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中外农地资源保护的研究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然后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的农地资源保护机制及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农地资源保护体制机制现状及问题与原因进行了规范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完整的农地产权、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农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四位一体”的农地保护利益调整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等几个方面,探索构建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农地保护长效机制,通过设计“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整体性框架方案,建立起由现行以行政为主的农地保护机制转变到新的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农地保护长效机制的发展路径;最后提出我国农地资源市场机制保护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组合。该书提出的我国农地资源保护机制转变的创新观点及其论证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This book first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basic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n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typic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ducts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of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we will focus on the complete farmland property rights, the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farm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four-in-one" farmland protection interest adjustment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system,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under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and design a "five-in-one" overall framework scheme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based farml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the new market-based long-term farml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Finally, the combination of supporting measur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s market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e innovative viewpoint and argumentative idea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and resource protection mechanism put forward by this book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转引自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樊正伟、赵准:《以色列城市公有土地租赁制度》,转引自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菲吕博滕、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转引自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高向军:《搞好土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姜文来、杨瑞珍:《资源资产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贾生华、张宏斌:《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雷纳、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梁湖清:《生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林卿:《农地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陆汝成:《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效应——基于行为地理学视角》,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吕萍:《不动产管理制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曲福田、谭荣:《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单胜道、陈强、尤建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吴关琦、徐成龙、严崇潮等:《东南亚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吴群、郭贯成、刘向南:《中国农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天君:《耕地保护新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张迪、吴初国、王小菊:《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借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周建春:《小城镇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蔡继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http://www.tfswufe.net/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 =4602,2012年10月29日。
蔡继明、陈钊、党国英等:《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三点共识》,《科学发展》2013年第5期。
蔡剑辉:《论森林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蔡银莺:《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地理科学》2001年第1期。
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
常瑜:《浅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中的公共利益目的与程序正义》,《新学术》2007年第6期。
车善凤、张迪:《美国农地保护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3期。
陈仁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报》2013年12 月31日第9版。
陈家泽、宋世智:《新形势下基本农田保护难题——以湖北荆州市为例》,《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11月19日。
陈静杉:《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年。
陈茵茵、黄伟:《美国的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陈莹:《加拿大的农地保护》,《中国土地》2003年第10期。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构建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农村研究论文,http://www.studa.net,2012年7月3日。
党国英:《农地保护之忧》,《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1期。
窦祥铭:《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以美国、日本、以色列为考察对象》,《世界农业》2012年第9期。
段正梁、张维然:《论土地价值的内涵及其特殊性》,《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方贤雷、邓映之、杜文玲:《美国的耕地保护制度经验及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启示》,《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第3期。
方贤雷:《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
《房地产经济基础理论》,2013年1月4日,http://www.docin.com/p-256691932.html,2013年11月20日。
广州协作:《河南省四个方面构建保障机制加强耕地保护》,2008年7月11日,http://www.gzxz.gov.cn/Item/12489.aspx,2014年4月13日。
甘藏春:《坚守耕地红线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在河南省政府土地专项督察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国土资源通讯》2007年第6期。
高广飞:《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高国力:《再论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6期。
