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虎森、吴浩波:《转移支付与区际经济发展差距》,《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2期。
[2]安体富:《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财政研究》2015年第7期。
[3]鲍曙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效应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陈旭佳:《中国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应研究》,《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陈斐、张延峰:《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7期。
[6]随洪光:《外资引入、贸易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财贸经济》2013年第9期。
[7]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9]钞小静、任保平:《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财贸研究》2014年第5期。
[10]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11]陈华、徐建华:《制度因素对江、浙两省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10年第5期。
[12]陈建东、孙克雅、马骁、冯瑛、成树磊:《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税务研究》2015年第7期。
[13]陈启斐、刘志彪:《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14]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5]陈诗一、阴之春:《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
[16]程宇丹、龚六堂《财政分权框架下的最优税收结构》,《金融研究》2016年第5期。
[17]楚尔鸣、马永军:《消费增长能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18]褚敏、靳涛:《分税制后的中央转移支付有效率吗?—基于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间增长公平与效率的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9]崔亚飞、吴琼:《我国税制绿色化程度评估及提升策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0]单新萍、卢洪友《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第5期。
[21]邓力平:《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税收定位》,《东南学术》2016年第4期。
[22]段润来:《中国省级政府为什么努力发展经济?》,《南方经济》2009年第8期。
[23]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24]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25]范子英、彭飞、刘冲:《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26]范子英、张军:《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27]范子英、张军:《中国如何在平衡中牺牲了效率:转移支付的视角》,《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28]范子英:《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与腐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2期。
[29]方福前、孙文凯:《政府支出结构、居民消费与社会总消费——基于中国200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10期。
[30]方颖、纪衎、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
[31]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32]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第2期。
[33]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34]耿曙、庞保庆、钟灵娜:《中国地方领导任期与政府行为模式:官员任期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3期。
[35]顾万勇:《警惕干部交流的四个误区》,《理论前沿》2006年第6期。
[36]郭凯明、余靖雯、龚六堂:《计划生育政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15年第11期。
[37]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和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38]郭月梅:《渐进式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思考》,《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39]郝颖、辛清泉、刘星:《地区差异、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40]贺小刚、朱丽娜:《地方官员更替与创业精神:来自省级经验的证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41]侯石安、靳友雯:《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依存度——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求索》2013年第12期。
[42]胡永刚、郭新强:《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43]胡祖铨、黄夏岚、刘怡:《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与地方征税努力——来自中国财政实践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44]贾倩、孔祥、孙铮:《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省级地方官员变更的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13年第2期。
[45]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46]江新昶:《转移支付、地区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财贸经济》2007年第6期。
[47]蒋含明、李非:《企业家精神、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48]康梅:《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与经济增长质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49]李斌、刘苹:《中国外贸发展方式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4期。
[50]李丹、刘小川:《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扶贫县财政支出行为影响的实证研——基于241个民族扶贫县的考察》,《财经研究》2014年第1期。
[51]李娟伟、任保平:《国际收支失衡、经济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当代财经》2013年第1期。
[52]李娟伟、任保平、刚翠翠:《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结构转化路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4期。
[53]李娟伟、任保平:《国际收支失衡、经济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当代财经》2013年第1期。
[54]李俊霖、叶宗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4期。
[55]李萍、冯梦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一个新的解释思路》,《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56]李群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及其应用》,《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6期。
[57]李涛、周业安:《财政分权视角下的支出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8年第11期。
[58]李颖:《全口径计算下中国间接税规模特征、国际比较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
[59]李永友:《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60]梁星:《资源约束条件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1]刘成龙、王周飞:《基于收入分配效应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62]刘丹鹤、唐诗磊、李杜:《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63]刘凤伟:《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以甘肃为例》,《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64]刘海庆、高凌江:《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税务与经济》2011年第4期。
