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著)
张建中(1977— ),男,苗族,湖南城步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一东盟国际关系。现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广西“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同中心”副主任,广西第十八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刊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1篇(2/7),在《国际贸易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2部,其中,《中国南海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2/5)—书荣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原始取得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等3项。
欧阳华:(著)
欧阳华(1982— ),女,汉族,湖南怀化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博弈论。现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会员。主持2015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2017年度广西教改A类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主持厅级项目3个,校级项目8个。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个,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参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项目2个,参与广西重大研究招标课题3个,参与广西社会科学和广西自然科学项目4个。在《当代财经》《城市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10篇)。
[1]Timbergen J.(1962).,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2]Peltzmanl(1976).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19(August).
[3]Bhagwati,Jagdish N.,Richard A.Brecher,Elias Dinopoulos and T.N.Srinivasan(1987).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Welfare:A Political Economy Theoretical Model,,October 27,pp.127-138.
[4]Dinopoulos,Elias and Kar-yiu Wong(1991).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in K.A.Koekkoek and C.B.M.Mennes,eds.,,London:Routledge,pp.162-190.
[5]Dinopoulos,Elias(1989).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I(2),pp.145-160.
[6]Stephen Hymer(1970).The efficiency(contradictions)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60(2):441-448.
[7]P.Buckley(1974).Some Aspects of Foreign Private Investment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the Economy of the Irish Republic,,5(April),pp.301-321.
[8]P.Buckley and J.Dunning(1976).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US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K,,7,pp.5-13.
[9]P.Buckley and M.Casson(1985).,London:Macmillan.
[10]P.Buckley and M.Casson(1987).Analyzing Foreign Market EntryStrategies,,3,pp.539-561.
[11]Mark Casson(1979).,London:Macmillan.
[12]Mark Casson and Associates(1986).,London:Allen and Unwin.
[13]Alan M.Rugman(1979).,Lexington,Mal Lexington Books.
[14]Alan M.Rugman(1980a).Internalization as a General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16(No.2),pp.365-379.
[15]Alan M.Rugman(1980b).,Boston:Martinus Nijhoff.
[16]Alan M.Rugman(1985).Internalization is Still a General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121(No.3),pp.570-575.
[17]Alan M.Rugman(1985).The Firm-specific Advantages of Canadian Nultinationals,,2,pp.1-14.
[18]J.H.Dunning(1977).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Bertil G.Ohlin,Per-Ove Hesselborn and Per M.Wijkman,eds.,,London:Macmillan,pp.395-418.
[19]Louis T.Wells(1998).Multinational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29(1),pp.101-114.
[20]Sanjaya Lall(2000).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3,pp.337-369.
[21]Akamatsu K.(1962).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62,Preliminary Issue No.1,pp.3-25.
[22]R.Vernon(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80(2),pp.190-207.
[23]Kiyoshi Kojima(1978).,London:Croom Helem.
[24]Benjamin J.Cohen(1968).,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155-156.
[25]Spencer,B.J.,Brander,J.A.(1983).International R&D Rivalr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50,pp.707-722.
[26]Brander,J.A.,Spencer,B.J.(1985).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18,pp.83-100.
[27]Krugman,P.R.(1984),Importprotection as Export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es of scale,in H.Kierzkowskied,,Clarendon Press,Oxford.
[28]David Dollar(1992).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 LDCs 1976-1985,,40(3),pp.523-544.
[29]Brander,J.A.(1995).Strategic Trade Policy,NBER Working Papers,No.5020.
[30]Sachs J,Warner A.(1995).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26(1),pp.1-118.
[31]Edwards(1998).Openness,Productivity,and Growth:What do We Really Know,,108 (March),383-398.
[32]Rodriguez,F.and D.Rodrik(1999).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Cross-national Evidence,in Bernanke,B.and K.Rogoff(eds.),2000,MIT Press,Cambridge,MA,2001.
[33]Mitra D.(1999).Endogenous Lobby Formation and Endogenous Protection:A long-Run Model of Trade Policy Determination, (5),December,pp.1116-1134.
[34]Gawande,K.(1998).Stigler-Olson Lobbying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35,pp.477-499.
[35]Tom Krebs,Pravin Krishna and William Maloney(2005).Trade Policy,Income Risk,And Welfare,NBER Working Papers No.11255.
[36]Blonigen,Bruce(2008).In Search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s, 53(1),pp.81-104.
[37]Robert A.Pastor(1980).,1929-1976,Berkeley,CA.:Univ.of California Press,pp.7-9.
[38]Bela Balassa(1961).,Homewood:Richard D Irwin.
[39]Richard Cooper(1968).,New York:Mc-GrawHill.
[40]Markuson,James & James Melvin(1983).Factor Movements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13,pp.341-356.
[41]Svensson,Lars E.O.(1984).Factor Trade and Good Trade,,16,pp.365-378.
[42][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约翰·H.杰克逊:《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Friedman Milton(1968).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58(1),pp.1-17.
[45]Barro R.J.,Rush M.(1980).Unanticipated Money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6]Borys(2009).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Czech Republic:An Empirical Study,,V.36,iss.4,pp.419-443.
[47]Sun(2010).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vidence from a Two-Sector Model,,January-June,v.23,iss.1,pp.1-9.
[48]Hoppner(2008).Changing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S:Evidence from a Time-Varying Coefficient VAR,,August-September ,Vol.40,iss.16-18,pp.2353-2360.
[49]Karagiannis(2010).Interest Rate Pass-Through in Europe and the US: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May-June,Vol.32,iss.3,pp.323-338.
