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book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ic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y. Secondl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ry and price chang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entry on pric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y are analyzed by this framewor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 structure change and price change in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y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heterogeneity. Thirdly,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control industry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control industry, the price chan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compared. Finally, the impact of price changes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control industries on the overall domestic price level changes is studied.(AI翻译)
毛毅:(著)
毛毅,男,1986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阿思奇:《投资规模与通货膨胀》,《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柏培文:《我国城镇不同行业职工工资分配公平性测度》,《统计研究》2010年第3期。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2009)》,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卜伟:《我国产业外资控制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5期。
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6期。
陈德泉、王彩芬、吴泽海:《论外资流入与通货膨胀》,《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4期。
陈菁泉:《汇改后我国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陈克新:《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会引发严重通货膨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陈柳:《外资优惠政策与外资企业垄断》,《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陈学彬:《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胀预期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1996年第8期。
陈甬军、杨振:《制造业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竞争还是垄断》,《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陈宗胜、高玉伟:《我国公有经济规模测度与深化混合经济改革潜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1期。
程贵:《政府干预、投资扩张与通货膨胀》,《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程贵:《中国式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通货膨胀》,《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程鹏、柳卸林:《外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苏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崔建军、王利辉:《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悖论之解析》,《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第1期。
崔晶莉:《外资对我国商业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戴雅芳:《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4年。
邓永亮:《汇率水平与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财贸研究》2010年第6期。
樊纲:《当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范志勇:《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含义、甄别和反通货膨胀政策:一个文献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1期。
范志勇:《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费兆奇:《货币增长是否导致了通货膨胀?》,《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7期。
傅强、朱映凤、袁晨:《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与阐释》,《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5期。
高伟刚:《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基于汇率传递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郭鹏辉、钱争鸣:《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4期。
郭琪:《财政扩张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解释》,《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郭树龙:《中国工业市场势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郭天宝、梁秉茹:《“十二五” 期间吉林省利用外资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9期。
郭熙保、罗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郭雄、李亚琼:《我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统计研究》2001年第1期。
韩一杰、刘秀丽:《中国猪肉价格波动对其他部门产品价格及CPI的影响测算》,《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5期。
郝大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郝云宏:《对于国家控制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理性思考》,《经济经纬》1999年第2期。
何维达、何昌:《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
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胡小平、申晓梅、谭孝平:《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金融研究》1994年第5期。
胡援成、张朝洋:《美元贬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传导途径及其效应》,《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黄贵新:《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年。
黄桂田、赵留彦:《供给冲击、需求冲击与经济周期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0年第6期。
黄建康、徐晖、杨峻:《我国食品制造业外资控制状况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8期。
黄新飞、舒元:《基于VAR模型的FDI与中国通货膨胀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金碚、黄群慧:《“新型国有企业” 现象初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金重仁:《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孔丹凤:《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物价稳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匡大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李崇新:《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核算的探讨》,《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年第3期。
李钢、何然:《国有经济的行业分布与控制力提升:由工业数据测度》,《改革》2014年第1期。
李海舰:《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8期。
李虹、谢明华:《电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基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效应的分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李剑:《反垄断私人诉讼困境与反垄断执法的管制化发展》,《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
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投资与通货膨胀——来自中国转型期的证据》,《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
李立新、金润圭:《在华外商不同来源体 FDI 区位因素比较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敏婕、周一帆、刘桂荣:《FDI 与通货膨胀:基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18期。
李全根:《食油价格异常波动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李小龙、余宇新:《地方政府投资、信贷扩张与通胀关系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12期。
李晓钟、王莹、胡卉君:《我国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价格差异性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7期。
李泳:《我国农业产业外资控制力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年第1期。
