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from the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 one by one management of the assumption and ideal model, through the logical interlocking of meso level theory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from subject to object, from expression to regulation, micro description of specific cas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l and reality, and finally, return to the meso level, through strategic selection, find the best fi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It serv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building a ben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microblog demands and the management of virtual society. The author closely focuse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rising virtual society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microblog appeals, grasps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objectivity and feasible, and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narrow public opinion) of microblog subjects and their changing laws, introduces a "four-in-one" virtual society management model led by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with microblog news media and microblog operators as auxiliaries, and supplemented by ordinary microblog users, and finally incorporates the expression of microblog demands into the decision-making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So as to ensure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hanneling and guidance, and ultimately serve the cause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I翻译)
毕宏音:(著)
毕宏音1968年生,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舆情基础理论、舆情变动机制、网络舆情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天津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和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诉求表达机制研究》(专著)、《热点事件背后的新媒体之手》(论文)分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5.陆兴华:《网民是正在到来的政治主体吗?》,载《社会学家茶座》—总第四十一辑—2011年第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转引自《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9.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毕宏音:《诉求表达机制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6.谢耘耕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7.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9.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2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22.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转引自《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3.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薛克勋:《中国大中城市政府紧急事件响应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朱力、韩勇、乔晓征:《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28.陈第:《〈毛诗古音考〉序》。
29.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30.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窦含章、李未柠:《政府如何开微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34.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吴玫、曹乘瑜:《网络推手运作揭秘:挑战互联网公共空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卓立筑:《危机管理——新形势下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理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37.李伦:《网络传播伦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9.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42.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3.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44.阎耀军:《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和社会预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46.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转引自《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7.周路:《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论》,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48.[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9.[美]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0.[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51.[美]R.L.罗斯诺、G.A.费恩:《流言》,唐晖、李华、钱孟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
52.[美]伯纳多A.胡伯曼:《万维网的定律——透视网络信息生态中的模式与机制》,李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4.[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版。
56.[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任文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8.[美]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实现人生价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第8版。
60.[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1.[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6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6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美]卡斯·R.桑斯坦:《谣言》,张楠迪扬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7.[法]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唐家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69.[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70.[美]S.E.Taylor等:《社会心理学》,谢晓非、谢冬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版。
71.[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美]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尹宏毅、郭彬彬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73.[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74.[美]杰伊·G.布拉姆勒、米切尔·古尔维奇:《对政治传播研究的再思考》,转引自[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75.[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6.Adamic,L.,The small world web,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New York:Springer,1999.
77.Carl Gustav Jung,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New York:Moffit Yard,1917.
78.Tim Jordan,Cyberpo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Routledge,1999.
79.Erikson.E.,Identity:YouthandCrisis,NewYork: Norton,1968.
80.文军、黄锐:《“空间”的思想谱系与理想图景: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建构》,《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81.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
82.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83.戚攻:《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探索》2000年第3期。
84.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85.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8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7.邓伟志:《网络时代社会科学的使命》,《开放导报》2001年第9期。
88.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中关村》2010年第4期。
89.付玉辉:《十二个关键词透视微博客——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客现象》,《中国传媒科技》2010年第9期。
90.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91.师静、王秋菊:《微博时代的网络传播——访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陈彤》,《青年记者》2010年10月上。
92.田飞、王海龙:《微博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析》,《今传媒》2010年第9期。
93.高佳:《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微博前景》,《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94.闵大洪:《微博客的媒体特质与传播能量》,《新闻战线》2010年第9期。
95.吕航、张婷:《微博传播环境下舆论生成初探》,《新闻传播》2010年第6期。
96.孟波:《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社会观察》2010年第10期。
97.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
98.陈红玉:《由突发事件看微博的传播机制》,《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
99.程刚:《微博:在“乌合”与组织之间》,《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100.瞿静:《地震灾难中的微博客:弥漫的独立反思意识》,《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101.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下。
