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邓纯东
2017-11-01
978-7-5203-1613-2
235千字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6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出坚定的人民立场、鲜明的问题意识、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把握其基本观点、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组织本部门研究人员,精心选题、认真研究、撰写成文,集合成本书这部文集,希望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邓纯东
2018-10-01
978-7-5203-3583-6
254千字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研究报告 中国 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围绕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杨海蛟,亓光
2020-12-01
978-7-5203-7379-1
625千字
政治学 研究 中国
本书系统回顾中国政治学四十年的辉煌成就,总结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验,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的思路,对促进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成具有历史性意义,是我国政治学走向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的积极探索。全书立足于政治学恢复以来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成熟,总分结合,既系统研究中国政冶学的整体变迁与基本经验,又从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政治思想史研究等二级学科角度进行专题分析,继而围绕权力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等不同的重大论题进行专题研究。构成了顶层设计-框架分析-议题通览的分析框架,能够全面回顾阐明中国政治学的基本历程、辉煌成就与卓越贡献。
赖功欧
2015-01-01
978-7-5161-5511-0
525千字
新儒学 研究 中国 现代
本书是一本研究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的专著。在笔者看来,现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一个流派,其人文思想既有对传统的接续,又有与西方思想及其他各种思想派别的碰撞激荡;这使得新儒家这一极富学术功底的特殊学术群体,视野开阔,富有探索精神,愿与时俱进。故其人文思想中最具理论魅力与义理价值的部分,即为“人文演进”观;可以说,“人文演进”观是现代新儒家人文思想资源中的一座富矿。按本书的架构思路,设导论与上、下两部。“人文演进”的原理部分,放在“导论”中谈。然后上、下两部各有安排:上部主要论述除钱穆外的其他新儒家之人文思想,并将其置入新儒家如何以文化进化观应对现代化的主题之中,这一主题最能显现新儒家们既欲传承又想创新的心态。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心态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多重历史背景。首先,新儒家们的现代性思考,虽非全由“全盘西化”语境而激起;然而确切地说,新儒家的大多人物,又无不从中西文化的比较思维中获得自己的“现代”视角。其次,进化论的深入人心,也在一直不停地激荡着新儒家们的心灵。最后,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遇合,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大事;以往学界过多地强调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甚至拒斥的一面,其实,现代新儒家中的一些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过客观平和的探讨。此外,当时的救亡与启蒙,也是一重特殊的历史背景。因而百年来几代新儒家,就是这样一直处于多重思想交叉演进的历史中。其时,即便被人们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守成主义者的新儒家大师,也大多自视为文化进化论者。但须知,现代新儒家人物又都是极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学术大师。这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书“下部”以钱穆为主。下部又作一“前言”,目的在以简单概说导引出有逻辑层次的“绎论”,以将钱穆的“人文演进”观逐层呈现。而在必要的地方,则与其他新儒家人物稍作对比,以扩其视界、富其内容。钱穆以其一生精耕细作的学术经历与广博深厚的学术涵养,对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有深刻的体验与较到位的把握;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自认是个貌似守旧而实为维新的学者。因而,“人文演进”观在其整个思想系统中实有极重要位置。虽然钱穆的“人文演进”观论述散见于各类题旨的文献与讲演中,但深入其思想中,则发现是可以理出逻辑线索的。此中最为关键的仍在钱氏本人一生都在努力揭示出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承续关系。熟悉钱穆文献的人都知道,钱穆极喜谈“演进”类的话题,是个喜作宏观史论且常以思想文化范畴来展开其全方位探讨的学者,这就大大强化了他对历史、文化、思想作深入的“演进”式探讨。因而,将钱穆视为中国“学术思想史”对钱穆的这一学术定位,见于季羡林、严耕望、余英时等多位学者的说法。季羡林说钱穆:“涉猎方面极广,但以中国思想史为轴心。”(季羡林:《人生絮语》,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严耕望谓钱穆:“不论考评或通识论著,涉及范围皆甚广泛,如政治,如地理,亦涉及社会与经济,惟重心观点仍在学术思想。”(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余英时的说法更为直接:“钱先生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学术思想史。”(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大家,是恰当的。这一定位,季羡林、严耕望、余英时等学者的把握均十分到位。而将钱穆列于“现代新儒家”人物中,则为钱穆本人所未许,原因诚如其弟子余英时所言,主要是钱穆本人不愿“造成有形的学术壁垒”,“这和他生平不肯树立‘门户’的精神完全一致”。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见李振声编《钱穆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然而无论从学术史角度,还是从思想范畴划分,钱穆都应属于新儒家,在这点上,我完全赞同国内大多学者将钱氏列于现代新儒家范畴的做法。方克立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辑“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时有一个说法:“我们是采取了广义理解的‘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概念,即超越了新儒家学者之间的师承、门户之见,把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的那些学者都看作是现代的新儒家。”见方克立主编《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总序第3页。本书对新儒家人物的选择不仅取方先生所说的那种“广义”概念,而且亦重视方先生所讲的新儒家是如何在“现代条件下”谋求中国文化出路的,故本书的“导论”及上下部,都可透见新儒家是如何以“人文”思想方案来应对现代的。当然作为思想方案本应有不断的对话互动。因而,方克立赞赏互动对话确为高明之见,他说:“在国内,主张马列、西化、儒家人文思想三者互动也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积极的姿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人文演进”,虽仅属人文思想中之一“观”,然此“观”对新儒家却不可小视。大多现代新儒家人物都以此“观”而进至文化强国的理念,此诚为时代使然。新儒家们所处“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苦苦思索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钱穆言其一生都困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6页。然而必须看到的是,传统儒家的人文道德观仍是钱穆这一辈新儒家们的思想根基。但无论如何,这一时代的儒者已初具文化进化的理念,并坚信物质、制度层面的文化都不足以真正强国;必须进入精神层面的文化,才能利国强国。所以,他们无不关注文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然而这其中对“人文演进”范畴涉猎最多,谈论最广且最有兴趣的学者当为钱穆。今天,文化强国已然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优秀传统文化诚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并无可辩驳地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新儒家们人文思想资源中的精髓,自然也是这传承体系中的一环。如何把握并客观对待,岂能等闲视之。本书契合了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并在如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文明演进路向上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笔者确信,21世纪的今天,保持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尤其对学人而言,已不是可有可无之事,而是你能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保持这一自觉与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待于此。
丁国祺
2017-10-01
978-7-5203-0549-5
248千字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研究 中国
本书主要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研究情况,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沦在中国的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同的接受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同研究、存在的问题等。从时间上和结构上考虑,本书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30年的研究、新时期以来的研究、俄苏文论在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等几个方面。本书以点带面,较为客观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基本风貌、各阶段重要的理论贡献、所引发的论争以及所呈现的规律与特征等,本书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对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启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