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y" and "one",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multip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groups to reach overlapping consensus with a high degree of political wisdom. In ancient China, the emperor ruled vertically, setting the edge with the center, dividing the field by literature, and customizing with etiquette; China's modern, horizontally developed, inches of territory are linked to modern state sovereignty. In ancient times, language and culture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groups of people, so as not to be close and distant, clear and noble; Now multi-ethnic symbiosis and are both citizens. An integrated national system governs a pluralistic system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pattern of pluralism and inte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become a universally accepted fact and the best explanation for multi-ethnic symbiosis. There is a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thnic groups, that is, a complementary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tolerance of differences, overlapping consensus, and "many" giving birth to "one". The wonderful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the broad and profound wisdom of the people are the root vein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ethnic communities, and also provide great vitality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AI翻译)
纳日碧力戈:(著)
纳日碧力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卡尔顿学院讲席教授(2005—2009)。教育部首位人类学/民族学长江学者,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出版著作三十部,中英文发表各类论文二百余篇。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1。
《长编》卷139。
《长编》卷154。
《长编》卷499。
(元)程钜夫:《姚长者传》,《雪楼文集》卷7。
《崇祯长编》卷36。
《创世纪》。
《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0。
《大金国志》卷40。
《藩都要略》卷15。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3。
(光绪)《洮州厅志》卷16。
(万历)《贵州通志·重修贵州通志序》。
(万历)《贵州通志》卷1—17。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卷8。
(民国)《贵州通志·食货志》卷50。
(明)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
《韩魏公集》卷12。
《汉书》卷1。
《汉书》卷8。
《汉书》卷9。
《汉书》卷28。
《汉书》卷54。
《汉书》卷61。
《汉书》卷94。
《汉书》卷95。
《汉书》卷96。
(弘治)《贵州图经志·镇远府》。
《后汉书》卷86。
《后汉书》卷88。
《后汉书》卷89。
《后汉书》卷90。
《华阳国志》卷1。
《淮海集》卷18。
《皇明条法事类纂》卷42。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九九,贵州统部建制沿革。
《金史》卷44。
《晋书》卷56。
《晋书》卷62。
《晋书》卷101。
《晋书》卷105。
《景泰云南志》卷1。
《九华集》卷7。
《旧唐书》卷209。
《旧五代史》卷138。
(康熙)《楚雄府志》。
(康熙)《寻甸州志》。
(康熙)《天柱县志·艺文》。
《雷山县志》1992年。
《礼记·乐记》。
李德纲:《厚德录》卷3。
(明)李鼎:《李长卿集》卷19。
(明)李化龙:《议复开市抚赏疏》,《明经世文编》卷422。
《梁书》卷18。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3。
(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6。
《孟子》卷5。
《明经世文编》卷34。
《明史》卷77。
《明史》卷80。
《明太宗实录》卷15。
《明太祖实录》卷142。
《南村辍耕录》卷22。
(乾隆)《贵州通志稿》卷一,黔省开辟考。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2。
《清德宗实录》第57—59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高宗实录》卷6。
《清仁宗实录》卷164。
《清实录·圣祖实录》卷240。
《清实录·圣祖实录》卷244。
《清实录宣统朝政纪》第60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35。
《全辽志》卷4。
《全唐文》卷75。
《三国志》卷47。
《神宗实录》卷414。
《史记》卷6。
《史记》卷30。
《史记》卷62。
《史记》卷110。
《史记》卷113。
《史记》卷116。
《史记》卷117。
《史记》卷123。
《史记》卷129。
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0。
《宋会要辑稿·食货37》。
《宋会要辑稿·食货38》。
《宋会要职官·43》。
《宋史》卷253。
《宋史》卷328。
《宋史·高昌传》卷490。
《宋史纪事本末》卷21。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
(元)苏天爵:《江浙行省浚治杭州河渠记》,《滋溪文稿》卷3。
(宋)苏辙:《栾城集》卷41。
《隋书》卷24。
《太平御览》卷817。
《洮州厅志》。
《天启滇志》卷18。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魏书》卷1。
《魏书》卷7。
《魏书》卷103,《高车传》。
(清)魏源:《圣武记(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
《西江苗族志》1998。
《新韩青年》1卷1号,1920年3月1日。
《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
《新唐书》卷182。
《新唐书》卷216。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53。
《续文献通考》卷5。
《盐铁论》卷1。
《延边大学藏》,《金鼎奎日记》。
《延边档案馆藏》,和《龙县衙门档案》外事类47号案卷。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5。
《元史》卷58。
《元史》卷101。
《元史》卷180。
《元史》卷195。
《元文类》卷41。
(宋)张方平:《乐全集》卷26。
《张曲江集》卷17。
《资治通鉴》卷197。
《资治通鉴》卷198。
《资治通鉴》卷225。
(宋)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
《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
《诸子集成》(第6册),上海书店1996年版。
[美]阿伦·利普哈特:《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刘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主编:《人民·民族·国家》,刘泓、黄海慧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巴忠倓:《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白新良主编:《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上卷),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边政公论》,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一至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冯利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C.阿德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6卷,吴强、许勤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年版。
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柴德赓等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志》,中华书局1993年版。
常宝:《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朝鲜族研究论丛(4)》,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陈家刚编:《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陈建樾、周竞红主编:《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16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伟、马良:《批判理论的批判——评马尔库塞的哲学与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陈星灿:《考古学随笔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陈秀容、江宜桦主编:《政治社群》,(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5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成文魁:《六合苗民抗夫碑》,《施秉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资料无日期铅印本。
岑家梧:《仲家作桥的道场与经典》,《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崔圣春主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刀安禄、杨永生编:《刀安仁年谱:1872—1913》,德宏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著:《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狄宇宙:《古代中国及其强邻》,贺严、高书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范承勋:《改设州县疏》,(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卷二十,艺文一。
