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ine Surnamed Datars were a group of nomadic herders who occupie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the 10th and 11th centuries. When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ethnic group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from the Turkic language to the Mongolian language family,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nine surnames of Tatar is indispensable.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migration of the Mongol ancestors Murwei-Tatar to the core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ongol Plateau, and the subsequent growth and expans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his book explain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ine Surnamed Datar in the 10th century had reached the "kingdom" stage, and maintained a direct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rthern Song regime, and verifie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Khitan at that time, it also maintained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ve Dynasties Song, the Ganzhou Uighur Kingdom, the Shazhou Guiyi Military Regime, the Xizhou Uighur Kingdom, and the Gangis Khanate, and identifi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ine Surnamed Datar and the Shatuo Later Tang in the 9th and 10th centuries, and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law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book, it is hoped t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an reposition the terms "Yin Mountain Reach" and "Hexi Daltar", and realize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obei steppe peoples in the 9th and 11th centuries and their histor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AI翻译)
白玉冬:(著)
白玉冬,辽宁省阜新县(蒙古贞)人,蒙古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师从森安孝夫教授与荒川正晴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时期北方民族史和敦煌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在我国《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日本《史学杂志》《东洋学报》《内陆亚细亚言语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直接释读突厥鲁尼文与回鹘文、蒙古文文献的研究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研究员项目1项。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特别研究员奖励金。
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西域—中亚语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巴哈提·依加汗:《辽代的拔悉密部落》,《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巴托尔德:《加尔迪齐著〈记述的装饰〉摘要》,王小甫译,《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罗志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上下册,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白玉冬:《于阗文P.2741文书所见达靼驻地Buhäthum考》,《西域文史》第2辑,2007年。
白玉冬:《回鹘碑文所见八世纪中期的九姓达靼(Toquz Tatar)》,《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1辑,2009年。
白玉冬:《“阴山达靼”考辨》,《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4辑,2010年。
白玉冬:《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的čü l g l(čü l g i l)》,《西域研究》2011年第1期。
白玉冬:《十至十一世纪漠北游牧政权的出现——叶尼塞碑铭记录的九姓达靼王国》,《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白玉冬:《〈希内乌苏碑〉译注》,《西域文史》第7辑,2013年。
白玉冬:《回鹘王子葛啜墓志鲁尼文志文再释读》,《蒙古史研究》第11辑,2013年。
白玉冬:《苏吉碑纪年及其记录的十姓回鹘》,《西域研究》2013年第3期。
白玉冬:《契丹祖源传说的产生及其与回鹘之关系考辨》,《中西文化交流报》2013年第2期。
白玉冬:《有关高昌回鹘的一篇回鹘文文献——xj222—0661.9文书的历史学考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
白玉冬:《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民族古籍研究》第2辑,2014年。
白玉冬:《沙州归义军政权大中五年入朝路再释》,《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白玉冬:《回鹘语文献中的Il Ötükän Qutï》,《唐研究》第22辑,2016年。
白玉冬:《P.T.1189〈肃州领主司徒上河西节度天大王书状〉考述》,《丝路文明》第一辑,2016年。
白玉冬:《E11贝格烈(Бегре)碑铭研究》,《北方文化研究》,(韩国)檀国大学,2016年12月。
白玉冬:《钩稽索隐 开陈出新——9世纪中期至11世纪漠北草原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9日。
白玉冬:《“可敦墓”考——兼论十一世纪初期契丹与中亚之交通》,《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
白玉冬:《丝路景教与汪古渊流——从呼和浩特白塔回鹘文题记Text Q谈起》,《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白玉冬:《关于王延德〈西州程记〉记录的漠北部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待刊。
白玉冬、包文胜:《内蒙古包头市突厥鲁尼文査干敖包铭文考释——兼论后突厥汗国“黑沙南庭”之所在》,《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白玉冬、杨富学:《新疆和田出土突厥卢尼文木牍初探》,《西域研究》2016年第3期。
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亚及东亚之基督教徒》,冯承钧译,载冯承钧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蔡美彪:《辽金石刻中的鞑(达)靼》,《学原》第3卷第3、4期合刊,1951年,第59—63页,修订稿《辽金石刻中的“鞑靼”》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7卷第3号,1952年,收入史卫民编《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版。
曹永年:《从白塔题记看明初丰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明代题记探讨之三》,《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曹永年:《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明代题记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S1)。
岑仲勉:《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 上》,《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2卷第1期,1937年,收入作者著《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岑仲勉:《达怛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
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
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陈大为:《论敦煌净土寺对归义军政权承担的世俗义务(一)》,《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
陈得芝:《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丛刊》第2辑,1978年,收入作者著《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得芝:《蒙古部何时迁至斡难河源头》,《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收入作者著《蒙元史研究丛稿》。
陈得芝:《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历史地理》第2辑,1982年,收入作者著《蒙元史研究丛稿》。
陈得芝:《十三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元史论丛》1986年第3期,收入作者著《蒙元史研究丛稿》。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国灿:《读〈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札记》,《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1期。
陈怀宇:《高昌回鹘景教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1999年,收入作者著《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陈怀宇:《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陈恳:《漠北瀚海都督府时期的回纥牙帐——兼论漠北铁勒居地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
陈乃雄、包联群编:《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述:《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玮:《公元7—14世纪景教在宁夏区域发展史研究》,《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成吉思:《〈葛啜墓志〉突厥文铭文的解读》,《唐研究》第19卷,2013年。
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敦煌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上下册,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樊文礼:《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樊文礼:《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方壮猷:《室韦考》,《辅仁学志》第2卷第2期,1931年。
