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ingism: A New Worldview is edited by Li Jianhui et al. and published by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is a collec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series of contemporary new philosophical books, Computationalism: A New Worldview will trace the rise,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computationalism and respond to possible challenges.(AI翻译)
李建会:(著)
李建会 男,1964年10月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符征:(著)
符征 男,1979年6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哲学、科技伦理学的研究。
张江:(著)
张江 男,1978年2月生,北方交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曾先后访问过美国密歇根大学、佛蒙特大学、圣塔菲研究所等地。2003年创建论坛网站集智俱乐部,在中国较早宣传复杂性科学。曾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科一等奖,中科院系统所博士后奖励基金。
Adami,Chris,,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8.
Adleman,L.M.,“Molecular Computation of Solutions to Combinatorial Problems”,,266.
Adleman,L.M.,“Computing with DNA”,,279(2),1998.
Bedau,Mark A.,“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Artificial Life”,In Francisco J.Varela and Paul Bourgine,eds.:,Cambridge,MA:MIT Press(A Bradford Book),1992.
Bedau,Mark A.,“The Nature of Life”,In Boden(1996).
Bedau,Mark A.,“Philosophical Content and Method of Artificial Life”,In T.W.Bynam and J.H.Moor,eds.,:,Oxford:Basil Blackwell,1997.
Bedau,Mark A.,“Four Puzzles about Life”,,4(2),1998.
Boden,M.A.(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Boden,Margaret A.,“Is metabolism necessary?”,,50(2),1998.
Boden,Margaret A.,“Autopoiesis and Life”,,1,2000.
Boden,M.(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rooks,Rodney,“Achiev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rough Building Robots”,Memo 899,MI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Cambridge,MA,1986.
Brooks,Rodney,“Intelligence without Reason”,MIT AI Memo No.1293,1991a.
Brooks,Rodney,“Intelligence without Representation”,,47,1991b.
Brooks,Rodney,“New Approach to Robotics”,,253,1191c.
Brooks,Rodne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Life”,,409,2001.
Brooks,Rodney & Stein,Lynn Andrea,“Building Brains for Bodies”,MIT AI Memo No.1439,1993.
Brown,J.,“Is The Universe a Computer?”,,127,July,14,1990.
Cairns-Smith,A.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Chalmers,J.D.,“Does a Rock Implement Every Finite-State Automaton?”,,108,1996.
Churchland,Patricia Smith,,Bradford Book,1994.
Churchland,Paul M.,“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78,1981.
Churchland,Paul 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0.
Churchland,Paul M.and Churchland,Patricia S.,“Could A Machine Think?”,,262(1),January,1990.
Coperland(ed.),,Oxford:Clarendon Press,2004.
Crevier,Daniel,:,New York:Basic Books,1993.
Dennett,Daniel C.,“Artificial Life as Philosophy.” ,1(1),1994.
Emmeche,Claus,“Life as an Abstract Phenomenon:Is Artificial Life Possible?”,In Francisco J.Varela and Paul Bourgine,eds.,:,Cambridge,MA:MIT Press,1992.
Emmeche,Claus,“Is Life as a Multiverse Phenomenon?”,In ,C.G.Langton(ed),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XVII,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4a.
Emmeche,Clau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b.
Farmer,D.F.,and Belin,A.d'A.,“Artificial Life:the coming evolution”,In ,ed.by C.G.Langton,C.Taylor,J.D.Farmer,and S.Rasmussen,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Ⅹ,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
Fleischaker,G.R.,:,Ph.D.dissertation,Boston University,1998.
Fleischaker,G.R.,“Origins of Life: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20,1990.
Fodor,J.A.,“Metnodological solipsism considered as a Researeh strateg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in Rosenthal,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Fodor,Jerry A.,,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0.
Fodor,Jerry 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Fodor,Jerry A.,:,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7.
Fodor,Jerry A.and Zenon W.Pylyshyn,“Connectionism and Cognitive Architecture:A Critical Analysis”,in S.Pinker and J.Mehler,eds.,,Cambridge,Mass.:MIT Press(A Cognition Special Issue),1988.
Fredkin,E.,“Digital Mechanics”,,45,1990.
Gandy,R.O.,“The confluence of ideas in 1936”,in ,1988.
Gandy,R.O.and Yates,C.E.M.(eds.),.:,Amsterdam:North-Holland,2001.
Haugeland,John,:,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
Haugeland,J.,“Semantic engines:An introduction tomind design”,from J.Haugeiand(ed.),,MIT Press,Cambridge,MA,1981.
Helmreich,Stef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Herken R.(ed.),:-,Berlin:Kammerer und Unverzag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Hodges A.,:,New York:Simon &Schuster,Inc.,1983.
Hodges,A.,,,London:Phoenix(1997); also New York:Routledge(1999),Included in ,eds.R.Monk and F.aphael,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2000.
Koza,J.,,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2.
Lange,Marc,“Life,‘Artificial lif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63,1996.
Langton,C.G.,“Studying Artificial Life with Cellular Automata.” D,10,1986.
