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作家和文学观
白彩霞、马丁:《不媚俗的前卫与不落伍的古典——论王安忆的独特性及“不要独特性”之文学观》,《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白春超:《学衡派文学观的影响与自我调整》,《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曹万生:《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当代文坛》1998年第6期。
程金城、冒建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选择的启示》,《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代廷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观——兼谈“否定主义文艺学”的文学观》,《文艺争鸣》2009年第3期。
董晓烨:《基督教对中美现代文学观的影响及比较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杜治国:《文学观念的变革与“纯”文学史的兴起——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编写》,《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方长安:《鲁迅文学观的发生与日本文学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冯宪光:《李大钊“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起点》,《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付建舟:《中国现代纯文学观的发生》,《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顾庆:《胡适与现代文学新观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郭长保:《论近代从“为政治”到“为人生”文学观的转型》,《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哈迎飞:《论周作人的道家立场》,《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泓峻:《老舍文化身份与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及其汉语写作的多重价值取向》,《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胡有清:《略论中国现代纯艺术思潮与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
胡有清:《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黄曼君:《关于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思考——对古今文学“对话”的一种现代传统观范式的考察》,《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李芳:《试论沈从文诗论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建构》,《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红波:《近代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及内在规定性》,《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李继凯、袁红涛:《论胡适的现代白话文学观》,《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李曙豪:《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通俗文学观》,《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李欣仪、唐东堰:《“五四”功用主义文学观新解》,《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李延江、李素霞:《传统文化因素对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消解》,《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6期。
李振声:《重塑中国新文学精神之源:新文学与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5期。
廖超慧:《梁实秋审美文学观的理论支架——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廖可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刘保昌:《道家文化与“人的文学”观》,《福建论坛》2003年第4期。
刘丽霞:《从〈文艺月旦〉(甲集)看天主教传教士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刘为民:《科学思想影响与五四新文学观》,《文史哲》1996年第5期。
梅新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
[日]片山智行:《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钱理群:《鲁迅、周作人文学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冉前林:《废名独异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沈从文:《沈从文在吉首大学的讲话》,《吉首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税海模:《郭沫若与西方文学观念》,《郭沫若学刊》2006年第3期。
宋益乔、刘东方:《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王福湘:《陈独秀与鲁迅文学思想之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王确:《论中国现代文学观的社会目的性》,《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王中忱:《论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
王仲生:《走向文学的自觉与成熟——当代作家文学观发展轨迹的研究》,《唐都学刊》1992年第3期。
温儒敏:《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吴俊:《现代中国文学观念嬗变论》,《福建论坛》1988年第4期。
吴炫:《论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穿越本质和反本质主义》,《文艺争鸣》2009年第3期。
吴炫:《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2期。
[日]小岛久代:《梁实秋与人文主义》,丁祖威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许思友:《从老庄的“虚静”论看沈从文的文学审美观》,《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颜敏:《简论“创造社”文学观的更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杨扬:《陌生的同路人——论五四时期茅盾文学观》,《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杨义:《认识“大文学观”》,《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7日。
易前良、谢刚:《周作人与唯美主义》,《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殷杰:《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尹康庄:《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比较——兼谈平民文学的界定》,《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于文秀:《对文学本质的超越性诉求——梁实秋文学观论析》,《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余荣虎:《早期乡土文学与域外文学理论、思潮之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
张宝明:《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
张畅:《从“畅销书”现象看当下文学观的转变》,《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12期。
张达:《论“十七年”的文学观》,《文史哲》2002年第1期。
张林杰、方长安:《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性与现实功利的羁绊》,《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
张宁:《当代文学观:悄然的反思》,《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张培英:《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比较认识》,《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张意薇、陈春生:《鲁迅与瞿秋白的早期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探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志平:《王蒙的文学观和文学生态观》,《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章培恒:《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赵红:《“五四”时期叶圣陶的文学观》,《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赵凌河:《从“内在现实”走向“不确定的叙述”——余华与施蛰存文学观比较》,《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周斌、刘小容:《论沈从文的“五四”观》,《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周兴陆:《古代文论现代化之审思》,《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朱德发:《论茅盾“五卅”前后的无产阶级文学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