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方树梅:《吴尚贤传》,《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方素梅、蔡志纯等:《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3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方铁主编:《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冯德培等:《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傅乐成:《中国通史》,大中国图书公司1977年版。
高凯军:《通古斯族系的兴起》,中华书局2006年版。
高旗、金子强:《文化全息中的审美与社会》,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兰州清真寺中的族群认同》,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版。
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版。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书局2009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龚佩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及整体中华文化的形成》,《龚佩华人类学民族学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龚学增主编:《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龚荫:《民族史考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顾颉刚:《新疆的种族》,《载浪口村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凯:《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贵州苗学会编:《王朝文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贵州民族文化论丛》,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贵州民族文化学会编:《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KOD41ZangbXongtMil》,苗语课本(黔东方言)1983年版。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内刊1983年版。
贵州省剑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剑河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一卷远古至元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第二卷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通史》(第3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通志·前事志》(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修订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卢启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六卷,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郝维民:《呼和浩特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郝维民:《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郝文明:《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贺金瑞:《中国民族发展、概念、途径和理论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胡致祥:《贵州经济史探微》,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编印1996年版。
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奋生:《蒙藏新志》,香港中华书局1938年版。
黄奋生:《内蒙盟旗自治运动纪实》,中华书局1935年版。
黄平、罗红光、许宝强主编:《社会学人类学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内刊1989年版。
黄荣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黄义仁:《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J.H.Steward:《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暨爱民:《民族国家的建构——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任晓晋、储建国、宋腊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焦国成:《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它的历史、地理概况,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和贸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拉铁摩尔夫妇:《中国简明史》,陈芳芝、林幼琪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安宅、于式玉:《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德山:《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红杰:《由自决到自治——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经验教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权洙主编:《长白朝鲜族历史资料》(吉林省内部资料)。
李绍明、程贤敏编:《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相龙:《石州遗稿》,高丽大学校影印丛书第一辑,1973年版。
李涯:《帝国远行:中国近代旅外游记与民族国家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埏:《不自小斋文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治亭:《清康乾盛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
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陈卫、姚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林文勋、秦树才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理藩部第一次统计表》,全国图书馆文献馆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2年版。
《历代名臣奏议》卷234。
厉声:《哈萨克斯坦及其与中国新疆的关系》(15—20世纪中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厉声等:《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85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广智书局1907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俞宣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于秀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超民主编:《民族学通报第1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林永匡、王熹编:《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附:拜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临川花楞:《内蒙古纪要》,全国图书馆文献馆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2年版。
刘风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晴波、彭国兴编:《陈天华集》,湖南出版社2008年版。
刘为:《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萌:《八旗子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刘仲龄、额尔敦布和主编:《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卢明辉:《德王“蒙古自治”始末》(上、下)油印本,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年版。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罗岗、刘象愚等:《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马福祥:《蒙藏状况》,蒙藏委员会1931年版。
马国君编著:《平苗纪略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马珂:《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争论中的哈贝马斯国际政治理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的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马燕、田晓娟:《四通八达的回族商贸》,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马占仑:《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马占仑:《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瑶族社会经济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年版。
《蒙藏委员会公报》,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八至十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蒙藏委员会蒙藏政治训练班季刊》,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八至十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蒙藏院蒙古职员录》,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十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蒙藏院统计表》,蒙藏院总务厅1920年版。
