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2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fer Payments on China's County Financial Disparities

    徐艺

    2016-06-01

    978-7-5161-7838-6

    209千字

    9

    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制度 研究 中国

    本书选取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影响为研究对象,以2005—2009年为观测期,深入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效应,以期对完善以平衡县级财力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一些理论和现实支持。本书根据“相关理论分析—现状分析—理论假说—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的分析思路进行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总的来说,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县级财力差距,促进了县级财力收敛,但是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县级财力差距依然较大,转移支付对各地区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呈现了显著的特征,转移支付的项目结构和分配方式不利于缩小县级财力差距,限制了其均等化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归纳了中国县级转移支付的项目构成与变迁的基础上对县级财力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说。目前,中国县级转移支付包含了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上解性支出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政策目标和分配方式不尽相同,既体现出了县级转移支付的“共性”,也体现出了“个性”。对比转移支付前后的县级自有财力和可支配财力的变化情况,本书发现,县级可支配财力中有50%左右来源于自有财力,而另外超过50%的部分来源于净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在2009年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县级转移支付收入中的最大项目;一般性转移支付在2005—2008年占转移支付收入的比重最高,但是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税收返还占比最小且不断下降。在财力的地区分布中,东部地区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最高,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也最高,约有2/3的自有财力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次之,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略多于1/6;中部县级自有财力占其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最低,占全国自有财力总额的比重与西部地区接近,约为1/6。在各项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倾斜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在转移支付的分配中处于尴尬地位,这是中部地区的可支配财力是三大区域中最低的主要原因。根据现状分析和判断,本书提出了转移支付平衡县级财力的七大假说。第二,通过对转移支付前后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的不平等指标的测算,度量了转移支付前后县级财力差距,发现人均可支配财力的不平等指标较人均自有财力的该指标有所降低。采取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全国县级样本的财力项目要素进行分解,发现自有财力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净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有一半以上的财力差距由净转移支付导致。其中,税收返还对财力差距的贡献最低,这可能与税收返还在县级转移支付中所占比重最低,且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有关;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贡献率在2005—2007年是最高的,但是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等性转移支付的占比过低,且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重呈下降趋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的贡献率在2008年以后超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贡献率最高的项目,这可能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膨胀有关。上解性支出对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为负,表明上解性支出缩小了县级财力差距,但是这一积极作用有限。进一步地,对以总人口和财政供养人口平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因素法转移支付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后发现,以总人口平均的因素法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远远大于以财政供养人口平均的贡献率,说明因素法转移支付并没有考虑到总人口的因素,而是考虑了财政供养人口。另外,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的固有分配方式也是拉大县级财力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地区(东中西部县、农业县和非农业县、贫困县和非贫困县、民族县和非民族县)的项目要素分解,发现在发达地区自有财力和税收返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较高,落后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较高,而上解性支出在发达地区对县级财力差距的积极贡献率高于落后地区。采取泰尔指数分解法对以上地区进行子集分解后,发现转移支付后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均有所缩小,但是地区内部差距对财力总差距的贡献率却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中央转移支付在各区域和各省的延续性不同以及各省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差别所导致的。采用基于回归的因素分解法,对以转移支付为核心变量的影响县级财力差距的各因素(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省管县因素、区位因素、民族自治政策、贫困县称号等)进行回归分析和因素分解。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支付是影响县级可支配财力的重要因素;而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能够获得更多转移支付资金的途径,从而提高可支配财力。进一步地,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了影响县级财力因素在十分位组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对较高财力组(50%—80%)的影响大于低财力组,说明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的最大受益者是较高财力组。因素分解结果显示,无论是静态分解还是动态分解,转移支付是县级财力差距贡献的最大因素,2005—2009年,在各因素中,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的贡献率达到30.51%,成为县级可支配财力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在以上不同性质的各地区可支配财力差距的分解中,转移支付对合理差距贡献度均在10.59%—36.20%,对不合理差距的贡献度在0.36%—20.09%。第三,为进一步探讨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收敛的作用,本书对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进行了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县级人均可支配财力进行了β条件收敛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和人均可支配财力除了2007—2008年出现发散以外,其余年份均存在σ收敛;县级人均自有财力呈现β绝对收敛态势,人均可支配财力存在β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转移支付对县级可支配财力增长率呈显著正的作用,促进了县级财力收敛。其中,税收返还和上解性支出对可支配财力增长率呈显著负的作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可支配财力增长率表现出正的作用,但是均不显著。第四,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本书提出明确县级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目标取向、修改并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优化县级转移支付结构、科学界定地方合理财力差距和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均衡、特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突破和改进: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国内对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力的研究一般集中于省级层面,或是对某一省内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各县财力差距的影响,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转移支付与县级财力差距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且时间也截至2006年。本书聚焦于2005—2009年转移支付对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从而对前述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推进和延伸。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多采用的是转移支付的项目要素分解和地区子集分解,但是对转移支付及其他影响县级财力的主客观因素对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的研究仍属空白。本书以Fields-Yoo静态和动态分解法研究了转移支付作为县级财力差距主导因素的贡献率,以Oaxaca-Blinder方法分析了转移支付对不同地区的县级财力差距的贡献率,从而全面度量了转移支付作为县级财力差距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县级财力收敛性的分析尚属空白,本书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转移支付前后县级财力收敛性的变化情况,以及转移支付不同项目对县级财力增长率和收敛性的影响,以期为政府财力的收敛性问题提供一个相应的研究框架。当然,本书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缺陷:一是由于受到所收集资料和统计数据的限制,本书在研究县级政府财力问题时所得到的县级财政收入仅限于一般预算收入,因此,这会对衡量县级财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由于统计数据庞杂和笔者精力的限制,本书并没有对县级财力的外部性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当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继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三是由于目前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并没有唯一模式,这就使本书在分析县级财力差距的原因和县级转移支付制度时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分析,而无法触及特殊化。 关键词:转移支付 县级财力 财力差距 不平等分解 收敛性分析

