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图书详情

首页

英文文献

我的书架

共 1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改编概论

    徐兆寿,刘京祥

    2017-05-01

    978-7-5203-0614-0

    189千字

    14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 电影改编 研究

    本书探讨的内容是中国自电影兴起之后,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文学改编为电影的问题。上编是以史的方式对百年来文学改编电影史进行梳理,下编是针对一系列长期争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如何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电影剧本创作队伍等等。这些问题也是今天文学界和电影界面临的时代命题。

  • 未拨动的琴弦:中国新诗的批评与反批评

    李海英

    2018-10-01

    978-7-5203-2737-4

    248千字

    7

    诗歌评论 中国 当代

    耿占春记得是刘思谦老师在面试的时候问李海英,如进入博士阶段准备做哪方面的研究,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直接回答这个应该有所准备的问题,但我听见李海英说:“我想做一个本雅明式的批评家……”不知道在座的导师们满意否,我心想,看来今年就是她了,至少在我的批评写作中,本雅明也曾经是一个路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英,但她说不是,她蹭过我在文艺学专业的课,能背出我在课堂上讲的诗。想起来这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海英确实在朝着“本雅明式的批评家”这一自我认知的目标努力。那么,一种本雅明式的批评意味着什么呢?尽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但至少,这是一种将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置于更加深远的历史语境中的做法,应该与自足性的纯文本研究拥有迥异的旨趣。这是一种将诸种文学批评的元素置于更普遍的文化功能中去的方式,如将“故事”或叙述置于从神话传说到现代小说的嬗变过程中,将语言与修辞放在从圣言到新闻语言的演变脉络中,将风格与形式的考察置于社会文化体系之中的方式,并且这种考察从不会忽略文本的脉络,仍然是从文本内部出发的活动。的确,如今可以从海英的这些批评文章中发现这样一种特质。呈现在这本书的文章已显露出这一意义指向。她对昌耀“早期写作”中可能存在的年代措置的质疑,根据一种社会修辞学的考察有依据地提出了“后期修改”的可能性,并质疑了学界相当权威性的前辈们的论断。当然她的质疑并非是某些青年学者有意为之的冒犯,我记得第一次让她写文章是给了多多的一组新诗,一个月后交文章,她拿着1980年署名“多多”的一个小文《坚持冷练的老诗人》问是不是我们说的这个多多,我认为对一组新作进行评论不必考证所有的文本,她居然直楞楞地回我,“要的,不然我怎么知道他以前什么样子。”很快我明白她的坦荡指向的是自身,她要清晰自己的感知或判断,并没有对他者的任何冒犯之意。就像对当代最重要的诗歌史中的若干问题、对最具影响力的几位诗人“长诗写作”的分析,其根本的意图是沟通和维护,出自对文学本质的尊重和期待。当然更见其诗学功夫的是她对一些重要的诗歌文本所作的阐释,如城市与诗歌、地方经验与诗歌、创伤经验与诗歌关系的考察,她对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对心灵的理解。当海英企慕做一个本雅明式的批评家的时候,我把这一想法理解为对流行的文献主义的批评,是对排除了主观契机的求知方式的不满,或许,还有对平庸的语言活动所造成的意义之枯竭所做出的否定。这是一个起源为诗的过程,因而研究也就是一种别样的写作了。事实上,她对文献极端重视,一开始我认为与河南大学文学院的训学传统有关,后来觉得可能是性格原因,对情绪敏感,对词语敏锐,对思想迷恋到无可救药,对神秘事物持有热切向往……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在她身上相持不下,这些东西有利于写作或研究,却也会将心灵置于深渊,她后来又迷恋过鲍曼、博德里亚、列维-施特劳斯、希里斯·米勒、文德勒、威廉斯等人,曾多次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述某个人某本书,旋即神色黯然:“我滑到了黑洞之中”,或许研究和阅读原本是她试图抓住的自救稻草,然而思想与知识的漩涡随时都可以将人吞没,瓦解一种黑暗的同时重建另一种黑暗。海英说她想做一个本雅明式的批评家时,本雅明并非唯一的参照,本雅明属于一个家族,他在这个谱系之树上属于一个开始者,在形式主义批评之后,那些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将某种文学元素与政治理论、社会思想以及历史哲学等关联起来的研究都属于这个重新启动的批评传统。这既指向文学与批评本身,也指向批评者自身。从相反的方向看,就像在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那里,把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方法运用于历史哲学,他把这一挪用描述为“对即将到来的启示的理解”的一种思考。去探究文本化了的历史思考或历史叙述,就是去面对“一部尚无立足之地的文学作品”。在怀特看来,不能将文献视为一个开端,那么开端在哪里?转义是一个开端,它发生于其他事物之前。一个批评者如何在总是已经开始的话语中确立一个开端?这些问题曾让她多次迷惑,甚而陷入困顿,对真理的探究或许一直都是对黑暗的探究吧。萨义德在《开端:意图与方法》中的解决办法是对意义生成的强调,“开端就是意义的有意生成的第一步”,而且,“开端开创了另一种深思熟虑的意义生成……”。在批评方法与批评文体的意义上,这或许是维柯、尼采早已预示的一个问题。但在个体生命的意义上,怎样完成对一个混沌世界的创造性的表达?海英给自己这些年尝试的批评命名为“未拨动的琴弦”,是其焦虑也是其忧郁。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创造了那幅著名的《弹蓝色吉他的人》,这一形象被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用来探索艺术家如何创造性地表达这一主题,琴弦会作伪,如何弹奏事物如其所是?我们无法带来一个圆满的世界,如何尽我们所能将其缝补?这是诗学的难题更是生命的难题,但无论如何,她已俯身那把“蓝色吉他”,选择弹奏——“想象中的松树,想象中的松鸦。”2017年秋日