《蒙藏院行政概要》,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十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蒙古会议汇编》,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十七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孟和宝音:《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苗侗文坛》(49),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苗侗文坛》(50),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纳日碧力戈:《超级生态:基于生命的跨界关联〈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四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纳日碧力戈、杨正文、彭文斌主编:《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论文集》,贵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内蒙古自治史料辑要》,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续编》第二十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内蒙之今夕》,全国图书馆文献馆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2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内蒙古文史书店1988年版。
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欧文·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康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潘志平等:《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朴昌昱:《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端生等:《民国政制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内刊1984年版。
《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五辑),内刊1986年版。
《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内刊1987年版。
秋宪树:《韩国独立运动》卷4(下),(韩)延世大学校出版部1971年版。
秋阳:《苗疆风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甘华鸣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荣祥:《略谈辛亥革命前后的家乡旧事》,《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聂振雄、石浮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施秉文史资料》(第六集),内刊无日期。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施耐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关山、李貌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石朝江:《世界苗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石朝江:《中国苗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司徒琳:《世界史及清初中国的内亚因素:美国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和问题》,《满学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度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版。
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9卷,泰东文化社1980年版。
汤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田澍、王玉祥、杜常顺主编:《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瓦列里·季什科夫:《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族性、民族主义及冲突——炽热的头脑》,姜德顺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建娥、陈建樾等:《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王建伟:《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建新、刘昭瑞编:《地域社会与信仰习俗——立足田野的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剑峰:《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历史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文光:《中国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王希恩主编:《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希恩主编:《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王晓莉主编:《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雅轩、高钟元、郝秉让主编:《中韩同源姓氏考述》(未刊稿)。
王亚南等:《中华统一国民共同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王钟翰:《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杨立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韦启光等:《布依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韦兴儒:《瀑乡四季民俗——黄果树景区布依族风俗亲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魏永理主编:《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巫达:《族群性与群众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量恺:《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吴荣臻主编:《苗族通史(二)》,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吴泽霖等:《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贵州短裙苗的概况》,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上)》,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西蒙会议始末记》,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续编》第二十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谢立中主编:《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地方历史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家干:《苗疆见闻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徐晓光等:《苗族习惯法研究·序》,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徐新建:《罗吏实录——黔中一个布依族社区的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徐迅:《民族主义》,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永志:《中国近代政治社会史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徐永志主编:《中国近现代民族政治与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许嘉:《冷战后中国周边安全态势》,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许倬云:《接触、冲击与调适:文化群之间的互动》,《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邹水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亚历山大·达维—耐尔:《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李凡斌、张道安译,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版。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卷1·解释篇》,苗力田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编:《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署重要文件汇编》,1985年版。
延边档案局(馆)编:《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署重要文件汇编》第1辑,1985年版。
延边州档案馆编:《清代延边档案史料汇编》,2004年版。
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燕继荣:《发展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昌儒、孙兆霞、金燕:《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版。
杨勇:《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叶维善编辑:《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1913年版。
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哈贝马斯文集》第三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于逢春:《中国民族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于省吾:《释中国》,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邬文玲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编:《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7集,1986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西南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张承志自选集·秘境》,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张岱年主编:《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佳生主编:《满族文化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张念之:《东北的贸易》,东方书店1948年版。
