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1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

    70 Years of Historiography Study in New China

    卜宪群

    2020-07-01

    978-7-5203-6172-9

    500千字

    68

    史学 研究 中国

    《新中国历史学研究70年》分总论、中国考古学编、中国古代史编、中国近代史编、世界历史编、中国边疆史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编七部分。以中国历史研究院下属六个研究所现有学科为基础,系统总结新中国历史学研究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的学科发展状况、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揭示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阐释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独特道路,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该书的出版将为做好中国历史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 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

    4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1978-2018

    张海鹏

    2018-12-01

    978-7-5203-3670-3

    565千字

    51

    史学 研究 中国 1978-2018

    《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请各有关学科学者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概况和现状,并对其前景及趋势做了展望。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以及中国地方史、民族史、边疆史、历史地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城市史、宗教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学40年来发展变化的全景。《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作者皆是历史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著名学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这使得《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成为研究和学习历史学必读的参考书。

  • 中国逻辑史研究.第一辑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gic. First Series

    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

    2017-10-01

    978-7-5203-1105-2

    419千字

    121

    逻辑史 研究 中国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逻辑史及其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书中首先讨论了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科学性,强调了符号学在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书中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逻辑困境及其解决方法,探讨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此外,书中还对推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归纳逻辑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推类”。书中还涉及了诸子百家的逻辑思想,包括儒家经典、易学逻辑与中医原创理论等。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近现代逻辑史上的人物与事件,如金岳霖的逻辑思想。最后,书中对因明研究进行了探讨,包括汉传因明与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整体而言,本书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案例,是该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 从“生活儒学”到“中国正义论”

    From “Living Confucianism” to “Chinese Theory of Justice”.

    黄玉顺

    2017-11-01

    978-7-5203-0837-3

    385千字

    31

    儒家 哲学思想 研究

    本书是“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研究的最新推进。“生活儒学”作为儒学的一种当代理论形态,突破中国哲学两千年来的“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重新发现“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让儒学能够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中国正义论”是“生活儒学”系统中的形下学层级的一种展开,即作为一种制度伦理学的儒家正义论的建构。

  • 中国新史学之隐翼

    The Hidden Wings of China's New Historiography

    李勇

    2015-06-01

    978-7-5161-6138-8

    223千字

    56

    史学史 研究 中国

    本书聚焦于欧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学者的世界史研究、中国学者的欧美史学研究、台湾地区的新史学这些中国新史学研究中通常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第一编,选择梁启超和李大钊作为传播者的典型,论述他们对欧美史学的传播,分析其共同的实证主义史学特征。选择鲁滨逊新史学派和年鉴学派作为被传播的学派的典型,选择唯物史观和后现代主义作为被传播思潮的典型,述其传播情况,说明其对于中国新史学的影响。第二编,结合社会变革,概述新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欧美史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研究完全受中国社会变迁和主流思想流变的制约,尽管曾经或现在仍然面临困难和问题,然而还是取得辉煌成就,并为未来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编,总体上讨论中国台湾史学阶段性特征、欧美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传播,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作之一斑来窥其史学整体之豹。以连横作为中国台湾当地史学家代表,选择傅斯年、李济作为海归学者代表,选择张贵永和胡秋原为研究欧美史学的代表,分别加以探讨。

跳转共3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