冯承钧:《辽金北边部族考》,《辅仁学志》第8卷第12期,1931年,收入史卫民编《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版。
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冯培红:《晩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载郑炳林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冯培红:《论晩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载张涌泉、陈浩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冯培红:《归义军镇制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2006年。
冯培红:《归义军节度观察使官印问题申论》,载刘进宝、高田时雄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冯培红:《归义军与达怛的关系》,载作者著《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付马:《西州回鹘王国建立初期的对外扩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xj222—0661.09回鹘文书的历史学研究》,《西域文史》第8辑,2013年。
付马:《回鹘时代的北庭城——德藏Mainz 354号文书所见北庭城重建年代考》,《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
付马:《唐咸通乾符年间的西州回鹘政权——国图藏BD11287号敦煌文书研究》,《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
傅璇琮、周建国:《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璇琮等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4卷,顾薇薇校,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盖山林:《元代汪古部地区的景教遗迹与景教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收入张海斌主编《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盖山林:《元“耶律公神道之碑”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盖山林:《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高自厚:《黄头回纥与河西回鹘的关系》,《西北民族文丛》1984年第2期,收入赞丹卓尕主编《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葛承庸:《西安出土西突厥三姓葛逻禄炽俟弘福墓志释证》,载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顾吉辰:《也谈“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及其“九姓鞑靼”》,《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哈密顿:《五代回鹘史料》,耿昇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哈密顿:《仲云考》,耿昇译,《西域史论丛》第2辑,1985年。
韩儒林:《唐努都波》,《中国边疆》第34辑,1943年,收入作者著《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荒川正晴:《西突厥汗国的Tarqan达官与粟特人》,载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上册,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何高济:《〈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何天明:《辽代西南面招讨司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蒙古史论文选集》第1辑,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1983年版。
胡小鹏:《辽可老公主出嫁“大食”史实考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收入作者著《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小鹏:《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胡耀飞:《吴、南唐政权境内沙陀人考》,《唐史论丛》第14辑(新出土唐墓志与唐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集),2012年。
华涛:《回鹘西迁及东部天山地区的政治局势》,《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华涛:《高昌回鹘与契丹的交往》,《西域研究》2000年第1期。
华涛:《高昌回鹘在东部天山地区的发展》,载作者著《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华涛:《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霍加阿合买提·优努斯:《〈突厥语词典〉所载地名的历史价值》,《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第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收入校仲彝主编《〈突厥语词典〉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黄时鉴:《辽与“大食”》,《新史学》第3卷第1期,1992年,收入作者著《黄时鉴文集》第2册,中西书局2011年版。
黄盛璋:《敦煌于阗文P.2741,Ch.00296,P.2790文书疏证》,《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黄盛璋:《敦煌于阗文书中的河西部族考证》,《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
黄文焕:《跋敦煌365窟藏文题记》,《文物》1980年第7期。
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年版。
即实:《〈乣邻墓志〉释读》,载作者著《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径》,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即实:《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径》,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贾丛江:《黠戛斯南下和北归考辨》《西域研究》2000年第4期。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金乌兰:《〈使高昌记〉拽利王子族考》,《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额尔古纳,2012年7月。
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科科夫措夫:《阿力麻里出土的叙利亚基督教徒墓碑碑文考释》,陈开科译,《西域文史》第2辑,2007年。
克里亚施托尔内:《12世纪前中央亚细亚草原的鞑靼人及其国家》,丁淑琴译,《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一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兰殿君:《“阏氏”并非匈奴皇后的专称》,《文史杂志》1989年第2期。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劳心:《从敦煌文书文献看9世纪后的西州——兼论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文书年代和沙州回鹘的兴衰》,《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
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残碑考释》,载作者著《西夏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李符桐:《撒里畏吾儿(Sari-vigurs)部族考》,《边政公论》第3卷第8期,1955年,收入作者著《李符桐论著全集》,(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
李符桐:《李符桐论著全集》,(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
李军:《晩唐五代肃州相关史实考述》,《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
李军:《晩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军:《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谱〉与晚唐河西历史》,《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
李荣辉、袁刚:《9—14世纪北方草原地区基督教初探》,《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3期。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元明各代题记》,《文物》1977年第5期。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考古》1979年第4期。
李逸友:《〈辽史〉丰州天德军条证误》,《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Z1期。
李正宇:《晚唐五代甘州回鹘重要汉文文献之佚存》,《文献》1989年第4期。
刘浦江:《再论阻卜与韃靼》,《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收入作者著《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刘慧琴、陈海涛:《唐末五代沙陀集团中的粟特人及其汉化》,《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2001年。
刘进宝、高田时雄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刘迎胜:《蒙元时代中亚的聂思脱里教分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辑,1983年。
刘迎胜:《9—12世纪民族迁移浪潮中的一些突厥、达旦部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2、13辑合期,1990年,收入《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编《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迎胜:《蒙古征服前操蒙古语部落的西迁运动》,《欧亚学刊》第1期,1999年。
刘迎胜:《辽与漠北诸部——胡母思山蕃与阻卜》,《欧亚学刊》第3辑,2001年。
刘迎胜:《蒙古西征历史背景新探》,载作者著《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
刘迎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
刘永明:《散见敦煌历朔闰辑考》,《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陆庆夫:《河西达怛考述》,郑炳林主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卢向前:《金山国立国之我见》,《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2期。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
罗新:《葛啜的家世》,《唐研究》第19卷。
罗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国学社1966年版。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全3卷,校仲彝等译,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马晓林:《评〈蒙元时代中国的东方叙利亚基督教〉》,《国际汉学研究通讯》2014年第9期。
