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西安学与中国古都学论集

    Collection of Xi'an Studies and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Studies

    李令福

    2020-11-01

    978-7-5203-5820-0

    416千字

    30

    都城(遗址) 中国 古代 文集

    本书是城市历史地理与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的论文集,内容以古都西安历史地理为主,重点探讨了秦都咸阳城市发展的时空特点、秦汉隋唐都城布局思想从天文到地理的演变、唐长安城南别业园林的构成要素与布局特点,以及与西安城市发展相关的地理基础、卫星城、关中城镇体系及古城墙功能等,还涉及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原古都洛阳与郑州以及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古都学尤其是以古都西安为研究对象的西安学方面,具有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上的创新。关于古都西安的专题研究在西安市城市与文化建设上显示出现实意义,比如在曲江、航天城、西咸新区、大明宫及昆明池等规划设计中起到了历史借鉴作用。

  • 南宋士人与地方公益事业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cholars and Regional Public Welfar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宋燕鹏

    2019-12-01

    978-7-5203-5753-1

    312千字

    11

    知识分子 公用事业 研究 中国 南宋

    科举制带来社会阶层一定程度上的流动,并且在唐代中期开始形成以科举为业的士人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也覆盖到江南地区。北方士人迁入南方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加上科举制继续发展,从而增加了南宋士人群体的数量。这源于南宋地方公私教育的普及,以及印刷出版技术的发达。南宋士人的身份的自我认同比较一致,士人的形成方式开始趋同,并且该阶层还出现了基本的分层。作为南宋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因士人自身社会地位的优势,富民对士人地位的追捧,以及地方官员对士人的礼遇和互动,在这些基础之上,士人进而在参与公益事业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官员和富民等阶层发生互动,从而获得一定的“文化权力”。南宋大部分公益事业依然是地方官员为主导,士人仅是参与力量,并未达到控制地方事务的程度。

  • 中国建筑设计意识现代性研究

    陆严冰

    2020-02-01

    978-7-5203-5958-0

    333千字

    19

    建筑艺术 研究 中国 民国

    本书是作者在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旨在以“现代性”概念阐述中国建筑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划分可以用来解释现代中国建筑,纪念碑性与园林性作为建筑属性,分别代表了中国建筑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整体性在个体性之上,以局部的审美现代性来补充主体框架的启蒙现代性。作者还梳理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意识的发展与转变。

  • 咸的历程:明清以来云南石羊古镇城镇化研究

    The Journey of Salty:The Research of Old Shiyang Town's Urbanization in Yunnan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李陶红

    2019-12-01

    978-7-5203-5695-4

    422千字

    12

    城市史 研究 大姚县

    “滇之大,惟铜与盐。”盐在云南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书选取云南重要的盐产区之一白盐井(今为石羊古镇)为田野点,以“盐”为切入点,加入历时的维度,回溯了其城镇化的历时表达,即“因盐而兴”的城镇化、“因盐而衰”的城镇化和“因盐复兴”的城镇化。并分析抽离出影响石羊古镇城镇化的关键因素:资源、市场、人的流动、国家角色,这些要素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互相作用。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城镇化表述。

  •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

    张海鹏,李细珠

    2015-12-01

    978-7-5161-6969-8

    532千字

    53

    台湾省 地方史 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1949—2013年间中国大陆学界对台湾史的研究状况。主体部分有六章,第一章是关于台湾通史撰写及台湾史研究的理论方法等宏观问题的讨论,第二至第六章大致按时段叙述不同时期对台湾史的学术研究状况。每章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问题评述重要研究论著的学术贡献,理清相关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二是概述重要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情况,提供相关研究资料的线索;三是指出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跳转共1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