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wang Whiplash Dance, a typical art form of the Bai ethnic group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clos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process, resource game, cultural practi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esthetic changes,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times in the real life of the Bai ethnic group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Kunming in the past 30 years. On the basis of solid fieldwork, through cases, pictures, charts and other forms, it presents several main issues tha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namely: "why do the Bai people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Kunming identify with the Bai people", "how to identify with the Bai people" and "why choose the overlord whip dance as an art form to strengthen the Bai identity", and explain how national art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resource for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act with and shap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It presents the coexistence with region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art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ity, construction, instrumentality and symbolism, and the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hip picture of "beauty of beauty, beauty and commonality".(AI翻译)
王俊:(著)
王俊,女,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人民政府享受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评审专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在CSSCI、核心期刊和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篇目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库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安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安宁县宗教局编:《安宁县民族宗教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安宁县太平白族乡人民政府编:《太平白族乡志》,内部刊印本(准印证93云刊),1992年。
白志红:《从“他称”到“自称”:大理白族认同的建构》(英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白族简史编写组、修订本编写组:《白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朝戈金:《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陈荣昌:《昆明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本。
大理州文化局:《白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大理州文化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编辑部编辑:《白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戴波:《转型与嬗变中的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以昆明为例》,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当代云南白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李缵绪主编:《当代云南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方李莉、李修建:《艺术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高长江:《艺术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建斌、冯济海:《沙朗东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何明:《走向市场的民族艺术/艺术人类学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洪颖:《艺术人类学丛书:田野中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黄学光:《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黄泽:《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政府、乡党委:《团结彝族白族乡志》,内部刊物(云南新闻出版局准印证1993年1号),1992年。
李菲:《嘉绒跳锅庄:墨尔多神山下的舞蹈仪式与族群表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明)李元阳:《云南通志》,明万历元年(1573年)云南按察司大理府刊本。
龙潭志初稿编写组:《龙潭志初稿》,内部刊印本,1986年。
陆平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麻国庆:《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边疆的族群动员与拉祜族的历史建构》,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曜:《大理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毛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史(1900—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清)倪蜕原著、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萨仁娜:《社会互动中的民族认同建构——关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认同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锋:《昆明西山沙朗白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王铭铭:《漂泊的洞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西山区民族志编纂组:《西山区民族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谢剑:《昆明东郊的撒梅族》,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徐杰舜:《族群与民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杰宏:《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喻良其:《白族舞蹈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张国启:《灵仪西翥》,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张丽剑:《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铣:《我的美丽家乡龙潭》,内部资料待出版,2014年。
赵寅松:《白族研究百年》,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四)》,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云南省编辑组修订:《昆明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1985年。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壁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学》,李东晔、王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爱]斯托洛维奇:《艺术活动的功能》,凌继尧译,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约翰·雷克斯:《种族与族类》,顾骏译,桂冠图书公司1991年版。
Drid Williams.,London:the scarecrow press,1999.
Robert Hymes.,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1986.
Rogers Brubak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Smith Anthony.,London: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Theresa J.Buck landed.,New York:Macmillan Press LTD.,1999.
敖俊德:《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
白琦、段英梅、童申:《山西省榆社县“霸王鞭”特征与传承》,《搏击(体育论坛)》2015年第10期。
毕芳:《金沙江中下游傣族的民族认同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曹端波、王唯惟:《为何而舞:中国苗族舞蹈艺术的展演与族群认同》,《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3期。
曹新富:《民族乡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地位》,《今日民族》2005年第1期。
车桂兰等:《新时期下的传播媒介与族群认同》,《文化学刊》2015年第5期。
车延芬:《揭秘“舞蹈人类学”——读〈人类学与人体运动:舞蹈的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车延芬:《书写、结构与仪式——舞蹈的人类学解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2年第4期。
陈东旭、唐莉:《民族旅游、民族认同与民族性的构建——基于人类学的视角》,《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陈小燕:《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一》,《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迟燕琼:《艺术传承:族群认同的建构路径——基于云南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实践的反思》,《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
