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典作品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阿来:《大地的阶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阿苏越尔:《阿苏越尔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阿苏越尔:《阳光山脉》,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版。
俄狄小丰:《火塘边挤满众神的影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
发星工作室编:《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霁虹:《大地的影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吉狄马加:《吉狄马加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吉狄马加:《吉狄马加的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老舍:《老舍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老舍:《正红旗下》,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玛拉沁夫:《在茫茫的草原上》(上部),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诗歌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玛拉沁夫:《玛拉沁夫文集》卷四《中短篇小说》,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
马丽华:《十年藏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潘年英:《伤心篱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潘年英:《故乡信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潘年英:《木楼人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潘年英:《文化与图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潘年英:《走进音乐天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潘年英:《长裙苗 短裙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潘年英:《寨头苗家风俗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色波主编:《前定的念珠》,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铁穆尔:《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乌热尔图:《你让我顺水漂流》,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西藏新小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晓雪、李乔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少数民族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
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张承志:《张承志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二 学术专著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导论》,周宪、许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苏联]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丹珍草:《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德]恩格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国家民委办公厅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年版。
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林一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日]酒井直树、花轮由纪子主编:《印记:西方的幽灵与翻译的政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九丹、阿伯:《音不准》,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版。
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庆春:《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毛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马立三:《彝学研究》(第5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域中——全球化时代的少数民族诗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曹典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孟立军:《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邱艺鸿、萧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苏联]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景东:《马尔克斯》,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托娅、彩娜:《内蒙古文学概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南齐)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版。
(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平凡、白鸿主编:《毛星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宗源主编:《潘年英研究资料集》,风雅书社2007年版。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文学主编:《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白族民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叶舒宪:《神话——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姚新勇:《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多族群及边缘区域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周作秋、向丹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玛拉沁夫专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赵学勇、孟绍勇:《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三 期刊论文
玛拉沁夫:《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学——玛拉沁夫同志致本会信》,《作家通讯》1955年第4期。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第8版。
阿来:《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中国文化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中)——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蔡翔:《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当代文坛》2007年第4期。
陈思和:《“杭州会议”与文化寻根》,《文艺争鸣》2014年第11期。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樊星:《“改造国民性”的另一条思路——当代作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现和思考》,《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发星:《“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论》,2007年3月15日,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
葛兆光:《难得舍弃,也难得归依——现代作家的宗教信仰困境》,《东方文化》1997年第7期。
耿占春:《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问题——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何新:《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新华文摘》1991年第2期。
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中国民族》2004年第5期。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吉狄马加:《我的诗歌来自于所熟悉的那个文化》,《凉山文学》1987年第2期。
老舍:《关于兄弟民族文学的工作报告——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文艺报》1956年5月6日第8号。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李晓辉:《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2000年第4期。
罗庆春:《永远的家园——关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思考》,《中国民族》2002年第6期。
罗庆春、王菊:《第二母语的诗性创造》,《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刘大先:《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李晓峰:《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李晓峰:《重读玛拉沁夫》,《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当代文坛》2008年第5期。
罗小凤:《“来自灵魂最本质的声音”——吉狄马加诗歌中灵魂话语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李长中:《“重述历史”现象论——以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书写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李晓禺:《论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人民文学》1949年第1期。
毛巧晖:《国家话语与少数民族资料收集与整理——以1949年至1966年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潘年英:《我的阅读、行走与写作——行走与写作之二》,http://blog.sina.com.cn/pny。
乔以刚、包天花:《民族·性别·历史叙事——重读玛拉沁夫的〈茫茫草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任建涛:《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色波:《得与失——关于本期专号小说》,《西藏文学》1988年第5期。
色波、扎西达娃、刘伟、马原等:《“西部文学”和西藏文学七人谈》,《西藏文学》1986年第4期。
色波:《遥远的记忆——答姚新勇博士问》,《西藏文学》2006年第1期。
沙拉马毅:《论彝族毕摩文学》,《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舒乙:《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2005年第11期。
孙正华、沈莉:《凉山彝族民间诗歌的类型与特征》,《西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田泥:《可能性的寻找:在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女性小说的叙事追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文艺报》编辑部:《突飞猛进中的兄弟民族文学》,《文艺报》1959年第18期。
王安君:《把刊物办得更加丰富、活泼》,《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汪承栋:《雪野上探索者的足迹》,《西藏文学》1983年第3期。
王菲:《魔幻与荒诞:攥在扎西达娃手心儿里的西藏》,《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乌热尔图:《声音的替代》,《读书》1996年第5期。
乌热尔图:《不可剥夺的自我阐释权》,《读书》1997年第2期。
乌热尔图:《弱势群体的写作》,《天涯》1997年第2期。
唯色:《唯色网络散文专辑》,《天涯》2001年第4期。
王尧:《在潮流之中与潮流之外——以80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4期。
王倩:《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民族之书写的另一种思考》,《世界民族》2011年第5期。
王琨:《诗意的图腾信仰与文化崇拜——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文艺争鸣》2014年第9期。
万夏:《苍蝇馆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那帮诗人》,2012年10月19日,http://blog.sina.com.cn/ayudeshi。
《西藏文艺》编辑部:《发刊词》,《西藏文艺》1977年第1期。
《西藏文艺》编辑部:《〈西藏文艺〉改刊启事》,《西藏文艺》1979年第4期。
《西藏文艺》编辑部:《新春寄语》,《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西藏文艺》编辑部:《西藏文艺》1982年第2期。
《西藏文学》编辑部:《雪野诗》,《西藏文学》1983年第1期。
《西藏文艺》编辑部:《换个角度看看换个写法试试——本期魔幻小说编后》,《西藏文学》1985年第6期。
肖敏:《走向民族文学的深处——谈“雪野诗”》,《西藏文学》1983年第3期。
徐琴、冉小平:《一份杂志,一份文学——20世纪80年代的〈西藏文学〉与西藏新小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徐新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年第2期。
延益:《探索者的足迹和新一代的追求——给汪承栋同志的一封信》,《西藏文学》1983年第5期。
尹虎彬:《从单重文化到双重文化的负载者》,《当代文艺思潮》1986第6期。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相遇——后现代文化研究与〈马桥词典〉的认知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读书》2001年第5期。
姚新勇:《“家园”的重构与突围(上)——转型期彝族现代诗派论之一》,《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徐友渔:《我对80年代“文化热”的回顾》,《人物》2011年第5期。
叶淑媛:《族群文化精神史、历史民族志与文学叙事的复合——重论张承志的〈心灵史〉》,《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杨红:《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杨红:《论扎西达娃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西藏文学》2008年第6期。
杨红:《论文化流散与潘年英的家园书写》,《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杨红:《论潘年英〈木楼人家〉的历史叙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杨红:《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第8版。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张清华:《从这个人开始——追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
郑靖茹:《“西藏新小说”的兴起与终结》,《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周伦佑:《先锋的历程——〈非非〉杂志20年风雨历程回顾》,《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4期。
赵德发:《让写作回到根上——应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而作的讲演》,《当代小说》2009年第9期。
朱斌、赵倩:《一体化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论“十七年时期”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研究之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四 学位论文
陈祖君:《论汉语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韩刚:《中国民族优惠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年。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析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线索》,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刘晓飞:《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王兰兰:《中心与边缘——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年。
杨红:《边缘的吟唱:“西藏文学”之于“寻根文学”——以〈西藏文学〉(汉文版)(1984—1988)为重点的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国亮:《文化融合与碰撞中的民族性生存——论十七年的少数民族诗歌》,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张小青:《理论的旅行》,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张滨郑:《“在路上”——论张承志的“行走”哲学》,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