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low-carbon economy,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electricity prices under low-carbon constraints, and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on electricity prices.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electricity price system are: the transmission of carbon costs to electricity prices is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the short term; poor coordination of the pri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nd upstream coal supply; The new energy electricity price system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This book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lectricity pricing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views on the control and design of China's grid,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sales prices. The longitudinal price link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and electricity is studied, and the impact of coal price on electricity price is analyzed fro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new energy electricity prices were expound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w energy electricity prices and the formulation scheme of new energy electricity prices were analyzed.(AI翻译)
王建林(著): 暂无简介
[1]Arrhenius,S.,“On the influence of carbonic acid in the air up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ground”.Philosophical Magazine Series,Vol.41,No.251,1896.
[2]Bauer,C.,Zink,J.C.,“Korrelation zwischen Strompreisen und CO-Zertifikatepreisen”.Energiewirtschaftliche Tagesfragen,Vol.55,No.8,2005.
[3]Beran,R.,“Prepivoting test statistics:A bootstrap view of asymptotic refinemen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83,No.12,1988.
[4]Berg,S.V.,Roth,W.E.,“Some remarks on residenti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social rate restructuring”.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No.2,1976.
[5]Borenstein,S.,Bushnell,J.B.,Wolak,F.A.,“Measuring market inefficiencies in California’s restructured 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3,No.2,2003.
[6]Borenstein.S.,Holland,S.P.,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3.
[7]Brown,S.J.,Sibley,D.S.,The theory of public utility pric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8]Caporale,G.M.,Katsimi,M.,Pittis,N.,“Causality links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68,No.3,2002.
[9]Caporale,G.M.,Pittis,N.,“Causality and forecasting in incomplete systems”.Journal of Forecasting,Vol.16,No.6,1997.
[10]Chang,T.,Fang,W.,Wen,L.F.,“Energy consumption,employment,output,and temporal causality:evidence from Taiwan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ling techniques”.Applied Economics,Vol.33,No.8,2001.
[11]Chen,Y.,Sijm,J.,Hobbs,B.F.et al.,“Implications of COemissions trading for short-run electricity market outcomes in northwest Europe”.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34,No.3,2008.
[12]Chou,J.,“Old and new development models:The Taiwanese experience”,Growth Theories in Light of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NBER-EASE Vol-ume 4.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05-127.
[13]Diakité,D.,Semenov,A.,Thomas,A.,“A proposal for social pricing of water supply in Cd’Ivoi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88,No.2,2009.
[14]Dimopoulos,D.,“Pricing schemes for regulated enterprises and their welfare implications in the case of electricity”.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No.1,1981.
[15]Efron,B.,“Bootstrap methods:another look at the jackknife”.The Annals of Statistics,Vol.7,No.1,1979.
[16]Enders,W.,“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by Walter”.Technometrics,Vol.46,No.2,2004.
[17]Granger,C.W.J.,“Prediction with a generalized cost of error function”.Operational Research,Vol.20,No.2,1969.
[18]Harrison,D.,Klevnas,P.,Radov,D.et al.,Complexities of allocation choices in 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program.Boston:NERA Economic Consulting,2007.
[19]Hatemi,J.A.,“Export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exus in Japan:A bootstrap approach”.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Vol.14,No.1,2002.
[20]Heckscher,E.F.,“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Ekonomisk Tidskrift,Vol.21,No.1919.
[21]Horowitz,J.L.,“Bootstrap methods in econometrics:Theory and numerical performance”.Econometric Society Monographs,Vol.28,No.1997.
[22]Johansen,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Vol.12,No.2-3,1988.
[23]Johansen,S.,Juselius,K.,“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2,No.2,1990.
[24]Joskow,P.,Kahn,E.,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icing behavior in CaliforniaK’s 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 during summer 2000,Proceedings of th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Summer Meeting,2001,IEEE,2001:392-394.
[25]Kim,S.,“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1987”.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No.4,1995.
[26]Kim,S.,“Regions,Resources,and economic geography:sources of U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1880-1987”.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Vol.29,No.1,1999.
[27]Knittel,C.R.,Metaxoglou,K.,“Diagnosing unilateral market power in electricity reserves market”.Journal of Energy Markets,Vol.1,No.1,2009.