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廖明球、王明哲:《多产品价格影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第2期。
林伯强、王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刘辉:《中国近两轮CPI上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刘军:《物价水平、外资利用与就业形势——互动机理与中国表现》,《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
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3期。
刘瑞宝:《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市场结构诱因——基于对中国国有垄断企业行为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5期。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 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刘小玄、李双杰:《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刘晓西:《外资流入是否会形成通货膨胀效应》,《改革》1995年第3期。
刘志国、范亚静:《垄断条件下价值形成与我国高物价水平形成原因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2期。
龙少波、陈璋、张军:《超额工资、外部成本渠道与中国通货膨胀非线性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11期。
隆国强:《论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国际贸易》2007年第10期。
卢颖超:《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动态特征及成因识别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吕江林:《利率到位:治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关键一环》,《当代财经》1995年第4期。
罗毅丹、徐俊武:《过剩产能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基于包含随机波动的TVP模型考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马龙:《成因变迁、刘易斯拐点与通货膨胀》,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年。
马龙、刘澜飚:《我国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解释能力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4期。
马松林:《入世十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外资控制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5期。
缪仕国:《物价稳定与房价:货币政策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
倪红珍、王浩、赵博等:《基于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的水价调整影响》,《系统工程理论实践》2013年第2期。
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
诺伯特·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欧瑞秋、李捷瑜、李广众等:《部分民营化与国有企业定位》,《世界经济》2014年第5期。
欧阳志刚、潜力:《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传导效应》,《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潘申彪、蒋贤品:《FDI、工业产出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基于 FEDER非均衡框架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5期。
裴长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分析》,《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3期。
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彭方平、樊海潮、连玉君等:《我国通货膨胀类型的甄别——来自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彭小兵、张保帅:《FDI对东道国通货膨胀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期。
钱宥妮:《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经济中的实证研究——基于产出缺口的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6期。
乔海曙、王军华:《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20期。
秦学志、张康、胡友群等:《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CPI价格——消费驱动模型》,《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
屈新英:《我国原油进口定价权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年第1期。
任碧云、林晨、刘洪伟:《中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及应对之策——基于2001—2011 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任立民:《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协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任泽平、潘文卿、刘起运:《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统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第1期。
盛毅:《用行业集中度确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数量界限》,《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6期。
石俊华:《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市场结构演进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石林松、孙皓、宋平平:《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
宋鹏程、杨其静:《开放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基于产品异质的一个博弈模型》,《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孙丹、何俊芳:《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向国内的传导——基于ECM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究》,《兰州学刊》2009年第7期。
孙婉洁、臧旭恒:《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
孙早、王文:《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索寒雪:《发改委“振兴”服务业 抵御外资价格操控》,《中国经营报》2014年8月11日第2版。
陶士贵:《影响通货膨胀的新因素:外资流入与外汇占款》,《财经研究》1995年第3期。
田娟、王鹏飞:《我国通货膨胀与产能过剩并存现象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田涛:《货币超发还是输入通胀?——基于MS-VAR模型的视角》,《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王飞:《我国货币供给是否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新的解释》,《上海金融》2015年第4期。
王皓:《合资模式对市场势力来源的影响:以中国轿车行业为例》,《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
王江、周雅、郑广超:《工业企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年第10期。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王水平:《基于产业控制力视角的中国零售业安全评估》,《财贸研究》2010年第6期。
王学庆:《价格竞争是见效最快的竞争办法——探析国美的低价营销策略》,《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王轶君:《成本渠道理论与通货膨胀治理:来自中国1992—2009年的证据》,《上海金融》2011年第3期。
王宇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
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来自微观数据的证据》,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王志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
吴海兵、李丹:《中国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系统工程》2012年第10期。
吴剑飞、方勇:《中国的通货膨胀:一个新开放宏观模型及其检验》,《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吴敬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局势与选择——整体协调改革的基本思维和几种实施构想》,《管理世界》1988年第4期。
吴振信、薛冰、王书平:《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1期。
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谢敏:《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谢太峰、王子博:《论我国近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谢卫卫、罗光强:《中国农产品价格与食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徐国祥、苏月中:《上海国有经济控制力定量评估与发展对策研究》,《财经研究》2003年第8期。
徐能毅:《投资生成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方式及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徐强:《GDP缩减指数是测度通货膨胀的可靠指标吗?》,《统计研究》2006年第5期。
徐文昕:《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实证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7期。
许志伟、樊海潮、薛鹤翔:《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4期。
杨春雷:《工资水平对通货膨胀影响时序变化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
杨宏志、陈欣:《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及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杨辉建:《物价上涨与信贷投放的相关分析》,《金融纵横》2004年第5期。