朱德发:《文学革命的核心理念——解读胡适文学进化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朱德发:《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学观的基本特征》,《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
朱丕智:《抗战爆发与文学观的变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二)有关书法文化
陈三弟:《关于士大夫画、僧人画、隐士画以及文人画》,《美术研究》1990年第3期。
邓乔彬:《文人画写意性理论的发展》,《美术史论》1985年第2期。
方麟:《鲁迅的版画情结》,《语文建设》2009年第11期。
高建平:《“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总第十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龚产兴:《陈师曾的文人画思想》,《美术史论》1986年第4期。
龚文:《书画同源的观念解析》,《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韩蕊、韩鲁华:《贾平凹书法争议的学术观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洪毅然:《关于文人画》,《美术研究》1979年第4期。
黄薇:《观念的变迁:新文学中的图像艺术——以鲁迅〈呐喊〉封面为例》,《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金学智:《论书法与文学的亲缘美学关系》,《艺术百家》1993年第2期。
雷万春:《试论书法与文学之关系》,《理论月刊》1998年第4期。
李继凯:《郭沫若:现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创造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李继凯:《论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李继凯:《书法文化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刘石:《书法与文学》,《宝鸡师院学报》1990年第8期。
刘守安:《“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刘颖:《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及其思想》,《出版史料》2007年第1期。
刘玉龙:《瞿秋白和他的书法艺术》,《滁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芦海娇:《铁笔丹心写精神——浅议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书法特色》,《书法赏评》2007年第4期。
马蹄疾、李允经:《鲁迅与中国现代木刻社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2期。
沈鹏、王岳川:《新世纪书法国际视野及其文化身份——关于中国书法历史与现状的对话》,《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
施阑:《文人画的滥觞及其早期发展》,《美术研究》1982年第2期。
孙其峰:《试论苏东坡和倪云林兼论文人画》,《美术》1959年第4期。
汪长学:《从审美趣味看繁体字回潮》,《成都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王伯敏:《谈“文人画”特点》,《美术》1959年第6期。
王德威:《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4期。
王岳川:《“文化书法”的精神底线》,《书画世界》2008年第3期。
王岳川:《沈尹默与中国书法文化复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岳川:《书家文化化与学者艺术化》,《中国书画》2008年第7期。
王岳川:《文化是中国书画的根基》,《美术博物馆》2006年第三卷。
王岳川、龚鹏程:《文化书法与文人书法——关于当代书法症候的生态文化对话》,《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吴鹏:《论晚明书法的文化转向》,《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
谢清风:《鲁迅对现代书籍插图的贡献》,《新闻出版交流》2001年第1期。
熊纬书:《论“文人画”》,《美术》1959年第3期。
杨永德:《“民族性”与书籍装帧——鲁迅书籍装帧“民族性”初探》,《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5、6期。
翟本宽:《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管窥》,《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张克锋:《从书写内容看魏晋南北朝书法与文学的交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张瑞田:《文学与书法关系的重构——我看刘家科的书法》,《青年文学》2010年第6期。
张树天:《鲁迅的书法与新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张同标:《文人与文人书法》,《青少年书法》2007、2008年系列文章5篇。
郑军健:《艺舟双楫相得益彰——试论文学与书法的关系》,《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郑军健:《中国书法理论与先秦两汉魏晋学术思想》,《南方文坛》1995年第4期。
朱锋:《鲁迅文学创作对书画技法的借鉴》,《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三)有关博士学位论文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顿子斌:《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研究》,美术学,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美术学,东南大学,2005年。
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美术学,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黄薇:《新文学图像艺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6年。
雷涛:《石涛绘画美学中的士人精神》,文艺学,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李福顺:《中国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1895—1937)》,美术学,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宋代“书法四大家”书法思想与诗学理论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复旦大学,2006年。
蔡明赞:《书法的趣味》,台北惠风堂笔墨公司2000年版。
陈福康:《民国文坛探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陈建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007年版。
陈鸣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陈志平编著:《书学史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崔树强:《笔走龙蛇》,北京大学社2009年版。
崔树强:《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都梁:《荣宝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方继孝:《旧墨五记——文学家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日]刚仓天心:《中国的美术及其他》,蔡春华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管继平:《民国文人书法性情》,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年版。
郭晋铨:《沉郁顿挫——台静农书艺境界》,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胡传海:《笔墨氤氲——书法的文化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峰:《中国古代书论与文论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卓越等:《东方闲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姜澄清:《文人、文化、文人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金玉甫:《梁启超与中国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居阅时等:《江南文学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兰博主编:《民族魂:中国书法作家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李继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继凯:《墨舞之中见精神》,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美术史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一等:《共和国书法大系》,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梁新颖:《康有为书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刘凤桥等:《清及近现代名人书法与辨伪》,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版。