102.裴心雅:《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行政与法》2010年第7期。
103.王威:《微博时代的新挑战》,《新闻爱好者》2010年4月下。
104.喻季欣:《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拓展》,《新闻战线》2010年第5期。
105.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东南传播》2009年第11期。
106.胡泳:《新浪拯救中国微博客?》,《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18期。
107.毕宏音:《热点事件背后的新媒体之手——以“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中的微博运行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3期。
108.陈力丹:《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
109.刘武俊:《政府如何答好虚拟社会管理这道题》,《人民论坛》2011年第10期。
110.熊昌茂:《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11.陶国根:《虚拟社会管理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112.李钢:《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4期。
113.李钢、陈诺:《虚拟社会管理的模式创新》,《理论视野》2011年第9期。
114.孟宪平:《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8期。
115.吴琳:《虚拟社会管理实践创新机制探索》,《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16.李俊莉:《创新虚拟社会管理,建立一体化社会管控机制》,《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17.顾金喜:《组织平台创新与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网络发言人”建设个案为例》,《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18.杨守建、郭开元:《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1期。
119.高新民:《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
120.颜佳华、郑志平:《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论纲》,《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
121.王薇、汤敏佳、杜骏飞:《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22.秦前红、李少文:《微博问政的规范化保护需求——基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视角》,《东方法学》2011年第4期。
123.李少文、秦前红:《论微博问政的规范化》,《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24.陈力丹、曹文星:《微博问政的优势及其有效开展的途径》,《人民论坛》2011年12月上。
125.张沐宁:《微博问政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与策略探讨》,《新闻界》2012年第1期。
126.魏楠:《国内“微博问政”述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27.张敏、任中峰:《传播学沿着哪条道路奔跑——量化和质化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启示》,《当代传播》2011年第5期。
128.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129.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130.陆文荣:《社会管理:作为实践和概念》,《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第2期。
131.李光:《讲政治的新浪》,《凤凰周刊》2012年第7期。
132.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133.周涛、柏文洁、汪秉宏等:《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物理》2005年第1期。
134.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
135.金卉、范晓光:《中产阶级的网络表达——以“微博”为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136.韩克庆:《比特时代对人类社会的重构》,《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137.李升:《“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社会》2006年第6期。
138.黄淑贞、朱丽丽:《网络事件中的阶层冲突》,《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39.笑蜀:《开始介入现实的“新意见群体”》,《南风窗》2009年第22期。
140.戚攻:《从社会学理论域考察网络社会群体》,《探索》2001年第2期。
141.徐瑗:《微博传播影响公共事件走向的机制分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上。
142.毕宏音:《“新诉求群体”的时代影响力》,《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43.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4期。
144.黄敏、黄晓钟:《网络意见领袖特征及其舆论影响》,《新闻世界》2009年第7期。
145.王丽:《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新闻界》2006年第3期。
146.刘坤、尤永:《“意见领袖”理论研究综述》,《青年记者》2009 年8月下。
147.闫肖锋:《版主·拍砖·顶——意见领袖在网络民主中的作用》,《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下。
148.孙杰贤:《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家:微博客是控制力量的转变》,《通讯世界》2009年第10期。
149.毕宏音:《“微博”热潮下的网络意见领袖变化趋势》,《新闻爱好者》2011年8月上。
150.许浩程:《微博“红皮书”》,《决策》2011年第1期。
151.陈依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1期。
152.张华青:《民族素质与政治文化关系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153.朱义禄:《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0期。
154.束锦:《信访是民意诉求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求实》2007年第5期。
155.潘允康:《党群、干群关系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关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9期。
156.陆学艺、杨军:《谨防社会结构固定化》,《今日国土》2010年第6期。
157.李泽洲:《构建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谈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及其危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
158.郭海霞:《新型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和模型分析》,《现代情报》2012年第1期。
159.晏燕:《网络传播中的自媒体报道研究》,《新闻传播》2011年第6期。
160.毕宏音:《网络语言与网民社会心态的折射》,《社科纵横》2007年第3期。
161.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62.顾明毅、童兵:《互联网受众对网络舆情的需求起源》,《新闻记者》2011年第11期。
163.蔡蓉、周世杰:《大学生网络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期。
164.毕宏音:《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网民心理因素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65.毕宏音:《“关公战秦琼何以可能”: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解读》,《社科纵横》2012年第6期。
166.宋晓楠:《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新闻爱好者》2010年8月下。
167.毕宏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68.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读书》2004年第12期。
169.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170.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文艺研究》2010年第12期。
171.薛国林:《微博时代:谣言“传染”路线图》,《人民论坛》2011年4月上。
172.周裕琼:《QQ群聊会让人更相信谣言吗?——关于四则奥运谣言的控制实验》,《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
173.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74.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175.刘朝晖:《信仰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76.魏巍:《从网络推手到规范化的网络公关环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77.陈力丹、董晨宇:《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界的六个话题》,《记者摇篮》2011年第1期。
178.杨枝煌:《网络水军类型、多重信用及其治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79.辛鸣:《中国“新”赶考》,《南风窗》2011年第8期。
180.刘建:《调查:公众最反感哪种微博乱象》,《人民论坛》2012 年2月下。
181.曾润喜、王国华、陈强:《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网络社会治理》,《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82.李宇:《网络媒体管理刍议》,《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4期。
183.张丽红:《试析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问政》,《社会工作》2012年第7期。
184.张菲菲:《政务微博: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厅》,《财经文摘》2012年第9期。
185.张向宏、张少彤、王明明:《中国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政府网站理论基础之一》,《电子政务》2007年第3期。
18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官方媒介不应自我边缘化》,《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下。
187.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情报杂志》2009年第11期。
188.高承实、荣星、陈越:《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第9期。
189.杜玉先:《摆脱“布里丹选择”的困境》,《决策》2011年第4期。
190.薛国林:《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借鉴》,《人民论坛》2012年2月下。
191.张毅:《“推特政务”PK中国官微》,《财经文摘》2012年第9期。
192.贺大为:《媒体微博操作中常碰到的法律问题及其防范》,《中国记者》2012年第10期。
193.贾丽云、李彦青:《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的心理认同探析》,《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194.沈杰:《预防急剧社会变迁中的心理震荡》,《乡音》2007年第7期,第13页。
195.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196.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97.陈赵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攀登》2007年第3期。
198.毕宏音:《试论构建和谐社会对舆情信息工作特性的把握》,《社科纵横》2006年第7期。
199.陈力丹、曹文星:《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新媒体十年发展评述》,《编辑之友》2012年第1期。
200.刘永谋、吴林海、叶美兰:《物联网社会冲击的若干思考》,《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01.Albert,R.,H.Jeong,A.Barabasi,“The diameter of the World Wide Web”,Nature,vol.401,1999.