邓瑶:《城市边缘白族乡村的语言生活调查——云南昆明沙朗白族个案研究》,《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董秀团:《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调查》,《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董秀团:《论明清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董秀团:《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段炳昌:《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鄂崇荣:《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土族认同的历史变迁》,《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方李莉:《何为艺术人类学》,《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
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民族艺术》2005年第1期。
冯小媛:《广场健身舞与社区文化建设浅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傅瑾:《民族艺术论》,《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
高梅:《语言与民族认同》,《满族研究》2006年第4期。
桂榕:《传统的继承与重构: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郭家骥:《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郭家骥:《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今日民族》2008年第7期。
郭治谦、黄淑萍:《族群认同感的架构——少数族群文化保护初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海路:《族群认同视野下的侗文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何明:《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何明、吴晓:《从实践出发: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视域》,《文史哲》2007年第3期。
何明、吴晓:《基督教音乐活动与艺术人类学阐释———以云南芭蕉箐苗族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何明、吴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何明、许沃伦:《白族支系那马人族群认同情境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洪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及其田野实践》,《思想战线》2010年第6期。
洪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讨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洪颖:《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6期。
胡文秀:《大理中小学体育课程引入霸王鞭项目初探》,《新西部》(理论版)2011年第3期。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北京工业大学报》2010年第1期。
黄淑萍:《建构多元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黄泽:《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黄泽:《试论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黄泽:《文化叠压带多民族杂居区域的文化层积关系——以云南省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黄泽:《云南未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江杰英:《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雷波:《骆驼泉传说:撒拉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李技文:《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李蕾:《论艺术的族群性》,《艺术百家》2013年第2期。
李如海、高蕾:《中国艺术人类学近10年研究综述》,《思想战线之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7辑》,2011年。
李少惠:《民族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互动机理——基于甘南藏区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李永祥:《舞蹈人类学与彝族民间烟盒舞》,《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
李永祥:《西方舞蹈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李云清、赵湘、寸若标:《高校开展白族传统体育“霸王鞭”的实验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李云祥:《浅谈团结白族办事处白族史话》,打印稿。
李志农、李红春、李欣:《藏彝走廊“藏回”文化特征探析——以迪庆“藏回”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廖德广:《沙朗白族及地名由来考》,《白族学研究》第三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5期。
刘春艳:《“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兼论回族的发展与文化自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刘姝曼:《从艺术人类学视角探讨地方性文化符号建构——以济南堤口庄四蟹灯为例》,《民族艺林》2015年第4期。
刘晓艳:《宗族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以桑植县白族为例》,《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刘咏莲:《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舞蹈人类学视角——约翰·布莱金对舞蹈人类学的研究与贡献》,《中国音乐》(季刊)2012年第2期。
吕俊彪:《“他者”的自我维系:京族人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罗彩娟:《空间记忆与族群认同——云南省马关县壮族的“侬智高”纪念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罗越先:《略谈白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大理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罗正友:《金钱鼓子霸王鞭舞》,《今日民族》2004年第2期。
洛桑东知:《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个边缘化藏族社区的山神体系对族群认同的功能》,《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马曜:《白族异源同流说》,《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明跃玲:《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聂迅:《云南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与利益诉求探析》,《昆明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欧建平:《舞蹈人类学引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潘晓敏、山雨彤:《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彭华:《族群记忆及认同建构——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人类学考察》,《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山雨彤:《论“霸王鞭舞”的文化内涵》,《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申莉、邱舒:《民族艺术与民族认同的相关性研究——以鄂西南地区土家族艺术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沈海梅:《白族人的族性与白族研究学术史》,《学术探索》2010年第1期。
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第6期。
宋忠洋:《简析民间舞蹈的功能》,《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
孙淼:《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3期。
陶琳、杨洁:《大理剑川沙溪白族服饰变迁中的文化认同》,《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八辑》,2010年。
田雅梅:《浅谈“大课间”活动中民族舞蹈操的融入》,《学周刊》2014年第6期。
王锋:《昆明西山白族的历史与现状》,《大理文化》2001年第2期。
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王建民:《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辨析与讨论》,《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5期。
王丽娜、李佳:《刍论民俗体育—霸王鞭的流变与发展趋势》,《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第10期。
王文光、张曙晖:《利益、权利与民族认同——白族民族认同问题的民族学考察》,《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王霞:《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舞体表征——探析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1期。
魏美仙:《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文本建构与解读——以云南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5期。
武艺漩:《昆明沙朗拟建设为云南省级白族特色旅游度假区》,《生活新报》2010年2月24日。
向玉圭:《论湘西霸王鞭的艺术特色》,《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向玉圭:《湘西霸王鞭的发展走向》,《艺海》2011年第7期。
向玉圭:《湘西霸王鞭的社会功能探究》,《音乐创作》2010年第6期。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人类学高级论坛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2011年。
