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瑛:《中国传统伦理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瑛:《中国古代道德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樊浩:《文化与安身立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樊浩:《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甘绍平:《伦理学的当代建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版。
甘绍平:《人权伦理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甘绍平、余涌主编:《应用伦理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李伟、潘忠宇主编:《民族伦理与社会和谐》,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廖军华:《社区增权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晖:《旅游民族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路紫、沈和江、高艳红主编:《旅游社区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汝辉:《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伦理思想的突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忠军主编:《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0年卷),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吴忠军、邸平伟主编:《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1年卷),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吴忠军、龚锐主编:《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2年卷),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吴忠军、张瑾、项萌等:《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易小明等著:《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书虹、尹松波编著:《旅游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奥特弗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李张林、高靖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袁建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沈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艾庆庆、杨蕙馨:《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陈文江、黄超:《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实证研究:从概念到方法》,《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陈文江、李晓蓓:《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内涵与特征》,《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2期。
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4期。
樊浩:《伦理生态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建构》,《人文杂志》2000年第4期。
冯建、李先军:《后现代文化与宽容》,《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
冯庆旭:《民族与伦理实体》,《唐都学刊》2014年第5期。
付健:《论旅游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责任》,《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高婕:《论民族旅游开展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黔东南苗寨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高力:《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4期。
葛绪锋、张晓萍:《刍议旅游主体伦理》,《旅游研究》2012年第3期。
巩英春:《当代文化资本发展的双重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黄爱莲:《社区和谐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配置》,《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霍志钊:《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兼论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责任》,《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纪娟:《黑格尔民族精神探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亢雄:《旅游消费的伦理维度及其实现路径》,《理论导刊》2014年第11期。
黎耀奇、傅慧:《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与展望》,《旅游学刊》2014年第6期。
李树峰、王潞:《基于旅游伦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学术界》2008年第5期。
李伟、常海波:《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对社会和谐构建的借鉴意义》,《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李伟:《重新认识民族道德生活研究的地位与作用》,《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2期。
李银兵:《从文化到资本:民族文化资本化的条件初探》,《前沿》2010年第15期。
李忠斌、文晓国:《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刘海鸥:《旅游伦理论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潘宝:《作为民族文化资本化方式的旅游》,《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潘忠宇、郭春霞:《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视阈》,《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4期。
萨巴特尔:《中国少数民族交往生活方式及其道德意义》,《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2期。
石群:《试析旅游伦理原则的建构》,《旅游论坛》2010年第3期。
孙春晨:《民族伦理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唐都学刊》2013年第3期。
孙欢、廖小平:《国内旅游伦理研究之回溯、论阈与展望》,《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孙吉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旅游科学》2007年第2期。
万俊人:《文化资本与管理伦理》,《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王传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伦理认同》,《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王德刚:《文化自信、利益均衡是确立乡村旅游伦理关系的基础》,《旅游学刊》2014年第11期。
王浩斌:《文化宽容:文化差异语境下普遍价值的生成机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王劲璘:《国内旅游伦理研究现状——兼论旅游伦理对旅游地文化的保护》,《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丽霞、吕晓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伦理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王潞、李树峰:《旅游伦理、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王露璐:《经济伦理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担当与评价次序》,《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3期。
王露璐:《乡土经济伦理的传统特色探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王生鹏、石瑞卿:《社区导向的民族旅游发展机制研究》,《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2期。
王寿鹏、高天好:《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11年第4期。
王寿鹏、旷婷玥:《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到旅游者道德行为失范——旅游者道德行为连续体模型的构建》,《旅游研究》2011年第2期。
王述芬、何伦志、韩东:《国外民族旅游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王晓华、白凯:《旅游中的道德与利益:二元对立还是一元统一?》,《旅游学刊》2014年第12期。
王引兰、王慧芳:《旅游经济与旅游伦理相关性分析》,《经济问题》2006年第11期。
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卫荣凡、覃守达:《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夏赞才、刘焱:《论旅游权利》,《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夏赞才:《旅游发展需要伦理关怀》,《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
夏赞才:《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旅游学刊》2003年第2期。
夏赞才:《论旅游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夏赞才:《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
肖洪根:《关于“旅游与伦理”问题的若干思考》,《旅游学刊》2014年第11期。
肖平:《民族道德生活中的同与异》,《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闫平、刘建荣:《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道德功能及当代传承》,《唐都学刊》2013年第6期。
晏辉:《伦理生态论》,《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
杨丽娟、贺蓉蓉:《民族旅游中的“文化碳”:生成、演变与控制——类生态系统的考察》,《农村经济》2013年第9期。
易小明、李伟:《道德生活概念论析——兼及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5期。
易小明、周忠华:《论普世伦理的民族化和民族伦理的普世化》,《齐鲁学刊》2006年第4期。
余呈先、王建锋:《发展和创新阈境下的民族伦理文化》,《前沿》2008年第3期。
余文武:《民族伦理翻耕与重构之筹划》,《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第3期。
张朝枝:《遗产责任:概念、特征与研究议题》,《旅游学刊》2014年第11期。
张帆:《基于负责任旅游的政府管理行为》,《旅游科学》2012年第2期。
张妹:《文化宽容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张志丹:《论伦理生态——关于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内容及其价值研究》,《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2期。
赵巧艳:《“资本—策略”视角下居民参与民族旅游的路径:以龙脊民族旅游地为个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钟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
周大鸣:《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旅游学刊》2014年第2期。
周娜娜:《民族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朱松节:《旅游社区伦理冲突的思考》,《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邹广文:《论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美]乔治·F.麦克林:《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宽容精神》,邹诗鹏译,《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Alexis Celeste Bunten,“Sharing Culture or Selling Out? Developing the CommodifiedPersona in the Heritage Industry”,,Vol.35,No.3,2008.
Erik Cohen,“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thnic Crafts”,,Vol.2,No.2/3,1989.
Ernst Steinicke,Martina Neuburger,“The Impact of Community-Based Afro-Alpine Tourism on Reg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in the Mt Kenya Region”,,Vol.32,No.4,2012.
John A.Donaldson,“Tourism,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Guizhou and Yunnan”,,No.190,2007.
Linda K.Richter,“State-Sponsored Tourism:A Growth Field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45,No.6,1985.
Simon Hudson,“To Go or Not to Go? Ethic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in an ‘Outpost of Tyranny’”,,Vol.76,No.4,2007.
Timothy Forsyth,“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Business Regulation:The Case of Sustainable Tourism”,,Vol.163,No.3,1997.
Xiaobo Su,“‘It is My Home.I will Die Here’: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Lijiang,China”,. ,,Vol.94,No.1,2012.
Xiaofei Kang,“Two Temples,Three Religions,and a Tourist Attraction:Contesting Sacred Space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Vol.35,No.3,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