(2003,2004).Mimeo,Banglades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92]Baron,D.P.(1994)“Electoral Competition with Informed and Uninformed Voters”.,88,pp.33-47.
[93]Bates,R.H.(198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Besley,T.,Burgess,R.(2000)?,Mimeo,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95]Besly,Timonthy and Burgess,Robin(2002)“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India”.,117(4),pp.1415-1451.
[96]Besley,T.,and Stephen Coate(1997)“An Economic Model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Vol.112,pp.85-114.
[97]Besley,T.,and M.Ghatak(2001)“Government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Public Goods”.,Vol.116,No.4,pp.1343-1372.
[98]Besley,T.,and Stephen Coate(2003)“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Vol.87,pp.2611-2637.
[99]Bezemer,D.,Headey,D.(2008)“Agriculture,Development,and Urban Bias”.,36(8),pp.1342-1364.
[100]Bryceson,D.F.,and Howe,J.(1993)“Rural Household Transport in Africa:Reducing the Burden on Women?” 21 (11).
[101]Carver,Sinclair,Johnson(2010)“Authentic and Hubristic Pride:Differential Relations to Aspects of Goal Regulation,Affect,and Selfcontrol”.,44,pp.698-703.
[102]Cheng,Tracya,Henrich(2010)“Pride,Personality,and 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Human Social Status”.,31,pp.334-347.
[103]Corneo,G.(2006)“Media Capture in a Democracy:The Role of Wealth Concentration”.,90,pp.37-58.
[104]Dan Bernhardt,Stefan Krasa,and Mattias Polborn(2008)“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the Electoral Effects ofMedia Bias”.,Vol.92,pp.1092-1104.
[105]Dethier,J.(1999)“Govern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Survey”..
[106]Eastwood,R.,Lipton,M.(2000)“Pro-Poor Growth and Progrowth Poverty Reduction:Meaning,Evidence,and Policy Implications”.,18(2),pp.22-58.
[107]George Stigle(1957),,.Washington D.C.,Joint Economic Committee-Subcommittee on Fiscal Policy,pp.213-219.
[108]Grossman,G.M.,Helpman,E.(1996)“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Special Interest Politics”.,63,pp.265-286.
[109]Gugler,J.(1982)“Overurbanization Reconsidered”.,31(1):173-189.
[110]Hine,J.L.(1982)“Road Planning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Current Pratice”. 1046,Overseas Unit,Transport and Road Research Latoratory,Crowthorne,Berkshire,U.K..
[111]Hongbin Li,Li-An Zhou(2005)“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89,pp.1743-1762.
[112]Howe John(1983).Intermediate Technology Transport Ltd.,Ardington U.K..
[113]Iyengar,S.,Kinder,D.R.(1991):.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I.L..
[114]Jacoby,H.(2000)“Access to Markets and the Benefits of Rural Roads”.,110.
[115]John Ferejohn(1986)“Incumbent Performance and Electoral Control”.,50,pp.5-25.
[116]Kenneth E.Boulding(1987)“The Economics of Pride and Shame”.,Vol.15,No.1,pp.10-19.
[117]Kilkenny Maureen(1998)“Transport Costs and Rural Development”.,38,p.2.
[118]Krueger,A.O.(1992).Oxford:Basil Blackwell.
[119]Lazarsfeld,P.F.;Berelson,B.and Gaudet,H.(1948)“’:”.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20]Levy,H.(1996)“Kingdom of Morocco:Impact Evaluation Report,Socioeconomic Influence of Rural Roads”.,World Bank.
[121]Lin,J.Y.,and Liu,Z.(2000)“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49 (1),pp.1-21.
[122]Lipton,M.(1977):.MA:Harvard Univ,Press.
[123]Ma,J.(1997).England Macmillian Press,pp.131-134.
[124]Maria Petrova(2008)“Inequality and media capture”.,92,pp.183-212.
[125]McCombs,M.E.,Shaw,D.L.(1972)“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36,pp.176-187.
