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8.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曾钊新:《道德心理论》,中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彭怀祖、姜朝晖、成云雷:《榜样论》,人民教育出版2002年版。
14.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6.姚梅林:《学习心理学——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8.储培君:《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9.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德育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0.王立仁:《榜样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刘云章、李树青、郑益生、杨荣昌:《德育接受学》,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2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包尔生:《论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7.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伍新春、胡佩诚编著:《行为矫正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7.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8.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年版。
45.程书博:《向工人阶级学习: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种职业精神》,工商联出版社2006年版。
46.赵祥麟主编,李明德、赵荣昌:《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7.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8.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9.盛宇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50.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1.陈谷嘉、朱汉民:《中国德育思想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2.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研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4.王长乐:《自主性德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龙柏林:《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8.周德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9.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0.宋春宏:《比较德育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门里牟:《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4.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6.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7.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9.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龚群:《社会伦理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张晓静:《自我教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2.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向春:《群性群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李辉:《现代思想政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9.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白先同:《德育新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冯增俊:《比较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南天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4.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薛晓阳:《希望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6.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丁锦宏:《品格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8.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侯晶晶:《关怀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0.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1.吴安春:《德性教师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2.徐春:《人的发展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5.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6.朱小蔓、金生钹:《道德教育评论 2006》,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王仕民:《德育功能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9.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0.任洁:《走向自我发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3.汪凤炎:《德化的生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5.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7.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老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9.朱仁宝:《德育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孙世强:《完整人性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1.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2.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青年:自我超越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13.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14.储培君:《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5.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6.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7.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8.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9.鲁杰:《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0.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3.[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4.[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5.[美]麦金太尔:《教师角色》,丁怡、马玲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26.[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7.[美]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28.[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9.[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刘春琼、解光夫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0.[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陆有铨、魏贤超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2.[美]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3.[美]弗莱·R.德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4.[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5.[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6.[美]约翰·马丁·里奇、约瑟佛·L.戴维提斯:《道德发展的理论》,姜飞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7.[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蒋之一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8.[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9.[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40.[瑞士]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4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142.[法]涂尔干:《涂尔干文集》第3卷,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3.[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二 中文论文
1.王书、贾安东、曾欣然:《“偶像—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2.张茹粉:《榜样教育的理性诉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陈卓:《当代中国榜样教育之尴尬: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德育视点》2007年第12期。
4.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6期。
5.姜朝晖:《论榜样人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功能和作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6.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4期。
7.朱明山:《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王丽荣:《试论毛泽东的榜样教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6期。
9.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10.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1.王海明:《论道德榜样》,《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2.高德胜:《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3.陈平:《论学习动力》,《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7期。
14.谢开勇:《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调查与探析》,《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8期。
15.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16.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17.董奇、周勇:《关于学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8.王云强、乔建中:《情绪体验对道德学习的影响及其德育启示》,《教育探索》2005年第1期。
19.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0.申来津、盛宇华:《榜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有效性规律》,《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1期。
21.陈立新:《浅谈道德典范人物问题》,《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4期。
22.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23.刘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24.周强、杨梓:《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5.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26.田守铭:《自我意识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7.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28.王策三、姚文俊、裴娣娜:《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12月。
29.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
30.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31.冯建军、尚致远:《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32.李骥:《新中国榜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4期。
33.刘剑霞、钱宁:《现实与超越:新时期榜样示范的困境和出路》,《理论观察》2007年第4期。
34.王晓红:《偶像教育:新时期榜样教育的新范式》,《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第15期。
35.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6期。
36.姜朝晖:《社会转型期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7.彭小兰、童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38.王书、贾安东、曾欣然:《偶像—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39.唐名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探讨》,《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40.李会松、葛春:《道德教育榜样观的反思与重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1.黄海:《反思我们的青年榜样教育》,《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42.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9期。
43.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
44.薛晓阳:《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教育评论》1997年第1期。
45.杨晓燕:《浅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榜样教育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0期。
46.李文彬:《榜样教育与青少年个性发展》,《青年探索》2000年第1期。
47.沈大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8.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教育科学》2001年第2期。
49.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一种道德教育的反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0.王建文:《论榜样教育价值的特征》,《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51.卢愿清、杨晓燕:《优化榜样教育的激励力量:对传统榜样教育逻辑的否定性反思》,《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9期。
52.朱本:《榜样与榜样教育》,《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53.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54.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
55.王丽红:《后现代视野下的榜样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56.廖小平:《论道德榜样》,《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57.卢马:《变偶像为榜样:岳晓东博士谈偶像—榜样教育》,《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第4期。
三 外文文献
1.Peters,R.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81.
2.Lszarus,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Jackon,P.W.,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4.Betty,A.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5.L.Kohlberg, San Francisco:Harper and Row,1981.
6.Robert S.Feldman, Upper Saddel River,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