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i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major bidding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Research on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pproval No. 11&ZD022), and conducts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The content includes: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values of mass cultur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of generation,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popular cultural values;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r cultural value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wealth, marriage, sexuality, power, violence, idol, fashion, et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al Values. On the basis of deeply reflecting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this book activel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popular cultural values and modern human value consensus.(AI翻译)
陶东风:(主编)
陶东风,1959年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孙士聪(副主编): 暂无简介
胡疆锋(副主编): 暂无简介
鲍玉珩:《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光兴、杨明敏编:《内爆麦当奴》,岛屿边缘杂志社1992年版。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霖:《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曹天予主编:《文化与社会的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戴嘉枋等:《雅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韩民青:《文化的历程》,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黄俊杰、吴素清:《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贺桂梅:《转折的年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和磊:《葛兰西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罗钢选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李友梅主编:《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林晖:《断裂与共识:网络时代的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民音乐》编辑部:《怎样鉴别黄色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苏颂兴、胡振平主编:《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陶东风主编:《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朔等:《我是王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吴俊雄、张志伟编:《阅读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晓赟:《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吴问银:《着陆:深度总结混迹40年的官场秘籍》,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徐复观:《中国学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贲:《知识分子——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玲:《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于歌:《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易前良、王凌菲:《御宅:二次元世界的迷狂》,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郑杭生、李强:《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分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朱增朴:《文化传播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朱永涛:《美国的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田佑中、刘江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奥格尔·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王大庆、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美]艾伦·德肖维茨:《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周计武、周雪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波]B.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保罗·伯格曼、迈克尔·艾斯默:《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事看美国法律文化》,朱靖江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英]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表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宗教》,孙慕天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斯瓦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E.R.塞维斯:《文化进化论》,黄宝玮等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E.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波]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奥]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英]克里斯·罗杰克:《名流:关于名人现象的文化研究》,李立伟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黄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罗杰·福勒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周永明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N.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周穗明、翁寒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陆扬主编:《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陆扬主编:《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甘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徐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乔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高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R.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余兴安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英]T.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张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提摩太·贝维斯:《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托比·米勒编:《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沃尔夫冈·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以塞亚·伯林、苏珊·桑塔格等:《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高宏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德]伊曼努尔·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荷]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蔡骐:《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陈明央:《关于“一切向钱看”问题讨论综述》,《道德与文明》1986年第2期。
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5期。
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人民音乐》1990年第5期。
陈鹂:《游戏·生存——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特色及文化特征》,《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
陈华、杨乐:《“让我们做有责任的网中人!”——中国网络媒体“艳照门”事件自律行为回顾与思考》,《新闻战线》2008年第4期。
陈治国、黄益富:《资本驱使下的网络媒体价值理性建设——以“艳照门”事件为个案》,《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8期。
陈犀禾:《六十年来台湾电影的“国族”想象》,《文艺研究》2012年第7期。
陈国战:《“春晚”小品应体现正确价值导向》,《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2日。