张天路编著:《民族人口学》(第二版、修订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版。
张天路主编:《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张天路、黄荣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新民主编:《人文世界》(第4辑),巴蜀书社2011年版。
张兆和、李廷贵主编:《梁聚五文集:民族·民主·政论》(上册)《华南研究文献丛刊(八)》,华南研究中心2010年版。
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吴均等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共贵州省施秉镇远县委党史办编:《黔东事变史料首辑》,内刊1987年版。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吉林党史资料》,1985年版。
中共延边州委组织部,中共延边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组织史资料(1928—1987)》,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朝鲜族民族和睦成因研究专题座谈会·权立发言》,边州宾馆2001年8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贵州省档案馆合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组织史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黑龙江省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统计年鉴》,197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卓宏谋:《蒙古鉴》,北平打磨厂1935年版。
白英:《简述民国初年乌泰叛乱时期的齐王》,《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藏回”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包红霞、恩和:《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鲍海燕:《旅蒙商对呼和浩特的影响——以大盛魁商号为例》,《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鲍海燕:《论袁世凯设置内蒙古三特别区(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启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不可忘记为抗战牺牲的几千苗族民工》,三苗网,2009年8月18日。
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陈育宁:《近代内蒙古地区“独贵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赤子:《清水江苗夷的分布》,《贵州日报》1942年7月30日。
崇有:《论中国民气之可用》,《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崔彦虎:《流入城镇的新疆维吾尔族农村人口的族群认同及其文化意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教育和族群认同”研讨会论文》1999年。
邓宁华:《我国人口安全问题初探》,《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蒂莫西·厄尔:《考古学与民族学视野中的酋邦》,《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11期。
段渝:《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
Ernest Renan:《国家是什么?》,李纪舍译,《中外文学》(台北)1995年第6期。
范元昌、何作庆:《哈尼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高永久、王转运:《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葛兆光:《关于重建中国历史的叙述: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1939年2月9日副刊。
郭秀云:《人口安全研究述评及思考》,《西北人口》2009年第1期。
郝时远:《西方学界有关族群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贺金瑞:《论多民族国家协调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今日民族》2005年第6期。
黄达远:《内亚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建构》,《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黄兴涛:《“民族”一词究竟何时在中文里出现?》,《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邓正来、[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贾德荣:《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与融合法理分析》,《宁夏党校报》2012年第2期。
[美]贾宁:《美国史学界关于清代早期边疆研究的新发展》,《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求是》2010年第24期。
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1997年月11月2日。
蒋劲松:《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
金玉萍:《电视收视实践中的认同表征——基于托台村的民族志研究》,《新闻大学》2014年第2期。
[美]拉铁摩尔:《美国的拉铁摩尔教授:西域和蒙古之行——我度过青春的地方》,《参考消息》1973年2月4—5日。
李耕:《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家园——新疆民族发展演变概述》,《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李红杰、王铁志:《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朝鲜族》,《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李乐为:《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李乐为:《论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发展及实现方式》,《求索》2011年第12期。
李瑞君:《近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的新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李伟、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李永贤:《统筹贵州城乡人口文化建设研究》,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梁卫东:《民国时期鄂尔多斯蒙旗现代教育述略》,《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梁运佳:《文化环境与民族认同感关系探究——以苗族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1月21日。
林冠群:《“大西藏”(Greater Tibet)之商榷——西藏境域变迁的探讨》,《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
刘凤云:《“新清史”研究:在新的高度回归“国家认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8期。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刘俊秀:《在朝鲜族人民中间》,《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1期。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大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刘永刚:《20世纪中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论略》,《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刘骞:《后冷战时期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讨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9期。
卢焕华等:《民族关系研究中的内隐偏见调查综述》,《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陆幸福:《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探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陆振尧:《浅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教育》,《国防》2006年第9期。
罗荣:《旧州飞机场》,中国民族宗教网,2006年9月12日。
马国君:《论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政策的演变》,《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马寒梅:《内蒙古地区抗日斗争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阴山学刊》1995年第3期。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马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共同历史》,《中国民族报》2009年2月6日。
马尚云:《关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娜拉:《试论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娜仁:《傅作义内蒙古抗日》,《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第9期。
娜仁其其格:《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特征研究》,《阴山学刊》2010年第6期。
纳日碧力戈:《超级生态:基于生命的跨界关联》,载田兆元、扎格尔主编,《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第四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纳日碧力戈:《重观民族识别:综合与变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纳日碧力戈:《万象共生的人类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纳日碧力戈:《中国各民族的政治认同:一个超级共同体的建设》,《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潘高峰:《少数民族法信仰的现状特点及培植国家法信仰的意义》,《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潘守永、张海洋、石颖川:《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彭英明:《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白拉都格其:《关于近代内蒙古民族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年第6期。
