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第四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西方的演变(下):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A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S FORMATION

    贺翠香

    2020-09-01

    978-7-5203-6183-5

    465千字

    39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系 哲学 西方国家

    本书主要论述了20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演变发展史,内容涉及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法国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等流派。本书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这些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原因、理论特点和实质意义,指出西方“68年革命”、新社会运动的兴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是催生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这些流派以不同于正统的方式坚持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和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罗素的逻辑与哲学探究

    An Inquiry into Russell's Logic and Philosophy

    张家龙

    2021-08-01

    978-7-5203-8786-6

    341千字

    8

    罗素(Russell Bertrand 1872-1970) 哲学思想 研究 数理逻辑

    本书熔罗素的数理逻辑与哲学理论为一炉、将罗素的逻辑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阐述罗素在20世纪的逻辑学和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罗素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是以往数理逻辑发展的集大成者,在数理逻辑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作用。罗素提出了“逻辑与数学等同”的逻辑主义论题,并且进行了从逻辑演算推出数学的科学实践,为厘清逻辑与数学的关系建立了殊勋。罗素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将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他的各种哲学理论,是20世纪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罗素的哲学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其特点是多变性和不变性的统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认为在罗素哲学中有很多“合理内核”,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

  • 明理与敬义

    戴兆国

    2012-08-01

    978-7-5161-0578-8

    368千字

    10

    康德,Ⅰ.(1724~1804) 伦理学 研究

    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重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主要的入口。他常被人认为是开启了近代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有人说,在今天的西方,在几乎所有重要大学的哲学系里,差不多都有一个教授在专门研究康德,或至少有人曾长期研究过康德乃至有过专著。其他不专门研究康德的哲学家,也多认真研读过他的著作。要想进入近现代哲学的思想空间,康德绝对是绕不过去的。康德也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的道德哲学发展的一个宝贵资源。当代中国哲学界分别长期生活在我国台港和大陆的两位最有哲学思考力和影响力的两位:牟宗三和李泽厚,都有专门的厚重之作来研究康德。但康德的理论又是一个巨大的、著名“难啃”的思想之果。他横跨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乃至宗教、法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而你即便是研究其中一个领域,也不能不旁涉其他领域,尤其是其基本的哲学原理。而他的哲学不仅有一个异常宽广的维度,其纵深的根须也伸展得非常深远和隐秘,其中还包含着许多复杂的悖论或者说可以做多种分析和解读的观点。这就意味着,一个思想者要真正进入研究康德的领域,必须准备一段长期的时间,一段清冷,很可能是坐冷板凳的时间,必须下决心摈除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而专心致志于思想。康德又绝对是值得热爱思想与智慧的人们这样投入的。一个人如果有过一段专门研究康德的经历,他就可能不会太肤浅了,或者不会太自傲了。而康德的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哲学还尤其有意义。或许可以这样通俗地说,近代以来,我们在神学、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中所感受到的失望的火星,经由康德,在实践哲学和伦理学中又重新燃起,又重新化为希望。所以,兆国从事研究康德伦理学的工作,我以为是一件虽然艰巨,但很有意义的事情。兆国数年前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访学,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些学术分享和交流的时光。他原来是研究孟子的,有很好的中国学问的功底和扎实的文献功夫,又不可遏制地被康德思想吸引,进入西方哲学的殿堂,在这后面,是有一种内在的理路和动力的。他以“明理”与“敬义”来概括和分析康德道德哲学作为一种现代理性主义伦理学和义务论的特征,也是相当中肯的。在康德那里,这种理性主义又不是僭越的,而是有限的。所以,“明理”即是明“理”的某种绝对性,也是明“理”的某种局限性。而“敬义”也是如此,这里的“义”从性质上说既有某种至高无上的意义而不能不“敬”,又有某种在内容上至为朴实基本的意义而不能不“重”。最近有英美学者对其道德哲学是否属于义务论也还有质疑,但我以为一个基本的对照还是存在的:康德的道德哲学和在他以前占主流的目的论,也和他以后特别流行的功利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所以,现代伦理学的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分野,大致还是可以根据康德的伦理学和与之对峙的理论来作出区分的。当然,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目的论或结果论,都深刻反映,或也在某种程度上先导和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的变化。从其思想资源来说,功利主义从一种精致的自我的快乐主义走向利益的可衡量的普遍化,义务论从过去包含在一种全面和崇高的自我完善论内部而现今走向了一种独立性和普遍化,除了其作为思想本身的意义和逻辑之外,也表征了时代社会向平等的变化,它们也都将多数人纳入了考虑,也就是说,面向了包括过去的少数和多数的所有社会成员。伦理学于此成为了一种真正全社会的伦理,而新的与旧的思想争论和选择也将在这一平台上发生或继续。对兆国的研究,我还难测其深。虽然我也曾专门研究过康德,甚至可以说,我后来形成的伦理学观点深受康德的影响。但我现在的确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专门做这种研究了。所以,我一直犹豫自己是否有资格写这篇序言,想找出一些时间来重新仔细阅读康德却又因紧迫的任务和精力的有限而一时无法措手,而有感于兆国的诚邀和信任,也不忍让兆国耐心的默默等待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最后就只是写了上面这样一些简单的感想性文字,惭愧。何怀宏2011年9月30日于褐石