[65]刘海英、张纯洪:《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机理研究》,《经济学家》2007年第6期。
[66]刘虎:《税制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和建议》,《税务研究》2012年第11期。
[67]刘炯:《生态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基于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财经研究》2015年第2期。
[68]刘梅:《我国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69]刘溶沧、焦国华:《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创新,《财贸经济》2002年第6期。
[70]刘胜、顾乃华,陈秀英:《制度环境、政策不连续性与服务业可持续性增长——基于中国地方官员更替的视角》,《财贸经济》2016年第10期。
[71]刘小勇:《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72]刘亚建:《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分析》,《思想战线》2002年第28期。
[73]刘艳、马占新:《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与分析》,《中国物价》2014年第1期。
[74]刘艳:《中国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75]刘怡、刘维刚:《转移支付对地方支出规模影响——来自全国县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科学》2015年第2期。
[76]刘佐:《中国直接税与间接税比重变化趋势研究》,《财贸研究》2010年第7期。
[77]卢洪友、杜亦譞、祁毓:《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与消费型环境污染: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
[78]鲁元平、张克中、欧阳洁:《土地财政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吗?——基于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金融研究》2018年第5期。
[79]罗珊:《我国财政对科技的转移支付问题管窥及路径选择》,《财政研究》2011年第2期。
[80]罗知、郭熙保:《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81]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82]马宇、程道金、张卉:《科研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83]毛其淋:《二重经济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演进》,《经济科学》2012年第2期。
[84]潘文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税收政策选择》,《开放导报》2015年第5期。
[85]彭水军、张文成、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8期。
[86]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87]乔宝云、范剑勇、彭骥鸣:《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努力》,《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88]冉美丽:《税收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博士生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89]饶华春:《中国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90]饶晓辉、刘方:《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的实际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91]任保平、钞小静、魏婕等:《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92]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经济学研究》2011年第1期。
[93]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人本原则及其实现途径》,《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
[94]任理轩:《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人民日报》2015年。
[95]任志成、巫强、崔欣欣:《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省级出口增长》,《财贸经济》2015年第7期。
[96]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97]宋凌云、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引领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1期。
[98]随洪光、刘廷华:《FDI是否提升了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来自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99]随洪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100]孙力军、盛文军:《财政分权、对外贸易与通货膨胀——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西南金融》2015年第11期。
[101]孙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对收入分配及经济增长的影响》,《财经科学》2014年第7期。
[102]谭之博、周黎安、赵岳:《省管县改革、财政分权与民生——基于“倍差法”的估计》,《经济学》 (季刊)2015年第3期。
[103]汤向俊、任保平:《福利分配平等性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基于新中国六十周年数据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104]汪小勤、曾瑜:《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程度对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6年第6期。
[105]王博、邵全权:《保险业市场结构调整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吗?》,《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106]王春元:《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9年第6期。
[107]王文甫、王子成:《积极财政政策与净出口:挤入还是挤出?——基于中国的经验与解释》,《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
[108]王贤彬、徐现祥、李郇:《地方官员更替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109]王贤彬、徐现祥:《地方官员来源、去向、任期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的证据》,《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110]王贤彬、张莉、徐现祥:《辖区经济增长绩效与省长省委书记晋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1期。
[111]王艺明、张佩、邓可斌:《财政支出结构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财政研究》2014年第9期。
[112]王永钦、张宴、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13]魏婕、任保平:《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其排序》,《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4期。
[114]魏婕、许璐、任保平:《财政偏向激励、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科学》2016年第3期。
[115]吴丰华、刘瑞明:《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116]吴俊培、陈思霞:《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经济稳定效应分析——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税务研究》2013年第7期。
[117]肖欢明:《基于绿色GDP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9期。
[118]肖攀、李连友、苏静:《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
[119]谢乔昕、宋良荣:《中国式分权、经济影响力与研发投入》,《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2期。
[120]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21]徐现祥、王贤彬:《地方官员的培养——来自我国京官交流的证据》,IREWorkingPaper,NO.2010001,2010年。
[122]许宪春、王宝滨、徐雄飞:《中国的投资增长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管理世界》2013年第6期。
[123]颜银根:《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财经研究》2014年第9期。
[124]杨宝剑、颜彦:《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东部、中部、西部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财贸研究》2012年第4期。