钱伯泉:《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问题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黔东南抗战英名录:《黔东南远程教育网》,《黔东南日报》2010年9月1日。
秦和平:《“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关于族别调查的认识与思考》,《民族学刊》2013年第5期。
秦永章:《民国时期第七世章嘉呼图克图在内蒙古的宣化活动述略》,《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青觉、严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国民族报》2007年10月26日第6版。
青觉、严庆:《科学发展: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理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盛世兰:《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着力提高群众科学素质》,《载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2008年。
施劲松:《国家形成的进程与理论模式——读〈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考古》2005年第9期。
苏德:《近代内蒙古地区天主教学校概述》,《中国天主教》2008年第5期。
苏钦、于家富:《略论民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参加临时参议院的几个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汤法远、宋振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形成机制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汤法远、朱碧波:《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汤法远:《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缘起、论域及展望》,《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
田卫疆:《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确定维吾尔族汉译名称的来龙去脉》,《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徐黎丽、杨朝晖:《国家体制中的民族管理制度类型及其成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徐苗:《新疆民族偏见及影响因素调查》,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王传发:《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路径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王春安、李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1期。
王芳礼:《布依族的信仰习俗》,《台湾黔人杂志》12卷第2期。
王明珂:《论西南民族的族群特质》,《民族学报》2007年第5期。
王秋华:《明万历援朝将士与韩国姓氏》,《中国边疆史地》2004年第2期。
王湘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教育的几个问题》,《国防教育优秀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期。
王正儒:《吴忠回商在包头》,《回族研究》2009年第3期。
韦文扬:《登高者得禄》,三苗网。
乌力吉:《试论清代盟旗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3期。
乌仁其其格:《近代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研究——以土默川蒙汉民族关系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吴海鹰:《论回族历史上的商贸经济活动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喜饶尼玛、扎西才旦:《试析抗日救亡运动中九世班禅在内蒙古的宣化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向零:《对侗族的洞款乡规及其演变——对侗族社会组织形式、功能及其演变的探讨》,《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肖陆军:《论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徐杰舜/问,王明珂/答:《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徐则平:《黔东事变性质初探》,《七七级七八级毕业论文选集》(文科本科生),贵州大学编,内刊1982年版。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的关系》,《文物》1981年第6期。
严庆、青觉:《浅谈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
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杨圣敏:《中国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有必然的原因和深厚的基础》,《民族论坛》2009年第10期。
杨玉玲:《文化认同:最坚固的国防》,《光明日报》2005年4月21日。
杨煜达:《清代中期滇边银矿的矿民集团与边疆秩序——以茂隆银厂吴尚贤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杨志强:《〈苗女〉争论及其背景后——80年代初期的苗族知识界民族意识的“觉醒”》,三苗网2003年。
姚大力:《西方中国研究的“边疆范式”:一篇书目式述评》,《文汇报》2007年5月7日。
姚新勇:《现实抑或理想纲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的思考》,《民族艺术》2010年第1期。
于福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中国民族报》2010年7月23日。
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1903年第1期。
原祖杰:《从上帝选民到社区公民: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公民意识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读书》2009年第4期。
袁剑:《“新清史”与清代中国的“边疆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9日。
苑士军:《试论国防教育的本质》,《国防》2006年第5期。
苑郑民:《推进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科协论坛》2008年第2期。
翟杰全、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翟杰全:《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科普研究》2009年第6期。
张冲:《西部少数民族的人口安全问题及对策思考》,《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22期。
张敦福:《近代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下降的文化因素》,《人口学刊》1997年第3期。
张建军:《从蒙疆经略使到热察绥巡阅使——民国北京政府后期奉直两系对蒙古地区的争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莉、梅其君:《略论技术传播》,《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第12期。
张丽萍:《内蒙古地区近代报业的开端——兼论内蒙古最早的近代报纸〈婴报〉》,《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3期。
张萍:《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张淑利:《“走西口”移民在推动包头城市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阴山学刊》2010年第6期。
张威:《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2期。
张维庆:《关注人口安全促进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11期。
张新民:《边缘的焦虑与中心的渴求——在“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张新民、蒋庆:《大小传统的符号释义学解读——关于“天地君亲师”与儒学民间形态的对话》,《阅江学刊》2011年第6期。
张彦:《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8期。
张子新、喜饶尼玛:《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治藏措施评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张佐云:《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郑民:《推进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科协论坛》2008年第2期。
赵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斗争》,《实践》2005年第7期。
赵坤生:《近代外国天主教会在内蒙古侵占土地的情况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赵永忠:《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成分的更改:以西南地区为例》,《学理论》2010年第6期。
周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内蒙古的实践》,《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年第5期。
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周平:《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序发展》,《中国民族报》2008年3月14日第6版。
周平:《国家主义:中国民族政策应该确立的基本取向》,《西南边疆民族研究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艺、袁丽红:《传统社会组织与京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4期。
周玉琴、贺金瑞:《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进展回溯与未来展望》,《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祝永华:《浅议科普与科学传播》,载《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Armstrong,John,1982,,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Atwood,Christopher,2002,',Leiden:Brill.