  • 中国参与全球税收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崔晓静

    2020-08-01

    978-7-5203-7146-9

    289千字

    8

    国际税收 税收管理 国际税法 研究 中国

    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参与全球税收治理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法律应对问题。本书不仅丰富了全球税收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了全球税收治理的基本架构,还对全球税收治理中诸如后BEPS时代的常设机构、受控外国公司税制、税收协定滥用和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结合中国参与国际税收行政合作的重要实践,从实证层面分析提出了中国践行国际税收透明度高标准所应采取的最优措施与策略。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提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双边税收协定在适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同时,拓展了“一带一路”区域税收行政合作的完善与制度创新的新思路。

  •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中国工业发展

    The Study of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Effects o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王业斌

    2015-12-01

    978-7-5161-7407-4

    183千字

    9

    银行业 市场结构 影响 工业发展 研究 中国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的发展不仅支撑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显著提升,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工业竞争力的整体格局。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中国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中国所有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以更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和更发达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意识到实体经济(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等)更是提出要重新大力发展工业,由以往的“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对于中国而言,虽然近年来中国工业增长迅速,但中国工业也存在广为诟病的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弱、对环境破坏较大从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当前,全球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完全复苏,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国工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大量研究集中于中国工业自身影响因素的探讨。但自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等提出金融发展理论以来,国外不少文献关注了“金融—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很自然地将研究视角延伸至金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Rajan和Zingales(1998)、Beck和Levine(2002)开创性地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这些研究对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的讨论融合了股票市场和银行部门的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于金融结构更多的是争论银行和股票市场谁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增长。而对中国而言,其直接融资市场一直不够发达,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中国的金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银行业从“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银行业市场结构也从典型的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并逐步向竞争性较强的垄断竞争型转变。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渐进转型形成了独特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国有银行一直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据主体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那么,中国独特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如何?国内现有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经济影响的研究,大量的文献将注意力集中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整体经济增长等宏观层面的影响,而关注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事实上,除了对整体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银行业市场结构导致的信贷资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产业资源的分配结构,进而可能对中国工业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工业发展越来越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面临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本书不仅关注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产业增长的影响,还关注其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技术创新和工业减排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一个低效的法律和金融体系下取得了堪称“奇迹”的增长成就,中国经济的转轨绩效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为“金融—增长”文献提供来自发展中大国的经验证据、对现有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经济影响的研究形成有效补充,更有利于思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粗放发展的中国经济如何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促进节能减排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各界对金融业进行深刻反思,中国政府也强调金融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本书同样有利于为银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启示。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研究视角上,与国内现有文献集中于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整体经济增长等宏观影响不同,本书着重从产业层面来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经济影响,在系统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时,又并不局限于分析其对产业增长的影响,而是进一步分析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技术创新和工业减排的影响;从研究方法上,考虑到银行业市场结构等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本书综合应用了系统广义矩估计和工具变量估计等分析方法,以尽可能地消除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联立内生性及遗漏解释变量所带来的估计偏误;此外,与既有的大量研究认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笼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本书研究结论还显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具有深远而系统的影响,一个合理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不仅有利于整体的经济增长,更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工业减排进而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金融—增长相关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OLS、面板回归估计、工具变量估计、系统广义矩估计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全书由六大部分,共八章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评述和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相关理论,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即第三章,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工业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初步关系,包括回顾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等多个角度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测度和分析,从产业增长、技术创新、工业污染物排放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工业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即第四章,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建立起一个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对前文的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共由三章(第五、六、七章)组成,其中第五章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产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六章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七章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减排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即第八章)则为全书的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对全书进行总结,并进而提出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本书主要得到了如下基本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经过了四个演变阶段,伴随着银行业从“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到当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强。