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3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

    陈妍

    2016-01-01

    978-7-5161-8293-2

    205千字

    42

    建筑 节能 经济政策 研究 中国

    从全球范围看,建筑与工业、交通是三大高耗能产业,依据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未来建筑能耗将超过工业能耗。由于节能建筑比普通建筑成本要高,因此建筑节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来主导其发展,但各微观经济主体才是推动建筑节能市场转型的决定性力量。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阶段,建筑能耗将大幅提高,但我国节能潜力很大,建筑节能对于我国的低碳转型十分重要,对于政策的需求也十分紧迫。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消费者作为建筑节能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微观经济主体,均有强烈的政策需求,要实现建筑节能的社会目标,就必须通过政策设计充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主动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已经预告了建筑节能未来的获利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开发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而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体制政策障碍等问题的存在,是微观主体需求建筑节能政策的本质原因。“十一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障碍。建筑节能改变了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利益受损的一方未得到合理补偿,自然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阻碍力量。当利益平衡被改变,原有的政策均衡已经不能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对新政策的需求就会产生,因此,障碍只是建筑节能问题的表象,利益冲突才是问题的本质。政策缺失和政策执行不力等政策非均衡因素导致建筑节能发展的障碍。其中,政策缺失的根源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以税收和贷款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激励政策面临约束;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和自愿性协议类政策工具需要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一条件。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包括:法律缺乏强制力、监测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执行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应遵循政策需求与供给均衡、统筹兼顾各主体利益、成本收益有效和政策系统总体协调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可用于指导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设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总目标,是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以此为目标进行政策工具选择和实施机制的安排。另外,建筑节能政策不能孤立存在并发挥作用,能源价格改革、节能服务体系、能效标识体系、建筑能耗统计系统是建筑节能支持体系,其快速发展可极大提高建筑节能政策实施效果。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市场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强制性节能标准让所有新建建筑都达到最低能耗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开发更高节能水平的普通建筑;二是走高端节能建筑路线。第二个发展方向与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不一致,政府的初衷是鼓励通过采用简单技术、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建筑节能,而不是走只有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建筑节能之路。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市场尚未形成的原因是节能建筑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还不能轻松地转化为市场动力,无法激发开发企业、材料供应企业、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建筑节能产业链上的各主体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影响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政策设计的切入点,可取得好的政策效果。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应以利益相关主体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差异为切入点。新建建筑节能的社会目标是以低成本实现单位面积建筑物终端能耗降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保证所有新建建筑物都符合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节能50%或65%),其次要给提供和购买更高能效水平(节能高于65%)、较低增量成本建筑的微观经济主体鼓励,以帮助其实现市场转型。这样的目标和努力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新建建筑节能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继续加强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监管。坚持对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范围应由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扩大到中小城市;坚持要把节能性能作为建筑质量验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性政策的试点工作。建立针对开发企业、建设单位、消费者的税收优惠、贷款优惠政策,并完善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和政府采购制度。(3)完善建筑节能产业链。逐步建立建筑节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国家标准。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节能主管部门、科技部门会同标准制定机构分步骤制定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相关标准。首先对主流技术和重点技术制定统一的能效标准;对市场出现的新的集成设备或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提供政策引导,出台指导性的技术政策。(4)将住宅产业化作为国家建筑节能工作的中长期目标。住宅产业化是发展节能建筑的重要路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制造”方式的随意性,才能最终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的目标。先从试点城市开始,加强住宅产业化联盟,政府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有住宅产业化实践的开发企业先行试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供热计量推行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供热企业,供热企业短期利益因供热计量改革而受损,才是计量收费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费用分摊原则是改造能否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唐山项目为今后的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其中坚持要受益用户承担部分费用,与产品企业合作来筹措部分资金的做法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方式。在住房私有化情况下,投融资机制是我国能否规模化开展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的关键。在该项目中,住户既是住房的所有者,又是节能改造的受益者,应该出资参与改造。唐山项目在制定融资政策时就确定合并居民要为节能改造投资的总思路,但因为该项目有国际合作背景,两国政府的资助,居民的投资可以少一些,但是节能改造居民要投资作为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为规模改造制定合适的融资政策奠定了基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设计的主要内容:(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责任主体和资金筹措渠道。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对节省的能源费用合理分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域,鼓励供热企业、建筑节能材料和部品企业、供热计量产品企业、节能服务公司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上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主动参与。(2)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在“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改革的重点应是大力推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坚持供热计量改造与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同步进行。各地方政府要制定“十二五”期间供热计量收费的具体方案,颁布相关政策。将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情况作为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重点。(3)建设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五大保障体系。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需要在政府监管下通过价格杠杆和能耗评估来实现,具体来说需要五大系统来支持,即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系统、能源审计系统、能耗限额标准、阶梯能源价格和公众监督系统。(4)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尽快出台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项目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节能融资政策,并积极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服务模式。