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杨宽宽、许剑毅、周学文等:《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现状及趋势》(上),《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18期。
杨丽萍、陈松林、王红:《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杨振兵:《FDI 是否会迅速逃离:基于工业行业根植性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
杨祚、胡跃岷:《我国房地产价格与物价总水平关联性的实证分析——来自MS-VAR模型的经验证据》,《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9期。
叶宏庆、刘坤、董新兴:《政策性补贴、融资价格歧视与企业过度投资》,《产业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殷波:《货币超发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吗?》,《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3期。
殷华方、潘镇、鲁明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政策测量和有效性研究:1979—2003》,《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于津平、梁琦:《不完全竞争行业最优外资规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余永定:《谨防通胀威胁经济稳定》,《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2月7日第7版。
袁晓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特征》,《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1期。
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张红霞:《对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的发展和改进》,《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期。
张军:《“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互联网周刊》2004年第12期。
张礼卿:《关于外资流入的经济学分析》,《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2期。
张明、谢家智:《产出缺口与中国地区通货膨胀》,《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3期。
张倩肖、董皓、赵万东:《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
张素芹:《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理论和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张伟进,《方振瑞: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解析——基于开放经济体DSGE模型的研究》,《南方经济》2014年第12期。
张雪慧、林平:《外资纵向兼并下竞争效果评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张延群:《超额工资、过剩流动性、进口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因素的量化分析》,《金融研究》2012年第9期。
张宗斌:《论引进外资与保护民族品牌》,《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赵华荃:《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分析和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赵笑宇:《石油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赵旭:《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效率及其福利效应》,《财经研究》2011年第3期。
郑群峰:《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空间计量研究——基于投资主体结构变迁的视角》,《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12期。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杨国中、李宏瑾:《基于生产函数法的潜在产出估计、产出缺口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978—2009 》,《金融研究》2011年第3期。
周嘉、余升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动态分析——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数据的分析》,《当代经济》2012年第20期。
周建、刘晒珍:《哪种价格指数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货膨胀信息?》,《财经研究》2014年第6期。
周其仁:《通胀之源:被动超发货币》,《IT时代周刊》2010年第23期。
周天勇:《中国通胀形成的原因探析》,《当代经济》2011年第16期。
周学文:《如何认识并测算 “国有经济” 和 “国有经济控制力”》,《中国统计》1999年第8期。
周耀东:《余晖:国有垄断边界、控制力和绩效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朱光华:《陈国富: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理论解析》,《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朱映凤:《中国通货膨胀的门限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1年。
左小蕾:《关注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中国金融》2008年第8期。
Akinboade O. A.,Niedermeier E. W.,“Labour costs and inflation in South Africa:an econometric study”,,2002,26(2):1-17.
Amisano G.,Giannini C.,“Topics in Structural VAR Econometrics”,Berlin:Springer-Verlag,1997.
Auer R. A.,Fischer A. M.,“The effect of low-wage import competition on US inflationary pressure”,,2010,57(4):491-503.
AuerR. A.,Degen K.,Fischer A. M.,“Low-wage import competition,inflationary pressure,and industry dynamics in Europe”,,2013,59(4):141-166.
Bailliu J.,Fujii E.,“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the inflation environ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2004.
Beltas A.,Jones T.,“Money,inflation and causality in a financially repressed economy:Algeria,1970-88”,,1993,25(4):473-480.
Biswas B.,Saunders P.J.,“Money and price level in India:an empirical analysis”,,1990,35(2):103-113.
Bjornland H. C.,Brubakk L.,Jore A. S.,“Forecasting inflation with an uncertain output gap”,,2008,35(3):413-436.
Bolt W.,Van E. P.,“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in the EU”,,2000.
Bonato L.,“Money and inflation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2007.
Branson W. H.,Marston R. C.,“Price and output adjustmen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1989.
Brouwer G.,Ericsson N. R.,“Modeling inflation in Australia”,,1998,16(4):433-449.
Budina N.,Maliszewski W.,Menil G.,Turlea G.,“Money,inflation and output in Romania,1992-2000”,,2006,25(2):330-347.
Cavelaars P.,“Does competition enhancement have permanent inflation effects?”,,2003,56(1):69-94.
Chen N.,Imbs J.,Scott A.,“The dynamics of trade and competition”,,2009,77(1):50-62.
Chor D.,“Subsidies for FDI:implications from a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2009,78(1):295-316.
Claus I.,“Is the output gap a useful indicator of inflation”,,2000.
Coe R. J.,Mcdermott C. J.,“Does the gap work in Asia”,,1997.
Corbo V.,McNelis P. D.,“The pricing of manufactured goods during trade liber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le,Israel,and Korea”,,1989,71(3):491-499.
Darrat A. F.,“Money,inflation,and causality in the North African count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1987,8(1):87-103.
Dornbusch R.,“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1987,77(1):93-106.
Dunstan A.,Hargreaves D.,Karagedikli O.,“The impact of fiscal policy on the business cycle”,,2007.
Edwards S.,“Coffee,money and inflation in Colombia”,,1984,12(11):1107-1117.
Epifani P.,Gancia G.,“Trade,markup heterogeneity and misallocations”,,2011,83(1):1-13.
Federico S.,“Industry dynamics and competition from low-wage countries:evidence on Italy”,,2014,76(3):389-410.
Feinberg R.M.,“The interac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market power effects on German domestic prices”,,1986,35(1):61-70.