马晓林:《元代景教人名学初探——以迁居济宁的阿力麻里景教家族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3卷第1期,2016年。
孟楠:《论克烈人与西夏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孟松林:《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米文平:《妪厥律即今颚温克》,《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收入作者著《鲜卑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牛汝极:《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牛汝极:《福建泉州景教碑铭的发现及其研究》,《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牛汝极:《新疆阿力麻里古城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研究》,《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牛汝极:《中亚七河地区突厥语部族的景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词典〉第一卷新疆地名研究》,《西北史地》1987年第4期,收入校仲彝主编《〈突厥语词典〉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牛汝辰、牛汝极:《〈突厥语词典〉第三卷地名译释》,《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收入《〈突厥语词典〉研究论文集》。
牛汝极、杨富学:《敦煌出土早期回鹘语世俗文献译释》,《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齐达拉图:《十至十二世纪蒙古高原部族史探究》,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5年。
乞剌可思·刚扎克赛:《海屯行纪》,载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2002年版。
齐木德道尔吉:《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齐木德道尔吉等编:《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钱伯权:《龟兹回鹘国始末》,《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丘古耶夫斯基:《俄藏敦煌汉文写卷中的官印及寺院印章》,魏迎春译,《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
饶宗颐:《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第3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任小波:《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部族关系与护国信仰——敦煌PT1189.r号〈肃州府主致河西节度书状〉译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7辑,2014年。
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
荣新江:《敦煌文献所见晚唐五代宋初中印文化交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荣新江:《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S1362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荣新江:《曹氏归义军与中原的文化交往》,载作者著《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第6卷,1999年,收入作者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版。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版。
荣新江:《〈西州回鹘某年造佛塔功德记〉小考》,载张定京、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编《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荣新江:《9、10世纪西域北道的粟特人》,吐鲁番学研究院编《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收入作者著《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三联书店2014年版。
荣新江:《大中十年唐朝遣使册立回鹘史事新证》,《敦煌研究》2013年第3期。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三联书店2014年版。
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荣新江、朱丽双:《一组反映10世纪于阗与敦煌关系的藏文文书研究》,载作者著《于阗与敦煌》,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荣新江、朱丽双:《于阗与沙州归义军的交往》,载作者著《于阗与敦煌》,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荣新江、朱丽双:《于阗与敦煌》,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芮跋辞、吴国圣:《西安新发现唐代葛啜王子古突厥鲁尼文墓志之解读研究》,《唐研究》第19卷,2013年。
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森安孝夫:《回鹘汗国葛啜王子墓志再解读及其历史意义》,白玉冬译,《唐研究》第21卷,2015年。
施安昌:《故宫藏敦煌己巳年樊定延酒破历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3期。
石坚军、张晓非:《元初汪古部政治中心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期。
史卫民编:《辽金时代蒙古考》,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4年版。
孙秀仁等:《室韦史研究》,北方文物杂志社1985年版。
孙修身:《试论甘州回鹘和北宋王朝的交通》,《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松井太:《蒙元时代回鹘佛教徒和景教徒的网络》,白玉冬译,载徐忠文、荣新江主编《马可·波罗 扬州 丝绸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谭蝉雪:《〈君者者状〉辨析——河西达怛国的一份书状》,载敦煌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下册宗教文史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香港)三联书店1992年版。
汤开建:《解开“黄头回纥”及“草头鞑靼”之谜——兼谈宋代的“青海路”》,《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田卫疆:《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相关史实考述》,《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
吐鲁番学研究院编:《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王弘力:《契丹小字墓志研究》,《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收入陈乃雄、包联群编《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清华学校研究院1925年版,修订稿收入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1928年,另收入赵万里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胡逢祥点校本收入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1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国维:《鞑靼考》,《清华学报》第3卷第1期,1926年,收入《观堂集林》第14卷,中华书局1957年版,另收入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
王国维:《黑鞑事略笺证》,清华学校研究院,1926年,修订稿收入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1928年,另收入赵万里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胡逢祥点校本收入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1卷。
王国维:《金界壕考》,1927年,收入《观堂集林》第15卷,中华书局1957年版,另收入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
王国维:《古行记校录》,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1928年,王东点校本收入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1卷。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全2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冀青:《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第3辑,1982年。
王静如:《突厥文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译释》,《辅仁学志》第7卷第1—2期合本,1938年。
汪楷:《元朝巩昌汪氏的族属探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汪受宽:《巩昌汪氏的族属及其与徽州汪氏的通谱》,《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汪受宽、汪小红:《可信与不可信——对漳县〈汪氏族谱〉的剖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28卷第6期,2008年。
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王小甫:《则可汗与车毗尸特勤》,《唐研究》第19卷,2013年。
王尧:《敦煌古藏文本〈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叙记〉文书》,《敦煌学辑刊》第2辑,1980年。
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王尧:《敦煌吐蕃文书译释》,《王尧藏学文集》第4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尧、陈践:《P.T1189〈肃州长官向天德王禀帖〉》,《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收入王尧著《敦煌吐蕃文书译释》,《王尧藏学文集》第4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媛媛:《中古波斯文〈摩尼教赞美诗集〉跋文译注》,《西域文史》第2辑,2007年。
王媛媛:《五代宋初西州回鹘“波斯外道”辨释》,《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
王治来:《世界境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魏坚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1994年。
魏坚、张晓玮:《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的考古学观察》,《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2013年。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乌瑞:《吐蕃统治结束后甘州和于阗官府中使用藏语的情况》,耿昇译,《敦煌译丛》第1辑,1985年。
吴英喆:《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补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收入陈乃雄、包联群编《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全3册,中华书局2009年版。
