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3年版。
[8]《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10]陈学明:《时代的困境与不屈的探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陈明:《儒者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陈明:《儒教与公民社会》,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1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4]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16]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高瑞泉、杨扬等:《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9]高瑞泉主编:《中国思潮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0]顾肃、张凤阳:《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22]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公羊主编:《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郭沂:《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5]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7]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9]何秉孟、姜辉、张顺洪主编:《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与德国、瑞典学者对话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0]胡伟希:《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胡绳:《历史和现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3]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7]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8]李强:《自由主义》,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
[39]李崇福:《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南方日版出版社2000年版。
[4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43]李景源:《中国哲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李景源:《李景源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
[45]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6]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7]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48]马立诚:《最近四十年社会思潮》,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49]聂锦芳、刘秀萍:《超越“后发展”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潘维、玛雅:《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51]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52]秋风:《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53]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孙伟平:《价值论转向》,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沙建孙、龚书铎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孙麾、吴晓明主编:《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哲学与史学的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60]魏小萍:《历史主客体导论》,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1]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3]魏小萍:《通向〈资本论〉之路: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探索轨迹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4]王伟光:《社会矛盾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65]王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当代社会走向中的思潮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6]王学东、陈林等:《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67]王占阳:《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69]汪丁丁:《我思考的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0]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71]吴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沟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吴励生:《思想中国——现代性民族国家重构的前沿问题》,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7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7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5]邢贲思、李晓兵:《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76]许纪霖:《无穷的困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7]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8]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79]徐友渔:《自由主义及其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81]郗戈:《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82]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3]萧功秦:《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4]俞祖华、赵慧峰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6]杨宏禹、刘苏邮主编:《民主社会主义透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8]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9]严复:《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90]张之沧:《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2]张传鹤:《全球视野下的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93]张志军主编:《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94]张世保:《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96]张文喜:《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98]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9]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00]周新城等:《评人道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1]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2]邹诗鹏:《三十年社会与文化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3]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4]赵智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历史研究》,郭小凌、王皖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德]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庆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下册,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9][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1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晓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法]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奇炎、陈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7][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邓冰艳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21][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23][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4][法]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
[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美]约瑟夫·熊彼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美]约翰·埃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4][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2]曹思源:《政治改革关键在于党自身的改革》,《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5期。
[3]崔之元:《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关心公意——卢梭新论》,《天涯》2005年第4期。
[4]崔唯航:《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人民日报》2012年9月4日。
[5]邓纯东:《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
[6]房宁:《影响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复旦政治学评论》2006年第9期。
[7]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8]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9]方克立:《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学术探讨》2006年第2期。
[10]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11]高瑞泉:《现代性: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内在向度》,《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12]龚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13]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2期。
[15]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2期。
[16]侯惠勤:《研究西方民主理论的前沿之作》,《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
[17]侯惠勤:《从解放思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3月4日。
[18]韩庆祥、张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9]胡伟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
[20]胡伟希:《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其当代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1]何秉孟:《通向灾难之路——兼论新自由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渊源和区别》,《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1期。
[22]何秉孟、姜辉、张顺洪:《托马斯·迈尔谈社会民主主义的理念与实践》,《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期。
[23]韩毓海:《在自由主义姿态的背后》,《天涯》1998年第5期。
[24]赵光锐:《哈贝马斯谈新自由主义破产后的世界秩序》,《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3期。
[25]贺来:《何谓哲学意义的“批判”》,《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6期。
[26]李崇福:《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中华魂》2007年第1期。
[27]李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一个平常问题引发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28]李文:《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成绩单”》,《求是》2014年第8期。
[29]李强、庄俊举:《历史、全面地研究新自由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30]李海青:《困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种反思性的视角》,《哲学动态》2012年第3期。
[31]李亚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话语和话语权问题》,《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32]李怀涛:《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的方式》,《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33]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12期。
[34]李景源:《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35]李景源:《树立“中国特色”范式,推动哲学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6]李景源:《唯物史观与思想路线》,《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37]李景源:《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8]李景源:《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39]孟威:《建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第16版。
[40]聂锦芳:《当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潮及其社会效应》,《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
[41]聂锦芳:《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学习时报》2016年8月15日第3版。
[42]彭永捷:《2013年新儒家思潮扫描》,《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
[43]钱国君:《“道德共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向度》,《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4期。
[44]秦晖:《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45]任剑涛:《现代儒学的浮现:从独享政治权威到竞争文化资源》,《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1期。
[46]孙伟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47]孙伟平:《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主体性》,《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48]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49]单继刚:《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世界哲学》2013年第3期。
[50]单继刚:《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容性分析》,《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51]王学军、张森林:《“第三条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
[52]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53]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54]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55]王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述评》,《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4期。
[56]韦长伟:《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产生、分歧与前景》,《创新》2011年第3期。
[57]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58]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59]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话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9期。
[60]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哲学基础》,《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61]魏小萍:《马克思与当代西方左翼社会思潮》,《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62]魏小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政治、哲学与伦理——以MEGA2中马克思文本为基础的阅读与理解》,《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
[63]魏小萍:《交往、规范与制度: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批判指向的比较》,《哲学研究》2014年第9期。
[64]魏小萍:《马克思早期批判思路的形成路径——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理念与现实的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6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66]徐崇温:《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6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薄弱点》,《北京日报》2007年5月14日。
[6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求是》2007年第13期。
[69]萧功秦:《困境之礁上的思想水花——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70]萧功秦:《多元制衡下的新左派思潮》,《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
[71]谢岳:《“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学之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2]许纪霖:《社会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73]徐友渔:《自由主义与当代中国》,《开放时代》1999年5—6月号。
[74]徐友渔:《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6期。
[75]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76]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77]杨学功:《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78]邹诗鹏:《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
[79]周新城:《必须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理论视野》2007年第5期。
[80]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81]钟哲明:《“自由人联合体”析》,《中华魂》2008年第3期。
[82]钟哲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社会主义及其变种的评析》,《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83]乔瑞:《以科学辨析把握社会主义自由观》,《人民日报》2015年5月18日。
[84]乔瑞:《何为“自由”与“自由”何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第11期。
[85]乔瑞:《省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限度》,《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86]乔瑞:《儒学激进主义的歧途与儒学发展的当代思考》,《学术论坛》2016年第12期。
[87]乔瑞:《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的前提性批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3期。
[88][美]利奥·帕尼奇萨姆·金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战略:走向进步》,乔瑞译,2016年第6期。
[1]Daniel A.Bel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2]David McLellan,,Palgrave Macmillan,1990.
[3]F.A.Hayek,,Routledge;Revised edition.2012.
[4]F.A.Hayek,8,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T),2011.
[5]George Soros,,Little,Brown & Company;2nd Revised edition,2000.
[6]Jean Hyppolit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7]John Rawls,,The Belknap Press,2005.
[8]Leo Straus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9]Robert Ladrech,,Palgrave Macmillan,2010.
[10]Terry Eagleton,,Yale University Press;Reprint,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