  • 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

    汤舒俊

    2017-12-01

    978-7-5203-1504-3

    262千字

    11

    人格心理学 研究 中国 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 Niccol 1469-1527) 政治思想

    今年早春,得知汤舒俊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测量、影响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12CSH066)圆满结项,内心默默地为其高兴。汤舒俊是我培养的众多博士生中最早拿到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弟子,对他一贯主张“国家基金申请不光要拿得到手,国家基金结题也要拿得出手”的观点我深表认同,他高质量、严要求地主持并完成这样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其学术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前不久,汤舒俊博士将自认为“拿得出手”的结项成果电子稿发给我,并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格研究就是研究社会与文化情境下的人性,通过研究人格、理解人性,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到人性中的弱点,分析其中的成因,选择合适的途径来优化人格,点燃人性的真、善、美,这是我们做研究的终极目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这样一个冗长且有些拗口的外译词,源于西方,其内涵近似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厚黑学,在当今中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之下,马基雅弗利主义/厚黑学一度大行其道,现实生活中诸多有失道德底线的事情一再发生,刺痛并麻木着社会公众的良心。作者自2008年博士阶段的学习一开始,就敏锐地捕捉到马基雅弗利主义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从浏览当时热播的历史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来增加对帝王之术、御人之道的感性认知开始,查文献、编问卷、做实验,围绕着马基雅弗利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近十年的理性探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让人感受到特有的民族味道和深沉的时代关切。此专著有如下创新与特色:第一,立意的人文性。马基雅弗利主义/厚黑学是传统专制文化、隐蔽政治的产物,在当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建设目标下正在失去存在基础,最终必然会走向消亡。但在当下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巨大变革的过程中,马基雅弗利主义/厚黑学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人人心中有,个个嘴上无,因为上不得台面,所以人人都避谈讳言,但在现实生活中找熟人、走后门、拉关系等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却又无处不在,默默地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促进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如作者所言,现实需要我们了解、理解、破解马基雅弗利主义/厚黑学,没有破解,了解和理解更像是虚伪的沟通,而有了了解与理解,破解才更有价值、更有可能和更加精确。对待马基雅弗利主义/厚黑学,作者没有以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身份漠视它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利益攸关者的身份走进它、研究它,因此,作者选择将马基雅弗利主义作为研究的选题,直面人性的弱点,是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当下价值追求的现实关切,是对转型时期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第二,论证的科学性。作者通过六个子课题来研究马基雅弗利主义,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条内在逻辑主线之下自成一体,先研究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是“什么”,后研究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怎么测”,再研究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会怎样”,最后研究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怎么办”,各个子课题之间相对独立但又逐次递进,分别探索却又相互呼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实验法、相关事件电位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使得整体研究都是基于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实证数据,整体研究结论真实可信。第三,研究的本土性。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整体研究是放在人格心理学的广阔视角下进行的,但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东西方在种族、历史、宗教、社会、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并没有把西方的人格理论、概念和测量工具生搬硬套放在中国人的身上,而是真正地进行了一场由中国人主持、以中国人为被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反映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研究,作者在借鉴西方马基雅弗利主义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工具的基础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探索进行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系列研究,包括质化探索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典型的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构建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内涵结构并编制问卷,探讨特质与情境因素对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影响,剖析两难情境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的冲突,并进一步采用ERP研究来探讨马基雅弗利主义者执行两难任务时的脑机制,最后从中国文化中找出因果报应、道德教化等文化抗体来尝试探讨其对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行为的抑制,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真正的本土化研究,得出了中国本土厚黑人格的独特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心理行为后效。第四,结论的启发性。作者研究发现的很多结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对于认知和破解马基雅弗利主义富有建设性和借鉴性。比如“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是一个包括性恶推断、手段扭曲、感情冷漠、利益执着的四个维度结构”,“厚黑学/马基雅弗利主义在中国应该限行”,“只有制度之善才能引导人性之善”,“厚德厚道是正道,一味厚黑添烦恼”,“对人性的不同认知是人治与法治的分水岭”,“因果报应观念和道德理想都是马基雅弗利主义的有效抗体,要充分挖掘抑制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宗教民俗基因”,“政治精英在社会转型时期责任重大”等都是一些原创性结果发现,这些结论言简意丰、通俗顺畅、科学规范,对于社会大众更好地认知马基雅弗利主义、对于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破解马基雅弗利主义都有很好的建设性参考意见。总之,在我看来,汤舒俊博士的这本《中国人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贯穿着作者对个人健康、社会和谐的人文关怀,立意新颖深刻,学理严谨公允,资料翔实充分,文字流畅通达,是一部严肃而又活泼的学术著作。作为一项能够激发多个学科研究者兴趣并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人性恶的探讨与研究必将继续并繁荣,作者著述的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研究已成为人性恶在东方文化下的一个很好注解,是很好的研究先导,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认识、基本工具和基本框架,同时也希望作者在国人重读李宗吾、学习厚黑学的热潮中,有更多探讨社会转型下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变迁的研究,有更好地反映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研究成果。是为序。郭永玉2017年5月