高魏、胡永进:《耕地保护理论研究》,《农村经济》2004年第6期。
郭芳:《商丘:加强耕地保护 实现占补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6/27/11236469.html,2011年6月27日。
郭娇玉:《我国耕地保护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郭娜、孙佑海:《农地资源安全与保护及其战略研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5月25日。
郭新力:《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郭益凤:《国外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探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第4期。
国土资源部:《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 www.mlr.gov.cn/。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6-12/25/content_478251.htm,2006年12月25日。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1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4年3月16日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改革》2006年第2期。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哈维·雅各布:《国际耕地保护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第41届芝加哥规划学院协会年会,芝加哥,1999年10月。
韩俊、张云华:《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苏州市吴中区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5月13日。
韩勇:《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郝寿义、王家庭、张换照:《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演进的国际考察》,《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贺晓英:《美国城市扩张中的农地保护方法及启示》,《中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贺晓英:《城市扩张中的农地保护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胡靖:《粮食非对称核算与机会成本补偿》,《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
胡明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胡新智:《农地流转收益博弈分析》,《中国农村金融》2011年第1期。
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与实践研究综述》,《世界农业》2006年第9期。
黄广宇、蔡运龙:《城市边缘带农地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福建地理》2002年第1期。
黄海阳:《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黄延廷:《从法国摆脱小农式发展的实践谈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黄祖辉、汪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贾晶晶:《中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2年。
贾若祥:《建立限制开发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0期。
贾绍凤、张军岩:《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贾娅玲:《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臧俊梅:《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及其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姜文来:《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障》,《世界环境》2008年第4期。
降蕴彰、梁栋:《以色列农业奇迹——专访以色列驻华国际合作、科技和农业参赞Dr.Ezra Shoshani》,《农经》2009年第10期。
李丹:《以色列农业发展初探》,《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李凤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李国娟:《现阶段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1年。
李刘艳:《农地流转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土地开发》2012年第12期。
李涛、郝晋珉、侯满平:《我国农村土地准公共性分析》,《农村经济》2004年第4期。
李武艳、徐保根、赵建强等:《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及其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7期。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第4期。
李相范:《土地违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李晓明:《台湾的农地保护政策》,《世界农业》1997年第1期。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1999年第4期。
梁启东:《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沈阳日报》2014年3月24日。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刘友兆:《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协调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刘志仁:《农村土地保护的信托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7年。
刘峰:《统一地理信息服务在土地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年第1期。
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学术研究》2005年第10期。
刘黎明、RimSangKyu:《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农村综合开发规划》,《经济地理》2004年第3期。
刘野:《基于农地发展权视角的征地补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刘毅:《法经济学视野中的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刘迎秋:《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3期。
刘莹、朱小花:《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的思考》,《科技广场》2008年第11期。
路春城、张莉:《论土地税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完善》,《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2月28日。
路璐:《外国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验分析》,《北方经贸》2012年第4期。
罗罡辉、叶艳妹:《土地监察的博弈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罗明、鞠正山、张清春:《发达国家农地保护政策比较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第6期。
罗维燕、罗维杰:《浅析美国的农业扶持政策》,《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吕萍:《农业奇迹的背后——透视以色列农地保护观念变化》,《域外土地》2001年第10期。
马驰、秦明周:《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7期。
马晓珍:《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马秀鹏:《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马义华、李太后:《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实践与思考》,《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8期。
马毅:《英国土地管理制度介绍与借鉴》,《中国土地》2003年第12期。
茆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梅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孟祥舟:《英、美、法协调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政策的措施对比》,《国土资源》2005年第8期。
南阳市统计局:《2012年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sxsgb/webinfo/2013/03/1364348 557202141.htm,2013年3月28日。
倪维秋、余滨祥:《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商业研究》2010年第10期。
彭开丽:《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基于效率与公平理论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彭开丽、彭可茂、席利卿:《中国各省份农地资源价值量估算——基于对农地功能和价值分类的分析》,《资源科学》2012年第8期。
彭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彭宜佳:《多方规划与智慧发展:美国农地保护政策的考察与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0期。
