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瑞士]索绪尔(F.D.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布鲁姆:《影响的焦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赵京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语言的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科恩(Cohen,Ralph):《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日]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文学语言”问题讨论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阿英:《阿英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柏彬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田汉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冰心:《冰心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曹而云:《白话文体与现代性》,三联书店2006年版。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曹述敬:《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任建树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剑晖:《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陈振国编:《冯文炳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陈子善、王自立编:《郁达夫研究资料》,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程德培:《当代小说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邓程:《论新诗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董健、荣广润主编:《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中华书局2006年版。
范伯群编:《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判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风编:《废名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年。
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名凯、姚殿芳等:《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高名凯:《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长江:《文化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郜元宝:《汉语别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郭绍虞:《语文通论》,开明书店1947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
贾植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姜涛:《“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姜振昌:《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章斌:《在语言之内航行:论新诗韵律及其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林庚:《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林纾:《林纾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年版。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佘树森编:《现代作家谈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沈永宝编:《钱玄同五四时期言论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宋子然主编:《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
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田汉:《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田汉:《田汉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汪晖:《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训昭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王臻中、王长俊:《文学语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夏晓虹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瑞嶽:《刘半农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徐时仪:《汉语白话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许霆:《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17—1927)》(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洪承:《“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杨洪承:《王统照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姚春树、袁勇麟:《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华:《中国现代杂文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培恒、梅新林主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书店1982年版。
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张卫中:《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向东:《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书局2012年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周宁:《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周宁:《比较戏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岳麓书社1989年版。
周作人:《夜读的境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周作人:《永日集》,岳麓书社1988年版。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岳麓书社1987年版。
朱德发、赵佃强编:《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五四时期白话文学文献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宗廷虎、李金苓:《中国集句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陈剑晖:《文体的内涵、层次与现代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陈剑晖:《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陈留生:《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初期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陈维昭:《中国戏曲演剧形态与20世纪中西方戏剧转型》,《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陈有康:《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的合法性和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褚金勇:《启蒙的抑或政治的?——解读“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密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董健:《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戏剧艺术》1999年第6期。
董上德:《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方长安、邬非非:《1920年代国语文学史的发生与退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傅元峰:《自然景物叙写与中国现代小说诗性现代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郭玉琼:《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诗性精神研究》,《戏剧文学》2009年第2期。
洪子诚等:《世纪视野中的百年新诗》,《读书》2016年第3期。
胡焕龙、王达敏:《中国现代文学个性解放与反叛传统的形成》,《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
季剑青:《什么是“现代文学”的“现代”?——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再思考》,《文学评论》2015年第4期。
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李章斌:《胡适与新诗节奏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3期。
刘进才:《国语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
刘进才:《现代文学的“创格”之举——新式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探寻》,《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刘晓明:《“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刘中树、吴景明:《废名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传统》,《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
罗振亚:《悖论与焦虑: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骆寒超:《论“五四”时期的诗体大解放》,《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
吕周聚:《杂糅复合,别创诗体——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梅运生:《古文和诗歌的会通与分野——桐城派谭艺经验之新检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1期。
齐静:《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司新丽:《论中国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之不同雅俗格局》,《东岳论丛》2013年第10期。
孙绍振:《新诗百年:未完成的中西诗艺转基因工程》,《文艺争鸣》2017年第8期。
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新诗韵律的诗学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唐热风:《第一人称权威的本质》,《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陶东风:《文学史与语言学》,《艺术广角》1992年第5期。
王本朝:《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王建平:《西方日记体小说》,《国外文学》1996年第1期。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王汶成:《文学话语类型学研究论纲》,《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3期。
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王泽龙:《新诗散文化:诗歌文体演变的历史选择》,《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王志清:《盛唐山水诗派的语言策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文贵良:《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文贵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话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吴承学、何诗海:《浅谈中国古代文体价值谱系》,《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
郗文倩:《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论纲》,《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夏德勇:《现代小说文体变迁的形式及其文化语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徐德明:《中国现代叙事的语言传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徐艳:《中国散文语言音乐美的古今演变》,《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许总:《以文为诗: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颜同林:《“以诗为文”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诗化》,《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颜同林:《方言入诗与中国新诗的发生》,《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杨洪承:《关于文学“现代” 形态的再思考》,《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杨景龙:《试论“以诗为文”》,《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杨志:《论古今山水诗的衰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余礼凤:《语言变革影响下的现代文学俗化转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余凌:《论中国现代散文的“闲话”和“独语”》,《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余恕诚:《中国古代文体的异体交融与维护本色》,《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张丽华:《晚清小说译介中的文类选择:兼论周氏兄弟的早期译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张卫中:《“五四”语言转型与文学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张向东:《“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书写形式”革命》,《兰州学刊》2010年第3期。
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
赵宪章:《日记的私语言说与解构》,《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周宁:《叙述与代言:中西戏剧模式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周宁:《叙述与对话:中西戏剧话语模式比较》,《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周先慎:《形式的结合与内质的融合——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小说文体与艺术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朱德发、张光芒:《五四文学文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朱德发:《胡适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意义的评述——为纪念文学革命百周年而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4期。
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朱晓进、李玮:《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