西姆斯·威廉姆斯:《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写本看操粟特语和突厥语的基督教徒》,陈怀宇译,《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
校仲彝主编:《〈突厥语词典〉研究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全2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新疆通史》编撰委员会编:《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严耕望:《长安西北通灵州驿道及灵州四达交通线》,载作者著《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5年。
严耕望:《唐通回纥三道》,载作者著《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5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全六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5年。
阎凤梧:《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杨宝玉、吴丽娱:《梁唐之际敦煌地方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以归义军入贡活动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2期。
杨宝玉、吴丽娱:《跨越河西与五代中原世界的梯航——敦煌文书P.3931校注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6集,2010年。
杨富学:《回鹘景教研究百年回顾》,《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杨富学:《裕固族东迁地西至哈至为沙瓜二州考》,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西域—中亚语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杨富学、陈爱峰:《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杨秀清:《敦煌西汉金山国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姚从吾:《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台大文史哲学报》第11期,1951年,收入作者著《姚从吾先生全集》第七册,(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
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4期,收入齐木德道尔吉等编《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殷小平:《元代也里可温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余大钧:《论阻卜与鞑靼之异同》,《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余大钧:《阻卜考》,《中国蒙古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集》,收入《蒙古史论文选集》第1辑,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1983年版。
余大钧:《9世纪末至12世纪初鞑靼与契丹的关系》,中国民族史学会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赞丹卓尕主编:《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上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定京、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编:《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广达:《关于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汇〉与见于此书的圆形地图》,《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修订本收入作者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另收入作者著《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广达:《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地区的班次和使次》,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收入作者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另收入作者著《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张广达:《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广达、耿世民:《唆里迷考》,《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收入张广达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另收入张广达著《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张广达、荣新江:《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S.6551讲经文的历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收入张广达著《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另收入张广达著《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
张海斌主编:《包头文物考古文集》上下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佳佳:《元济宁路景教世家考论——以按檀不花家族碑刻材料为中心》,《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
张久和:《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怛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铁山:《〈故回鹘葛啜王子墓志〉之突厥如尼文考释》,《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张文生:《东突厥建牙漠南小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张涌泉、陈浩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张郁:《唐王逆修墓发掘纪要》,魏坚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2辑,1994年。
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和平:《后唐时代甘州回鹘表本及相关汉文文献的初步研究——以P.3931号写本为中心》,载周一良、赵和平著《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浙藏敦煌文献编纂委员会编:《浙藏敦煌文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郑炳林:《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载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郑炳林:《晩唐五代归义军疆域演变研究》,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炳林:《晩唐五代归义军行政区划制度研究》,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民族史学会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钟焓:《黑车子室韦问题重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钟焓:《辽代东西交通路线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为中心》,《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周良霄:《达靼杂考》,《文史》第8辑,1980年。
周清澍:《汪古的族源——汪古部事辑之二》,《文史》第10辑,1981年。
周一良:《新发现十二世纪初阿拉伯人关于中国之记载》,《思想与时代》1947年第41期,收入作者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
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Aisin Gioro Ulhicun(爱新觉罗·乌拉熙春),“The Stone-Carved Jurchen Inscription on the Nine Peaks Cliff of Mongolia”,载白石典之编《モンゴル国所在の金代碑文遺跡の研究》,平成16—17年度科学研究费補助金基盤研究(C)研究成果報告書,新泻大学人文学部2006年版。
Аманжолов,А.С.История и теория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ого письма,Алматы:Мектеп,2003.
Aydin,E.,Alimov,R.and Yɪldɪrɪm,F.-ɪɪɪɪ ,Ankara:Bilge Su,2013.
Bacot,J.“Reconnaissance en Haute Asie Septentrionale par Cinq Envoyès Ouigours au Ⅷe Siècle”,,Vol.244,1956.
Bailey,H.W.“Irano-Indica”,,Vol.7,1947,repr 1964.
Bailey,H.W.,“The Seven Princes”,,Vol.12,No.3-4,1948,repr 1964.
Bailey,H.W.“The Staël-Holstein Miscellany”,.n.s.,Vol.2,No.1,1951.
Bailey,H.W.“Śri Śūra and the Ta—uang”,.n.s.,Vo.11,No.1,1964.
Bailey,H.W.(Corpus Inscriptionum Iranic-arum,Pt.2:Inscriptions of the Seleucid and Parthian Period and of Eastern Iran and Central Asia,Vol.5:Saka),London:Lund Humphries,1968.
Bailey,H.W.(Columbia Lecture on Iranian Studies,No.1),New York:Caravan Books,1982.
Bailey,H.W.“Ttattara”,-,Vol.7,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Батсрэн,Б.“Уйгp ба Байырку,Ecөн татар нар 747-751 онд”,,Vol.2,2010.
Borbone,P.G.“I Vangeli per la Principessa Sara,Un Manoscritto Siriaco Crisografato,Gli Öngut Cristani e Il Principe Giorgio”,Egitto e Vicino Oriente,Vol.26,2003.
Borbone,P.G.“Some Aspects of Turco-Mongol Christianity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and Epigraphic Syriac Sources”,,Vol.19,No.2,2005.
Borbone,P.G.“Syroturcica 2:The Priest särgis in the White Pagoda”,,Vol.56,2008.
Borbone,P.G.“More on the Priest Särgis in the White Pagoda:The Syro-Turkic Inscriptions of the White Pagoda,Hohhot”,in L.Tang and D.W.Winkler,eds.:,Berlin:Lit Verlag,2013.
Boyle,J.A.“The Journey of Het’um I,King of Little Armenia,to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möngke”,,Vol.9,No.3,1964.
Clauson,G.“À Propos du Manuscript Pelliot Tibétain 1283”,,Vol.245,1957.
