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李勇
2015-06-01
978-7-5161-6138-8
223千字
史学史 研究 中国
本书聚焦于欧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学者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者的欧美史学研究、台湾地区的新史学这些中国新史学研究中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第一编,选择梁启超和李大钊作为传播者的典型,论述他们对欧美史学的传播,分析其共同的实证主义史学特征。选择鲁滨逊新史学派和年鉴学派作为被传播的学派的典型,选择唯物史观和后现代主义作为被传播思潮的典型,述其传播情况,说明其对于中国新史学的影响。第二编,结合社会变革,概述新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欧美史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研究完全受中国社会变迁和主流思想流变的制约,尽管曾经或现在仍然面临困难和问题,然而还是取得辉煌成就,并为未来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编,总体上讨论中国台湾史学阶段性特征、欧美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传播,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作之一斑来窥其史学整体之豹。以连横作为中国台湾当地史学家代表,选择傅斯年、李济作为海归学者代表,选择张贵永和胡秋原为研究欧美史学的代表,分别加以探讨。
姜萌,杜宣莹
2018-11-01
978-7-5203-3407-5
303千字
史学 中国 文集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理论研究所于2018年创办,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公共史学的发展,提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历史学在注重基础研究之同时,努力走向人民大众,让历史学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一。本刊既刊发有关公共史学理论探索的论文,也刊发实践经验介绍和相关评论、调查等稿件。
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
2017-10-01
978-7-5203-1105-2
419千字
逻辑史 研究 中国
1980年12月,第一次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在杨芾荪、温公颐、虞愚、李匡武等前辈学者的倡议下,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后于1991年10月改为现名)。1982年1月,根据提交该次会议的论文选编而成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在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中国逻辑史研究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逻辑工作者在中国本土逻辑的形成与发展、印度因明与西方逻辑的传入、三大逻辑传统的比较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5年(2012—2016),逻辑工作者共有逾20项课题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其中“百年中国因明研究”(2012)、“八卷本《中国逻辑史》”获重大项目立项;在“逻辑与文化”论题与中国古代逻辑的特质研究、中国古代名辩学及其推类的本质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国近代逻辑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实践的理论重构研究及因明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文与著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包括第一次海峡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中外学者连续召开多次中国逻辑史国际会议,并合作编写了英文本《中国逻辑史手册》,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目标做出了积极务实的努力。截至目前,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讨论会已经召开了16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仅有少数几次会议在会后将收到的论文选编成文集公开出版。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逻辑史研究,反映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现状,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中国逻辑史研究》辑刊,一年一辑,择优收录有关中国逻辑史各个时期的思想文献、问题、人物及中外逻辑史比较等领域的论文、译文。这些论文、译文可以是未公开发表的,也可以是在上一年度已公开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编入本辑的论文主要选自2015年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的第16次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也包括部分在最近几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在编选、付印过程中,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和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的伍尚邱葛、汪楠等同志协助完成了版式统一、稿件校对等具体工作,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经验不足,辑刊的编选出版工作一定会有错漏不当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中国逻辑史研究》编委会2017年5月
杜婉言
2017-04-01
978-7-5161-9985-5
251千字
宦官 中国 明代 文集
本论文集是作者从自己已刊出的论文中选出的15篇论文的结集,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司法、国防科技等方面。它们的作用:一是填补了明史研究、尤其是明朝宦官史研究的一些空缺;二是在对明代内阁制度、张居正改革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出补充,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三是钩沉索隐,介绍了鲜为人知的两本重要史籍《15辞》和《神器谱》。一 补缺方面首次全面论述了明朝宦官乱政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论证了明朝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无法根除的积弊,是促成明亡的一个重要因素。首次论述了明朝宦官与明朝经济的关系,明确指出宦官深度干预经济,是促成明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首次注意到在农民起义中,皇权与宦官的矛盾运动及其对于农民起义这总体矛盾运动的关系,以史实论证了宦官专权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宦官既是镇压起义的特种工具,又是朱明皇朝的“报应工具”,这和马克思指出的“制造报应的工具的,并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者本身”的论断,是完全相符的。首次从司法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厂卫制度是促成明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对《明律》不进行总体研究,而是专论诉讼这个具体制度。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它是法与礼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虽然完备,但实效并不显著。它只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并成为促进皇权强化的工具。首次论证了“明代后妃不预政”之说不确。以台湾第一大姓陈姓为例,以史籍、文物和族谱为主要依据,论述了历史上大陆移民台湾的情况及其对台湾开拓的作用,以此证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移民的祖根,是在海峡彼岸的大陆,海峡两岸本为一家亲。二 对已有研究成果做出补充方面对内阁制度的研究,首次全面地论述了内阁与皇权、司礼监、六部的关系,而不是仅偏重于内阁的形成或矛盾等某一方面。指出正是这多方面错综的关系,使明朝的政治更腐败,宦官专权无法消除,内阁未能成为与高度中央集权政体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更不可能起到应有的辅政作用。对张居正改革的成败,不仅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来分析,而且首次明确地从张居正与万历帝的关系、张居正个人因素对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等方面作出分析,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权力和地位最能蔽聪塞明,对人进行腐蚀的历史借鉴。三 史籍介绍方面推介了《15辞》和《神器谱》。《15辞》是判牍。判牍在区域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等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现在能查到的、被收录的明代判牍很少,日本的大木文库、傅吾康(WolfgangFranke)的《明代史籍汇考》,都没有收录。因此,那些集中的、保存完好的判牍极为珍贵,《15辞》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但至本文发表时尚少有人涉及。本文集中《〈15辞〉初探》一文,介绍了《15辞》的作者、版本、具体案例,并探讨了明末基层社会有关土地、吏治、社会的动荡和妇女等问题以及明代律令在基层实施的情况,证实了此书很值得关注和利用。《神器谱》是明后期一本重要的国防科技著作,其作者赵士桢的事迹已被湮没,仅王重民先生在1942年有所触及。王重民先生明确提出赵士桢应是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并列的科学家,《神器谱》是一部重要的国防科技著作,准备对此作进一步研究,并给赵士桢写个小传。但由于资料缺乏,此事未有进展。剑桥大学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到上海时,曾打听过这书,但没有收获。笔者也曾向台湾几位同道请教过,他们都说不知道有这人和书。在本文发表时,有关工具书中,即使有他的名字,其下亦系“?”。本文集中《赵士桢及其〈神器谱〉初探》一文,是作者在日本的《和刻本明清资料集》中发现此书后,参校了国内几种丛书中有关的多处资料写成的。它考证了赵的里籍、生平,完成了王重民先生的宿愿,还搞清楚了《神器谱》的内容和版本等。通过对赵士桢爱国思想、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及其成果的介绍,提出应对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予以肯定。此文在1985年由香港大学主办的“国际明清史学术研讨会”上宣讲后,得到好评。论文刊出后,立即被部队一些研究军事科技史的同志参考引用。选入本文集的15篇论文,除个别体例上的统一外,基本上保留发表时的原貌,并在文末注明发表刊物及时间。杜婉言2017年2月
卜宪群
2020-07-01
978-7-5203-6172-9
500千字
史学 研究 中国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分总论、中国考古学编、中国古代史编、中国近代史编、世界历史编、中国边疆史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编七部分。以中国历史研究院下属六个研究所现有学科为基础,系统总结新中国历史学研究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的学科发展状况、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揭示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阐释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独特道路,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该书的出版将为做好中国历史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