[28]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1991.
[29]Krugman,P.,Venables,A.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0,No.4,1995.
[30]Laurikka,H.,Koljonen,T.,“Emissions trad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the power sector—A case study in Finland”.Energy Policy,Vol.34,No.9,2006.
[31]Liu,C.,“Low-carbon Economy:Theoretical study and development path choice in China”.Energy Procedia,Vol.5,No.2011.
[32]Lloyd,T.,McCorriston,S.,Morgan,C.et al.,“The impact of food scares on price adjustment in the UK beef market”.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5,No.2-3,2001.
[33]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y.London:Macmillan,1920.
[34]Masih,A.M.M.,Masih,R.,On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and price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correction approach.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19,No.4,1997.
[35]Meyer,R.A.,“Monopoly pricing and capacity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5,No.3,1975.
[36]Midelfart-Knarvik,K.H.,Overman,H.G.,Redding,S.J.et al.,“The location of European industry”.European Economy,Vol.2,No.2002.
[37]Neuhoff,K.,Grubb,M.,Keats,K.,“Impact of The allowance allocation on prices and efficiency”.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0552,2006.
[38]Neuhoff,K.,Martinez,K.K.,Sato,M.,“Allocation,incentives and distortions:the impact of EU ETS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s to the electricity sector”.Climate Policy,Vol.6,No.1,2006.
[39]Nuo,X.,Ngan,H.,Fu-shuan,W.,“Performance-based reg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Vol.27,No.5,2003.
[40]Ohlin,B.G.,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41]Puller,S.L.,“Pricing and firm conduct in California’s deregulated electricity market”.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9,No.1,2007.
[42]Roberts,K.W.,“Welfare considerations of nonlinear pricing”.The Eco-nomic Journal,Vol.89,No.5,1979.
[43]Shiu,A.,Lam P.L.,“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nergy Policy,Vol.32,No.1,2004.
[44]Shleifer,A.,“A theory of yardstick competition”.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
[45]Shukur,G.,Mantalos,P.,“A simple investigation of the Granger-causality test in integrated-cointegrated VAR systems”.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Vol.27,No.8,2000.
[46]Sijm,J.,Hers,S.,Lise,W.et al.,“The impact of the EU ETS on electricity prices”.Rapport définitif à la DG Environnement de la Commission européenne ECN-E-08-007,2008.
[47]Sijm,J.,Neuhoff,K.,Chen,Y.,“COcost pass-through and windfall profits in the power sector”.Climate Policy,Vol.6,No.1,2006.
[48]Sims,C.A.,Stock,J.H.,Watson,M.W.,“Inference in linear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some unit roots”.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Vol.58,No.1,1990.
[49]Stern,D.I.,“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ch”.Energy Economics,Vol.15,No.2,1993.
[50]Stern,D.I.,“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 US macroeconomy”.Energy Economics,Vol.22,No.2,2000.
[51]Tanger,S.T.P.,“Collusion-proof yardstick competition”.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3,No.2,2002.
[52]Tirado,D.A.,Paluzie,E.,Pons,J.,“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location:The case of Spain before World War I”.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Vol.2,No.3,2002.
[53]Unruh,G.C.,“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Energy Policy,Vol.28,No.12,2000.
[54]Van Rooijen,S.N.,Van Wees,M.T.,“Green electricity policies in the Netherlands:An analysis of policy decisions”.Energy Policy,Vol.34,No.1,2006.
[55]Venables,A.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37,No.2,1996.
[56]Viscusi,W.K.,Harrington,J.E.,Vernon,J.M.,“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MIT Press Books,Vol.1,No.2005.
[57]Wilson,R.,Nonlinear Pric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8]Wolak,F.A.,“Measuring unilateral market power in 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s:The California market,1998-2000”.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3,No.2,2003.
[59]Wright,S.,“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Vol.20,No.7,1921.
[60]Xin,X.,Yuding,W.,Jianzhong,W.,“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Energy Procedia,5,2011.
[61]Yuan,H.,Zhou,P.,Zhou,D.,“What is low-carbon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analysis”.Energy Procedia,5,2011.
[62]Yuan,J.,Zhao,C.,Yu,S.et al.,“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Cointegration and co-feature analysis”.Energy Economics,Vol.29,No.6,2007.