Clauson,G.-,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
Czeglédy,K.K.“Čoγay-quzï,Qara-qum,Kök-öng”,,Vol.15,No.1-3,1962.
Czeglédy,K.K.“On the Numer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ncient Turkish Tribal Confederations”,,Vol.25,1972.
Czeglédy,K.K.“Gardīzī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746-780 A.D.)”,,Vol.27,1973.
Dankoff,R.():-,by Yūsuf Khā ājib,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Dankoff,R.“Three Turkic Verse Cycles Relating to Inner Asian Warfare”,in S.Tekin and I.Ševčenko,eds.:,Harvard Ukrainian Studies,Vol.3-4,Part 1,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1980.
Dobrovits,M.“The Tölis and Tarduš in Turkic Inscriptions”,in S.Grivelet,R.Meserve,A.Birtalan,and G.Stary,eds., 70,Wiesbaden:Harrassowitz,2005.
Drompp,M.R.-',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6.
Drompp,M.R.“Breaking The Orkhon Tradition:Kirghiz Adherence to the Yenise Region after A.D.840”,,Vol.119,No.3,1999.
Drompp,M.R.“The Uighur-Chinese Conflict of 840-848”,in N.di Cosmo,ed.(500-1800),Leiden,Boston,Köln:Brill,2002.
Dunlop,D.M.“The Karaits of Eastern Asia”,,Vol.11,No.2,1944.
Emmerick,R.E.“The Consonant Phonemes of Khotanese”,,Vol.7(Monumentum Georg Morgensterne I,Leiden),1981.
Geng Shimin and Klimkeit,H.J.:-,Teil I,Wiesbaden:Harrassowitz,1988.
Golden,P.B.“Tatar”,,n.ed.,Vol.10,Leiden:Brill,1960.
Golden,P.B.Cumanica Ⅳ:“The Tribes of the Cuman-Qipčaqs”,,Vol.9,1997.
Golden,P.B.CumanicaⅡ:“Ölberlı(Ölperlı):The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of an Inner Asian Nomadic Clan”,in :,,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2003.
Golden,P.B.:,,Aldershot,Hampshire:Ashgate,2003.
Gumilevs,L.N.:,trans.R.E.F.Smith,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Halbertsma,T.H.F.,“Nestorian Grave Sites and Grave Material from Inner Mongolia”,in :,,Leiden,Boston:Brill,2008.
Halbertsma,T.H.F.,“Characteristics of Nestorian Grave Material from Inner Mongolia”,in :,.
Halbertsma,T.H.F.,:,,Leiden,Boston:Brill,2008.
Hambis,L.“Deux Noms Chrètiens Chez les Tatar”,,Vol.241,1953.
Hamilton,J.--:,,Paris:Peeters France,1986.
Hamilton,J.“Le pays des Tchong-yun,Čungul,ou Cumuda au X Siècle”,,Vol.265,1977.
Hamilton,J.“Nasales instables en turc khotanais du Xe siècle”,,Vol.40,No.3,1977.
Hovdhaugen,E.“Turkish Words in Khotanese Texts:A Linguistic Analysis”,,Vol.24,1971.
Hunter,E.C.D.“The Conversion of the Kerait to Christianity in A.D.1007”,,Vol.22,1991.
Hunter,E.C.D.“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entral Asia”,,Vol.78,1996.
Kamalov,A.“The Moghon Shine Usu Inscription as the Earliest Uighur Historical Annals”,,Vol.11,2003.
Karlgren,B.-,Paris:Library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1923.
Karlgren,B.,Stockholm: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57.
Kasai,Y.,,Vol.26,Turnhout,2008.
Kenneth Ch’en.“A Possible Source for Ricci’s Notices on Regions Near China”,,Vol.34,1938.
Кызласов,Л.P.“Новая датировка памятников енисейской письменности”,,No.3,1960.
Кызласов,Л.P.“Земледельчeское җертвoприношение древне Xаkaсской oбщины”,,No.1,1987.
Klyashtorny,S.G.“The Terkhin Inscription”,,Vol.36,No.1-3,1982.
Klyashtorny,S.G.“The Tes Inscription of the Uighur Bögü Qaghan”,,Vol.39,No.1,1985.
Klyashtorny,S.G.“Девятая надпись с Уйбата”,,No.1,1987.
Klyashtorny,S.G.“Das Reich der Tataren in der Zeit vor Ćinggis Khan”,,Vol.36,No.1-2,1992.
Кормушин,И.В.Тюркские енисейские эпитафии:текст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7.
Kumamoto,H.“Two Khotanese Fragments Concerning Thyai Padä-tsā”,,Vol.11,1991.
Lalou,M.-(Fonds Pelliot tibétain),3Vols.,Paris: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1939-1961.
Le Coq,A.von.Türkische Manichaica aus Chotscho,Vol.3,,1922.
Lieu,S.N.C.,Eccles,L.,Franzmann,M.,Gardner,I.and Parry,K.eds.,(),,Turnhout:Brepols,2012.
Ligeti,L.“À propos du《Rapport sur les rois demeurant dans le Nord》”,in ,Paris:Adrien Maisonneuve,1971.
Mamūd el-Kāšġarī,,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Indices by Robert Dankoff,in Collaboration with James Kell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inting Office,3 Vols,1982-1985.
Малов,C.E.Енисейская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 тюрков:тексты ипереводы,Москва:Изд-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52.
Martinez,A.P.“Gardīzī’s Two Chapters on the Turks”,,Vol.2,1982.
Maria,A.,Comneno,L.“Nestorianism in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Archaeological Evidence”,,2011.
