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著): 暂无简介
(一)地方史料及古代文献
(清)胡亦堂等修,谢元钟等纂:《临川县志》清康熙十九年刊本(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
(清)童范俨等修,陈庆龄等纂:《临川县志》清同治十九年刊本(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
抚州地区群众艺术馆、文物博物管理所编:《赣东史迹》,1981年版。
李渡镇人民政府编纂委员会编:《李渡镇志》(样稿),2010年版。
临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川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江西省进贤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进贤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江西省进贤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进贤县志(1986—2000)》,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江西省进贤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岚湖》进贤,2008年第12期。
江西省进贤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岚湖》进贤,2009年第10期。
进贤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进贤年鉴(1986—1992)》,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政协进贤县委员会编:《进贤风物(第三辑)》进贤,1985年版。
政协进贤县委员会编:《进贤风物(第七辑)》进贤,1987年版。
政协进贤县委员会编:《进贤风物(第十一辑)》进贤,1989年版。
政协进贤县委员会编:《进贤风物(第十三辑)》进贤,1990年版。
进贤县政协文史办编:《江南毛笔乡》内部版,1993年版。
(二)中文专著
(晋)崔豹:《古今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陈良学:《明清川陕大移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程建中:《湖笔制作技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版。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方明、陈章华:《武汉旧日风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文字下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乡土社会》,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费振刚等:《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传义:《华夏笔都》,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音海:《中国历代文房用具》,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黄庭坚,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年版。
(唐)何延之,洪丕漠点校:《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华书局1956年版。
(明)罗颀:《物原》,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梁同书:《笔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筱蓉、万建中:《赣江流域的民俗与旅游(江西卷)》,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治乾:《江西年鉴》,江西全省印刷所1936年版。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兆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戎:《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潘运告:《清前期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梁)任昉:《述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孙德忠:《社会记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文房用品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沈婷:《文房四宝·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
(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广文书局1981年版。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明)屠隆:《考槃余事》,中华书局1985年版。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王士性,吕景琳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
汪天文:《社会时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川东圆通场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晋)王羲之:《笔经》,国学扶轮社1913年版。
徐华铛、汤建驰:《湖笔》,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汉)许慎,(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许良:《技术民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佚名,闻人军译注:《考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严可钧:《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明)张瀚,盛冬铃点校:《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版。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詹娜:《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前方:《湖笔文化》,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
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翔:《2009年湖州蓝皮书》,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
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三)外文译著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爱德华·卢西—斯密斯:《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朱淳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释》,户晓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英]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王建民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等译,辽宁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范景中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
[日]关敬吾:《民俗学》,王汝澜、龚益善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英]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振梁、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下)》,倪振梁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简·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吕迺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森堡、小伯泽尔:《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刘赛力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康华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邱泽奇、张元茂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陈育国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英珂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英]查·索·班恩:《民俗学手册》,程得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英文文献
Bruce Jackson,Fieldwork,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Edward D.Ives,The Tape-recorded Interview:A Manual for Field Workers in Folklore and Oral History,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Edward J.Lawler and Shane R.,“Thy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of E-motions”,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2006,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Section II.
Hermann Bausinger,Translated by Elke Dettmer,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Blooming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Howard and Morgan perkins,The Anthropology of Art:A Reader,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M.Carrozzino,et al.,“Virtually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Artistic Handicraft”,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No.10,2010.
Milan Zafirovski,“Social Exchange Theory under Scrutiny:A Positive Critique of its Economic—Behaviorist Formulations”,Electronic Journal of Sociology,2005.
(五)中文期刊、外刊译文
艾亚玮、刘爱华:《神圣的“制造”:造笔传说与历史的观照》,《装饰》2011年第2期。
陈新汉:《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陈新汉:《论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陈亚峰:《试论民间工艺的科学涵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樊树志:《明代集市类型与集期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美]华莱士:《现代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费涓洪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7期。
黄静华:《民俗艺术传承人的界说》,《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黄静华:《手艺人民俗志:聚焦“非物质性”的工艺民俗研究》,《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黄应贵:《时间、历史与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刘爱华、艾亚玮:《被捆绑的手艺:制笔技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路径——以文港毛笔为例》,《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
刘魁立:《民间传统技艺的人性光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悖论》,《瞭望》2005年第34期。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刘铁梁:《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刘晓春:《民俗学的当下关怀》,《民族艺术》2003年第3期。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吕品田:《丰满的生产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日]柳宗悦:《民艺学概论》,陈健译,《装饰》1997年第3期。
[日]柳宗理:《〈民艺论〉中译本序》,《装饰》2001年第4期。
[美]迈克尔·欧文·琼斯:《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游自荧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彭南生:《论近代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邱春林:《过渡期的政治嵌入与手工艺文化的意识形态化》,《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唐魁玉:《心、身体与互联网——一种虚拟世界心灵哲学的解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0期。
[英]特纳:《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潘大谓、王洁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9期。
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新视野》2005年第5期。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以民间文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万建中:《不能片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北京观察》2007年第10期。
万建中:《“技术民俗”——民俗学视域的拓广》,《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6期。
[英]威廉·莫里斯:《手工艺的复兴》,张琛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2年第1期。
王瑞章:《为了延续和发展——关于民间工艺的一点设想》,《装饰》1980年第5期。
王文杰:《论手工艺操作中的手、工具与材料》,《艺术百家》2008年第6期。
翁志飞:《书笔论》,《书法研究》2006年第3期。
肖峰:《论技术的社会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徐艺乙、孙建君:《柳宗悦其文——〈民艺论〉中译本前言》,《装饰》2001年第4期。
杨斌:《手工艺是文化,更是生产力》,《美术观察》2010年第4期。
杨建军:《日本民艺》,《装饰》2001年第4期。
杨利慧:《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美]亚伯拉罕:《交换理论》,陆国星、史宇航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7期。
袁熙旸:《后工艺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当代西方手工艺的概念嬗变与定位调整》,《装饰》2009年第1期。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年第4期。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六)其他文献
蔡磊:《手艺劳作模式与村落社会的建构——房山沿村编筐手艺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冯骥才:《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到了紧急关头》,《人民政协报》2002年3月11日第D01版。
冯骥才:《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中国艺术报》2003年2 月21日。
冯骥才:《手工是一种遗产》,《解放日报》2004年7月26日。
刘爱华:《现代毛笔老大的隐忧》,《中国文化报》2010年6月22日第5版。
孟芳:《年画工艺知识及口头传统——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苏丽萍:《毛笔有了研究机构》,《光明日报》2010年8月23日第1版。
吴国华:《周虎臣及周虎臣笔庄》,《美术报》2009年5月2日第44版。
文先国:《笔王周鹏程》,《天津日报》2009年3月10日第12版。
杨丽琼:《云南白族新华工匠村调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美术报》2007年8月11日。
邹农耕:《笔之道》,《书法报》2006年1月18日第4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