[63]Zachmann,G.,Von Hirschhausen,C.,“First evidence of asymmetric cost pass-through of EU emissions allowances:Examining wholesale electricity prices in Germany”.Economics Letters,Vol.99,No.3,2008.
[64]安丽、赵国杰:《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分配模式仿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5]巴音虎、王鹏程、董学晨:《新能源电价形成机制的研究》,《现代商业》2009年第15期。
[66]白文斌:《世界风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第22期。
[67]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68]边东辉、聂英才:《从管制经济学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看电力市场化改革》,《经济师》2004年第7期。
[69]边光辉:《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0]曾鸣、孙晓菲、李娜等:《电力市场环境下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借鉴欧盟经验》,《科技和产业》2012年第4期。
[71]常凯、常浩、王维红:《政府碳排放管制政策对电力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4期。
[72]陈汉利、马超群、秦滔:《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系统工程》2007年第8期。
[73]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4]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75]陈启鑫、康重庆、夏清等:《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关键要素分析及其对电源规划的影响》,《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第15期。
[76]陈望祥:《按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电网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月27日。
[77]陈衍泰、宁钟、宁弦钰:《全球风能产业动态演化——企业能力与公共政策互动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9期。
[78]陈迎、潘家华:《对斯特恩新报告的要点评述和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ISTIC》2008年第5期。
[79]陈颖晖:《中国最大光伏发电项目招标标杆电价设定仍未明确》,《中国信息报》2010年7月1日。
[80]陈永权、胡庆辉:《电价链与电价形成机制探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1]从荥刚:《中国电力价格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9期。
[82]戴平生:《我国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4年。
[83]戴双兴:《完善我国电价管制制度的策略思考》,《电力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
[84]丁晓雯、李薇、唐阵武:《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现代化工》2008年第2期。
[85]董冬:《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86]董军:《输配电业务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第1期。
[87]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规制的进展及其启示》,《价格月刊》2011年第7期。
[88]樊京春、王永刚、秦世平:《生物质能发电电价的敏感因素分析》,《可再生能源》2006年第2期。
[89]付蓉:《国外绿色电价项目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能源》2011年第10期。
[90]付跃东:《风能的利用》,《管理学家》2012年第13期。
[91]傅鸣:《煤电联动的市场化导向及其他》,《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92]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93]谷志红:《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
[94]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10期。
[95]何海婷:《美国分布式发电现状、政策和前景》,2012年2月,中国能源网(http://www.micropowers.com/newsinfo.asp?id=672)。
[96]何建坤、周剑、刘滨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97]何俊锋:《从减排角度探讨新能源电厂上网电价政策》,《节能与环保》2010年第8期。
[98]何寅昊、赵媛:《国外风电定价方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建议》,《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年第5期。
[99]何勇健:《打破电力体制改革僵局的几点思考——兼论消除电网垄断权力的路径选择》,《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5期。
[100]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101]胡聃、许开鹏、杨建新等:《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内外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4年第6期。
[102]胡恩同:《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与中国上网电价改革》,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103]黄辉:《对我国输配电价管制政策的思考》,《中国物价》2008年第1期。
[104]黄珺仪:《可再生能源价格管制的政策比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5]黄珺仪:《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政策的理论研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06]黄珺仪:《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管制政策绩效分析》,《价格月刊》2011年第8期。
[107]黄珺仪:《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规制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8]黄玲:《我国风电定价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9]黄英超、李文哲、张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10]霍丽文:《专家建议风电上网电量为强制市场份额》,《中国电力报》2011年1月22日。
[111]霍沫霖:《中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潜力分析》,《能源技术经济》2012年第5期。
[112]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美日韩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2012年第11期。
[11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5期。
[114]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第6期。
[115]雷霞、杨可、刘俊勇:《国外输电公司的监管模式浅析及对我国输电网改革的启示》,《中国电力》2004年第11期。
[116]雷雨、郑宇、许懿:《浅谈两部制上网电价》,《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