Matsui,D.“Old Uigur Toponyms of the Turfan Oases”,in E.Ragagnin,J.Wilkens and G.Şilfeler,eds.: 60.,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15.
Minorsky,V.:,London:Messrs,Luzac,1937.
Minorsky,V.Sharaf al-Zamān āhir Marvazī on China,the Turks and India,London:Royal Asiatic Society,1942.
Mingana,A.“The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A NewDocument”,reprinted from ,Vol.9,No.2,1925.
Moriyasu,T.“La Nouvelle Interprétation des Mots Hor et Ho-Yo-Hor dans le Manuscript Pelliot Tibétain 1283”,,Vol.34,No.1-3,1980.
Moule,A.C.and Pelliot,P.:,Vol.1,New York:Ams Press,1976.
Müller,F.W.K.“Ein Doppelblatt aus einem Manichäischen Hymnenbuch(Mahrnâmag)”, 1912,nr.5,40 p.+2 pls.
Orkun,H.N.,4Vols.,İ stanbul:Devlet Basımevi,1936-1940,Vol.3,1940.
Paolillo,M.“White Tatars: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the Öngüt Conversion to Jingjiao and the Uighur Conection”,in L.Tang and D.W.Winkler,eds.:,Berlin:Lit Verlag,2013.
Pelliot,P.,3vols.,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1959-1963.
Pullyblank,E.G.“The Date of the Staël-Holstein Roll”,.n.s.,Vol.4,No.1,1954.
Radloff,W.,3Vols.,St.Petersburg,1894-1899,repr.2Vols.,Osnabrück:Otto Zeller,1987,Vol.1.
Ragagnin,E.,Wilkens J.and Şilfeler,G.eds.,: 60.,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015.
Ramstedt,G.J.“Zwei Uigurische Runenin Schriften in der Nord-Mongolei”,,Vol.30,No.3,63 p+3 pls.
Seaman,G.and Marks,D.eds.,,Los Angeles:Ethnographics Press,1991.
Sertkaya,O.F.“Zu den Name türkischer Christen in verlorengegangenen altuigurischen Urkunden”,in T.Pang,Simone-Christiane Raschmann and G.Winkelhane,eds.,:53,,Berlin:Klaus Schwarz,2013.
Sims-Williams,N. 2,,Vol.12,1985.
Sims-Williams,N.,,Vol.32,2014.
Sims-Williams,N.and Hamilton,J.---(,Pt.2:Inscriptions of the Seleucid and Parthian Periods and of Eastern Iran and Central Asia,Vol.3:Sogdian,3),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90.
Skjærvø,P.O.m,,with contribution by U.Sims-Williams,London:British Library Publishing,2002.
Шинэхyy,М.,Улаанбаатар:Шинжлэх Ухааны Академийн Xэвлэл,1975.
Ščerbak,A.“L’inscription Runique d’Oust-Elégueste(Touva)”,,Vol.35,1963.
Takata,T.“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in I.Popova and Y.Liu eds.:,St.Petersburg: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2012.
Takeuchi,T.“A Group of Old Tibetan Letters Written Under Kuei-i-chün:a Preliminary Stud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Old Tibetan Letters”,,Vol.44,1990.
Takeuchi,T.,Tokyo:Daizo Shuppan,1995.
Tang,L.-,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 Verlag,2011.
Tang,L.“Nestorian Relics in Inner Mongolia”,in -.
Tang,L.“The Turkic-Speaking Ongut Area”,in -.
Tang,L.“The Term ‘Diexie’(Persian:Tarsā;迭屑)”,i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Mongol-Yuan China.
Tekin,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1968.
Tekin,T.“The Tariat(Terkhin)Inscription”,,Vol.37,No.1-3,1983.
Tekin,T.“Nine Notes on the Tes Inscription”,,Vol.42,No.1,1988.
Tekin,T.ɪɪ,Ankara:Türk Dil Kurumu yayınları,2014.
Togan,I.,,(,Vol.15),Leiden,New York,Köln:Brill,1998.
Uray,G.“L’emploi du Tibétain dans les Chancelleries des États du Kan-Sou et de Kotan Postérierurs à la Domination Tibétaine”,,Vol.269,1981.
Bacильев,Д.Д.Корпус тюркских рунических памятников бассейна Енисея,Ленинград:Наука,1983.
Vasilyev,D.D.“New Finds of Old Turkic Inscriptions in Southern Siberia”,in G.Seaman and D.Marks,eds.,,Los Angeles:Ethnographics Press,1991.
Vasiliyev,D.ed.,,,Ankara:Turkis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1995.
Venturi,F.“An Old Tibetan Document on the Uighurs:A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Vol.42,2008.
Yoshida,Y.“Some Reflect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Čamūk”,载森安孝夫主编《中央アジア出土文物論叢》,(京都)朋友书店2004年版。
Yule,H.:,2vols.,London:John Murray,1903.
Zhang Tieshan and Peter Zieme,“A Memorandum about the King of the On Uygur and His Realm”,,Vol.64,No.2,2011.
Zieme,P.:,,Vol.41,2015.