[125]杨海生、才国伟、李泽槟:《政策不连续性与财政效率损失——来自地方官员变更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5年第12期。
[126]杨志勇:《税制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选择》,《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
[127]姚洋、张牧扬:《官员绩效与晋升锦标赛——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128]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129]尹恒、朱虹:《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30]余红艳、沈坤荣:《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经济学家》2016年第3期。
[131]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
[132]詹新宇、崔培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经济学家》2016年第12期。
[133]占华、于津平:《贸易开放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第1期。
[134]张光:《财政转移支付对省内县际财政均等化的影响》,《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1期。
[135]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经济科学》2007年第1期。
[136]张恒龙、秦鹏亮:《政府间转移支付与省际经济收敛》,《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137]张恒龙、秦鹏亮:《转移支付、财政激励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匹配》,《改革》2012年第9期。
[138]张荐华、禄晓龙:《中国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139]张军、高远:《官员任期、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来自省级经验的证据》,《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14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41]张明喜:《转移支付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分析》,《财经论丛》2006年第9期。
[142]张希:《税收安排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其政策优化研究》,博士生论文,湖南大学,2014年。
[143]张亚斌、赵景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基于五大发展新理念的理论与实证》,《财贸研究》2017年第3期。
[144]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45]赵志耘、吕冰洋:《政府生产性支出对产出—资本比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146]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147]曾明、华磊、刘耀彬:《地方财政自给与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际行政区的面板门槛分析》,《财贸研究》2014年第3期。
[148]曾明、华磊、彭小健:《财政自给、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间的门槛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现代财经》2014年第6期。
[149]郑升豪:《对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反思》,《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5期。
[150]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求是》2015年第21期。
[151]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52]周克清、刘海二、吴碧英:《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153]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54]邹卫星:《基于财富效用和财政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55]Arellano,Manuel,and Bond,Stephen,“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vol.58,no.2,1991.
[156]Antonis,Adam,Manthos D.Delis and Pantelis Kammas,“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vol.15,2014.
[157]Barro,Robert J.,“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vol.5,no.2,2002.
[158]Blundell,R.W.and Bond,S.R.,“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vol.87,no.1,1998.
[159]Blundell,R.and Bond S.Windmeijer F.,“Estimation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Improv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ndard GMM Estimator”,,no.15,2000.
[160]Bahl,R.,“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00.
[161]Boadway,R.W.and A.Shah,“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s: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07.
[162]Chow,Gregory C.and Li,Kui-Wai,“China's Economic Growth:1952-2010”,,vol.51,2002.
[163]Davoodi,H.and Zou H.F.,“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vol.43,no.2,1997.
[164]Devarajan,S.,Swaroop V.,and Zou,H.F.,“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vol.37,no.2,1996.
[165]Garcia-Mila,T.McGuire T.J.,“Do interregional transfers improv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poor regions-the case of Spain?” ,vol.8,no.3,2001.
[166]Goldsmith,A.H.,“Rethin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vol.39,no.2,2008.
[167]Huang,B.,and K.Chen,“Are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China Equalizing?”,vol.23,no.3,2012.
[168]Kormendi,R.and Meguire P.,“Macroeconomic Delerminanls of Economic Growth:Gross County Evidence”,,vol.16,no.2,1985.
[169]Li,Hongbin and Zhou,Li-An,“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vol.89,no.9,2004.
[170]Lin,J.Y.and Liu Z.,“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no.49,2000.
[171]Luo,Wei-qing,and Shi Chen,“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Provision in China”,,vol.6,no.4,2010.
[172]McCombie,J.S.,“On the Empirics of Balance-of-payments-constrained Growth”,,1997.
[173]Oates,W.,“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vol.37,no.3,1999.
[174]Qian,Ying-yi 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vol.11,no.4,1997.
[175]Rodriguez,F.and Rodrik,D.,“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 Skeptic's Guide to the Cross-National Evidence”,,2000.
[176]Sen,Amartya 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77]Sigman,H.,“Decentr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2007.
[178]Tiebout,Charles 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vol.64,no.5,1956.
[179]Zhang,Changzheng,and Kong Jin,“Effect of Equity in Edu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vol.7,no.1,2010.
[180]Zhang,Tao and Hengfu Zou,“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vol.67,no.2,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