Langton,C.G.,“Artificial Life”,from ,Chris Langton,ed.,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VI,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Reprinted in Boden,1996.
Langton,C.G.,“Introduction.” In ,Chris Langton,C.Taylor,J.D.Farmer,& S.Rasmussen,eds.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X,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
Langton,C.G.,“Life at the Edge of Chaos”,In C.G.Langton,C.Taylor,J.D.Farmer,& S.Rasmussen,eds., Ⅱ,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X,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
Langton,C.G.(ed.),:.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Levy,Steven,:,New York:Vintage Books,1992.
Lipson,H.and Pollack,J.B.,“Automatic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Robotic Lifeforms”,,406,2000.
Lloyd,S.,:,Knopf,2006.
Lucas,J.R.,“Minds,Machines and Gödel.” ,36,1961.
Matthias Scheutz,:,The MIT Press,2002.
Maturana,Humberto R.and Varela,Francisco J.,:,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42.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1980.
Maynard Smith,J.,,Third edition.New York:Penguin,1975.
Mayr,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Meyer,J-A.& S.W.Wilson(ed.),:.,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1.
Moravec,Hans,“Rise of Robots”,,Dec.1999.
Normile,Dennis,“Building working cells ‘in silico’.” ,284(April 2),1999.
Olsen,Eric T.,“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Strong Artificial Life”,,3(1),1997.
Pargellis,A.N.,“The Evolution of Self-replicating Computer Organisms”,,98,1996.
Pargellis,A.N.,“The 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Digital ‘life’”,,91,1996.
Pargellis,A.N.,“Digital Life Behavior in the Amoeba World”, 7,2001.
Penrose,P.,':,,,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enros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Piccinini,Gualtiero,“Computational Modeling vs.Computational Explanation:Is Everything a Turing Machine,and Does It Matter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85.1,2007.
Piccinini,Gualtiero,“Computation vs.Information Processing:Why Their Difference Matters to Cognitive Science”(with Andrea Scarantino),,41.3,2010.
Piccinini,Gualtiero,“The Resilience of Computationalism”,,77.5,2010.
Piccinini,Gualtiero,“Information Processing,Computation,and Cognition”(with Andrea Scarantino),,37.1,2011.
Putnam,H.,“Minds and Machines”,Reprinted in ,,,.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Putnam,H.,“The Mental Life of some Machines”,Reprinted in :,ed.by Timothy O'Connor and David Robb,Routledge,2003.
Putnam,H.,,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88.
Putnam,H.,“Functionalism:Cognitive Science or Science Fiction?”,in Johnson,D.M.and Erneling,C.E.(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Rasmussen,Steen,“Aspects of Information,Life,Reality,and Physics”,In C.G.Langton,C.Taylor,J.D.Farmer,& S.Rasmussen,eds., Ⅱ,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X,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
Ray,Thomas,“An 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Life”,In Langton,C.G.,C.Taylor,J.D.Farmer,and S.Rasmussen,eds.,,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Reprinted in M.A.Boden(1996).
Resnick,Mitchel,“Learning About Life”,In Langton(1995).
Schrödinger,E.,?,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44.
Searle,John R.,“Minds,Brains and Programs”,,3,1980.
Searle,John R.,,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2.
Shagrir,Oron,“The Rise and Fall of 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In Yemima Ben-Menahem(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Sober,Elliott,“Learning from Functionalism:Prospects for Strong Artificial Life”,In,ed.by C.Langton,C.Taylor,J.D.Farmer,& S.Rasmussen,SFI Studies in the Sciences of Complexity,Proc.Vol.X,Redwood City,CA:Addison-Wesley,1991;Reprinted in Boden(1996).
Spafford,E.,“Computer Viruses as Artificial Life”, Ⅰ(3),1994.
StarLogo Website:http://www.media.mit.edu/starlogo.
Sterelny,Kim & Griffiths,Paul 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Steve Talbott,“,,”,,Spring,2005.
Sullins Ⅲ,John P.,“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and Artificial Life”, & ,Volume 2,Number 3-4.
The Cog Shop Website:http://www.ai.mit.edu/projects/cog.
The MIT AI Lab Mobot Group:http://www.ai.mit.edu/projects/mobile-robots/ robots.html.
Turing,A.M.,“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59,1950.
von Neuman,J.,-,edited and completed by A.W.Burk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6.
Waldrop,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2.
Ward,Mark,:,New York:Thomas Dunne Books,1999.
Whitby,Blay,“The Turing Test:AI's Biggest Blind Alley?”,in Millican,Peter & Clark,Andy,:,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Whitely,C.H.,“Minds,Machines and Gödel:a Reply to Mr.Lucas”,,37,1962.
Wilson,S.W.,“The Animat Path to AI”,In J-A Meyer and S.W.Wilson(ed.),:.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1.
Wolfram,S.,“Universality and Complexity in Cellular Automata”,,10,1984.