赤木崇敏:《曹氏帰義軍時代の外交関係文書》,载森安孝夫主编《シルクロードと世界史》,大阪大学21世纪COEプログラム〈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の人文学〉,(2002—2003年度报告书),(丰中)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2003年版。
赤木崇敏:《帰義軍時代チベット文手紙文書P.T.1189訳註稿》,载荒川正晴编《東トルキスタン出土〈胡漢文書〉の総合調査》,平成15—1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丰中)大阪大学文学部2006年版。
赤木崇敏:《唐代前半期の地方文書行政——トゥルファン文書の検討を通じて》,《史学雑誌》第117编第11号,2009年。
赤木崇敏:《十世紀敦煌の王権と転輪聖王観》,《東洋史研究》第69卷第2号,2010年。
安部健夫:《西ウィグル国史の研究》,(京都)汇文堂书店1955年版。
荒川正晴:《唐朝の交通システム》,《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40卷,2000年。
荒川正晴:《東トルキスタン出土〈胡漢文書〉の総合調査》,平成15—1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丰中)大阪大学文学部2006年版。
荒川正晴:《ユーラシアの交通·交易と唐帝国》,(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年版。
荒松雄编:《内陸アジア世界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歴史6),(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版。
池田温:《沙州図経略考》,《榎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年版。
岩佐精一郎:《突厥毗伽可汗碑文の紀年》,载和田清编《岩佐精一郎遺稿》,(东京)三秀舍1936年版。
岩佐精一郎:《突厥の復興に就いて》,载和田清编《岩佐精一郎遺稿》。
石見清裕:《羈縻支配期の唐と鐵勒僕固部——新出「僕固乙突墓誌」から見て》,《東方学》第127辑。
江上波夫:《オロン·スム遺跡調査日記》,(东京)山川出版社2005年版。
榎一雄:《王韶の熙河經略に就いて》,《蒙古学報》第1号,1939年,收入作者著《榎一雄著作集》第7卷,(东京)汲古书院1994年版。
榎一雄:《榎一雄著作集》第7卷,(东京)汲古书院1994年版。
榎一雄编:《講座敦煌2》(敦煌の歴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版。
大澤孝:《北モンゴリア·テス碑文の諸問題》(第38届日本阿尔泰学会报告要旨),《東洋学報》第77卷第3—4号,1995年。
大澤孝:《テス碑文》,载森安孝夫、敖其尔编《モンゴル国現存遺跡·碑文調査研究報告》,(丰中)中央ユーラシア学研究会1999年版。
大澤孝:《ホル·アスガト(Xөл Acгaт)碑銘再考》,《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25辑,2010年。
岡田英弘:《モンゴルの統一》,载護雅夫、神田信夫编《北アジア史(新版)》(世界各国史12),(东京)山川出版社1981年版。
小野川秀美:《汪古部の一解釈》,《東洋史研究》第2卷第4号,1938年。
小野川秀美:《突厥碑文譯註》,《满蒙史論叢》第4辑,1943年。
片山章雄:《Toquz Oγuz と「九姓」の諸問題について》,《史学雑誌》第90编第12号,1981年。
片山章雄:《突厥第二可汗国末期の一考察》,《史朋》第17号,1984年。
片山章雄:《シネ=ウス碑文における748年》,《迴纥タリアト·シネ=ウス両碑文(8世紀中葉)のテキスト復原と年代記載から見た北·東·中央アジア》,(平塚)东海大学文学部1994年版。
片山章雄:《タリアト碑文》,载森安孝夫、敖其尔编《モンゴル国現存遺跡·碑文調査研究報告》,(丰中)中央ユーラシア学研究会1999年版。
金子修一:《隋唐の国際秩序と東アジア》,(东京)名著刊行会2001年版。
樺山紘一等编:《中央ユーラシアの統合》(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1),(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版。
川崎浩孝:《カルルク西遷年代考——シネウス·タリアト両碑文の再検討による》,《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8辑,1993年。
桑田六郎:《回鶻衰亡考》,《東洋学報》第17卷第1号,1928年。
吴英喆:《契丹小字史料における「失(室)韋」》,《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紀要》第45号,2015年。
齊藤茂雄:《唐代單于都護府考——その所在地と成立背景について》,《東方学》第118辑,2009年。
齊藤茂雄:《唐後半期における陰山と天徳軍——敦煌発見〈駅程記断簡〉(羽〇三三)文書の検討を通じて》,《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第47卷,2014年。
坂尻彰宏:《敦煌判憑文書考序論》,载森安孝夫主编《シルクロードと世界史》,大阪大学21世纪COEプログラム〈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の人文学〉,(2002—2003年度报告书)。
坂尻彰宏:《大英図書館蔵五代敦煌帰義軍酒破歴的S.8426》,《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第50卷,2010年。
佐口透:《サリク·ウイグル種族史考》,《山本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山川出版社1972年版。
櫻井益雄:《怯烈考》,《東方学報(东京)》第7卷,1936年。
佐藤長:《古代チベット史研究》上册,(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58年版。
佐伯好郎:《内蒙百靈廟付近に於ける景教徒の墓石》,载作者著《支那基督教の研究》第2卷,(东京)春秋社1943年版。
佐伯好郎:《元主忽必烈が欧洲に派遣したる景教僧の旅行誌》,(东京)春秋社1943年版。
佐伯好郎:《支那基督教の研究》第2卷,(东京)春秋社1943年版。
白石典之:《モンゴル部族の自立と成長の契機——十—十二世紀の考古学資料を中心に》,《人文科学研究》第86辑,1994年。
白石典之:《9世紀後半から12世紀のモンゴル高原》,《東洋学報》第82卷第4号,2001年。
白石典之:《モンゴル帝国史の考古学的研究》,(东京)同成社2002年版。
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史学雑誌》第21卷第4、7、9号,第22卷第1、5、11、12号,第23卷第2、3、10、11、12号,第24卷第1、7号,1910—1913年,收入作者著《白鳥庫吉全集》第4卷,(东京)岩波书店1970年版。
白鳥庫吉:《室韋考》,《史学雑誌》第30卷第1、2、4、6、7、8号,1919年,收入作者著《白鳥庫吉全集》第4卷。