[117]李碧君、方勇杰、杨卫东等:《光伏发电并网大电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年第4期。
[118]李冲:《我国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119]李帆:《英国电力市场模式改革回顾与展望》,《国际电力》1999年第1期。
[120]李钢:《我国光伏发电并网定价的对策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121]李桂林:《美国电力体制改革评析》,《特区经济》2007年第12期。
[122]李虹:《电力市场设计:理论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123]李建坤、贾京生:《关于峰谷电价有关问题的探讨》,《华北电业》1999年第6期。
[124]李军军、吴政球、谭勋琼等:《风力发电及其技术发展综述》,《电力建设》2011年第8期。
[125]李晴、石龙宇、唐立娜等:《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S1期。
[126]李世新、彭昱:《中国电力消费量影响因素通径关系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27]李伟:《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价格对策研究》,《价格月刊》2012年第1期。
[128]李雪:《2009年全球风能发电增长31%》,《水力发电》2010年第3期。
[129]李艳芳:《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0]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31]李园:《我国风力发电成本因素分析及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32]李越:《中国风电特许权项目综合分析及改进建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133]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34]林海峰、周浩:《基于绩效的电力企业价格管制》,《电网技术》2004年第10期。
[135]刘丙泉、宋杰鲲、李雷鸣:《我国光伏并网电价影响因素及定价思路——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136]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137]刘华军、闫庆悦、秦阳:《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定价机制与模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9期。
[138]刘群英:《输配电价改革之探讨》,《广东电力》2006年第9期。
[139]刘树杰:《促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政策研究(上)》,《中国物价》2005年第8期。
[140]刘伟:《输配电价改革,如何有的放矢》,《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7期。
[141]罗斌、柴高峰、桂衡:《中国上网电价改革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42]骆华、费方域:《英国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及其启示》,《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143]马光文、王黎:《确定两部制上网电价的长期边际成本方法》,《电网技术》2002年第9期。
[144]马国庆:《绿色能源发电侧定价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145]米国芳、赵涛:《中国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与碳排放量关系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
[146]莫神星:《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欧盟低碳能源法律政策》,《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年。
[147]能源网:《火力发电厂成本利润核算分析报告》,http://www.nengyuan.com/news/d_2013100611111273714.html,2012年。
[148]牛:《中国电价形成机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49]潘国桃:《对现行销售电价改革的几点建议》,《农村电工》2008年第12期。
[150]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151]潘文青:《国外电价制度及对我国电价改革的启示》,《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年。
[152]裴小妮:《风电价格政策分析及其评价》,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53]彭涛:《深化电力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2012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http://www.china-reform.org/?content_355.html。
[154]钱伯章:《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及展望》,《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第4期。
[155]任安:《荷兰绿色电力政策》,《环境经济》2004年第6期。
[156]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中外能源》2011年第1期。
[157]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2期。
[158]尚雅琴、田广东:《国外电力市场实践及现状》,《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1期。
[159]施泉生、吴基灵:《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经济分析及风险控制》,《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5期。
[160]石晶:《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及证书交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61]石敏俊、李娜、袁永娜等:《低碳发展的政策选择与区域响应》,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2]史连军、韩放:《中国电力市场的现状与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第3期。
[163]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1期。
[164]苏晓:《行业理性回归凸显风电融资困难》,《风能》2012年第12期。
[165]孙凤莲、王雅鹏:《中国与欧盟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比较研究》,《世界农业》2007年第10期。
[166]孙增芹、刘芳:《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2期。
[167]孙长平:《上网电价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三峡建设》1999年第9期。
[168]谭致远:《电价改革促成智能电网建设减少能源损耗推动经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第22期。
[169]万礼锋、尹贻林:《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2期。
[170]汪铁民:《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合理分档研究——基于辽宁省居民生活用电数据的改革构想》,《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1期。
[171]王斌、江健健、康重庆等:《美国标准电力市场的主要设计思想及其对我国电力市场设计的启迪》,《电网技术》2004年第16期。
[172]王冬年:《我国试行阶梯电价存在问题与破解思路》,《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173]王峰峰:《日本太阳能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华东电力》2010年第10期。