[50]Dubas(2005).Effective Rate Classifications and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V.38 (2),pp.201-210.
[51]Jahjah(2004).Exchange Rate Policy and Sovereign Bond Sprea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MF Working Papers,V.2004(210),pp.1-35.
[52]Furlani(2010).Exchange Rate Movement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Brazil:Econometric and Simulation Evidence,,Vol.27(1),pp.284-295.
[53]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课题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54][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马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6][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57][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8][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9]Hoover,E.M.(1984),McGraw-Hill Companies,p.44.
[60]李文陆、张正河、王英辉:《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61]A.H.契斯巴耶夫:《经济区的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62]Gottmann J.(1961).,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63][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成忠勤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64]宝贡敏:《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12期。
[65]冼国明、杨锐:《技术积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66]李优树、杨环:《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论坛》2003年第2期。
[67]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68]高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机理探讨》,《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69]曹秋菊:《论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70]江小涓:《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与升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71]李雪:《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
[72]孙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3]陈迅、高远东:《FDI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
[74]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75]张淑玲、卢蝉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9期。
[76]李金玲、宋焕斌:《知识流动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期。
[77]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78]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李计广:《欧盟贸易政策体系及其决策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80]宋学丛:《国际贸易政策的利益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1]刘熠:《欧盟经济一体化中的贸易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82]杜光如:《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3]赵梅:《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逻辑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0年。
[84]李红、方冬莉:《2010—2011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纵横》2011年第3期。
[85]王进、巫雪芬:《“金砖四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6期。
[86]何慧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87]张建中:《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东盟的外贸发展趋势及贸易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
[88]陈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际经济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89]Milton Friedman(196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90]McKinnon,Ronald(1973).,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91]E.Shaw(1973).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Oxford Univ.Press.
[92]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Vishny.(1997).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52),pp.1131-1150.
[93]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Vishny(1998).Law and Finance,,(106),pp.1115-1155.
[94]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1999).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54),pp.471-517.
[95]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R.Vishny(2000).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58),pp.3-27.
[96]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2002).Law and Finance:Why does Legal Origin Matter?,(4),pp.653-675.
[97]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2006).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 Constraint?,(11)pp.2931-2943.
[98]R.,Rousseau(1998).Daily Time Series of Common Single Word Searches in Alta Vista and Northern Light,,(9),pp.1-9.
[99]Dimitris K.Christopoulos,Efthymios G.Tsionas(2004).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1),pp.55-74.
[100]梁立:《浅谈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设想》,《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1]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4期。
[102]王丽娅:《中国与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1期。
[103]屠年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金融合作》,《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04]屠年松、朱雁春:《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再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9期。
[105]罗传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下的中国—东盟金融协调合作》,《亚太经济》2011年第4期。
[106]陈剑波、胡列曲:《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进程及展望》,《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107]麻昌港:《区域贸易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研究——以中国—东盟为例》,《商业时代》2014年第16期。
[108]薛林、郭健斌:《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法律机制初探》,《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109]张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中人民币区域化的金融政策法规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10]关伟、范祚军:《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看CAFTA成员国金融政策协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1]唐文琳、范祚军:《CAFTA成员国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4期。
[112]范祚军、关伟:《基于贸易与货币竞争视角的CAFTA人民币区域化策略》,《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113]文淑惠:《中国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二重框架解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7期。
[114]刘文娟:《中国—东盟货币互换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用机理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115]张国伍:《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6]陆卓明:《世界经济地理结构》,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117]张文尝:《运输通道系统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年第2期。
[118]夏飞、陈修谦:《高速公路经济带边界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系统工程》2004年第12期。
[119]杨鹏:《通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20]李国强:《京九沿线将成为我国一条新经济增长带》,《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121]张正华、史红亮:《国际通道的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22]张学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4期。
[124]刘伟、王勉、杜源江:《从“神经末梢”到“国际枢纽”——我国对接东盟交通网络扫描》,《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第12期。
[125]夏飞、袁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区位熵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126]刁伟民:《中国与东盟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7]古小松主编:《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28]欧阳华:《投资政策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29]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兼论CAFTA的推进与策略选择》,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130]郭璇:《CAFTA建设对我国发展同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经济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132]周金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战略选择》,《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5期。
[133]杜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60年变迁探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8期。
[134]ASEAN Secretariat(1976).,24 February.
[135]ASEAN Secretariat(1976).“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Indonesia”,24 February.
[136]Lay Hong,Tan & Samtani Anil.,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137],Manila,18 June 1981.
[138]Pangestu.,Center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p.49.
[139]Soesastro.H.(2001),Reinventing ASEAN,Singapore.
[140]WTO(2006):《贸易政策审议报告:马来西亚》。
[141]李皖南:《CAFTA建成后对广东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10期。
[142]马静、林宏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政策协调研究》,《海南金融》2012年第3期。
[143],28 January 1992;The Third Meeting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Council Joint Press Statement.
[144]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145]兰丹丹:《论东盟贸易政策体系及实施》,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46]Soesastro.H.(2001).,Reinventing ASEAN,Singapore.
[147]冯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粤桂“东盟政策”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年。
[148]刘文娟:《货币互换合作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49]王丹、鲁凤玲:《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实践》,《中国金融》2012年第4期。
[150][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19世纪至20世纪》,王士录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1]翟坤:《东盟的决策机制》,《国际资料信息》2000年第4期。
[152]邓达清:《大陆与香港的经济、金融开放度对比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0期。
[153]薛薇:《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