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彬:(著)
朱华彬(1981— ),男,河南西华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宗教与社会学出版中心副主任,副编审。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认识论、政冶哲学。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在《光明日报》《黑龙江社会科学》等报纸、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多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
一 著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2、19、20、23、27、19、21、40、42、44、45、46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二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文第二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二)学术专著
昌家立:《关于知识的主体论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陈新权:《当代中国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志良:《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中立:《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单少杰:《主客体理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高岸起:《实践的主体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苟志效、沈永有、袁铎:《中国古代符号思想史纲要》,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苟志效:《意义与符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郭湛:《面向实践的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湛:《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郭湛:《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湛等:《公共性研究——人的共同体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郝立新主编:《哲学家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黄慧珍:《信仰与觉醒——生存论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楠森、夏甄陶、陈志尚主编:《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淮春、陈志良:《现时代与现代思维方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卫平:《创新思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欧阳康主编:《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齐振海:《认识论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王晓升:《语言与认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王永昌:《实践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吴江:《认识论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文集》(共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主编:《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夏甄陶主编:《认识发生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夏甄陶:《菽菠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6年版。
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萧前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徐长福:《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和划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颜晓峰:《知识创新:实践的诠释》,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恩慈:《人类认识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泳:《社会自我意识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周文彰:《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南方出版社2009年版。
(三)译著
[美] J.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周文彰、何包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英] D.W.海姆伦:《西方认识论简史》,夏甄陶、崔建军、纪虎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王诚、曾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 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瑞士]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出版社1982年版。
[瑞士]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瑞士] 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比] 普里戈金、[法] 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 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二 论文
曹明德、张洪凯:《思维世界的有益探索—— 〈思维世界导论〉 读后感》,《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
复明:《对 ‘目的’范畴的新探讨—— 〈关于目的的哲学〉 一书简介》,《哲学动态》1983年第6期。
苟志效:《科学的解读与创造—— 〈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卷)评介》《哲学研究》, 1994年第2期。
郭湛、万林艳:《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郭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郭湛:《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郭湛:《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郭湛:《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郭湛:《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郭湛:《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郭湛:《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黄子通、夏甄陶:《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
黄子通、夏甄陶:《关于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新建设》1955年第6期。
黎岩:《哲学家——夏甄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李德周:《“净化”实践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实践观——也谈坚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5期。
李国昌:《论知识实践》,《探索》2000年第6期。
李景瑞:《实践目的的产生及其作用——与夏甄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83年第7期。
刘怀玉、章慕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
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
王连法:《实践是变革物质世界的动态体系——兼与夏甄陶同志商榷》,《东岳论丛》1980年第4期。
王锐生、程广云:《对人类认识系统的追踪溯源——夏甄陶主编 〈认识发生论〉 评介》,《哲学动态》1994年第4期。
王晓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难题与出路——从参与者的视角看》,《湖湘论坛》2015年第4期。
王玉恒:《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的〈认识论引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5期。
王正萍、李崇富:《关于目的范畴的新探索——读 〈关于目的的哲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1期。
王卓民:《知识经济呼唤提高认识效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吴建国、崔绪治:《坚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夏甄陶、欧阳康:《中国传统哲学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发展》,《求索》1990年第1期。
夏甄陶、欧阳康:《依赖与掌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夏甄陶、欧阳康:《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上)》,《人文杂志》1987年第6期。
夏甄陶、欧阳康:《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下)》,《人文杂志》1988年第1期。
夏甄陶、欧阳康:《论哲学的性质、特点与功能》, 《哲学研究》1987年第8期。
夏甄陶、欧阳康:《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 《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
夏甄陶、欧阳康:《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河北学刊》1989年第2期。
夏甄陶、欧阳康:《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夏甄陶、王永昌:《十年来认识论研究和发展述评》,《江海学刊》1989年第3期。
夏甄陶、吴建国:《哲学基本问题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
夏甄陶、颜晓峰:《知识创新与认识论》,《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夏甄陶、颜晓峰:《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夏甄陶、颜晓峰:《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文史哲》1999年第4期。
夏甄陶、周穗明:《智力圈时代人与自然系统的发展及规律》,《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
夏甄陶:《“合二而一”是辩证法的矛盾的同一性吗?》,《北京日报》1964年8月30日。
夏甄陶:《“四人帮”的唯意志论》,载《“四人帮”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版。
夏甄陶:《“四人帮”在认识论上的权力实用主义》,载《“四人帮”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四人帮”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权力意志论》,载《“四人帮”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简议》,《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夏甄陶:《不能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性原则》,《光明日报》1957年10月6日。
夏甄陶:《当代哲学的主题: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夏甄陶:《反映与信息》,《人文杂志》1985年第3期。
夏甄陶:《高举共产主义劳动的红旗前进》,《新建设》1958年第11期。
夏甄陶:《共产主义者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载《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认识论研究》,《求索》1993年第6期。
夏甄陶:《关于认识的思维中介》,《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
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夏甄陶:《关于认识发生论的对象、方法刍议》,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夏甄陶:《关于哲学研究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夏甄陶:《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之我见》,《哲学动态》1991年第2期。