Fisher I.,“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1911.
Fountas S.,Ioannidis A.,Karanasos M.,“Inflation,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a common European monetary policy”,,2004,72(2):221-242.
Friedman B.M.,Kuttner K.N.,“Money,income,prices,and interest rates”,,1992,82(3):472-492.
Friedman M.,“Nobel lecture: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1977,85(3):451-472.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1968,58(1):1-17.
Gordon R.J.,Hall R.E.,“Understanding inflation in the 1980s”,,1985,16(1):263-302.
Heckman J.J.,“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1979,47(1):153-161.
Holzman F.D.,“Inflation:cost-push and demand-pull”,,1960,50(1):20-42.
Horvath R.,Komarek L.,Rozsypal F.,“Does money help predict inflation?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or Central Europe”,,2011,35(4):523-536.
Ibrahim M.H.,Shah M.E.,“Bank lending,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uncertainty:evidence from Malaysia”,,2012,2(3):156-164.
Ihrig J.E.,Marazzi M.,Rothenberg A.D.,“Exchange-rate pass-through in the G-7 countries”,,2006.
Ito T.,Sasaki Y.N.,Sato K.,“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 changes and macroeconomic shock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East Asian countries”,,2005.
Katria S.,Bhutto N.A.,Butt F.,et al.,“Trade 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2011.
Keynes 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1936.
Khundrakpam J.K.,“Economic reforms and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domestic prices in India”,,2007.
Kibritcioglu A.,“Causes of inflation in Turkey:a literature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ories of inflation”,,2001,28(21):43-76.
Kumar S.,Webber D.J.,Perry G.,“Real wages,inflation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Australia”,,2012,44(23):2945-2954.
Lucas R.E.,“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In ,1976.
Malesevic L.,“Cointegration approach to analysing inflation in Croatia”,,2009,33(2):201-218.
Marazzi M.,Sheets N.,“Declining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US import prices:The potential role of global factors”,,2007,26(6):924-947.
Mehra Y.P.,“Predicting the recent behavior of inflation using output gap-based phillips curves”,,2004,90(3):65-88.
Mehra Y.P.,“Wage growth and the inflation process:An empirical note”,,1991,81(4):931-937.
Melitz 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2003,71(6):1695-1725.
Melitz M.J.,Ottaviano G.P.,“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2008,75(1):295-316.
Michaelides P.,Milios J.,“TFP change,output gap and infl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1994-2006)”,,2009,61(4):339-352.
Mills T.C.,Wood G.E.,“Wages and prices in the UK”,,2002,34(17):2143-2149.
Mohammadi O.,“Does minimum wage cause inflation in Iran?”,,2014,4(Special Issue):68-73.
Moriyama K.,Naseer A.,“Forecasting inflation in Sudan”,,2009.
Mumtaz H.,Oomen O.,Wang J.,“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to UK import prices: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d data”,,2011.
Murakozy B.,Russ K.N.,“Competition with multinational firms”,,2015.
Nikolic M.,“Money growth-inflation relationship in postcommunist Russia”,,2000,28(1):108-133.
Okun A.M.,“Efficient disinflationary policies”,,1978,68(2):348-352.
Ophem H.,“A modified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 for earnings differential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e Netherlands”,,1993,75(2):215-224.
Oyinlola M.A.,Adeniyi O.A.,Omisakin O.A.,“Responsiveness of trade flows to changes in exchange rate and relative prices:evidence from Nigeria”,,2010,3(2):123-141.
Phillips A.W.,“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1-1957”,,1958,25(2):283-299.
Piovarciova B.,“Unit labor costs and price level in Slovakia:an applic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2009.
Przybyla M.,Roma M.,“Does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reduce inflation?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 and sectors”,,2005.
Qayyum A.,“Money,inflation,and growth in Pakistan”,,2006,45(2):203-212.
Samuelson P.A.,Solow R.M.,“Analytical aspects of anti-inflation policy”,,1960,50(2):177-194.
Taylor J.S.,Spriggs J.,“Effects of the monetary macro-economy on Canadian agricultural prices”,,1989,22(2):278-289.
Togay S.,Kose N.,“Money-price relationships under a currency board system:the case of Argentina”,,2013,16(2):373-390.
Zanetti A.,“Do wages lead inflation? Swiss evidence”,,2007,143(1):67-92.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展与评估报告.2012—2020
CHINA-CEEC A Review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2012—2020)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research on Financial Security in China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中国金融业高增长:逻辑与风险
FINANCIAL SECTOR'S GROWTH IN CHINA: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RISKS丝路发展与读懂中国(中文)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and Understanding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