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籍版本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程树德:《论语集释》,程俊英、蒋见元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黄宗羲:《宋元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2009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1年版。
周敦颐:《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二 现代著作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米拉德·J.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导论》,陈知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Judith 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翟书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林方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宁:《中国古代命运观的现代诠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审查报告一》《审查报告三》,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冯达文:《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冯达文:《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冯友兰:《新原道》,载《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共六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载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J.H.弗拉维尔、P.H.米勒、S.A.米勒:《认知发展》,邓赐平、刘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曹卫东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何光沪:《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略论》,载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上册,《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版。
[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景怀斌:《心理意义实在论》(第2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景怀斌:《公务员职业压力:组织生态与诊断》,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景怀斌:《组织管理的心理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景怀斌:《政府决策的制度—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牟宗三:《略论道统﹑学统﹑政统》,载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三民文库1997年版。
[美]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R.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对制度的理解》,载梅纳尔主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Pawlike,K.,[美]Rosenzweig,M.K.:《国际心理学手册》,张厚粲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英]唐纳德·J.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庄国雄、陶黎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钱穆:《朱子学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穆:《再论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载《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瑞士]荣格:《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成穷、王作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学生书局1985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E.R.希尔加德、R.L.阿特金森、R.C.阿特金森:《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林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奥]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赵复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王健:《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国枢:《本土心理学的方法论》,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郑希付:《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年版。
朱熹:《小学译注》,刘文刚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三 期刊
艾茜、王林清:《再看人格权》,《法律科学》2005年第2期。
白奚:《“仁”与“相人偶”——对“仁”字的构形及其原初意义的再考察》,《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
白奚:《“仁”字古文考辨》,《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蔡方鹿:《中国哲学“知”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蔡尚思:《〈论语〉真相与有关名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88年第3期。
陈东:《儒教是关于死的宗教——加地绅行的儒家观》,《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陈丰、李雄耀、王世:《太阳系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第1期。
陈来:《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社会》,《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陈振明:《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陈志刚:《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与韦伯思想的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6期。
成中英:《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
邓红:《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3期。
方立天:《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冯达文:《作为人文教养的早期儒学——兼谈先秦社会历史演变中的贵族与平民》,《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福山:《历史的未来》,《社会观察》2012年第2期。
甘阳:《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文化纵横》2011年第5期。
郭斯萍:《文化民族心理的投射与个体人格的温床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思路》,《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金景芳、吕绍刚:《释“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景怀斌:《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景怀斌:《德性认知的心理机制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李承贵:《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及现代转型》,《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华文文学》2010年第5期。
廖名明:《“仁”字探源》,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林崇德、俞国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心理科学》1996年第4期。
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刘述先:《张载在宋代理学的地位重探》,《唐都学刊》2013年第6期。
刘述先:《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刘笑敢:《经典诊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论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刘文英:《“仁”之观念的历史探源》,载《天府新论》1990年第6期。
罗祖基:《两类中庸说》,《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孟旦:《实际可行的伦理准则及其进化论基础》,安延明译,《世界哲学》2009年第1期。
蒙培元:《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2期。
米文科:《张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唐都学刊》2013年第5期。
潘菽:《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心理学报》1984年第2期。
潘德荣:《当代诊释学的定义及其形成》,《学术界》1992年第3期。
潘德荣:《从本体论诠释学到经典诠释学》,《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庞朴:《仁字臆断》,《寻根》2001年第1期。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任剑涛:《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桑兵:《辛亥革命的再认识》,《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3期。
汪凤炎、郑红:《述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动向》,《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1期。
王克奇:《齐鲁文化和儒道二家》,《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
王艳琴:《原仁》,《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
杨儒宾:《“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理学家对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杨泽波:《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
尹文清:《评潘菽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张兵:《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北京大学高研院暑期学术工作坊综述》,《世界哲学》2010年第6期。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安徽大学学学报》1983年第3期。
张岱年:《中国古代本体论的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张德胜、金耀基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张锋:《再论英文术语“性格”、“人格”与“个性”的汉语翻译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四 英文
Eleonora Bartoli,“Religious and Spiritual Issues in Psychotherapy Practice:Training the Trainer”,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Vol.44,No.1,2007,pp.54-65.
Mario Beauregard,“Neuroscience and Spirituality⁃Findings and Consequences”,in Harald Walach,Stefan Schmidt,Wayne B.Jonas(eds.).Neuroscience,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ity,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Springer,2011,pp.57-73.
Robert N.Bellah,“Civil Religion in Americ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Vol.96,No.1,1967.
Robert N.Bellah,“Meaning and Modernity:America and the World”,in Richard Madsen(et al.eds.),Meaning and Modernity:Religion,Polity and Self,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pp.258-261.
Herbert Blumer,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Pethod,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California of Press,1969,p.3.
John T.Cacioppo,Louise C.Hawkley,Edith M.Rickett and Christopher M.Masi,“Sociality,Spirituality,and Meaning Making:Chicago Health,Aging,and Social Relations Study”,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Vol.9,No.2,2005.
James Collins,“Social Reproduction in Classrooms and School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38,2009.