Zenon Pylyshyn,“Computing in Cognitive Science”,In M.Posner,,Cambridge:MIT Press(A Bradford Book),1989.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安德鲁·霍奇斯:《阿兰·图灵:一个自然哲学家》,蒙克等译,《大哲学家——思想大师们的生平与精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勃克斯:《机器人会思维吗?》,吕陈君编《心灵简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博登:《人工智能哲学》,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烜之:《认知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陈亚军:《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陈亚军:《功能主义错在哪里——论普特南的反功能主义及其与罗蒂的分歧》,《学术月刊》2008第3期。
陈阅增等:《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程炼:《何谓计算主义?》,《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4期。
程炼:《思想与论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达马西奥:《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戴维:《制脑者》,张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戴维斯:《逻辑的引擎》,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丹尼特:《意识的解释》,苏德超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丹尼特:《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罗军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邓少平、欧阳皓:《DNA计算的一些基本问题》,《科学》1996第5期。
邓少平:《算法与生命》,《科学》1996第10期。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视野语境中的语言意向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年。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费定舟:《心灵与机器的界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
弗兰奇:《图灵测验50年》,李建会、苏平译,《世纪中国》2002年4月19日。
弗里德曼:《制脑者:创造堪与人脑匹敌的智能》,张陌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
福多:《心理模块性》,李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贵春:《当代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哈特菲尔德:《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尚新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海尔:《当代心灵哲学导论》,高新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郝宁湘:《DNA计算机:数学与生命的交融》,《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0期。
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霍金斯等:《人工智能的未来》,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卡茨:《意义的形而上学》,苏德超、张离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卡斯蒂、德波利:《逻辑人生:哥德尔传》,刘晓力、叶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卡斯蒂:《虚实世界:计算机仿真如何改变科学的疆域》,王千祥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刘志勇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蒉益民:《专名意义的一种生活整体主义观点》,《哲学研究》2007年第4期。
蒉益民:《专名指称的一种因果描述观点》,《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拉美利特:《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莱布尼兹:《通向一种普遍文字》,陈乐民编《莱布尼兹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恒威:《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李恒威:《认知的具身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1期。
李侠、范毅强:《从思想语言到心的计算理论——福多思想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9第5期。
郦全民:《计算与实在——当代计算思潮剖析》,《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
郦全民:《用计算的观点看世界》,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夏水等:《分形的哲学漫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高岑:《当代科学意向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健勤:《人工生命的理论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刘景钊:《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瑞正、赵海兰:《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五十年》,《计算机应用研究》1998第1期。
刘西瑞,王汉琦:《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第12期。
刘晓力、孟伟:《交互式认知建构进路及其现象学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刘晓力:《从丘奇—图灵论题到多奇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增刊。
刘晓力:《哥德尔对心—脑—计算机问题的解答》,《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第11期。
刘晓力:《计算主义质疑》,《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刘晓力:《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哲学研究》2005第10期。
刘晓力:《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晓力:《人工智能的逻辑极限》,《哲学动态》2001年增刊。
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和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3第1期。
刘永红:《神经网络理论的发展与前沿问题》,《信息与控制》1999年第2期。
罗跃嘉:《认知神经科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麦克罗林:《计算主义、联结主义和心智哲学》,弗洛里迪《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刘钢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麦克洛奇、皮茨:《神经活动内在概念的逻辑演算》,博登《人工智能哲学》,刘西瑞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纽厄尔、西蒙:《作为经验探索的计算机科学:符号和搜索》,载博登《人工智能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派利夏恩:《计算与认知——认知科学的基础》,任晓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罗斯:《皇帝的新脑》,许明贤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普特南:《构建哲学》,杨玉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普特南:《实在论的多副面孔》,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任晓明、胡宝山:《为认知科学的计算主义纲领辩》,《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02期。
任晓明、张昱:《计算主义纲领的功过得失——评派利夏恩的计算主义思想》,《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6期。
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李步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塞尔:《心灵的再发现》,王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刘叶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盛晓明、李恒威:《情境认知》,《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史忠植:《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唐热风:《心的本质是计算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4期。
唐热风:《心身世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田平:《符号计算主义与意向实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田平:《自然化的心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浩:《哥德尔》,康宏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
王浩:《逻辑人生——从哥德尔到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浩:《人或电脑会有灵魂吗?心物对应说和物理程式主义》,《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2期。
王华平:《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期刊网。
王妹彦:《意向解释的自主性》,《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学武、谭得健:《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第3期。
魏屹东:《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和混沌边缘的科学》,陈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徐献军:《具身认识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吴彩强:《从表征到行动——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进路》,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西蒙:《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粟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熊哲宏:《认知心理学“经典范式”的系统阐述》,《心理科学》2005第6期。
叶峰:《当前表征内容理论的难点与一个解决方案》,载《外国哲学》第19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于宇、唐晓嘉:《普特南对意义理论的重建》,《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张慧平、王彦华:《混沌神经网络的起源、发展与应用展望》,《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张志林:《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赵泽林、高新民:《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与本体论语义学的回应》,《哲学动态》2007第6期。
周昌乐:《无心的机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周登勇:《用复杂性科学来理解和设计智能》,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00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