钱忠好、牟燕:《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制度变迁及其特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2期。
曲顺兰、路春城:《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土地税制的完善》,《税务研究》2006年第2期。
任小宁:《农地发展权价格评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8年。
任旭峰:《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商丘市国土资源局:《我们是如何推行“土地协管员制度”的》,《资源导刊》2007年第11期。
商丘市统计局:《2012年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sxsgb/webinfo/2013/03/1364348 560359197.htm,2013年3月28日。
申俊鹏、秦明周:《基于总量动态平衡的河南省耕地保护制度运行绩效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11期。
沈佳音、张茜:《加拿大农地保护机制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年第12期。
施建刚、黄晓峰:《对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的思考》,《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施思:《中国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与美国比较研究》,《世界农业》2012年第10期。
宋丽俊:《太原市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宋玉波:《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土地市场建立和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孙海兵:《农地外部效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孙琳蓉、李伟:《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思考》,《国土资源情报》2013年1月20日。
孙陶生:《论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选择与现实途径》,《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谭荣:《荷兰农地非农化中政府的强势角色及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2期。
汤芳:《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唐健:《征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和路线设计》,《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第8期。
唐顺彦、杨忠学:《英国与日本的土地管制制度比较》,《世界农业》2001年第5期。
田春、李世平:《基于生态价值认知的农地保护机制初探》,《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年11月。
文森:《重庆市耕地资源安全与预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汪秀莲:《韩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3期。
汪子一、毛德华:《城乡结合部的农地保护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4期。
王炳春:《论中国农地资源安全》,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王炳春:《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管理初探》,《农机化研究》2008年第9期。
王春华、梁流涛、高峰:《国外农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对我国的启示》,《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年第2期。
王峰:《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研究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王华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王继宏、宋伟:《为了中州大地的丰收——河南省南阳市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经验》,《国土资源通讯》2009年第1期。
王家梁:《农地保护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6期。
王健梅:《英国的土地管制和耕地保护》,《中国农业信息》2007年第11期。
王进:《地方政府规制中的届际机会主义行为及治理》,《东岳论丛》2013年第3期。
王利敏:《基于农田保护的农户经济补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王裙:《英国耕地保护及对我国城市边缘区耕地保护的启示》,《今日南国》2009年第6期。
王万茂:《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及其效益的理性分析》,《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第3期。
王文婷:《荷兰农地管理成功经验一览》,《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7期。
王小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王小映:《按照物权法和债权合同法规范土地流转》,《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39期。
王小映、贺明玉、高永:《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王晓颖:《英国土地管制经验对完善我国土地制度的启示》,《西部论坛》2011年第2期。
王秀兰、杨兴权:《日本土地信托的特点与借鉴》,《当代经济》2007年第2期。
王秀兰:《土地信托模式的国际借鉴与思考》,《商业时代》2007年第16期。
王雅鹏、杨涛:《试论农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保护的必要性》,《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王雨濛:《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补偿及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魏景明:《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中国土地》2002年第11期。
邬晓波、王秀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信托模式初探》,《理论月刊》2004年第4期。
吴伶:《我国现阶段征地制度的缺陷及改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吴晓佳:《日本农地管理制度及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11年第3期。
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等:《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吴月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探析》,《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吴泽斌、刘卫东、罗文斌等:《我国耕地保护的绩效评价及其省际差异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10期。
吴正红、叶剑平:《美国农地保护政策及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启示——以密歇根州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武汉市统计局:《201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whs/whs/95389.htm,2013年3 月7日。
武汉市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度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武汉市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2010年。
席雯、雅玲:《外国土地制度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的借鉴》,《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第3期。
许坚、杨峰:《台湾的农地政策及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11期。
许建生、张驰、韩芳侠:《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投资北京》2013年第10期。
席武俊、童绍玉、罗仁波:《基于回归及灰色系统方法的中国耕地面积预测研究》,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协会,武汉,2010年10月17日。
肖屹、钱忠好、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与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基于江苏、江西两省401户农民的调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
肖屹:《农民土地产权认知与征地制度改革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
谢经荣:《从美国经验谈我国的农地保护》,《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年第3期。
谢招煌:《集体土地权益实现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8年。
新华网:《中国土地制度十大缺陷》,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1/08/05/011392902.shtml,2011年8月5日。
邢晓娜、高松峰:《国内外耕地保护研究进展》,《现在农业科技》2011年第2期。
