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苏桂宁
2017-10-01
978-7-5203-0887-8
219千字
知识分子 文艺评论 研究 中国 20世纪 当代
中国知识分子既是中国现代知识的生产者,同时也被他们生产的知识所生产。20世纪的中国所形成的知识谱系相当复杂,既有中国传统知识的因素,又有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形态。本书着重讨论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知识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中国现代知识生产机制进行分析,对现代知识权力的形成进行考察。其中还具体讨论了三个时期所形成的知识板块:即20世纪初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知识生产形态;1950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20世纪末大众文化兴起和互联网发展以后的知识生产形态。这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发生和流变的考察,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刘二永
2019-04-01
978-7-5203-4139-4
290千字
古代戏曲 叙述学 文学研究 中国
本书在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及戏曲叙事观念的观照下,挖掘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叙事成份,对这些“杂”“散”的理论成份进行剖析、推衍、融合,从宏观到微观以为什么叙、叙什么事、如何叙、用什么叙为视角,较系统地总结了古典戏曲的叙事观念、目的及要求、叙事内容、叙事动作、叙事媒介,力求为中国古典戏曲叙事学理论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民族性。
王政
2015-12-01
978-7-5161-6534-8
1015千字
古代戏曲 戏曲史 研究 中国
本书探讨宋金至清末戏剧活动及作品中的母题类型及其发展。首先断代考察,解决特定时代背景与母题间的关系,探究现实文化氛围如何影响了“母题”的内涵与意义。其次纵向考察,研究哪些母题个案长期持存?以及“持存”中如何刷新前代原型?这意味着已深入到戏曲母题与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习惯、艺术精神之关系的层面。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母题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变迁史”,一种“文化意蕴单元”的蝉蜕、衍替及发展的痕迹;从而由一个侧面透示了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的原由:那是因为有无数的小的“意蕴单元”在时时更新、涅槃,保持着它的活性特质。再者是剧家作品与母题的关系。一个剧家不管他写的作品多少,前代遗留或现实中滋生的各种母题,都会无例外地渗入其创作活动及剧作表达。
殷亚林
2016-06-01
978-7-5161-8485-1
251千字
戏曲 文化 家族 研究 中国 明代
本书主要探讨明代擅长戏曲文化的家族在该领域的建树和影响。中晚明是继金元之后戏曲文化的又一盛世,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历来戏曲史往往忽略了文化家族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晚明有不少著名家族精擅戏曲文化,部分家族甚至从戏曲创作到曲学理论,从家乐表演到剧本刊行,涉足了各个相关领域,对这一传统文艺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该现象与中晚明的新思潮、文艺领域的革新运动以及纷繁多姿的城市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要之,文化家族是中晚明戏曲盛世不可忽略的环节。故本书对戏曲史研究将是一次有益的补充,对家族史研究也是一次积极的开拓。
朱恒夫 廖夏璇
2020-11-01
978-7-5203-7514-6
438千字
戏剧文学 文学创作研究 中国 当代
朱恒夫 廖夏璇尽管“剧本是一剧之本”多是针对话剧而言的,但对戏曲来说,剧本也是一部戏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要演出思想丰富、结构完整、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倘若没有剧本,其舞台呈现是难以想象的。再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目连救母》、《张协状元》、“荆刘拜杀”、《琵琶记》等剧本的产生,南戏不可能兴盛,更不可能向外埠传播;如果没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剧作家辛勤创作出数以百计的高质量的剧本,元杂剧就不可能成为戏曲的第一个高峰;如果没有以《浣纱记》《鸣凤记》《牡丹亭》《一捧雪》《桃花扇》《长生殿》《雷峰塔》等剧本为依托,昆剧不可能走出吴地、霸据全国菊坛二百多年。就演员成长为名角来说,剧本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管悦耳的唱腔与出色的表演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如果梅兰芳没有剧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程砚秋没有剧本《锁麟囊》《荒山泪》等,袁雪芬没有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等,仅凭演唱的技艺,他们不可能誉满海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戏曲日趋衰弱,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编写出一定数量的好剧本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戏曲界不缺一流的剧团、一流的演员,但是,缺少一流的剧本。缺少,不是说没有,而是很少。就问世的剧本数量而言,其实是很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戏曲界每年创作的“大戏”“小戏”的剧本,总量不少于1000部。然而,能搬上舞台的却不到100部,得到上至专家下至普通百姓赞誉的则不到10部,能经常演出且有市场票房的更少,至多一两部。由此可见,戏曲的“剧本荒”,不是没有剧本,而是没有高质量的一流剧本。那么,今日什么样的剧本才能算作一流的呢?我们以为,至少须具备下列五点。一是在剧旨上既表现出民族传统的优秀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观,又反映现代精神,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给予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能引导人们做一个“现代人”。