[174]王桂荣、利莉:《实施居民阶梯电价的经济学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5期。
[175]王建林:《中国煤电纵向价格双轨制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76]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光明日报》2007年7月31日。
[177]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8]王黎、光文:《两部制上网电价定价方法初探》,《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79]王乾坤、蒋莉萍、李琼慧:《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可再生能源》2012年第12期。
[180]王汝英:《英国电力市场改革探讨》,《天津电力技术》2006年第1期。
[181]王伟、殷航:《中国输配电体制改革的演进,问题与对策》,《新视野》2012年第3期。
[182]王先甲、韩东、王广民:《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输电市场管制机制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183]王玉红:《阶梯电价实施的影响及其改进趋势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2期。
[184]王正明、路正南:《我国风电上网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185]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中外能源》2013年第6期。
[186]武春霞、张粒子:《输配电价改革,不能做独行者》,《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第7期。
[187]夏大慰、范斌:《电力定价:理论、经验与改革模式》,《产业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
[188]肖歆:《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经济师》2009年第7期。
[189]萧晓:《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对策研究》,《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第11期。
[190]谢传胜、董达鹏、贾晓希等:《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基于排放绩效》,《技术经济》2012年第11期。
[191]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192]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开放导报》2009年第11期。
[193]谢旭轩、王田、任东明:《美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能源》2012年第3期。
[194]邢相军:《风电项目融资分析》,《中国三峡》(科技版)2011年第3期。
[195]徐金发、朱晓燕:《中国电力管制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6期。
[196]徐玖平:《低碳经济引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7]徐仁武:《英国电力市场竞争与监管》,《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第1期。
[198]鄢晓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机理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5期。
[199]闫强、陈毓川、王安建等:《我国新能源发展障碍与应对:全球现状评述》,《地球学报》2010年第5期。
[200]杨娟:《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研究》,《中国物价》2011年第11期。
[201]杨娟、刘树杰:《阶梯电价的国际实践》,《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0期。
[202]杨永忠:《电价管制的制度分析及启示》,《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203]殷展:《中国输配电产业体制改革的模式和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04]于汉启:《我国风电发展的成本与风机选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205]于立、刘劲松:《中国煤、电关系的产业组织学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9期。
[206]于立、王建林:《纵向价格双轨制:“电荒”的经济分析与出路》,《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207]于立宏、郁义鸿:《基于产业链效率的煤电纵向规制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6期。
[208]于良春、张卉:《电价管制及其改革的比较研究》,《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209]于良春、张伟:《强自然垄断定价理论与中国电价规制制度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210]于喜海:《发电企业上网电价设计中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211]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东方法学》2009年第6期。
[212]张爱培:《新形势下煤电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中国煤炭》2006年第6期。
[213]张利香、葛学韬:《对我国碳排放权核算方式的思考》,《当代经济》2012年第20期。
[214]张粒子:《我国居民阶梯式递增电价制度的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215]张琪、常建民、司慧等:《国内外生物质能源政策对比研究》,《现代化工》2011年第2期。
[216]张钦:《有关我国电价改革的几点探讨》,《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第2期。
[217]张秋菊、马光文、陈尧等:《绿色上网电价机制探讨》,《水力发电》2009年第7期。
[218]张铁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农村电气化》2011年第8期。
[219]张文泉、李泓泽:《电价形成机制,电价改革思路与确定方法》,《电力技术经济》2004年第4期。
[220]张晓萱、马莉、蔡涛:《电力行业开展碳交易的几个关键问题》,《国家电网报》2012年10月23日。
[221]张昕竹、冯永晟、阙光辉:《输配电网分离的定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2期。
[222]张月:《完善我国电价管制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08年。
[223]赵会茹、刘祎、李春杰:《输配电价格管制中投资回报率水平的确定》,《电网技术》2005年第21期。
[224]赵娟:《我国销售电价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225]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0年第16期。
[226]郑玲惠、张硕新、王莹:《国外发展生物质能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6期。
[227]钟晶晶:《光伏发电项目可免费入网或将打破电网垄断》,《新京报》2012年10月27日。
[228]钟哲:《由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看中国煤电之争》,《中国煤炭》2005年第4期。
[229]周立群、宁俊飞、李京晓:《上网电价法与新能源配额制优劣评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230]周鹏飞:《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必要性》,《农村能源》2001年第4期。
[231]周其仁:《治理矿难的经济分析》,《经济观察报》2005年11月21日。
[232]朱成章:《关于我国实行阶梯电价的建议和设想》,《中外能源》2010年第5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