徐杰舜、徐桂兰、韦树关:《贺州族群语言认同述论》,《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许雪莲:《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严庆、青觉:《“民族牌”背后的理论透析》,《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杨剑波:《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其与民族乡的关系》,《今日民族》2006年第1期。
杨杰宏:《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族群艺术研究述评》,《民族艺术》2010年第2期。
杨杰宏:《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例》,《思想战线》2010年第6期。
杨军、刘佳云(执笔):《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
杨玲:《广场舞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大众文艺》2012年第9期。
杨明熙:《安宁县白族简介》,《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1991年。
杨瑞燕:《榆社霸王鞭舞的表现与传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S1期。
杨绍勇、孙健:《霸王鞭走向竞技项目的初探》,《中华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杨晓勤:《石龙霸王鞭舞探源》,《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5期。
杨雪:《浅谈大理白族霸王鞭的特色和传承保护》,《民族音乐》2013年第1期。
叶笛:《认同、审美与角色: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羌民族舞蹈》,《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尹富兵:《霸王鞭舞元素融入大众健身操创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4年。
尹洪刚:《广场舞在农民群众中的健身作用及推广初探》,《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35期。
于鹏杰:《地方精英与族群认同:一个村庄族群记忆的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袁东升:《艺术人类学研究路径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3期。
袁丽萍:《团结彝族白族乡——依托城市迈向协调发展之路》,《今日民族》2004年第8期。
曾豪杰、王清华:《多民族共聚地区多元文化认同规律及特点分析——以怒江州丙中洛地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化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张海超:《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磊:《开展校本课程白族霸王鞭的开发和设计——以大理卫生学校为例》,《湖北体育科技》2013年第10期。
张明曾:《霸王鞭舞是白族最大的民间舞种》,《大理文化》2005年第6期。
张文:《白族曲艺霸王鞭曲》,《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5期。
张文:《诸葛亮与霸王鞭》,《山茶》1989年第3期。
张曦:《文化概念与舞蹈人类学》,《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4期。
赵霖:《山西榆社民间舞蹈霸王鞭”的由来与审美价值》,《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赵世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赵卫东:《族群服饰与族群认同——对“白回”族群的人类学分析》,《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5期。
赵玉娇:《身份的建构——对贵州白族身份认同的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郑元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历史、理念、事实和方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周大鸣:《从“客家”到“畲族”——以赣南畲族为例看畲客关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周黔玲:《单一民族舞蹈中的细微特点剖析——以白族“霸王鞭”舞蹈为例》,《教师》2015年第36期。
周莹:《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贵州黄平重兴乡望坝村的研究案例》,《原生态民族丛刊》2011年第2期。
周治勇:《旅游开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重构》,《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左宏愿:《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挪]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序言)》,商崇译,周大鸣校,《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美]乔治·马库斯:《十五年后的多点民族志研究》,满珂译,《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Adrienne L.Kaeppler.America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Dance,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Vol.23 1991:11-21.
Adrienne L.Kaeppler.Dance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71978:31-49.
Adrienne L.Kaeppler.Method and Theory in Analyzing Dance Structure with an Analysis of Tongan Dance,Ethnomusicology,Vol.16,No.2 1972:173-217.
AncaGiurchescu.LisbetTorp.Theory and Methods in Dance Research:A EuropeanApproach to the Holistic Study of Dance,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Vol.23 1991:1-10.
Charles E.Woodruff.Dances of the Hupa Indians,American Anthropologist,5(1),1892.
E.M.Harner.The New Reality in Art and Scienc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roy,Vol.11,No.4,Special Issue on Culture Innovation,1969.
Frank Russell,An Apache Medicine Dan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11(12),1898.
Gilbert Thompson,An Indian Dance at Jemez,New Mexico,American Anthropologist,2(4),1889.
Harry R.Silver.Ethno art,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8 1979.
Judith Lynne Hanna.Movements towards Understanding Humans through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Dance,Current Anthropology,Vol.20.No.2.1979:313-339.
Kanchan Chandra.Cumulative Findings in the Study of Ethnic Politics,APSA-CP,Vol.12,No.1,2001.
Susan A.Reed.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Danc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7,1998.
Verner Z.Reed.The Ute Bear Dan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9(7),1896.
晁玥:《陕北霸王鞭舞研究——以靖边、定边两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邓淑娇:《四川省民族乡发展问题研究兼及民族乡问题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构建——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乡土家族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宏英:《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以云南蒙古人的历史记忆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峨山葬族花鼓舞田野调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黎涓铭:《散居白族的身份建构——以贵州省毕节地区“南龙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朴永光:《都市村落中的传统舞蹈的传承——北京红寺地秧歌的主体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孙淼:《白族“霸王鞭舞”调查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向玉圭:《怀化霸王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徐佳晨:《散杂居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的变迁——以江西抚州金竹畲族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徐俪姗:《巫允明舞蹈人类学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徐兴兴:《昆明市城市社区音乐教育考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之审美流变与现时发展》,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杨瑞燕:《榆社“霸王鞭舞”调查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4年。
尤佳:《对农家乐引导下的文化变迁的思考——以沙朗白族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09年。
张娟:《散杂居白族服饰文化的嬗变——以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白族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赵赛前:《电影〈五朵金花〉与电视剧〈五朵金花的儿女〉主要唱段的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支运波:《淮阳花鼓的景观与理解》,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年。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