二是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其故事头尾完整,情节曲折,事奇但合理,且能引人入胜。三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行动都有外部环境和心理的依据,主要人物都是立体的、血肉丰满的,而不是平面的、道德符号的,其正面人物还具有民族的品格与气质,甚至体现出所在地域的文化品性。四是结构严谨,矛盾冲突激烈,能够将观众带进戏中,和喜欢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其喜怒哀乐的情感与人物的命运一起起伏波动。五是曲词与宾白的语言具有诗意性、民间性、协律性,既雅致又通俗,既是通用的国语又带有方言的特色,既符合语法又合剧种的曲律。更进一步的,则其口吻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一些对白还蕴涵着深意。而今日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剧本,之所以落入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是因为它们带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戏曲当作自己对历史、文化、哲学的思考所得和个人理解的所谓“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肆意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解读,而不顾及大多数人奉行的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与社会观。二是有意地选择与重大纪念日合拍的或能够颂扬当地名人的题材,其目的是将所编戏剧纳入“主旋律”或成为地方上的一张“名片”,以得到政府倾斜性的资金支持。三是所述故事缺乏生活的依据,情节离奇,不合逻辑,结构松散,其戏剧冲突也多是人为构建的。四是人物形象仅是作者“思想”的代言者,不要说没有达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高度,连类型化的人物也不是。个性不鲜明,性格不突出,甚至都算不上是个“人”。五是语言不自然、不合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说出来的话都不太像“人话”。曲词为了整饬和押韵,生造词语。因为剧作者不了解民间语言和缺少语言表达能力,人物说出来的都是套话、官话、假话,令人听来别扭、生厌。客观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产生了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其中有很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仅成为所在剧种的骨子戏,还进入了当代戏曲史,甚至进入了当代文学史。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创作的作品能受到广大观众持久的欢迎,而有的人编写的剧目演不了一两场,就收锣歇鼓?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深入考察成功的戏曲剧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也有共性的规律可循。即:他们由衷地热爱戏曲,长期地浸泡在戏曲之中,或曾经做过戏曲演员,或是戏曲忠实的观众。他们阅读过古今大量的戏曲剧作,把握戏曲的美学特质,熟稔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故而写出来的剧本是戏曲的,而不是话剧的、歌剧的;是可供舞台演出的,而不是仅能作为案头读物的。他们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现代的观念,喜欢对历史进行思考、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努力与时代同步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多数出生于社会的底层,本身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员,故而了解大众的喜怒哀乐和大众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即使日后社会地位变了,但是,为百姓的根本利益着想,为他们的要求呼号,尊重普通百姓的欣赏习惯,这一初心始终不变。故而他们所写的剧本保持着戏曲的草根特性,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心理与审美要求。他们乐于接受新生的事物,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戏曲的发展,所以,他们在创编剧本的时候,不但运用新的表现手法,还自觉地考虑到表演、音乐、舞美等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因此,编演的剧目,守正而开新,既保持了传统,又富有时代的气息,无论是年老的观众还是年轻的观众都能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当然,每一位戏曲剧作家都有独特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经验,会给不同的戏曲剧本的创作者以不同的启发,为了给在振兴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戏曲助一把力,我们邀请了一批戏曲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认真细致地研究当代戏曲剧作家的作品,调查他们的创作历程,探析他们的创作方法,总结他们的创作经验,当然,也会指出其不足,以让同道者在他们的起点上创作出更好的剧本。当代剧作家数以百计,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剧作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只能设定一个标准进行遴选,其标准是: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剧目,这些剧目在上演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且多数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由衷喜爱并推动了一个剧种或整个戏曲发展的剧作家。用这个较为严苛的标准,我们遴选出了20多位当代剧作家。但由于研究者水平有限,所总结的创作经验和缺憾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因而,我们敬请剧作家本人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