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ett E.Abend.Tortured China,Ives Washburn,Inc.,1930.
Hallett E.Abend.Can China Survive?I.Washburn,Inc.,1936.
Hallett E.Abend.Chaos in Asia,Bodley Head,1940.
Hallett E.Abend.Japan Unmasked,Ives Washburn,1941.
Hallett E.Abend.Ramparts of the Pacific,Doubleday,1942.
Hallett E.Abend.My Life in China 1926-1941,Harcourt Brace,1943.
Hallett E.Abend.PacificCharter:Our Destiny in Asia,Doubleday,Doran &Co.,1943.
Hallett E.Abend.Reconquest,Its Results and Responsibilities,Doubleday &Co.,1946.
Hallett E.Abend.The God From The West A Biography of Frederick Townsend Ward,Garden City,N.Y.Doubleday &Co.,1947.
Hallett E.Abend.Half Slave,Half free:This Divided World,Bobbs-Merrill,1950.
[美]伯杰:《纽约时报100年》,何毓衡译,新闻天地社1968年版。
[美]苏珊·帝夫特、亚历克斯·琼斯:《报业帝国: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传奇》,吕娜、陈小全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美]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杨植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中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二分册,复旦大学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日军占领时期的上海》,上海市档案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吴景平、郭岱君编著:《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菊隐:《大上海的孤岛岁月》,中华书局2005年版。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鲍威尔:《鲍威尔对华回忆录》,邢建榕、薛明扬、徐跃译,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美]白修德:《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975—2005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杨念群主编:《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
曹卫东:《思想的他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乐黛云:《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岳川:《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姜智芹:《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8年版。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法]托克维克:《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德]尤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哈罗德·罗伊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M.G.马森:《西方的中国籍中国人观念》,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英]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E.A.罗斯:《变化的中国人》,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映:中美关系剖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美]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美]约翰·托兰:《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敏恒:《外人在华的新闻事业》,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
张功臣:《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张功臣:《历史现场:西方记者眼中的现代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张功臣:《洋人旧事: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外国人》,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继南、周积华:《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的神话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凌:《共和与自由:美国近代新闻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价》,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张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潘志高:《〈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政治、历史及文化成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1923—1946)》,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刘继南、何晖:《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和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何晖、刘鹏等:《新媒体环境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外文出版社2008年版。
蔡国芬、刘笑盈的:《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勇:《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彼得·兰德:《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文化艺术出版2001年版。
[日]松本重治:《上海时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美]迈克尔·艾默里、埃温德·艾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N.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达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麦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想》,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布茨:《美国受众成长记》,华西出版社2007年版。
[美]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美]斯特朗:《千千万万中国人:1927年中国中部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近代上海大事记》,汤志钧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美]麦金农:《美国记者与战时中国(1937—1945)》,载张文宪《民国档案与民国学术讨论会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王立诚:《从宋子文与亚朋德的交往看抗战前民国政府与英美记者的关系》,载吴景平《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美国精英媒体对华政策的论述》,《超越西方霸权》,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版。
黄美珠:《美国纽约时报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及言论态度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研究所,1985年,“台湾国家图书馆” “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lt.jsp。
梁冠凯:《〈纽约时报〉报道中华民国形象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1985年,“台湾国家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 sh/detail_result.jsp。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黄万华:《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媒体是如何讲政治的》,《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
张继涛、朱丽霞:《它山之石:从〈纽约时报〉的视角看晚清废除科举的必要》,《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刘学洙:《〈纽约时报〉里的晚清旧闻》,《新闻窗》2004年第4期。
钟勇华:《域外视点:从〈纽约时报〉的视角看晚清政治转型的必要》,《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第1期。
新午:《〈纽约时报〉晚清观察及——美国人眼中的光绪慈禧》,《纪实》2007年第6期。
刘康:《国际传播对中国报道的“话题设计”——兼论美国媒体对“法轮功”事件的报道》,《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熊蕾:《从两家美国媒体对江泽民的采访看两种新闻观》,《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申家宁:《新闻传媒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2期。
邱林川:《多重现实:美国三大报对李文和的定型与争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黄爱萍、李希光: 《影响美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对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中国记者》2002年第3期。
杨雪燕、张娟:《90年代美国大报上的中国形象》,《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熊长论:《美国新闻杂志中的中国形象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中国知网(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669&CurRec=20)。
宋豫:《将观点隐藏在新闻之中——从〈时代〉2003年涉华报道看意识形态在传媒中的表现》,《中国记者》2004年第3期。
宁曙光:《2005年上半年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6期。
武曼兮:《试析美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对策思路》,《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朱怡岚:《论〈时代〉周刊的中国形象建构(1992—2004)》,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中国知网(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296&CurRec=19)。
司国安、苏金远:《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周宁:《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1期。
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靖明、袁志宏:《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当代传播》2007年第2期。
陈勇、张昆:《对于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邓建国:《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
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5期。
刘海龙:《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次与媒体政治——从〈事关重要的新闻〉说起》,《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
Benson Lee Crayson,ed.,The American Image of China.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79.