刘国庆、林光旭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家书法》,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骆芃芃编:《近现代对联书法》,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版。
南兆旭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欧阳中石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外文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潘运告主编:《晚清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日]平山观月:《书法艺术学》,喻建十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日]青木正心:《琴棋书画》,中华书局2009年版。
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研究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20世纪中国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20世纪中国书法研究丛书:审美语境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沈尹默:《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孙晓云:《书法有法》,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孙洵编著:《民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万青力:《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王冬龄:《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王竞雄:《笔有千秋·书法的发展》,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2003年版。
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郑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巫鸿:《美术史十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文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吴振峰:《新中国六十年书法史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阎正主编:《中国当代书法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杨人铠:《沐雨楼书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杨义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叶鹏飞:《书法与诗词十讲》,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叶子:《中国历代书法家图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曾来德、王民德:《书法的立场——一场没有终结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炳煌、崔成宗主编:《2004台湾书法论集》,台湾里仁书局2005年版。
张昌华:《故纸风雪·文化名人的背影》,台北秀威资讯公司2008年版。
张充和等:《古色今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泽贤:《现代作家手迹经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章用秀:《民国书法鉴藏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版。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郑晓华:《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耀印:《草书解剖》,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紫都、杨超编著:《现代名家书法鉴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名人自传》丛书一套,胡适、郁达夫、巴金、徐志摩、冰心、梁实秋、老舍、沈从文、萧红、林语堂、朱自清、郭沫若、茅盾、鲁迅、胡风、丁玲、瞿秋白、朱光潜等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蔡元培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40年版。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陈明远:《文化名人的个性》,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崧变:《“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学超:《现代文学思想鉴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陈振濂:《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丁尔纲等编:《茅盾论文学艺术》,郑州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废名:《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丰子恺:《丰子恺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高建平、王柯平编著:《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高晓声:《高晓声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龚济民等:《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周作人等:《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日]加藤周一:《21世纪与中国文化》,彭佳红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贾植芳等:《文学研究会资料》,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江溶等主编:《美学散步丛书》(宗白华、朱光潜、李叔同、丰子恺、闻一多诸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振声:《郭沫若早期艺术观的文化构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财政部印刷局1921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2001年版。
茅盾:《茅盾文艺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瑞]梅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陈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赵京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裘锡圭:《古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十卷本),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法]施韦泽:《文化哲学》,陈泽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舒芜等:《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王鼎钧:《文艺与传播》,台湾三民书局2007年版。
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2、3期。
[美]王海龙:《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王蒙:《王蒙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喜绒等:《20世纪中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杨健民:《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杨义:《通向大文学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尤西林:《心体与时间——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余秋雨:《中国文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
赵清阁编:《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工人出版社、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朱思敬等选编:《文化名人逸事录》,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