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鹏鸿:《越美关系新动向及其影响》,《当代世界》2015年第8期。
蔡鹏鸿:《中美海上冲突与互信机制建设》,《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
曹玮:《搁置外交——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外交理念新探索》,《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期。
常书:《印度尼西亚南海政策的演变》,《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10期。
陈庆鸿:《菲律宾军事现代化及其前景》,《国际资料信息》2012年第8期。
陈旭:《国际关系中的小国权力论析》,《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0期。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010年12月7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417144.html)。
戴石、顾纯磊:《从李光耀到李显龙:新加坡对华外交策略的变化与困局》,《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戴士权:《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及其对中韩关系影响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丁原洪:《乌克兰危机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启示》,《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2期。
董向荣、安波:《韩国新总统文在寅:外交如何布局》,《紫光阁》2017年第6期。
董向荣、李永春、王晓玲:《韩国专家看中国——以中韩关系为中心》,《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5期。
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董柞壮:《联盟类型、机制设置与联盟可靠性》,《当代亚太》2014年第1期。
方拥华:《中菲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东南亚》2005年第4期。
高飞:《简评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及理念》,《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
谷名飞:《马来西亚的国防外交策略与中马安全合作前景》,《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7期。
郭锐、凌胜利:《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3期。
郭锐、王箫轲:《中韩海洋权益纠纷问题与我国的应对之策》,《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2期。
郝群欢:《联合国对朝制裁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5期。
胡安琪:《2014年新加坡:政治、经济与外交》,《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
胡德坤、黄祥云:《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立政策”的由来与实质》,《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6期。
黄瑶、黄明明:《中韩与中越渔业协定及其实施的比较分析——兼论中韩渔业冲突解决之道》,《中山大学法律详论》第2辑。
江涛:《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中泰关系》,《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金甲品:《阳光政策的本质和评价》,《韩国学论文集》第十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鞠海龙:《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突变及其原因与影响》,《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
李敦球:《十五年来中韩关系发展的回顾与瞻望》,《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六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李金明:《中菲南海争议的由来与现状》,《海交史研究》2013年第1期。
李军:《试析卢武铉政府的“均衡者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
李开盛:《地区国际主义与中国东亚外交》,《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
李开盛:《东北亚地区碎片化的形成与治理——基于折中主义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4期。
李开盛:《军事存在与无核化:美国朝核政策浅析》,《美国研究》2009年第4期。
李开盛:《论碎片化状态下的东北亚竞合困境》,《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9期。
李开盛:《认知、威胁时滞与国家安全决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李开盛:《中国对朝核问题影响的定量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
李少军:《大国何以开展小国外交?》,《社会观察》2013年第12期。
李婷婷:《以贸易为例:对朝制裁应打破片面强调“中国责任”的误区》,《世界知识》2016年第6期。
李显荣:《说说抵近侦察那些事儿》,《世界知识》2014年第14期。
李益波:《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与印尼的军事安全合作》,《美国研究》2016年第1期。
李益波:《浅析美柬关系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1期。
李优坤:《马哈蒂尔外交中的“说”和“做”》,《东南亚》2006年第3期。
李拯宇、千玉兰:《韩国走向“全球外交”》,《瞭望》2008年第9期。
廖小健:《冷战后中马关系的互动与双赢》,《当代亚太》2005年第4期。
林今淑、金美花:《评估安理会制裁对朝鲜经济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5期。
凌胜利、郭锐:《反美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刘飞涛:《浅析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态度的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刘丰:《美国的联盟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外交评论》2014年第6期。
刘江永:《地缘政治思想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日本学刊》2015年第3期。
刘俊波:《冲突管理理论初探》,《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
刘俊波:《从“战略忍耐”看奥巴马的对朝政策》,《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刘卿:《美越关系新发展及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
刘卫东:《新世纪中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刘艳峰、邢瑞利:《印尼外交战略演进及其南海利益诉求》,《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
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骆永昆:《浅析马来西亚外交战略的发展及其特点》,《和平与发展》2013年第5期。
吕春燕、徐万胜:《试析韩日情报合作的进展、促因与影响》,《和平与发展》2017年第1期。
吕平:《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对独岛争端的控管研究》,《东疆学刊》2017年第4期。
马博:《杜特尔特“疏美亲中”政策评析:国家利益与个人偏好》,《国际论坛》2017年第4期。
