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罗筠筠
2020-09-01
978-7-5203-5270-3
310千字
美学史 中国 古代 教材
经典原著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今天仍然有着无穷魅力,是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自身的修养都是必须的。本书选取古典诗文、书画、乐舞重要代表性文章14篇,每篇分题解、原文、注疏、精解、参考文献、延伸阅读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便于深刻理解和领会。
仪平策,李庆本等
2016-04-01
978-7-5161-8128-7
490千字
审美文化 研究 中国
有什么样的思维文化,就必有什么样的美学话语。中国审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华名族特有的思维文化。本书聚焦于“阴阳两仪”这一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文化范式,全面研讨了这一思维范式与中国审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发展的本源性、义理性、内在性联系,深入解读了这一思维范式对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的深刻影响,具体论述了这一思维范式对《周易》、儒家、道家以及诗论、画论、生态、体育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潜在塑造,从一个特殊的学术视角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
刘方
2016-04-01
978-7-5161-7483-8
305千字
美学史 研究 中国
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沿着三条线索的发展,从长时段深入考察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建构与文化功能:一、揭示诗教思想的原初含义、生成语境和社会发生机制,考掘其如何从一种“私人话语”逐步演进到成为国家审美意识形态权利话语中的“宏大叙事”,揭示其潜在的颠覆性。探索庄子美学思想屮自由的审美境界追寻与依据自由原则的隐逸,以及这两个方面在宋代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依据过程及其功能与意义。三、通过支遁佛玄美学思想对于庄玄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于外来思想与本土资源的同化与创新,到唐代禅宗“南能北秀”顿渐的分别及其对于唐宋以来中国诗学的影响,揭示佛教特别是禅宗美学对中国美学的丰富与深化的历史演进与思想建构历程。
李世涛,戴阿宝
2014-10-01
978-7-5161-4882-2
449千字
美学史 中国 现代
我高兴地读了《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读后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是关于新中国美学成长过程的一部内容丰富的口述历史。由于接受访谈的学者大多是我熟识的美学界的前辈和多年的朋友,读他们的谈话感到特别亲切,就像过去当面聆听他们的高见一样。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感谢李世涛、戴阿宝两位对他们的采访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美学成长发展的真实的记录。《口述史》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以为这对开展我国美学研究和教学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第一,要重视美学的学科建设。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美学传统和发达的审美文化,从叶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就可看到我国有多么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是,毋庸讳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在我国产生较晚,而有关的学科建设则可以说基本上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着手进行的。《口述史》以翔实的材料描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由国家组织全国美学力量编写美学教科书的经过,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认为是为美学这门学科“奠基”。这一看法是很恰当的。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对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美学的某些分支学科逐步建立,美学的研究队伍逐渐形成,中外美学资料的收集和出版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这种种“奠基”的工作确实为后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美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尚需继续努力。只有在理论上作了充分的探讨和准备,培养出一支强大的研究力量,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才能真正使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第二,《口述史》告诉我们,美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气氛。事实证明,在我国,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者们的努力探索和辛勤耕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一学术领域内是否坚持和贯彻实施“双百方针”。回顾历史,自从中央提出“双百方针”后,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但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力,出现一些问题,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双百方针”被弃之如敝屣,科学文化艺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比较而言,在美学这一学科领域内,“双百方针”贯彻得较好。在学术问题上开展充分的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允许进行多方面的大胆探索,鼓励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派,一时出现了美学的繁荣。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美学研究回复元气也是比较快的,而且得以大踏步前进,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首先应看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的结果。第三,从《口述史》可以看到,我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地相结合。这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我国美学研究者虽然持有不同学术观点,但他们绝大多数都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解释美学问题,我想这是应该允许的。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的不是对美学问题的现成的答案或教条,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美学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而只是为探索和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开拓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要想真正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美学,光从经典著作中引章摘句是绝对完成不了任务的,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开展深入的理论探讨,切实地认真研究历史与现实,需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具备深厚的学术积累,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牢记恩格斯的告诫:“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任重而道远,这是《口述史》读后的一点感想,希望与同志们共勉。中华全国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 2010年3月
刘悦笛,李修建
2019-10-01
978-7-5203-5086-0
649千字
美学 思想史 研究 中国 1949-2019
本书从学术史的视角,深描了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与逻辑进展,对“美学学术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将当代中国的“前三十年”(1949-1978)与“后四十年”(1979年至今)美学史融贯起来。作者以“美的本质观”、“美学本体论”、“美学原理”、“中西美学史”的研究作为重点,全面深入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加以客观陈述与解析,试图由此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史基础。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