  • 中国2030:能源转型的八大趋势与政策建议

    EIGHT TREND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WARDS ENERGY TRANSITION INTO 2030 IN CHINA

    徐小杰

    2015-11-01

    978-7-5161-6981-0

    70千字

    8

    能源发展 研究 中国

  • 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8—2019

    WORLD RENRGY CHINA OUTLOOK 2018-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室

    2018-10-01

    978-7-5203-3372-6

    210千字

    6

    能源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8-2019

    当前,全球能源供给和需求正在发生变革,页岩油气产量的大幅提升改变了能源的供给局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煤炭、石油消费也已(或将)达到峰值,未来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新一轮全球能源革命已初露端倪,其发展目标非常清晰:是一个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依次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幅上升的替代过程。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各国电气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在减少能源消费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作为过渡能源的作用愈加突出。面对新一轮能源改革,中国需要从全球资源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更高视角,对中国的能源转型进行战略安排。

  • 中国能源经济安全风险评估.二

    CHINA ENERGY ECONOMIC SECURITY RISKS ASSESSMENT(2)

    史丹

    2020-06-01

    978-7-5203-6519-2

    120千字

    9

    能源经济 经济安全 风险管理 研究报告 中国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直接关系经济安危。本书从能源与经济的联系出发,分析了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不安全时对经济的影响,具体分析了供应中断、价格波动、能源转型风险的识别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经验,提出了应对措施。

  • 中国皮革史(全2册)

    张淑华,徐永,苏超英

    2016-08-01

    978-7-5161-8640-4

    2787千字

    75

    皮革工业 工业史 研究 中国

    皮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人类利用兽皮的历史遥不可考,为了生存、御寒、行走、遮体,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用兽皮护体、裹足。从自然使用到自觉利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近代以来,我国现代皮革工业开始萌芽,但动荡的时局阻滞了行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皮革行业克服了原料皮短缺等困难,大力提倡开剥猪皮,极大地满足了军事、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皮革行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生产大国,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制品等主体行业的产量稳居世界首位,皮革机械、皮革五金、皮革化工和鞋用材料等配套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皮革行业的辉煌成就,是全行业人筚路蓝缕,长期奋斗的结果,既有科技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又有普通工人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运筹决策,无论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他们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诸多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感人事迹。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皮革行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皮革协会聆听行业呼声,组织策划编写了《中国皮革史》。本书回顾梳理了中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的宝贵经验,以期发现并把握皮革工业的发展规律,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本书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行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本书记述时间上不划一,下迄2010年止,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为主。本书采用篇、章、节结构,以事分类,横排竖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全国总体发展情况,下卷为各省区市、特色区域的发展及文献资料。全书设十篇,分别为历史沿革篇、现代篇、科教篇、管理篇、典型企业篇、代表人物篇、文化传承篇、地方篇、特色区域篇和资料篇。历史沿革篇和现代篇从整体上描述行业的发展过程,给读者展现的是一幅斑斓的行业全貌。科教篇、管理篇、典型企业篇、代表人物篇、地方篇和特色区域篇则着眼于行业的不同方面,精雕细刻,有利于读者详细了解具体内容。全书有总有分,详略相彰,从不同视角,审视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篇自成体系,便于读者翻阅。作为整体,篇与篇之间偶有重复,但侧重点不同,力求使内容浑然一体,而又脉络清晰。本书历史跨度大,内容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是皮革专业人士的教科书,也是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科普读物。由于机构变迁、部分企业关闭或破产,历史资料匮乏,以致书中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如军委后勤部所管辖的军用皮革产品历史资料缺乏,部分省份资料不全,有的历史人物及企业资料欠缺等,殊为遗憾。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方能面向未来。长路漫漫,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

跳转共7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