202.Dodds P.S.,Muhamad R.,Watts D.J.,“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arch in global social networks”,Science,vol.301,2003.
203.Milgram,S.,“The small world problem”,Psychology Today vol.1967.
204.Ashton Kutcher,“The Twitter Guys”,Time,2009.5.
205.单光鼐:《关键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南方周末》2011年2月24日。
206.陈婉莹:《强拆事件争权,微博帮一把》,《香港经济日报》2010年10月11日。
207.毕宏音:《从控制到解构:移动互联热潮之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7日。
208.王来华、毕宏音:《微博改变了什么》,《光明日报》2012年3 月22日。
209.杜骏飞:《微博时代一句话的生存哲学》,《假日100天》2009 年11月6日。
210.许晔:《微博——正在改变世界的创新应用“可信赖性”和“可延展性”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2012年2月28日。
211.毕宏音:《把握网络谣言特征遏制其危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0日。
212.王帝:《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23日。
213.陈鸣、叶飙等:《方法:方舟子与他所影响的论战法则》,《南方周末》2012年6月21日。
214.徐贲:《公共话语中的“纳粹法则”》,《南方周末》2012年4月19日。
215.王玉娟、王玉梅:《赵启正:“网络水军”制造假民意值得警惕》,《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3日。
216.黄豁、季明、李舒:《基层干部执网能力多面观》,《今晚报》2011年10月16日。
217.谢俊贵:《虚拟社会建设需要“网络社工”助力》,《广州日报》2012年8月6日。
218.孟威、熊澄宇、匡文波等:《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日报》2008年8月29日。
219.毕宏音:《移动互联时代崛起预示“后喻文化”来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4日。
220.陈霖、马中红:《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南方周末》2011年1月27日。
221.辛鸣:《把握信息时代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文汇报》2005年4月29日。
222.陈谞、黄晓亮:《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的刑事责任问题》,《法制日报》2004年9月2日。
223.毕宏音:《官员微博:新沟通平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10月18日。
224.金静:《外交小灵通危机显身手》,《北京晚报》2012年3月13日。
225.桂杰:《政务微博考验执政勇气,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不能让网民指责官员“打官腔”》,《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13日。
226.武和平:《创新法治工作微博大有用场》,《检察日报》2012 年12月12日。
227.秦淮川:《“网友曝”渐成反腐新气象》,《法制日报》2012年12月3日。
228.潘玉腾、陈赵阳:《促进心理和谐夯实社会和谐基础》,《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0日。
229.余晓葵:《美国:网络立法起步最早、数量最多》,《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1日。
230.莽九晨:《韩国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人民日报》2012年12 月26日。
23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 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32.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http://www.chinaegov.org_9000_ewebeditor_uploadfile_ 20120207145756885.pdf)。
233.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2011年2月1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 64094/13958405.html)。
234.吴强:《社会媒体与神经网络——突埃革命的爆发性》(http:// think.sifl.org/?p=3056)。
235.吴强等:《网络民主、媒体政治与中国民主发展》,2010年4月6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73394)。
236.郑永强:《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2009年2月26日,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237.邵道生:《“新意见阶层”的崛起与“网络民主”的发展》(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3/24/content_901328_2.Htm)。
238.穆影:《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转引自(http://www.gmw.cn/02sz/2009-02/01/content_920461.htm)。
239.《上海交大发布〈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舆情网(http://yuqing.sjtu.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 article&id=2369:2011-&catid=58:notice&Itemid=28)。
240.胡泳:《中国式辩论中的“文革法则”》,我的搜狐(http:// huyong.blog.sohu.com/205944223.html)。
24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 16018039.html)。
242.詹新惠、周培源:《2012“两会”网络报道的四大新气息》,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19/c213309-18554742.html)。
243.廖楠:《姬十三,“谣言粉碎机”》,《环球人物》第144期社会版(http://www.globalpeople.com.cn/index.php/news/society/872)。
244.Postman N.,Five things we need to know about technological Change,2011-01-08,http://www.mat.upm.es/~jcm/neil-postmanfive-things.html.
16+1合作协议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方法:英文
How the 16+1 Cooperation promot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中国精准脱贫100例·第一册(英文)
100 Cas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Volumes Ⅰ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
THE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NIC HISTORIOGRAPHY中国战略十二讲
Twelve Lectures on Chinese Strateg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