马德义:《苏联对普韦布洛号事件的低调政策》,《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2期。
马立国:《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冷战后中蒙关系》,《学术探索》2013年9月。
马仲可:《金大中“阳光政策”的两难处境与当前的朝鲜半岛形势》,《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4期。
门洪华:《建构中国东亚秩序战略的框架》,《国际观察》2015年第1期。
聂慧慧:《越共十二大以来越南政治、经济与外交形势》,《国际研究参考》2017年第2期。
祁怀高、石源华:《中国的周边安全挑战与大周边外交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6期。
钱春泰:《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初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4期。
郄清良:《小国大外交——新加坡大国平衡战略的形成与演变》,《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期。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阮宗泽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挑战与契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报告第1期,2013年9月。
邵冰:《韩国“新亚洲外交构想”的实施及其前景》,《理论观察》2011年第2期。
申林:《蒙古“第三邻国”外交析论》,《当代世界》2013年第4期。
沈定昌:《韩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其变迁原因》,《韩国学丛书》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红芳:《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演变和主要对外关系》,《南洋问题》1983年第8期。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石维有:《冷战以来中泰关系的巨大变化及其决定因素》,《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时永明:《菲律宾军事基地问题与菲美关系》,《国际问题研究》1991年第6期。
宋清润、倪霞韵:《中美在缅甸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展望》,《亚非纵横》2012年第6期。
苏日毕合:《蒙美关系探析——从蒙古国“第三邻国”的视角》,《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当代亚太》2012年第3期。
孙西辉、金灿荣:《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机理与马来西亚的中美“平衡外交”》,《当代亚太》2017年第2期。
谭红梅:《韩国近三届政府对朝政策演化特点及实效评析——以“阳光政策”与“实用主义政策”考察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4期。
汪伟民:《李明博的外交新思维与中韩关系》,《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
王传剑:《从“双重遏制”到“双重规制”——战后美韩军事同盟的历史考察》,《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
王帆:《联盟管理理论与联盟管理困境》,《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王帆:《美国对华战略底线与中美冲突的限度》,《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
王辑思、[美]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12年3月。
王嘉伟:《冷战后美国对蒙古外交战略的影响》,《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第8期。
王俊生:《文在寅政府百日外交新政:差强人意》,《世界知识》2017年第9期。
王生、罗肖:《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周边外交之变:从维稳到维权》,《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期。
王生:《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接近美国并不会疏远中国》,《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4期。
王晓飞:《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研究(1965—2014)——基于现实主义均势理论的视角》,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3月。
韦长伟:《冲突化解中的第三方干预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2期。
魏志江、姜秀敏:《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期。
魏志江:《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
吴白乙:《中国对“炸馆”事件的危机管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3期。
吴浩:《越战时期美国与菲律宾的同盟关系——以美菲两国围绕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的交涉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吴心伯:《反应与调整:1996年台海危机与美国对台政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谢晓光、岳鹏:《小国挑战大国的原因与策略》,《国际政治科学》2013年第4期。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徐祖迎:《公共冲突管理中的第三方干预》,《理论探索》2011年第2期。
叶建军:《美国应对“反进入和区域拒止”战略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6期。
于志强:《佐科治下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回归务实和民族主义》,《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7期。
余起芬编:《国际战略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亚克:《战后菲美关系概论》,《东南亚》1987年第12期。
岳平:《越南大国平衡外交呈现新特点》,《世界知识》2017年第13期。
詹德斌:《韩民族“恨”的心理特征与韩国外交》,《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3期。
张慧智、于艇:《朴槿惠政府的东北亚外交政策新课题》,《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张洁:《南海博弈:美菲军事同盟与中菲关系的调整》,《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7期。
张景全、潘玉:《美国“航行自由计划”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国际观察》2016年第2期。
张景全:《从同盟机制角度看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态度》,《当代亚太》2006年第9期。
张培锋:《析乌克兰的平衡外交》,《今日东欧中亚》1997年第6期。
张瑞昆:《从老挝看美国“重返”东南亚》,《东南亚之窗》2010年第1期。
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张沱生:《中美撞机事件及其经验教训》,《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3期。
张锡镇:《中泰关系近况与泰国社会厌华情绪》,《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
赵伟东、彭颖:《美国力促中美海警达成“海上相遇行为准则”探究》,《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中国南海研究院:《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报告》,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
