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教育科学探索丛书: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在于如何把学生声音缺席的“对话教学”转变为学生声音在场的对话教学。而研究的主线是教师如何与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进行对话。从哲理上讲,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是否具有可对话性是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从传统认识论的视角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或“反常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然而从新解释学的视域看,其具有可对话性。而且从传统认识论到新解释学是教育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The purpose of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Explorations in Educational Science: Dialogic Teaching i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is to transform “dialogic teaching” in which students' voices are absent into dialogic teaching in which students' voices are present. The main theme of the study is how teachers can engage in dialog with students' “heterodox discourse”.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students' “heteroglossic discourse” is dialogic is a question that must be answered first. From a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 students' “anisotropic discourse” or “anomalous discourse” is not dialogic, but from the new hermeneutic point of view, it is dialogic. Moreover,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to new hermeneutics is a necessity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
(一)著作
1.[美]阿兰兹:《学会教学》,丛立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美]埃莉诺、格伦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郭少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奥恩斯坦等:《当代课程问题(第三版)》,余强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美]邦德·M.H.:《中国人的心理》,张世富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英]伯姆:《尼科编.论对话》,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德]布伯:《人与人》,张健、韦海英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9.[德]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10.[美]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罗黎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 S.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张伟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褚宏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美]达克沃斯:《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张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张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周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邓友超:《教育解释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的素质探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24.[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加]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西]弗莱夏:《分享语言:对话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温建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傅道春、齐晓东编:《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加]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赵中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夏镇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35.[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36.[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37.[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张光陆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美]古德莱德:《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苏智欣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美]Good,T.L.,Brophy,J.E.:《透视课堂》,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2.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45.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洪汉鼎:《理解的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0.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4.靳玉乐主编:《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5.[美]卡茨登(Cazden,C.B.):《教室言谈:教与学的语言》,蔡敏玲、彭海燕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版。
56.[美]卡利尼:《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张 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7.[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8.[加]康纳利·F.M.,科兰蒂宁·D.J.:《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刘良华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美]克里克山克等:《教学行为指导》,时绮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0.[印]克里希纳穆提:《一生的学习》,张南星译,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61.[捷克]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6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3.[美]列文:《倾听着的自我》,程志民等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4.刘万海:《德性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6.[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7.[美]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8.[法]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70.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美]诺丁斯:《教育哲学》,许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74.[美]派纳等:《理解课程(上、下)》,张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英]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许慧贞,蔡宜容译,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
78.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二卷·周边集)》,李辉凡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秦光涛:《意义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1.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2.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83.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美]舍恩·D.A.:《反映的实践者》,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5.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加]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美]斯莱特里:《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徐文彬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孙培清、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94.滕守尧:《对话理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95.[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6.王成兵主编:《一位真正的美国哲学家—— 美国学者论杜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8.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9.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0.[美]韦拉:《如何倾听,怎样沟通》,涂义才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1.吴刚平、杨明华主编:《创新思维的助推器: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课程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2.[加]希尔兹、马克·爱德华兹:《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文彬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3.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04.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6.许启贤:《传统文化与现代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9.[英]扬:《未来的课程》,谢维和、王晓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叶秀山:《思·史·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1.殷鼎:《理解的命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12.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3.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5.张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6.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117.张能为:《理解的实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9.甄晓兰:《课程理论与事物——解构与重建》,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
120.郑金洲主编:《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2.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王屏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5.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2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27.[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9.[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130.[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论文(包含学位论文)
1.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年。
3.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5.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6.[日]池野正晴:《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钟启泉译,《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期。
7.邓安庆:《盖棺评说伽达默尔——来自德国的综合报道》,《哲学动态》2002年第5期。
8.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9.邓友超、李小红:《哲学解释学教育学三题》,《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10.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1.[加]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知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1期。
12.冯茁、曲铁华:《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
13.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4.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5.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7.黄志成、王俊弗:《莱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18.巨瑛梅:《试析保罗·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9.[加]康内利、柯兰迪宁:《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何敏芳、王建军译,《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0.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5B期。
21.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人民教育》2004年第3—4期。
22.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1期。
23.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2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25.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型转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26.《刘艳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对话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第2A期。
27.刘耘华:《作为意义生成方式的“问与答”: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
28.马维娜:《意义对话:人与环境的有机构成》,《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29.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0.潘德荣:《基于“此在”的诠释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1.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1期。
32.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3.宋建军:《对话,让教育实践智慧不再缄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7期。
34.孙善广:《为什么不是中国创造?》,《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23期。
35.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6.王健:《对话教学何以难为——关于对话教学实践阻力的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1期。
37.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6期。
38.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4期。
39.肖正德:《我国对话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40.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2期。
41.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42.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43.杨启亮:《评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44.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6期。
4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46.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47.张光陆:《教师理解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48.张光陆:《解释学视角下的实践智慧的生成与超越》,《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8期。
49.张光陆:《试论对话教学的课堂文化重建:基于外语交际教学法的反思》,《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0.张光陆:《学习日志:一种解释学视角下的对话教学模式》,《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11期。
51.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52.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
53.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54.张家军:《论教育宽容》,《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4期。
55.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56.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教育学》2002年第3期。
57.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
58.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59.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60.张增田、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61.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与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62.张增田:《对话教学实践的问题与改进》,《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4期。
63.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4.赵昌木:《教师成长: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及发展》,《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65.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66.钟启泉:《教师实践性知识问答录》,《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4期。
67.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年第7期。
68.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
69.周云龙:《幼儿的权利》,《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5期。
1.Alvermann,D.E.,O’Brien,D.G.&Dillon,D.R.(1990).What teachers do when they say they are having discussions of content reading assignments: A qualitative analysis.p.320.