Stephen J.Cowley,“Meaning in Nature:Organic Manufacture?”,Biosemiotics,Vol.1,No.1,2008.
Larry R.Decker,“The Role of Trauma in Spiritu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Vol.33,No.4,1993.
Eric B.B.Dent,M.Eileen.Higgins and Deborah M.Wharff,“Spirituality and Leadership:An Empir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Distinctions,and Embedded Assumptions”,The Leadership Quarterly,Vol.16,No.7,2005.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Mental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PA:U.S.Public health Service (http://www.surgeongeneral.gov/),1999,p.32.
Nancy Eisenberg & Amanda Sheffield Morris,“The Origins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A Review of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by M.L.Hoffman”,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33,No.4,2001.
Robert A.Emmons,“Is Spirituality an Intelligence?Motivation,Cognition,and 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Vol.10,No.1,2000.
Bruce B.Frey,Timothy P.,Vicki Daleman,V.Peyton,“Measuring a Dimension of Spirituality for Health Research Validity of the Spirituality Index of Well-Being”,Research on Aging,Vol.27 No.5,2005.
Howard Gardner and Seana Moran,“The Scienc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A Response to Lynn Waterhouse”,Educational Psychologist,Vol.41,No.4,2006.
Howard Gardner,“A Case Against Spiritual Intellig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Vol.10,No.1,2000.
Pehr Granqvist,Mario Mikulincer & Phillip R.Shaver,“Religion as Attachment:Normative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Vol.14,No.1,2010.
Peter C.Hill.&Kenneth I.Pargament,“Advanc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Research”,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Vol.S,No.1,2008.
Peter C.Hill,Kenneth I.Pargament,Ralph.W.Hood,Mighael E.Mcculough,James P.Swyers,David.B.Larson & Brian J.Zinnbauer,“Conceptualizing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Points of Commonality,Points of Departure”,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Vol.30,No.1,2000.
John T.Jost,Christopher M.Federico,and Jaime L.Napierl.“Political Ideolo⁃gy:Its Structure,Functions,and Elective Affiniti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Vol.60,2009.
Stephen Kalberg,“Max Weber’s Types of Rationality:Cornerstones for the Analysis of Rationalization Processes in Hist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5,No.5.1980.
Afton N.Kapuscinski and Kevin S.Masters,“The Current Status of Measures of Spirituality:A Critical Review of Scale Development”,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Vol.2,No.4,2010.
Anne-KathrinWermte,Manfred Laucht et al.,“From Nature Versus Nurture,Via Nature and Nurture,to Gen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Mental Disorders”,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Vol.19,No.3,2010.
Richard S.Lazarus,“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Pychosomatic Medicine,Vol.55,No.2,1993.
Mark R.Leary and Nicole R.Buttermore.“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Self:Trac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f-Awareness”,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Vol.33,No.4,2003.
Kevin Marjoribanks,“School Attitudes and Adolescents'aspirations:Ethnic Group Differ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Vol.20,No.3,1985.
Daniel N.McIntosh,“Religion as Schema,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Co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Vol.5,No.1,1995.
Ian I.Mitroff,and Elizabeth A.Denton,“A Study of Spirituality in the Workplace”,Sloan Management Review,Vol.40,No.1,1999.
Daniel C.Molden and Carol S.Dweck.“Finding‘Meaning’in Psychology:A Lay Theories Approach to Self-Regulation,Social Perception,and Social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Vol.61,No.3,2006.
William Lawrance Neuman,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A:Allyn & Bacon.1999,p.37.
Kenneth I.Pargament,“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Yes and No”,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Vol.9,No.1,1999.
Crystal L.Park,“Religion as a Meaning-Making Framework in Coping with Life Stres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61,No.4,2005.
Brian Parkinson & Peter Totterdell,“Classifying Affect-regulation Strategies”,Cognition and Emotion,Vol.13,No.3,1999.
Giacomo Rizzolatti&Laila Craighero,“The Mirror-neuron System”,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Vol.27,2004.
ZiporaShechtman,“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mpathy in Aggressive Boys: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Vol.24,No.4,2002.
Philip Sheldrake,A Brief History of Spirituality,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7,pp.2-4.
Jill Snodgrass & Siroj Sorajjakool,“Spirituality in Older Adulthood:Existential Meaning,Productivity,and Life Events”,Pastoral Psychology,Vol.60,No.1,2011.
Janet T.Spence,“Achievement American style:The Rewards and Costs of Individualism”,American Psychologist,Vol.40,No.12,1985.
Len Sperry,“The Psychologization of Spirituality:A Compelling Case for it Has yet to Be Made”,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Vol.64,No.2,2008.
Len Sperry,Spirit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Incorporating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Philadelphia:Brunner-Routledge,2001.
Evan Thompson and Francisco J.Varela,“Radical Embodiment:Neural Dynamics and Consciousnes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Vol.5,No.2,2001 .
Harry C.Triandis,“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Syndromes”,American Psychologist,Vol.51,No.4,1996.
Keil Wilson,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9,pp.409-410.
Paul Wink and Mechele Dillon,“Spiritu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Adult Life Course: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Vol.9,No.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