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玉珩:《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光兴、杨明敏编:《内爆麦当奴》,岛屿边缘杂志社1992年版。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霖:《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曹天予主编:《文化与社会的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嘉枋等:《雅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韩民青:《文化的历程》,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黄俊杰、吴素清:《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贺桂梅:《转折的年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和磊:《葛兰西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罗钢选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友梅主编:《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林晖:《断裂与共识:网络时代的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民音乐》编辑部:《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苏颂兴、胡振平主编:《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陶东风主编:《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朔等:《我是王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俊雄、张志伟编:《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晓赟:《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吴问银:《着陆:深度总结混迹40年的官场秘籍》,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贲:《知识分子——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玲:《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于歌:《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易前良、王凌菲:《御宅:二次元世界的迷狂》,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郑杭生、李强:《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分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朱增朴:《文化传播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朱永涛:《美国的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刘江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奥格尔·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王大庆、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美]艾伦·德肖维茨:《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周计武、周雪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波]B.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保罗·伯格曼、迈克尔·艾斯默:《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朱靖江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英]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表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孙慕天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斯瓦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E.R.塞维斯:《文化进化论》,黄宝玮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E.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波]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奥]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英]克里斯·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李立伟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黄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罗杰·福勒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周永明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N.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周穗明、翁寒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陆扬主编:《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陆扬主编:《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甘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徐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乔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R.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余兴安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英]T.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提摩太·贝维斯:《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托比·米勒编:《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沃尔夫冈·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以塞亚·伯林、苏珊·桑塔格等:《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高宏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荷]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蔡骐:《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陈明央:《关于“一切向钱看”问题讨论综述》,《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2期。
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
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人民音乐》1990年第5期。
陈鹂:《游戏·生存——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特色及文化特征》,《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
陈华、杨乐:《“让我们做有责任的网中人!”——中国网络媒体“艳照门”事件自律行为回顾与思考》,《新闻战线》2008年第4期。
陈治国、黄益富:《资本驱使下的网络媒体价值理性建设——以“艳照门”事件为个案》,《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8期。
陈犀禾:《六十年来台湾电影的“国族”想象》,《文艺研究》2012年第7期。
陈国战:《“春晚”小品应体现正确价值导向》,《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2日。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戴锦华:《社会文化面临整体坍塌》,《北京青年报》2014年10月31日。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张秀琴、王葳蕤译,《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何言宏:《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权力”焦虑》,《书屋》2002年第5期。
何美慧:《台湾社区营造之五——西螺老街社区活化经验》,《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贺玉高:《近年国产电影中暴力场景的价值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美]亨利·詹金斯:《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杨玲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黄式宪:《意识形态症候:王朔式“反叛文化”的时髦性与毁坏性》,《电影艺术》1989年第6期。
胡智锋:《我们该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贾磊磊:《战争电影:国家形象的颠覆与建构》,《电影创作》2002年第3期。
江熙、张英:《摇滚革命根本就没有开始过——崔健访谈录》,《北京文学》1999年第6期。
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雷达:《阎真的〈沧浪之水〉》,《小说评论》2001年第5期。
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李扬:《〈乡恋〉解禁记》,《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8年第6期。
刘绪贻、胡金平:《美国新右派初探》,《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
刘誉、祝慧洁:《从集结号看大片时代精神价值的集体语失》,《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刘琼:《小时代和大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7月15日。
陆扬:《文化研究的必然性》,《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
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南方周末》2009年10月28日。
孟繁华:《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聂欣如:《〈海角七号〉及其意识形态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任忆:《关闭“艳照门”,是网络媒体应有之责》,《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2月20日。
饶曙光:《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邵建德:《电影意义的生成与流变——从〈被告山杠爷〉到〈马背上的法庭〉》,《电影文学》2007年第18期。
隋岩:《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媒介偏倚及其传播理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沈彬:《重申道德常识 构筑有预期的社会》,《时代周刊》2011年第42期。
师力斌、刘岩:《春晚30年:我们的记忆与反思》,《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
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
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陶东风:《批判理论的语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陶东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陶东风:《文艺作品暴力叙事的道德底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陶东风:《无聊、傻乐、山寨——理解当下精神文化的关键词》,《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陶东风:《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
陶东风:《大院顽主的荒唐岁月与成圣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
陶东风:《回到发生现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学术研究》2018年第5期。
[美]汤姆·多尔蒂:《作为道德新武器的新战争片——评〈黑鹰折翼〉和〈我们曾经是战士〉》,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3年第4期。
谭桂林:《“官场小说非政治小说”浅议》,《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王小章:《价值真空时代的“文化孤儿”——析崔健、汪国真、王朔现象》,《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天涯》2000年第2期。
吴学琴、王璐:《试析流行歌曲中青年价值观的变迁》,《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5期。
徐浩峰:《非〈圣经〉的叙事——评电影〈建国大业〉》,《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
许婧:《电视剧娱乐僭越审美的文化艺术分析——当前中国电视剧类型创作中的娱乐泛滥问题》,《艺术评论》2013年第9期。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于淼:《榜样再现与偶像生产: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机制及困境》,《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四: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分型》,《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张新颖:《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
张慧瑜:《〈十月围城〉的叙述策略与意识形态缝合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张慧瑜:《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红色题材”影视剧与“新历史主体”的浮现》,《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赵勇:《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书屋》2003年第1期。
周志强:《新官场小说的市侩主义》,《文学报》2009年11月19日。
Antonio Gramsci:Culture and ideological hegemony,see ,J.C.Alexander and S.Seidman(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Antonio Gramsci:On Intellectuals,see Jessica Munns & Gita Rajan Longman(ed):,,,,London and New York,1995.
Alessandro Durant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Antonia Finna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B.Rosenberg and D.White,,Glencoe:Free Press,1957.
Chris Weedon,:,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Daniel Bell.:,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F.R.Leavis,,in L.Johnson,,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Henry Jenkins,:,New York:Routledge,1992.
Joseph Campbell,,New York:Word,1986.
J.M.Bernstein,“Introduction”,Adorno,,London:Routledge,1991.
John Fiske,,:,edited by Lisa A.Lewis.London:Routledge,1992.
Jessica Wolfendale and Jeanette Kennett.-:,West Sussex: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1.
Karl Schottenloher,William D.Boyd and Irmgard H.Wolfe,:,McFarland:McFarland Publishing,1989.
Leif Gustavson and Peter Appelbaum,“Youth Cultural Practices,Popular Culture,and Classroom Teaching”,:,New York:Peter Lang,2005.
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Adorno,,English Trans.John Cumming,London:Allen Lane,1973.
Miahel de Certeau,,English trans.Steven Rendall,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Michael Ryan,Camera Politic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Norman F.Cantor and Michael W.Werthmane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
Nicolas Barker,:,London:British Library,2003.
Peter Singer,.New York:Harper Collins,1975.
P.Bourdieu,,Policy Press,1994.
Raymond Willia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Raymond Willia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viewed Edition,1983.
Raphael Samuel,',London:Routledge,1981.
Strinati Dominic,,London:Routledge,2004.
Tylor,,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58.
Theodor W.Adorno,,London:Routledge,1991.
Willian Mishler,-,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Walter Benjamin,,Trans.Harry Zohn,Fontana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