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类
1.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卷),外文出版社2017、2018年版。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中文著作
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陈建宪主编:《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峻俊:《符号的魅惑:网络消费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少华:《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董适、赵宇薇:《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桂翔:《文化交往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郭建庆:《中国文化概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韩美群:《和谐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电子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
胡长栓:《走向文化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力之:《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贾英健:《虚拟生存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民卿等:《矛盾与出路:网络时代的文化价值观》,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明、吕福玉:《网络文化通论》,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李文明、季爱娟主编:《网络文化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刘文富等:《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贤明、李征坤、王国荣编著:《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鲁兴虎:《网络信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挑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陆地、陈学会主编:《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苏振芳主编:《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孙卫华:《网络与网络公民文化——基于批判与建构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唐亚阳等:《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二十年(1994—2014)》,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陶侃:《我们都是网中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仕勇:《理解网络文化——媒介与社会的视角》,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王武召:《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霞主编:《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云峰编著:《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姚纪纲:《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叶郎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评》,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于文秀等:《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岳广鹏:《冲击·适应·重塑——网络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曾静平:《网络文化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曾静平、项仲平、詹成大、方明东编著:《网络文化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曾一果:《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怡、郦全民、陈敬全:《虚拟认识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郑元景:《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重庆邮电大学编著:《网络文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文译著
[澳] 约翰·哈特利:《数字时代的文化》,李士林、黄晓波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出版社2002年版。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法]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陶辉译,哈尔滨出版社2018年版。
[加] 迈克·加什尔、戴维·斯金纳、罗兰·洛里默:《加拿大传媒研究:网络、文化与技术》,杨小红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版。
[美]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彬彬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美] 丹尼尔·M.格施泰因:《保卫大国未来:信息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美国)》,中治研(北京)国际信息研究院译,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年版。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 亨利·詹金斯、[日] 伊藤瑞子、[美] 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高芳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 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美]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美]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武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美]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张国治编著:《数字化世界——21 世纪的社会生活定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美] 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戴侃、辛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匈]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 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 中文期刊类
鲍宏礼:《论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化特质》,《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
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邴正:《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邴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矛盾及文化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桂翔:《文化交往的实质和意义》,《江淮论坛》2004年第3期。
桂翔:《文化交往与文化观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何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哲学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
黄一玲、焦连志、程世勇:《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贾毅:《网络秀场直播的“兴”与“哀”——人际交互·狂欢盛宴·文化陷阱》,《编辑之友》2016年第11期。
李德建、李天翼:《从文化对话看和谐社会建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4期。
李钢、程远先:《走向新世纪的网络文化》,《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李佩环:《论文化交往的实质与意义》,《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李佩环:《文化交往的生成发展及其现实确证》,《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李群山、张朝举:《“文化哲学”与“哲学文化”》,《理论探索》2005年第5期。
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林剑:《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刘奔:《交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刘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问题》,《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
刘奔:《文化研究中的哲学历史观问题》,《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
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龙鸣:《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欧阳康:《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悖论与文化心态——21 世纪中华文化的战略选择》,《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潘理娟:《作为文化的传播:全球化时代的网络视频》,《当代文坛》2020年第3期。
任平:《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任平:《交往的困境:模式演变及其趋向》,《开放时代》1996年第5期。
任平:《交往实践辩证法:对立向度与范畴体系》,《哲学动态》1999年第5期。
任平:《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论的哲学视域》,《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任平:《论认识交往关系的科学认识论功能》,《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任平:《文化矛盾:现状与出路》,《理论视野》2009年第9期。
任平:《主题、交往与交汇点:生存哲学转向的三重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眭海霞、孙清:《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传播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谭建平、李琳:《网络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求索》2004年第5期。
唐登芸、李瑶:《网络微文化初探》,《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王凤贤:《充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王栾生:《我国学界对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南湜:《20 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二——交往理论(笔谈) 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王涛、姚崇:《网络虚拟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及其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王晓东:《交往理论中研究的若干问题》,《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王艳霞、王梅:《“网络文化帝国主义”浅议》,《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1期。
王正平:《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0期。
卫金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观》,《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邬焜:《网络文化中的价值冲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吴青熹:《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思想的三个维度》,《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肖茂盛、杨明:《论网络文化与文化范式的转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
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求实》2002年第6期。
衣俊卿:《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张静、马振清:《全球合理交往的根基: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张俊:《跨文化交往:多元化模式与普世性价值观》,《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张晓芒:《文化交往中的传统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
郑祥福:《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郑越、何源:《跨文化视域下网络直播的文化转译与调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4期。
周宏:《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现代哲学》2000年第1期。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关桂芹:《通向解放的乌托邦之路——哈贝马斯交往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年。
刘晓丽:《社会主义主流政治价值网络传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8年。
刘玉拴:《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9年。
孙秀成:《文化观照与理性建构:文化哲学视阈下的虚拟社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王井:《我国网民对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的态度适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夏巍:《劳动与交往——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杨玲:《文化交往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易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8年。
于林龙:《回归生活世界交往范式的意义理论——哈贝马斯形式语用学意义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三 外文文献
Benney J.,“Rights Defence and the Virtual China”,,2007.
Charles Molesworthr,“Thinking about Computer Culture Author”,,No.118/119(Spring-Summer 1998).
Chris Tonlouse and Timothy Luke,:,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1998.
Thomas J.Christensen,:,W.W.Norton & Company,2015.
Fred Dallmary,,SUNY Press,1996.
Elizabeth Gill,:,Great Plains Sociologist,2001.
Meira van der Spa,“Cyber-Communities:Idle Talk or Inspirational Interaction?”,,Vol.52,No.2(2004).
Michel Rosenfeld and Andrew Arat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Nina Hachigian,“China's Cyber-Strategy”,,Vol.80,No.2 (Mar.-Apr.,2001).
Joseph S.Jr Nye,:,Perseus Books Group,2004.
Rosemary S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7.
Tom Rockmor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