夏甄陶:《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
夏甄陶:《机器是否思维?——兼谈谁是思维的主体》,《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
夏甄陶:《机器有自身的内在目的吗?》,《江海学刊》1982年第3期。
夏甄陶:《坚持实践的唯物主义,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载《唯物辩证法的问题》,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夏甄陶:《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思想》,《新建设》1956年第1期。
夏甄陶:《理性 仁心 德行》,《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夏甄陶:《历史辩证法和冯友兰先生的“历史个体论”》,《新建设》1966年第1—2期合刊。
夏甄陶:《陆九渊的“心学”剖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
夏甄陶:《论超前认识》,《晋阳学刊》1996年第6期。
夏甄陶:《论目的》,《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1年第2期。
夏甄陶:《论人的普遍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夏甄陶:《论认识的主体性的客体性基础》,《哲学研究》199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2年第4期。
夏甄陶:《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夏甄陶:《论认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夏甄陶:《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夏甄陶:《论实践观念》,《哲学研究》1985年第11期。
夏甄陶:《论主体的认知定势》,《江海学刊》1988年第2期。
夏甄陶:《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和客体》,《学习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第5期。
夏甄陶:《略论改造世界的两个尺度》,《江海学刊》1984年第4期。
夏甄陶:《略论人类的新型进化发展方式》,《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夏甄陶:《略论周公的天命思想》,《光明日报》1962年9月7日。
夏甄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用主义唯心论的根本对立》,《光明日报》1955年4月1日。
夏甄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用主义唯心论的根本对立》,《光明日报》1955年4月1日。
夏甄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创新与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夏甄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几个问题》,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夏甄陶:《漫谈哲学与蹲点》,《哲学研究》1965年第2期。
夏甄陶:《孟子认识论思想批判》,《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
夏甄陶:《评“四人帮”的主观决定客观的唯意志论》,《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
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夏甄陶:《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湖湘论坛》2001年第1期。
夏甄陶:《人的普遍性与科学技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夏甄陶:《人的社会存在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载《珞珈哲学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夏甄陶:《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夏甄陶:《人的自我认识》,《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夏甄陶:《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原始表现》,载《认识发生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夏甄陶:《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上)》,《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
夏甄陶:《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下)》,《人文杂志》1995年第5期。
夏甄陶:《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哲学动态》1999年第2期。
夏甄陶:《认识论与认识发生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3年第3期。
夏甄陶:《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散论》,载《辩证唯物主义论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认识系统中的主体性原则》,载《系统科学的哲学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夏甄陶:《什么是实践》,载《实践认识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实践的要素、特性与真理的标准》,《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
夏甄陶:《实践—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相关联的物质中介》,《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夏甄陶:《试论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相关律》,《哲学研究》1989年第7期。
夏甄陶:《适应伟大的转变,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夏甄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主体论意义与认识论意义》,载《哲学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夏甄陶:《谈谈对哲学教材改革的一点看法》,《哲学动态》1989年第12期。
夏甄陶:《谈谈目的性范畴》,《新建设》1964年第4期。
夏甄陶:《谈谈认识论的对象、骨架和现代面临的任务》,《现代哲学》1986年第2期。
夏甄陶:《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2期。
夏甄陶:《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哲学研究》2002年第6期。
夏甄陶:《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述评》,《哲学研究》1982年第10期。
夏甄陶:《为什么说成绩和缺点都有两重性?》,《前线》1962年第11期。
夏甄陶:《我们需要社会认识论》,《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
夏甄陶:《现代人类活动向哲学提出的挑战》,《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夏甄陶:《形而上学的特点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北京日报》1965年10月8日。
夏甄陶:《形而上学是“四人帮”反党篡权的思想武器》,《光明日报》1976年11月17日。
夏甄陶:《寻找哲学发展的契机》,《哲学动态》1994年第1期。
夏甄陶:《荀子的认识论述评》,《学术月刊》1979年第4期。
夏甄陶:《荀子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想》,《人民日报》1961年6月22。
夏甄陶:《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拒斥中国传统哲学》,《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6期。
夏甄陶:《杨泉》,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二,齐鲁出版社1982年版。
夏甄陶:《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学习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夏甄陶:《一项内容丰富、见解独创的学术研究成果》,《理论前沿》1994年第22期。
夏甄陶:《语言符号和认识》,《文史哲》1986年第5期。
夏甄陶:《再谈实践的涵义和要素》,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1期。
夏甄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夏甄陶:《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 《哲学研究》1995年第9期。
夏甄陶:《哲学与实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十周年》,《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
夏甄陶:《真理是具体的——读书笔记》,《哲学研究》1978年第5期。
夏甄陶:《知识的力量》,《哲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夏甄陶:《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结构的变化》,《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
夏甄陶:《自然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颜晓峰:《揭示认识自己构成自己道路的内在逻辑——读夏甄陶 〈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
杨学功:《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2、3期。
张明仓:《虚拟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
张盛彬:《智慧的力量——读夏甄陶 〈知识的力量〉》,《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张再林:《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之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7期。
赵剑英:《从实践的合目的运行模式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求是学刊》1992年第2期。
赵剑英:《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三 英文文献
Robert Audi,Epistemology: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Routledge,New York,2011.
Raymond Boudon,The Crisis in Sociology: Problems of Sociological Epistemology,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1980.
Stephen Cade Hetherington, Epistemology's Paradox:Is a Theory of Knowledge Possible?Rowman & Littlefield,Savage,1992.
Jonathan Dancy, Ernest Sosa and Matthias Steup, A Companion to Epistemology,Wiley-Blackwell press,Malden,2010.
Jonathan Dancy,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Blackwell Pub,New York,1986.
Stephen Everson, Episte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0.
R.Douglas Geivett and Brendan Sweetma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eligious Epistem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2.
John Hawthorne, Epistemology,Blackwell,Oxford,2005.
Noah Lemo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007.
Matthias Steup and Ernest Sosa,Contemporary Debates in Epistemology,Blackwell Pub,Malden,2005.
Ernest Sosa...[et.al.], Epistemology:An Anthology,Blackwell Pub,Malden,2008.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