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著作
陈定家选编:《审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来:《现代的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陈于武编:《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程泰宁等编:《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邓智勇:《建筑设计原理16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冯纪忠:《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度计划》,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赖德霖:《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梁思成:《建筑文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争论文选》,黄山书社2008年版。
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颖:《探求一种“中国式样”:早期现代中国建筑中的风格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徐苏斌:《近代中国建筑学的诞生》,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编委会:《中国近代建筑史料汇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朱涛:《梁思成和他的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邹德侬、戴路、张向炜:《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十二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二 主要译著
[澳] Edward Denison、Guang Yu Ren:《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吴真贞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建筑与现代性:批判》,卢永毅、周鸣浩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德]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 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刘景联、李薇蔓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德]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德] 鲁道夫·维特科尔:《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刘东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法] 福西永:《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 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成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 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吴家琦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瑞士]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王锦堂、孙全文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 雷纳·班纳姆:《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丁亚雷、张筱膺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英]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三 资料汇编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1985年版。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五卷·房屋建筑》,1992年版。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史征集办公室编:《规划春秋(1949—1992)》,1995年版。
四 学位论文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3年。
蒋春倩:《华盖建筑事务所研究(1931—1952)》,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年。
柯蓉:《刘既漂与中国近代建筑的本土化转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1992年。
李微:《哈雄文与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刘虹:《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刘宓:《之江大学建筑教育历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 2008年。
刘宜靖:《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规则创立初探——结合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讨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4年。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9年。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5年。
钱海平:《以 〈中国建筑〉 与 〈建筑月刊〉 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施瑛:《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孙亚男:《阎子亨设计作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
唐方:《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1845—1943)》,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年。
卫莉:《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4年。
温玉清:《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 2010年。
赵静:《周令钊:20 世纪艺术与设计史的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朱振通:《童寯建筑实践历程探究(1931—1949)》,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年。
五 期刊论文
阿·弗拉索夫:《在波兰建筑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鲍鼎:《对在建筑界展开“百家争鸣”的几点意见》,《建筑学报》1956年第5—7期。
陈伯齐:《对建筑艺术问题的一些意见》,《建筑学报》1959年第8期。
陈登鳌:《在民族形式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体会》,《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陈植:《对建筑形式的一些看法》,《建筑学报》1959年第7期。
陈志华、英若聪:《评翟立林“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建筑学报》1956年第3期。
重达:《从节约观点看“四部一会”的办公大楼》,《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戴复东:《对建筑创作问题的几点意见》,《建筑学报》1959年第6期。
戴志昂:《迅速的在建筑界展开“百家争鸣”》,《建筑学报》1956 年第5—7期。
邓焱:《清除建筑实践中的非科学态度》,《建筑学报》1956 年第5—7期。
董大酉:《关于“百家争鸣”在一次创作讨论会上的发言》,《建筑学报》1956年第5—7期。
范荣康:《华而不实的西郊招待所》,《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冯纪忠:《武汉医院》,《建筑学报》1957年第5期。
冯江:《变脸——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意识形态的空窗》,《时代建筑》2015年第5期。
哈雄文:《对建筑创作的几点看法》,《建筑学报》1959年第6期。
华揽洪:《谈谈和平宾馆》,《建筑学报》1957年第6期。
蒋维泓、金志强:《我们要现代建筑》,《建筑学报》1956年第6期。
柯尔脱·马葛立芝:《西德建筑的悲剧》,《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梁思成:《从“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谈到传统与革新》,《建筑学报》1959年第6期。
林凡:《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筑学报》1954 年第2期。
林克明:《我对展开“百家争鸣”的几点意见》,《建筑学报》1956 年第5—7期。
刘敦桢:《批判我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建筑学报》1958年第11期。
刘秀峰:《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建筑学报》1959 年第Z1期。
米涅尔文:《列宁的反映论与苏联建筑理论问题》,《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
瓦尔特·乌布利希:《国家建设事业与德国建筑界的任务——1951 年12月8日在德国建筑科学院成立纪念会上的讲演词》, 《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王德千、张世政、巴世杰:《对“我们要现代建筑”一文的意见》,《建筑学报》1956年第9期。
汪季琦:《我在领导设计工作中的错误》,《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王鹰:《继承和发展民族建筑的优秀传统》, 《建筑学报》1954 年第1期。
吴良镛、汪坦:《关于建筑对艺术问题的几点意见》,《建筑学报》1959年第6期。
邬天桂:《关于创作新的建筑形式问题的商榷》,《建筑学报》1959 年第4期。
叶仲玑:《扩大争鸣的队伍》,《建筑学报》1956年第5—7期。
袁镜身:《从反浪费到设计大跃进》,《建筑学报》1958年第1期。
袁镜身:《关于创作新的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59 年第1期。
袁祖德:《关于建筑的内容的商榷——对周祥源同志一文的意见》,《建筑学报》1956年第2期。
袁祖德:《再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讨论中和陈、英两先生的不同意见》,《建筑学报》1957年第1期。
约·里瓦伊:《匈牙利新建筑的问题》,《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翟立林:《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翟立林:《再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对于陈志华、英若聪两位先生的评论文章的商榷意见》,《建筑学报》1957年第1、2期。
张镈:《北京西郊某招待所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自立时期”之概略》,《建筑学报》1996年第11期。
张开济:《反对“建筑八股” 拥护“百家争鸣”》,《建筑学报》1956年第5—7期。
张开济:《三里河办公大楼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54年第2期。
赵深:《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风格》, 《建筑学报》1959 年第7期。
周卜颐:《从北京几座新建筑的分析谈我国的建筑创作》,《建筑学报》1957年第3期。
周祥源:《论建筑艺术的内容——与翟立林同志商榷》, 《建筑学报》1955年第3期。
邹至毅:《必须在建筑科学中贯彻“百家争鸣”》,《建筑学报》1956 年第5—7期。
朱波:《两幢豪华的宿舍大楼》,《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朱育琳:《对“对 ‘我们要现代建筑’ 一文意见”的意见》,《建筑学报》1957年第4期。
陆严冰:《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之辩》,《美术观察》2017 年第4期。
六 外国文献
Lai Delin,“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Metaphor:Song Culture in the Yingzao Fashi Building Manual”,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 2013,Vol.72, Issue 2,pp.445-447.
Li Shiqiao,“Writing and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Sep.2002,Vol.56,Issue 1,p.34.
Lin Wei-Cheng,“Preserving China:Liang Sicheng’s Survey Photos from the 1930s and 1940s”,Visual Resourc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Jun.2011,Vol.27,Issue 2,pp.129-145.
Lu Duanfang,“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A Historical Critique”,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Mar.2010,Vol.63,Issue 2,pp.174-175.
Shuishan Yu,“The Divine Nature of Power:Chinese Ritual Architecture at the Sacred Site of Jinci”,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08,Vol.15,Issue 3,pp.407-410.
Shuishan Yu,“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Arts”,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10,Vol.17,Issue 3,pp.324-328.
Thorp Robert L.,“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Structural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Art Bulletin,Sep.1986,Vol.68,Issue 3,p.360.
Wu Hung,“The Invisible Miniature:Framing the Soul in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Art History,Apr.2015,Vol.38,Issue 2,pp.286303.
Charlie Q.L.,“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Architectural Record,Jan.2007,Vol.195,Issue 1,pp.21-21.
Wu Hung,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