周明:《择日再来:回首“普韦布洛”号事件》,《国际展望》2003年第6期。
周琦、李开盛:《中越关系的两个面向及其“张力”》,《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朱锋:《南海主权争议的新态势:大国战略竞争与小国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钻井平台冲突为例》,《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2期。
《超越分歧,走向双赢——中美智库研究报告(中方)》,2017年5月22日。
《中美关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2014年12月6日,中国国防部网站(http://www.mod.gov.cn/regulatory/2014—12/06/content_4617799_3.htm)。
[澳]休·怀特:《中国抉择:美国为什么应与中国分享权力》,樊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版。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韩]李熙玉:《国际秩序的变化与中韩关系新面貌》,《韩国研究论丛》2013年第1辑。
[韩]朴仁辉:《国际开发援助与韩国的外交战略: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当代韩国》2009年秋季号。
[韩]文正仁、李春福:《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评价与展望》,《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加]江忆恩:《文化现实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文化与大战略》,朱中博、郭树勇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美]保罗·J.史密斯、刘阿明:《中美合作应对朝核问题的动因与限度——基于国家利益的分析》,《美国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美]威廉森·默里、[英]麦格雷戈·诺克斯、[美]阿尔文·伯恩斯坦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美]Brantly Womack:《美国与中越关系》,陈海峰译,《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2期。
[美]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美]艾利森、[美]布莱克威尔、[美]温尼编:《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美]汉斯·J.摩根索著,肯尼思·W.汤普森修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李保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美]史蒂文·E.米勒主编:《下一次大战?:“一战”的根源及对中美关系的启示》,陈鑫、程旸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
[美]刘易斯·邓恩主编:《构建长期稳定、合作的中美战略关系》,中美专家“二轨”联合研究成果,2012年12月。
[美]陆伯彬:《中国海军的崛起:从区域性海军力量到全球性海军力量?》,赵雪丹译,《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1期。
[美]罗伯特·L.扬布拉德:《“新社会”下的菲美关系》,《南洋资料译丛》1977年第12期。
[美]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纳德·塔门、亚采克·库格勒:《权力转移与中美冲突》,《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3期。
[美]沈大伟主编:《纠缠的大国:中美关系的未来》,丁超、黄富慧、洪漫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曹化银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日]米原谦:《现代日本的民族主义》,崔世广译,《日本学刊》2013年第3期。
[新]黄朝翰:《中新关系前景:新加坡面临的新挑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新加坡]卢姝杏:《新加坡的外交原则及其对华政策(1990—2010)》,《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5期。
[英]克里斯托弗·科克尔:《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卿松竹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
[英]尤尔根·哈克:《中美在缅甸的地缘政治竞争》,王梓元译,《中国与世界》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Aaron L.Friedberg,“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Is Conflict Inevitable?”,Vol.30,No.2,2005.
Aileen Baviera,“Changing Dynamics in Philippines-China-US Relations:Impac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in Mingjiang Li,Kalyan M.Kemburi eds.,-:,London:Routledge,June 2014.
Aileen San Pablo-Baviera,“Waltzing with Goliath:Philippines' Engagement with China in Uncharted Waters,”,Vol.10,2013.
Amitai Etzioni,,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17.
Andrew Browne,“U.S.Gambit Risks Conflict With China,”May 13,2015,http://www.wsj.com/articles/u-s-gambit-risks-sucking-it-into-conflict-with-china-1431505129.
Anne-Marie Gardner,“Diagnosing Conflict:What Do We Know?”Fen Osler Hampson,David M.Malone eds.,:,Lynne Rjenner Publisher,Inc.,2002.
Asan Poll,South Koreans and Their Neighbors:,the Asan Institutes for Policies Studies,2016.
Bonnie S.Glaser,“Confli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April 2015.
Charles Lockhart,“Flexibility and Commitment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s,”,Vol.22,No.4,1978.
Cheng-Chwee Kuik,“The China Factor in the U.S.‘Re-Engagement’with Southeast Asia:Drivers and Limits of Converged Hedging,”&,Vol.4,No.3.
Chyungly Lee,“Conflict Prevention in Northeast Asia: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Reflections,”Niklas Swanström ed.,,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and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2005.
David C.Gompert,Astrid Stuth Cevallos,Cristina L.Garafola,:,the RAND Corporation,Santa Monica,Calif.,2016.
David Martin Jones,Nicholas Khoo,M.L.R.Smith,,Cheltenham:Edward Elgar,2013.
Elbridge A.Colby,Abraham M.Denmark,John K.Warden,..-:,Washington D.C.: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March 2013.