Banks,M.,1996,:,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Banton,Michael,198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ry Sautman(ed.),2006,“Tibet and the(Mis-)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Genocid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Barth,Fredrik,ed.,1998,,Waveland Press.
Bateson,Gregory,1979,:,Toronto,New York and London:Bantam Books.
Beissinger,Mark.,1998,Nationalisms That Bark and Nationalisms That Bite:Ernest Gellner and the Substrantiation of Nations,In John A.Hall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Pierre,1977,, .,Richard N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Geertz,1973,The Integrativa:Primordial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in ,New York:Basic Books.
Cohen,Abner,1974,Introduction:The Lesson of Ethnicity,in Abner Cohen,ed.,,London:Tavistock.
Connor,Walker,1984,-,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nnor,Walker,1994.:,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mon,Frederick H.,1999,From Regional Relations to Ethnic Group?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National Seminar on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Kunming,China.
David Levinson and Melvin Ember eds.,1996,,Volume 2,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Dikotter,F.,1992,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Edward J.M.Rhoads,200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riksen,Thomas H.,1993,:,London,Sterling,Virginia:Pluto Press.
Evelyn S.Rawski,“Presidential Address: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55.4(Nov.1996).
Fishman,Joshua,1968,,New York:John Wiley.
Forley,W.1997,:,Oxford:Blackwell.
Forley,W.1989, & ,Clevedon-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Foster,Robert J.,1991,Making National Cultures in the Global Ecumene,..,20:235—260.
Guibernau,Monstserrat and John Rex,1997,:,,Cambridge,Oxford and Malden:Polity Press.
Hall,John A.ed.,199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rb,Guntram H.and David H.Kaplan eds.,2008,—,Volume 1 1770 to 1880,Santa Barbara,California,Denver,Colorado,Oxford,England:ABC CLIO.
Hroch,Miloslav,1998,Real and Constructed:The Nation of the Nation,i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John and Anthony D.Smith,eds.,1994,,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on,John and Anthony D.Smith,eds.,1996,,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P.Millward,1998,:,,,1759—1864,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S.Coleman,1971,“The Development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Equality Capacity”,in Leonard Binder,et al,(ed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mes Scott,2009,:,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Lars Rodseh,2005,The fragmentary frontier:Expansion and ethnogenes is in the Himalayas,in Bradley J.Parker and Lars Rodseth,eds.,,,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Levinson,David and Melvin Ember eds.,1996,,Volume 3,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Lofgren,O.,The 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e,..19(1):5—24,cit.,Foster,Robert J.,Making National Cultures in the Global Ecumene.
Mariko Asano Tamanoi,2009,: Japa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ark C.Ellio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turana,H.and F.Varela,1998.,Boston & London:Shambhala.
Melvyn C.Goldstein,1997,-,,,Univ.of California Press.
Nosek,B.A.,2005,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Evaluation,:General.
Pamela Kyle Crossley,1996,,Cambridge,MA:Blackwell Publishers.
Peter C.Perdue,2005,:,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udelson,Justin Jon,1988,.Unpublished paper,Harvard University.
Shils,Edward,1957,Primordial,Personal,Sacred and Civil Ties,,7:113—145.
Shils,Edward,1960,,World Polictics.
Silverstein,Shifters,1976,“Linguistic Categories and Cultural Description,” in K.Basso and H.Selby,eds.,,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Smith,Anthony D.,1986,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Spencer,H.1876,,Vol.I.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Crofts,Inc.
Van den Burghe,Pierre L.,1987,,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
Viroli,Maurizio,1995,:,Oxford:Clarendon Press.
Will Kymlicka,2001,“Identity Politics in Multination States”,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