[126]Musgrave,Richard A.(1959):.New York:McGraw-Hill.
[127]Oates,W.E.(1972).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0.
[128]Parker,Stephen,Tritt,Gavin and Woo,Wing Thye(1997).MIT Press,pp.3-16.
[129]Renfu Ruo;Linxiu Zhang;Jikun Huang and Scott Rozelle(2007)“E-lections,Fiscal Reform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35,pp.583-611.
[130]Reyes,C.,Manasan,R.,Orbeta,A.,de Guzman,G.(1999)“Social Impact of the Reg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hilippines”. No.99-14,Philippin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Philippines.
[131]Reinikka,R.,and Svensson,J.(2005)“Fighting Corruption to Improve Schooling:Evidence from a Newspaper Campaign in Uganda”.,Vol.3,pp.259-267.
[132]Ritva Reinikka,and Jakob Svensson(2011)“The Power of Information in Public Services:Evidence from Education in Uganda”.,Vol.95,pp.956-966.
[133]Richard J.Arnott and Mark Gersovitz(2008)“Social Welfare Underpinnings of Urban Bias and Unemployment”.,Vol.96,No.382,pp.413-424.
[134]Rogoff,K.(1990)“Equilibrium Political Budget Cycles”.,80,pp.21-36.
[135]Rosenzweig,Mark,R.and Foster,Andrew D.(2003)“Democrat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in a Poor Rural Economy”. No.010.BREAD(Bureau for Research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
[136]Shahidur R.Khandker,Zaid Bakht,Gayatri B.Koolwal(2006)“The Poverty Impact of Rural Roads:Evidence from Bangladesh”.,3875,April.
[137]Scott Ashworth,and Kenneth W.Shotts(2010)“Does Informative Media Commentary Reduce Politicians’Incentives to Pander?”,Vol.94,pp.838-847.
[138]Stephen Lea,PaulWebley(1997)“Pride in Economic Psychology”.,18,pp.323-340.
[139]Stromberg,D.(2004)“Mass Media Competition,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Public Policy”.,71,p.246.
[140]Shahidur R.Khandker,Zaid Bakht and Gayatri B.Koolwal(2006) “The Poverty Impact of Rural Roads:Evidence from Bangladesh”.,3875.
[141]Stromberg,D.(2001)“Mass Media and Public Policy”.,45,pp.652-663.
[142]Stromberg,D.(1999a)Mass-media Competition,Political Competition,and Public Policy[D].In:,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J..
[143]Stromberg,D.(1999b)Radio’s Impact on New Deal Spending.In:,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J..
[144]Sumon Majumdara,Anandi Manib,Sharun W.Mukandc.(2004) “Politics,Information and the Urban bias”.,75,pp.137-165.
[145]Tanzi,V.(1995)Fiscal Federalism and Decentralisation:A Review of Some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Aspects.In,World Bank,Washington,D.C..
[146]Tiebout,C.(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64,October,416-424.
[147]Tresch,Richard W.(1981):. Business Publication,Inc..
[148]Wildasin,D.(1996)“Introduction:Fiscal Aspects of Evolving Federations”.,3,pp.121-135.
[149]World Bank(2003).Washington D.C.:World Bank.
[150]World Bank(2000) 2000/2001:.Washington D.C..
[151]Xie,D.Y.,Zou,H.F.,and Davoodi,H.(1999)“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45,pp.228-239.
[152]Xiaobo Zhang,Shenggen Fan,Linxiu Zhang and Jikun Huang(2004) “Local Governance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88,pp.2857-2871.
[153]Zhang,Huidong(2004)“An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10,pp.79-83(in Chinese).
[154]Zhang,T.and Zou,H.(1998)“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67,pp.221-240.
[155]Zhuravskaya,Ekaterina V.(2000)“Incentives to Provide Local Public Goods:Fiscal Federalism,Russian Style”.,76,pp.33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