  • 文体: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演进.第一卷

    党圣元

    2020-07-01

    978-7-5203-6853-7

    339千字

    7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文体论 文集

    本书围绕“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演进”这一主题,共收二十一篇论文。这些论文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分别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问题论域、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演进的历史进程和形态表现展开讨论,意在通过理论或者文献层面来梳理、考辨、阐释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体批评中的一些值得充分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文体观念研究覆盖面广,综合性程度高,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所要展开的论域和需要深究的和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在研究中经史子集并重,追求文史品位,强化问题意识,并且注重宏观考察与个案分析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发明,便成为我们追求的一种学术理念与方法,这一追求在本卷所收论文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书中所收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系从于2019年3月和10月两次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中选择、编辑而成。论文全由课题组成员所撰写。

  • 中国古典小说互文性研究

    李桂奎

    2021-05-01

    978-7-5203-8200-7

    338千字

    18

    古典小说 小说研究 中国

    在“互文性”“经典性”“谱系性”等理论方法备受关注的全球化学术背景下,本书对《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各大经典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既探讨了各小说之间纵向传承之“历时互文”与横向互渗之“共时互文”,又探讨了各小说之间的“正向互文”与“反哺互文”以及相应的“强化互文”与“反讽互文”等复杂文本生态。同时,还结合“祖述”“累积”“集撰”“戏拟”“脱化”等本土化创作方式以及“似曾相识”“熟能生巧”等传播方式,探讨了各种文本互动对小说“经典性”“集大成”形成之作用,从而描绘出中国古典小说之交互通变图景。此外,还探讨了小说文体原初的文本风貌,发掘了各小说文本意义之源。所谓“互文性”,虽然是外来术语,但已进行了本土化对接与改造。

  • 创世的“神圣叙述”:南方民族创世神话阐释

    SACRED NARRATIVE OF THE CRE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on Myth of the Southern Nationalities

    刘亚虎

    2020-09-01

    978-7-5203-0152-7

    402千字

    12

    神话 研究 中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创造创世神话最深层的心理动机。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成果,从天地形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考验与洪水神话、文化创制神话、族源神话等方面具体阐释了我国南方民族在族类神圣性树立方面的表现。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