熊红芳、邓小红:《美日农地流转制度比较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5期。
徐成龙:《新加坡农业》,《世界农业》1981年第7期。
徐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30期。
许恒周:《耕地保护: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4期。
闫广超、胡动刚:《农地资源安全问题及政策分析》,《科技创业》2012年第6期。
杨伟民:《城镇化要减少工业用地增加居住用地》,《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330/100415004887.shtml,2013年3月30日。
杨兴权、杨忠学:《韩国的农地保护与开发》,《世界农业》2004年第11期。
叶剑平、金晓月:《以用途管制为导向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3月26日。
殷园:《浅议韩国耕地保护及利用》,《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袁弘:《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与地价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张丁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市场调控的制度保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张术环:《当代日本农地制度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发》,《世界农业》2007年第6期。
张安录、杨钢桥:《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1期。
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机制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7期。
张道明、王允才:《商丘互换并地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13年第7期。
张迪:《日本农地政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第1期。
张凤荣、薛永森:《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资源科学》1998年第5期。
张凤荣:《重在保持耕地生产能力——对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解》,《中国土地》2003年第7期。
张浩洁:《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张合林:《对农民享有土地财产权益的探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张合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张合林:《公共利益与征地及政府边界》,《决策探索》2006年第7期。
张合林:《试论土地征用中的合理补偿机制》,《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9期。
张合林:《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2期。
张合林:《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保障》,转引自贾跃《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坛论文集: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合林:《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河南科技》2009年第2期。
张合林:《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政策完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张合林:《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研究》,《河南科技》2011年第11期。
张合林、贾晶晶:《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及配套政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5期。
张合林、王飞:《农户农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13年第10期。
张合林:《美国农地资源保护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资源导刊》2014年第6期。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1年。
张军:《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论文库,http://lwcool.com/lw/newsfile/2006/1/7/200617_lwcool_4227.html,2006年1月7日。
张玲蓉:《美国农地资源保护的经验及启示》,《浙江经济》2006年第10期。
张明亮:《法国农业的特点》,《世界农业》1997年第11期。
张锐:《我国农地流转中的资源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张欣:《我国当前的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张馨元:《土地用途管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
张延昉:《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中的不足及完善对策》,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1年。
赵光南:《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赵杭莉:《农地产权对农地利用绩效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2年。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
赵捷、金晓斌、唐健等:《耕地占用税设置的功能定位与调控机制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年第2期。
赵明:《我国农地资源保护的市场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4年。
赵学涛:《发达国家农地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6期。
赵学涛:《发达国家的农地保护》,《河南国土资源》2004年第8期。
赵云海:《关于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原则》,《理论探索》2005年第3期。
郑文博、尹永波:《当前中国土地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郑纪芳、史建民:《国内外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5期。
郑培、朱道林等:《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第9期。
郑春燕:《城市化过程中农地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2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0/c_1113339197.htm,2014年11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9/c_119033371.htm,2014年1月19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第1版。
中国国土资源部:《逐级签约 层层尽责——南阳市加强耕地保护的做法》,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0808/t20080806_109084.htm,2008年8月6日。
钟秉盛:《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周立:《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多功能保护的价值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周其仁:《改革的力量不会停》,《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17日。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周诚:《农地征用中的公正补偿》,《中国土地》2004年第1期。
周建春:《农地发展权的设定与评估》,《中国土地》2005年第4期。
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1期。
周江梅、林卿、曾玉荣:《台湾地区农地政策与城乡共同发展》,《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8期。
朱木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朱道林:《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五大误区》,《国土资源》2004年第6期。
朱晓华、张金善:《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剖析》,《国土资源管理》2005年第4期。
朱新华、曲福田:《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途径与机制设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朱应川:《论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冲突和法律保护》,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10年。
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收补偿价格构成》,《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3期。
曾进生:《对湖北省耕地保护工作的回眸和思考》,《农业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5期。
三 英文文献部分
American Farmland Trust,Saving American Farmland:What Works,Northampton:Northampton Press,1997,pp.3-5,125,223,251.