  • 中国社会科学院“普世价值”论批判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6-06-01

    978-7-5161-8297-0

    620千字

    30

    世界观 研究 西方国家

    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会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批判“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论的鼓吹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家就是典型案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显然不是“福音”或“救世良方”,而是无尽的动荡和灾难。这些国家和地区惨痛的教训证明,根本就没有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国家和一切民族的永恒的价值观。价值观念从来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产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相联系,所谓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普世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一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论,是一个有特定政治含义和具体企图的思想陷阱,其针对我国的目的,就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代之以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宪政民主”观是近年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涌现的又一股错误思潮。在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有人趁机兴风作浪,故意混淆“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民主”的本质区别。“宪政民主”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政治理念,逐渐演变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政治和制度主张,完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理念、政治模式和制度设计。他们鼓吹的“宪政民主”,实质上是要彻底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体,代之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搞“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制”,一句话,搞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体。“宪政民主”显然绝对不是什么“普世民主”或“普世价值”,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我国是具有本国具体历史和现实特点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适合什么样的制度,适用什么样的模式,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新自由主义思潮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渗入进来的。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观念,通过鼓吹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绝对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开辟全球空间。新自由主义先后被英、美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宝座,逐步由经济思潮转化为附带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意识形态主张,并迅速向拉美、亚非、东欧等国家地区广泛蔓延。自9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先后导致一系列引进新自由主义的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深受重创,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随即蔓延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十年来,为了走出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互拖累的发展困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被迫采取加大政府开支、扩大基础建设投入等政府干预政策。可以说,世界金融危机这场肇始于美国的“经济灾难”正式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这一破产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内在矛盾,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可规避性、可防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将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同时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对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错误思潮的否定与批判,并不等于全盘否定西方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于我有用的看法与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错误思潮予以鲜明的批判和抵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错误思潮的源流、本质及其危害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批驳,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本套文选选编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一些重点文章,这些文章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谬论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批判。我们期望这套文选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好马克思主义,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是为序。172016年6月

跳转共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