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蔡仪:《新美学》,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
蔡仪:《新艺术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胡风:《胡风遗稿》,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金雅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旷新年:《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 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梁实秋:《梁实秋论文学》,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78年版。
梁实秋:《偏见集》,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版。
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童庆炳:《文学概论》(上),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3卷,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10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鲍姆加登:《美学》(简明版),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德]沃尔夫冈·维尔德:《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二 期刊、报纸
春水:《美与审美的评价论和语用学阐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邓晓芒、易中天:《什么是新实践论美学》,《学术月刊》2002年第10期。
邓晓芒:《20世纪中国美学之回顾与反省》,《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4期。
杜书瀛、李世涛:《蔡仪先生的美学理论与人生态度——杜书瀛先生美学访谈录》,《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5年第2期。
杜书瀛:《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杜书瀛:《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杜书瀛:《从价值论视角评说美学史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杜书瀛:《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杜书瀛:《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5期。
杜卫:《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
谷鹏飞:《“美的本质”的早期讨论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奠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胡经之:《论审美活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胡经之:《焕发新审美精神》,《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黄药眠:《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黄药眠:《看佛篇——1957年5月27日对研究生进修生的讲话》,《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6期。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学术月刊》1980年第3期。
蒋孔阳:《美在创造中》,《文艺研究》1986年第5期。
蒋孔阳:《美感的诞生》,《文艺研究》1987年第12期。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56年第3期。
李泽厚:《美学三题议——与朱光潜同志继续辩论》,《哲学研究》1962年第2期。
李泽厚:《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评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
李志宏、王博:《“美是什么”的命题究竟是真还是伪?——认知美学对新实践论美学的回应》,《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李志宏:《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为什么说“美是什么”是伪命题》,《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刘纲纪:《论美学理论的更新》,《学术月刊》1988年第5期。
刘纲纪、李世涛:《我参与的当代美学讨论——刘纲纪先生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刘纲纪:《实践本体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吕荧:《美是什么》,《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日。
吕荧:《美学论原——答朱光潜教授》,《哲学研究》1958年第3期。
马采:《释“移感”》,《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潘知常:《重要的不是美学的问题,而是美学问题》,《学术月刊》2014年第9期。
潘知常:《“通向生命的门”——生命美学三十年》,《美与时代》2015年第1期。
潘知常:《生命美学:从“本质”到“意义”——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
童庆炳:《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第一学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理论转型概说》,《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童庆炳:《论审美知觉的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童庆炳:《论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河北学刊》1989年第4期。
童庆炳:《美在关系说:可体验的理论——童庆炳美学思想自述》,《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4期。
童庆炳:《审美关系和文学关系》,《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5期。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童庆炳:《论美在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6期。
童庆炳:《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王一川:《物化年代的兴辞美学——生活论与中国现代美学》,《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王朝闻、林在勇:《艺术的哲学和审美的生活》,《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王元骧:《论审美感受》,《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王元骧:《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反思》,《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王元骧:《“需要”和“欲望”:正确理解“审美无利害性”必须分清的两个概念》,《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王元骧:《再谈“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王元骧:《略谈当代审美文化的“审美”内涵》,《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王元骧:《“后实践论美学”综论》,《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王元骧:《关于“人生论美学”的对话》,《中文学术前沿》2011年第2期。
吴炫:《论艺术与美的差异》,《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
杨春时:《论美学是第一哲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杨春时:《审美本质的发现》,《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杨春时:《审美是超越的生存体验》,《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杨春时:《从实践论美学到后实践论美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杨春时:《生存美学: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杨春时:《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光明日报》2007年6月12日。
杨春时:《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9期。
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叶朗:《美是什么》,《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叶朗、彭锋:《美在意象——叶朗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论美学的新视界》,《学术月刊》1995年第8期。
张法:《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
张罗生:《老舍文艺思想漫谈》,《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张玉能:《新实践论美学的创新方式》,《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张玉能、张弓:《“美是什么”不是伪命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0日。
张中:《审美、自由与审美主义》,《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
曾繁仁:《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曾繁仁:《蒋孔阳美学思想述评》,《文史哲》2000年第5期。
周来祥、邹华:《美是符合人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吕荧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
周来祥:《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文史哲》1986年第1期。
周来祥、邹华:《美是符合人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吕荧的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
周来祥、韩贻杰:《和谐美学的探索与建设——著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周来祥:《我们时代的美是对立的和谐统一——关于美的一点浅见》,《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
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
朱光潜:《美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哲学研究》1961年第2期。
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论美学突破之途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朱立元:《略谈当代审美文化的“审美”内涵》,《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朱立元、刘阳:《审美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生存论统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
朱立元:《略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