Aon,M.A.and Sarena,D.E.,“Bi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Subjected to Conventional or no till Management of Their Quality Status”,Soil and a Tillage Research,Vol.60,No.3/4,2001,pp.173-186.
William J.Baumol and Wallace E.Oates,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Oxfor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p.101-102.
John C.Bergstrom and B.L.Dillman et al., “Public Environmental Amenity Benefits of Private Land:The Case of Prime Agricultural Land”,Souther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No.7,1985.
M.Bunce, “Thirty Years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in North America:Discourses and Ideologies of a Movement”,Journal of Rural Studies,Vol.14,No.2,1998.
Wayne Caldwell and Claire Dodds Weir,“Rural Non-Farm Development and Ontario’s Agricultural Industry”,in Wayne Caldwell,Stew Hilts and Bronwynne Wilton,Farmland Preservation—Land for Future Generations,Canada: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2007,p.229.
Tom Daniels and Deborah Bowers,Holding Our Ground:Protecting America’s Farms and Farmland,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pp.21,23,29-30,34-35,40-57,65,76-81,87-88,92,97-98,105-106,130,136-139,144-169,171-173,176,190,215,258.
Chengri Ding,“Land Policy Reform in China:Assessment and Prospects”,Land Use Policy,No.2,2003.
J.Duke and R.Aull-Hyde,“Identifyin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Land Preservation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Ecological Economics,No.42,2002.
J.M.Duke and L.Lynch,“Farmland Retention Techniques:Property Rights Implications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Land Econ,Vol.182,No.2,2006,pp.189-213.
Estimated by Extrapolation.According to The U.S.Census Bureau’s Population Clock.http://zh.wikipedia.org/wiki/% E7% BE% 8E% E5% 9B% BD%E4%BA%BA%E5%8F%A3.
Faostat,Resources-Land (2011) http://faostat3.fao.org/faostatgateway/go/to/search/Canadian%20farmland/E.
Tommy Firman,“Rural to 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Indonesia during Boom and Bust Periods”,Land Use Policy,No.1,2000.
O.Furuseth,“Public attitudes toward local farmland”,Growth and Change,No.18,1987.
B.D.Gardner,“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A-merican J of Agric Econ,Vol.59,No.5,1977,pp.1027-1036.
J.Halstead,“Measuring non-market Demand Value of Massachusetts’s Agricultural Land:a Case Study”,Journal of Northeast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uncil,Vol.13,No.1,1984.
Homer Hoyt,One Hundred Years of Land Values in Chicago,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Arno Press&New York Time,1970.
J.Kline and D.Wichelns,“Using Referendum Data to Characterize Public Support for Purchasing Development Rights to Farmland”,Land Economics,Vol.70,No.2,1994.
T.Lehman,Public Values,Private Lands:Farmland Preservation Policy,1933-1985,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
Erik Lichtenberg and Chengri Ding,“Assessing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Vol.25,No.1,2008.
G.C.Lin and HO,S.P.S.,“China’s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change:Insights from the 1996 Land Survey”,Land Use Policy,No.2,2003.
Atcha,M.,Patel,K.,“Agriculture Land Conversion and Inheritance Tax in Japan”,Reviews of Urban&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No.2,1999.
P.Samuelson,“Theoretical Problems on Trade Problem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9,1969.
B.Schwarzwalder,“Compulsory Acquisition,in Legal Impediments to Effective Rural Land Relations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No.436,1999.
Karen C.Seto and Robert K.Kaufmann,“Modeling the Driver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with Socioeconomic Data”,Land Economics,Vol.79,No.1,2003.
Mark W.Skinner,Kuhn,R.G.and Joseph,A.E.,“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Land Use Policy,No.2,2001.
Kooten Van,Land Resources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BC Press,1993.
Helin Zhang,“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nifie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No.6,2014.
中国养老金体系构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 From Macro to Micro Thinking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盐池篇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中国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Revenue in Chin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apacity of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6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ese Cities.2016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