Bennett,Amanda.“American Reporter in China:Romantics and Cynics”,in Chin-Chuan Lee,ed.,Voices of China: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New York:The Guilfood Press,1990.
Bennett Amanda.“American Reporter in China:Romantics and Cynics”,in Chin-Chuan Lee,ed.,Voice of China: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New York:the Guilfood Press.(1990)
Becker,Jasper.“Ideological Bias In Reporting China”,in Robin Porter,ed.,Reporting News From China.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2)
Clubb,O.Edmund.20Century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Cressy-Marcks,Violet.Journey into China.London:Hodder &Stoughton,1940.
Conroy,Hilary.“Introduction”,in Jonathan Goldstein,Jerry Israel and Hilary Conroy,eds.,America Views China: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the past and Now.Berhlehen:Lehigh University Press.(1991)
Edward L.Dreyer,China at War 1901-1949,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5.
Fairbank,John K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Fu.N.C.“Reporting on China from Washington:som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s”,in Chin-Chuan Lee,ed.,Voice of China: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0)
Jesperse,T.Christopher.American Images of China,1931-1949.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John Gittings.“A History View of Western Reporting on China”,China Media Research,January,2007,Vol.3No.1.
James W.Chesebro,Jung Kyu Kim,and Donggeol Lee.“Strategic Transformations in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China Media Research,2007(3).
Huhenberg,John.Foreign Correspondence:The Great Reporters and Their Tim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Hudder,Rupert.China and the World:Perception and Analysis.Pacific Review;Mar,1999,Vol.12Issue 1.
Howard &Falk,Richard Friel.Record of The Paper:How the New York Times Misreport US Foreign Policy.Verso,NY,2004.
Morris,M.W.,&Peng,K.,Culture and Cause: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76)(1994).
Pollock,John.“Becoming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on East-West Conflict”,in Gertrude J.Robinson,ed.,Assessing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Debate:Evidence and Proposals.New 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1982.
Qing,Cao.“Reporting China:A Critical Review”,China Media Research,January,2007,Vol.3.
Rand,Peter.China Hands.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5.
Rozanski,Mordechai,“American Journalists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900-1923.”Ph.D.diss.,Columbia University,1974.
Scheufele,D.A.Agenda-Setting,Priming,and Framing Revisited:Another Look at Connitive Effect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2000(3).
Stephen R.MacKinnon and Oris Friesen.China Report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Stephen R.Machinnon,Dianna Lary and Ezra F.Vogel (ed.),China at War:Regions of China 1937-45,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Sun.Henry H.International Political Marketing:A Case Study of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Nov,2007,Vol.7.
Weaver,D.,McCombs,M.E.,&Shaw,D.L..Agenda -setting Research:Issue,attributes and influences.In L.L.Kaid (ed.).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ahwah,NJ:Erlbaum.(2004)
Interview Hallett E.Abend.Saturday Evening Post,8/9/1939,Vol.212Issue 8,P84-84,1/3p.
Among Other Things,Saturday Evening Post;1/10/1942,Vol.214Issue 28,p4-4,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