G.John Ikenberry,“Between the Eagle and the Dragon:America,China,and Middle State Strategies in East Asia,”,Vol.131,No.1,2016.
Gilbert Rozman,“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and U.S.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Vol.47,No.4,July/August 2007.
Helen Clark,“Get Ready,China:Is a U.S.-Vietnam Alliance Possible?”June 6,2015,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get-ready-china-us-vietnam-alliance-possible-13062.
Hillary Rodham Clinton,,New York: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2014.
Ian Store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James Dobbins,David C.Gompert,David A.Shlapak,Andrew Scobell,:,,e,RAND Corporation,2011.
Jay L.Batongbacal,“The 2012 Scarborough Shoal Standoff:A Philippine Perspective,”,Vol.10,2013.
Jenny Lin,“Navigating US-China Relations:Complicated by China's‘Unrelenting Strategy’”,,No.15,Pacific Forum CSIS,March 5,2013.
Joel R.Campbell,“U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Northeast Asia”,,Winter 2012,Volume XVII,Number 4.
John J.Hamre,“Overview:An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US-China Relations,”--:,July 2017.
Kei Koga,“The rise of China and Japan's balancing strategy:critical junctures and policy shifts in the 2010s,”,Apr 18,2016.
Kenneth Lieberthal,Wang Jisi,..-,The John L.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Brookings,2012.
Kenneth N.Waltz,“Nuclear Myths and Political Realities,”Marc A.Genest ed.,:,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Kenneth N.Waltz,“The Origins of War in Neorealist Theory,”,Vol.18,No.4,1988.
Michael D.Swaine et al.,'&..-2030:,Washington,DC: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13.
Michael Green,Kathleen Hicks,Mark Cancian eds.-2025:,,,CSIS Report,January 2016.
Michael J.Green,Richard C.Bush,Mira Rapp-Hooper,“Asia-Pacific Security Issues in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July 2017.
Michael S.Chase,Timothy R.Heath,Ely Ratner,“Engagement and Assurance:Debating the U.S.-Chinese Relationship,”November 5,2014,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engagement-assurance-debating-the-us-chinese-relationship-11608.
Mingjiang Li,Kalyan M.Kemburi,eds.,-:,London:Routledge,2014.
,December 2017.
Niklas L.P.Swanström,Mikael S.Weissmann,,:,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Washington D.C.: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ummer 2005.
Noel M.Morada,:,National Defense College of the Philippines.
Paul French,:,London and New York:Zed Book,2014.
Peter Wallensteen,“Northeast Asia:Challenges to ConflictPrevention and Prevention Research,”Niklas Swanström ed.,,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and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2005.
Raymund Jose G.Quilop,“Preventive Diplomacy in the Asia Pacific: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Volume 38,Number 2,2002.
Renato Cruz De Castro,“The 21st Century Philippine-U.S.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EDCA):The Philippines' Policy in Facilitating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Strategic Pivot to Asia,”,Vol.26,No.4,2014.
Renato Cruz De Castro,“Weakness and Gambits in Philippine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ol.83,No.4,December,2010.
Renato Cruz De Castro,“The Philippines' Futile Efforts in Conducting an Equi-Balancing Strategy with an Emerging Dragon and a Soaring Eagle,”-,2014.
Renato De Castro,“The Philippines Confronts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Power Politics vs.Liberalism-Legalism,”,Vol.39,2015.
Robert Farley,“3 Ways China and the U.S.Could Go to War in the South China Sea,”June 6,2015,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3-ways-china-the-us-could-go-war-the-south-china-sea-13055.
Robert Lyle Butterworth,“Do Conflict Managers Matter?——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Interstate Security Disputes and Resolution Efforts,1945—1974,”,Vol.22,No.2,1978.
Ronald J.Fisher,“Methods of Third-Party Intervention,”Berghof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April 2001.
Russell Ong,“China'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Routledge,2012.
Simon Jackman et al.,“The Asian Research Network:Survey on America's role in the Asia-Pacific,”United States Studies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June 2016.
Suisheng Zhao,“A New Model of Big Power Relations?China–US strategic rivalry and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Vol.24,No.93,2015.
Thomas Lum,..-,,,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US DoD,-,August,14,2015.
Vinod K.Aggarwal and Min Gyo Koo,“An Institutional Path:Community Building in Northeast Asia,”in G.John Ikenberry and Chung-in Moon,eds.,:,,,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