2.Atkins,E.(1988).Reframing Curriculum Theory in terms of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A Hermeneutical Approach.Vol.20,No.5,pp.437-448.
3.Atkins,E.S.(1988).The relationship of metatheoretical principl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meta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in curriculum.Vol.8,No.4,pp.60-86.
4.Audi,R.(1989).New York:Routledge.
5.Bauer,D.M.(1988).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6.Benhabib,S.(1987).The generalized and concrete other:The Kohlberg-Gilligan controversy and moral theory.InE.F.Kittay&D.T.Meyers(Eds.),Totowa,NJ:Rowman & Littefield,pp.154-177
7.Bernstein,R.J.(1983).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8.Bernstein,R.J.(1986).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9.Bridges,D.(1988).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0.Brookfield,S.D.(1999).Buckingha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1.Bruffee,K.(1984).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e“Conversation of Mankind”,Vol.46.
12.Burbules,N.C.(1993).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13.Burbules,N.C.,& Rice,S.(1991).Dialogue across difference: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61,pp.393-416.
14.Carr,D.(1995).Is understand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 theory-practice problem?Vol.29,No.3,pp.311-331.
15.Crapanzano,V.(1990).On dialogue.In T.Maranhao(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69-291.
16.Dascal,M.(1985).The relevance of misunderstanding.In M.Dascal(Ed.),Philadelphia:Benjamin's,pp.441-459.
17.Dunne,J.(1993).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8.Elbaz,F.(1983).London:Croom Helm.
19.Ellsworth,E.(1989).Why doesn't this feel empowering?Working through the repressive myths of critical pedagogy.59,pp.291-324.
20.Fullan,M.& Hargreaves,A.(1992).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in:Fullan,M.& Hargreaves(ed.)London:The Falmer Press,pp.1-10.
21.Gadamer.(1970).On the Scope and Function of Hermeneutical Reflection.trans.G.B.Hess and R.E.Palmer,8.p.92.
22.Gallagher,S.(1992).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3.Giroux,H.A.(1983).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A Critical Analysis.53,p.260.
24.Goodson,I.F.(2003).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
25.Green,J.M.(1999).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26.Grimmett,P.P.& Crehan,E.P.(1992).The nature of collegiality in teacher development:the case of clinical supervision.Fullan,M.& Hargreaves(ed.).London:The Falmer Press.
27.Habermas,J.(1971).trans.Jeremy J.Shapiro.Boston:Beacon Press.
28.Hirsch,E.D.(1967).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p.25.
29.Hostetler,K.(1991).In D.P.Ericson(Ed.),Normal,IL: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pp.337-345.
30.Jackson,P.W.(1993).San Francisco,Jossey-Bass.
31.Johnson,R.S.(1959).Isocrates's methods of teaching.p.29.
32.Maranhao,T.(1990).Introduction,In T.Maranhao(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3.Merleau-Ponty,M.(1962).New York:RKP.
34.Millar,S.(1968).Baltimore:Penguin.
35.Neiman,A.(1991).Irony and method:Reflections on dialogue.In D.P.Ericson(Ed.),Normal,IL: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pp.132-135.
36.Noddings,N.(198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7.Noel,J.(1999).On the varieties of phronesis..Vol.31,No.3,pp.273-289.
38.Noel,J.(1999).Phronesis and Phantasia:Teaching with Wisdom and Imagination.Vol.33,p.2.
39.Oakeshott,M.(1975).The voice of Poetry in the Conversation of Mankind,inNew York:Methuen,pp.198-202.
40.Quantz,R.A.,&O’Connor,T.W.(1988).Writing critical ethnography:Dialogue,multivoicedness and carnival in cultural texts.38.
41.Ricoeur,P.(1981).trans.John B.Thomps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13.
42.Rorty,R.(1987).Science as solidarity.In J.S.Nelson,A.Megill,&D.N.McCloskey(Eds.),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p.40.
43.Schwab,J.J.(1978).Westbury,I &Wilkof,N.J.(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4.Sherman,N.(1989).Oxford:Clarendon Press,p.10.
45.Schofield,M.Aristotle on the imagination,in:Jonathan Barnes(eds.),Vol.4 London,Duckworth.
46.Shor,I.,&Freire,(1987).What is the“dialogical method”of teaching?
47.Shulman,L.S.(2004).Wilson,S.M.(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48.Smith,R.(1999).Paths of judgment:the revival of practical wisdom.Vol.31,No.3,pp.327-340.
49.Tannen,D.(1989).Talking voices:Repetition,dialogue,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0.Tom,A.R.(1984).New York:Longman.
51.Toulmin,S.(1990).New York:Free press,pp.199-200.
52.Ulmer,G.(1985).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3.Urban,G.(1990).Ceremonial dialogues in South America.In T.Maranhao(Ed.),The interpretation of dialogu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99-119.
54.Van Manen,M.(1994).Pedagogy,virtue,and narrative identity in teaching.Vol.24,No.2,pp.135-170.
55.Weimer,M.(2001).Learning more from the wisdom of practice.Vol.86,pp.45-56.
56.Wiggins,D.(1980).Deliberation and practical reason.In A.Rorty(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7.Wood,G.H.(1984).Schooling in a Democracy:Transformation or Reproduction?34,p.231.
58.Young,I.M.(1990).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儒家美德与当代青年发展
Confucian Virtues and Contemporary Youth Development大爱无边与公民之善: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Great Love and the Goodness of Citizens: A Study on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Earthquake Relief and Promoting Civic Moral Construction中国与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
Marxist Historical Ideology, Vol. 1身体教育的历史:1368~1919: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The history of body education: 1368 to 1919: a study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body in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