同时,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银行业集中度也基本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也仍属于中(上)集中度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地区特征来看,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还存在着较强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要明显低于西部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同时,近年来二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2)就工业发展而言,从产业增长来看,考察期内,产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如果将产业增长分解为新企业形成和企业规模增长,那么新企业形成最快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等;研究还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产业增长和新企业形成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次之。从工业技术创新来看,近年来,中国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高,资源采选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其他产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同时,不论是用专利申请数还是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来度量技术创新,东部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水平都要高于西部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水平。从工业污染物排放来看,各工业污染物(工业废水、工业烟尘、工业二氧化硫等)排放量随时间的变化模式不尽一致,但排放强度则基本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下降;同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产业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都较大;此外,在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地区特征上,就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而言,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则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就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而言,中西部地区普遍较高,而东部地区则普遍较低。(3)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的理论分析表明,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即较高的银行业集中度),不利于中国工业整体的产业增长;同时,国有银行垄断还限制了非国有银行的资金供给,损害了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研发资金的获取,进而对工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较高的银行业集中度不仅加剧了国有工业部门的资本深化从而使得整体工业部门的资本深化程度不断提升,还限制了工业部门整体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行业向生产率高的行业之间的流动,进而不利于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4)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产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整体产业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增长。在考虑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不同的产业的影响差异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产业仍然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研究结果均表明,银行业集中度对中国工业产业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也为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一个来自发展中大国的证据。此外,研究还进一步说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来自新企业形成而不是企业规模增长,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新企业形成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但对企业规模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5)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工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不利于工业技术创新。也就是说,银行业中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提高会抑制工业技术创新,而其他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的提高则会对工业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中的非国有化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对工业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但却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同时银行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中国工业减排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集中度与中国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有利于降低中国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研究结果还显示,控制变量中的人力资本和代表技术进步的滞后一期人均GDP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均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而其他变量对不同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则有所差异。基于以上结论,结合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工业发展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还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对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给予高度重视,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深化金融系统改革,加强银行之间的竞争,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实施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降低区域金融发展差距;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补贴政策研究

    Trans for ming Rexewable Subsidy Policies for wind and Solar Power in China

    王敏,徐晋涛,黄滢,谢伦裕

    2018-10-01

    978-7-5203-2697-1

    239千字

    9

    风力发电 政府补贴 财政政策 研究 中国 太阳能发电

    中国当下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补贴资金缺口急剧膨胀、“弃风弃光”居高不下的双重挑战。本书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讨论分析了现有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形成“地方请客、中央买单”的资源配置逻辑,并与僵化的电力市场体制产生种种摩擦和矛盾,进而形成上述发展的困局。在进一步分析总结当前经济新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书提出解决间题的思路,并立足千还原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商品和环境属性,对如何调整和过渡当前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

    李扬,张晓晶

    2020-12-01

    978-7-5203-7627-3

    223千字

    12

    资金平衡表 中国 2020

跳转共6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