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田云
2018-08-01
978-7-5203-2503-5
200千字
节能 农业经济发展 生产效率 研究 中国
本书以低碳农业生产率为切人点,围绕其时序演变规律、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理展开了系统性探索。研究发现: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总体偏慢,且主要依赖于农业前沿技术的进步而非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同时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目前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并表现出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影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不大;而生产实践中的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与否主要受户主个人特征影响。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宏观政策体系与中观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也需关注农户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选择偏好。
孙希有
2015-03-01
978-7-5161-5775-6
257千字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战略 研究
本书的理论开启点是基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书中的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思维不仅仅是经济流动性发展的元叙事战略,也是人类主义发展的元叙事战略;不仅仅是从经济效益角度注重了发展问题,而且是从人类整体效益角度注重了发展问题,这是更宏大的视野和发展胸怀。本书提出,经济是靠流动才能存在和发展的。没有流动,就没有经济。经济的流动,就是要素的流动。要素的流动,才有经济的发展。整体与全局的发展,都是由于某些区域的领先发展,并由领先发展区域的开放与要素、能量的输出、扩散而引起的。本书把这一切归于流量经济概念范畴之内。流量经济理论定义是本书作者2000年初独创的。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启示,作者在本书中将其原提出的流量经济理论与实践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对原有的流量经济要素及要素内涵也进行了新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八个流量经济要素”和“强流动”“弱流动”两个分类定义。本书得出的结论性观点是:从理论内涵上看,全球具有研究流动性经济发展的理论都处于支持“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状态,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就是对流动性经济理论的实践验证。为此,本书再次独创了至少两个以上的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经济发展新理论,即“增长决堤律理论”和“差序增长极律理论”等。
蔡跃洲
2018-09-01
978-7-5203-3047-3
262千字
中国经济 转型经济 研究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等现实挑战,加快增长动力变革迫在眉睫。本书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背景,依托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厘清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作用机制,着重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宏微观数据开展相应的实证分析,旨在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参考。
徐小杰
2015-11-01
978-7-5161-6981-0
70千字
能源发展 研究 中国
本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中国展望》创新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徐小杰研究员近年来的能源转型专题研究成果。本专题报告运用现行政策情景和“生态能源新战略”情景的分析方法和数据系统,展望了从2015年到2030年中国能源转型的八大趋势,集中分析研判了推动八大趋势的动因、影响因素与不确定性及风险,提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 时期是推动这一能源转型趋势极为关键的时期,而所述八大能源转型趋势的成效对于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对于亚欧地区和全球能源转型和发展态势,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议程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作者在国内外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助《世界能源中国展望》数据系统优化手段,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
段小华
2012-06-01
978-7-5161-0771-3
212千字
高技术产业 政府投资 研究 中国
科技投入是促成技术创新向新兴产业演化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公共投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有待研究。本书从技术创新与公共政策评价相结合的角度,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案例,综合研究科技公共投入促成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支持方式和评价指标,并针对当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科技公共投入的组织方式、支持阶段、创新路径、产业规制等政策选择。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