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戴锦华:《社会文化面临整体坍塌》,《北京青年报》2014年10月31日。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张秀琴、王葳蕤译,《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何言宏:《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权力”焦虑》,《书屋》2002年第5期。
何美慧:《台湾社区营造之五——西螺老街社区活化经验》,《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贺玉高:《近年国产电影中暴力场景的价值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美]亨利·詹金斯:《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杨玲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黄式宪:《意识形态症候:王朔式“反叛文化”的时髦性与毁坏性》,《电影艺术》1989年第6期。
胡智锋:《我们该如何推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5期。
贾磊磊:《战争电影:国家形象的颠覆与建构》,《电影创作》2002年第3期。
江熙、张英:《摇滚革命根本就没有开始过——崔健访谈录》,《北京文学》1999年第6期。
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雷达:《阎真的〈沧浪之水〉》,《小说评论》2001年第5期。
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李扬:《〈乡恋〉解禁记》,《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8年第6期。
刘绪贻、胡金平:《美国新右派初探》,《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
刘誉、祝慧洁:《从集结号看大片时代精神价值的集体语失》,《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刘琼:《小时代和大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7月15日。
陆扬:《文化研究的必然性》,《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
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南方周末》2009年10月28日。
孟繁华:《大众文化与文化领导权》,《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
聂欣如:《〈海角七号〉及其意识形态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任忆:《关闭“艳照门”,是网络媒体应有之责》,《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2月20日。
饶曙光:《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邵建德:《电影意义的生成与流变——从〈被告山杠爷〉到〈马背上的法庭〉》,《电影文学》2007年第18期。
隋岩:《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媒介偏倚及其传播理想》,《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沈彬:《重申道德常识 构筑有预期的社会》,《时代周刊》2011年第42期。
师力斌、刘岩:《春晚30年:我们的记忆与反思》,《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2期。
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香港)《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
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陶东风:《批判理论的语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陶东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陶东风:《文艺作品暴力叙事的道德底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陶东风:《无聊、傻乐、山寨——理解当下精神文化的关键词》,《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陶东风:《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
陶东风:《大院顽主的荒唐岁月与成圣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
陶东风:《回到发生现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学术研究》2018年第5期。
[美]汤姆·多尔蒂:《作为道德新武器的新战争片——评〈黑鹰折翼〉和〈我们曾经是战士〉》,徐建生译,《世界电影》2003年第4期。
谭桂林:《“官场小说非政治小说”浅议》,《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1期。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王小章:《价值真空时代的“文化孤儿”——析崔健、汪国真、王朔现象》,《青年研究》1994年第11期。
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天涯》2000年第2期。
吴学琴、王璐:《试析流行歌曲中青年价值观的变迁》,《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5期。
徐浩峰:《非〈圣经〉的叙事——评电影〈建国大业〉》,《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
许婧:《电视剧娱乐僭越审美的文化艺术分析——当前中国电视剧类型创作中的娱乐泛滥问题》,《艺术评论》2013年第9期。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于淼:《榜样再现与偶像生产: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机制及困境》,《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四: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分型》,《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张新颖:《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
张慧瑜:《〈十月围城〉的叙述策略与意识形态缝合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张慧瑜:《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红色题材”影视剧与“新历史主体”的浮现》,《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赵勇:《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书屋》2003年第1期。
周志强:《新官场小说的市侩主义》,《文学报》2009年11月19日。
Antonio Gramsci:Culture and ideological hegemony,see ,J.C.Alexander and S.Seidman(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Antonio Gramsci:On Intellectuals,see Jessica Munns & Gita Rajan Longman(ed):,,,,London and New York,1995.
Alessandro Durant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Antonia Finna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B.Rosenberg and D.White,,Glencoe:Free Press,1957.
Chris Weedon,:,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
Daniel Bell.:,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F.R.Leavis,,in L.Johnson,,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Henry Jenkins,:,New York:Routledge,1992.
Joseph Campbell,,New York:Word,1986.
J.M.Bernstein,“Introduction”,Adorno,,London:Routledge,1991.
John Fiske,,:,edited by Lisa A.Lewis.London:Routledge,1992.
Jessica Wolfendale and Jeanette Kennett.-:,West Sussex: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1.
Karl Schottenloher,William D.Boyd and Irmgard H.Wolfe,:,McFarland:McFarland Publishing,1989.
Leif Gustavson and Peter Appelbaum,“Youth Cultural Practices,Popular Culture,and Classroom Teaching”,:,New York:Peter Lang,2005.
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Adorno,,English Trans.John Cumming,London:Allen Lane,1973.
Miahel de Certeau,,English trans.Steven Rendall,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Michael Ryan,Camera Politic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Norman F.Cantor and Michael W.Werthmane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
Nicolas Barker,:,London:British Library,2003.
Peter Singer,.New York:Harper Collins,1975.
P.Bourdieu,,Policy Press,1994.
Raymond Willia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Raymond Willia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viewed Edition,1983.
Raphael Samuel,',London:Routledge,1981.
Strinati Dominic,,London:Routledge,2004.
Tylor,,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58.
Theodor W.Adorno,,London:Routledge,1991.
Willian Mishler,-,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Walter Benjamin,,Trans.Harry Zohn,Fontana Press,1992.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