白鳥庫吉:《白鳥庫吉全集》第4卷,(东京),岩波书店1970年版。
代田貴文:《カラハン朝の東方発展》,《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報》第5辑,1976年。
鈴木宏節:《突厥可汗國の建國と王統觀》,《東方学》第105辑,2008年。
鈴木宏節:《唐代漠南における突厥可汗國の復興と展開》,《東洋史研究》第70卷第1号,2011年。
鈴木宏節:《内モンゴル自治区発現の突厥文字銘文と陰山山脈の遊牧中原》,《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28辑,2013年。
鈴木宏節:《唐の羈縻支配と九姓鉄勒の思結部》,《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30辑,2015年。
杉山正明:《モンゴル帝国と大元ウルス》,(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4年版。
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考》,《東方学》第70辑,1985年。
高田時雄:《コータン文書中の漢語語彙》,载尾崎雄二郎、平田昌司编《漢語の諸問題》,(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8年版。
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国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东京)创文社1988年版。
高田時雄:《ウイグル字音史大概》,《東方学報(京都)》第62卷,1990年。
高田時雄:《李盛鐸舊藏寫本〈驛程記〉初探》,《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5輯,2011年。
武内紹人:《敦煌·トルキスタン出土チベット語手紙文書の研究序説》,载山口瑞鳳编《チベットの仏教と社会》,(东京)春秋社1986年版。
武内紹人:《歸義軍期から西夏時代のチベット語文書とチベット語使用》,《東方学》第104辑,2002年。
田中峰人:《甘州ウイグル政権の左右翼体制》,载森安孝夫编《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へ》,(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版。
田村実造:《モンゴル族の始祖説話と移住の問題》,《東洋史研究》第23卷第1号,1963年,收入作者著《中国征服王朝の研究》中册,(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71年版。
田村実造:《中国征服王朝の研究》中册,(京都)東洋史研究会1971年版。
チュグイェフスキー:《ソ連邦科学アカデミー東洋学研究所所藏敦煌写本における官印と寺印》,荒川正晴译,《吐魯番出土文物研究会会報》第98、99号合刊,1994年。
津田左右吉:《遼代烏古敵烈考》,《満鮮地理歴史研究報告》第2卷,1916年,收入作者著《津田左右吉全集》第12卷,(东京)岩波书店1964年版。
土肥義和:《帰義軍(唐後期·五代·宋初)時代》,榎一雄编《講座敦煌2》(敦煌の歴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版。
土肥義和:《敦煌発见唐·回鶻間交易関係漢文文書断簡考》,《中国古代の法と社会——栗原益男先生古希記念論集》,(东京)汲古书院,1988年。
内藤みどり:《東ローマと突厥との交渉に関する史料——Menandri Protectori Fragmenta訳註》,《遊牧社会史探究》第22辑,1963年,收入作者著《西突厥史の研究》,(东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
内藤みどり:《西突厥史の研究》,(东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
中島琢美:《南走派ウイグルについて》,《史游》第2辑,1980年。
中島琢美:《南走派ウイグル史の研究》,《史游》第12辑,1983年。
中島琢美:《会昌年間に於けるキルギス使節団の到来に就いて(一)》,《史游》第10辑,1983年。
中島琢美:《南走派ウイグル衰滅に関する一試論》,《史游》第5辑,1981年。
中田裕子:《唐代六胡州におけるソグド系突厥》,《東洋史苑》第72卷,2009年。
長澤和俊:《遼の西北路経営について》,《史学雑誌》第66卷第8号,1957年,收入作者著《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9年版。
長澤和俊:《王延德の〈使高昌记〉について》,《東洋学術研究》第14卷第5号,1975年,收入作者著《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
長澤和俊:《遼代吐蕃遣使考》,载作者著《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
長澤和俊:《シルクロード史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79年版。
長澤和俊:《遼代回鶻路考》,载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编《中国正史の基礎的研究》,(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
長田夏樹:《十二世紀における蒙古諸部族の言語—Mongolo—Turcica 2》,《東方学》第5辑,1952年,收入作者著《長田夏樹論述集》下,(京都)ナカニシヤ2001年版。
長田夏樹:《長田夏樹論述集》下,(京都)ナカニシヤ2001年版。
西村陽子:《唐末五代の代北における沙陀集団の内部構造と代北水運使——〈契苾通墓誌銘〉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内陸アジア史研究》第23辑,2008年。
西村陽子:《唐末〈支謨墓誌銘〉と沙陀の動向》,《史学雑誌》第118编第4号,2009年。
白玉冬:《東ウイグル可汗国時代の九姓タタル——特にウイグルのルーン文字碑文から》,,Vol.5,2009年。
白玉冬:《8—10世紀における三十姓タタル=室韋史研究——モンゴル民族勃興前史として》,博士学位论文,大阪大学,2009年。
白玉冬:《8世紀の室韋の移住から見た九姓タタルと三十姓タタルの関係》,《内陸アジア史研究》第25辑,2011年。
白玉冬:《内モンゴル発见突厥ルーン文字チャガンオボー铭文について》,,Vol.6,2011年。
白玉冬:《10世紀から11世紀における九姓タタル国》,《東洋学報》第93卷第1号,2011年。
白玉冬:《十世紀における九姓タタルとシルクロード貿易》,《史学雑誌》第120编第10号,2011年。
白玉冬:《沙陀後唐·九姓タタル関係考》,《東洋学報》第97卷第3号,2015年。
白玉冬、松井太:《フフホト白塔のウイグル語題記銘文》,《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31辑,2016年。
羽田亨:《唐光啓元年書寫沙州·伊州地志残巻に就いて》,《池内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东京)座右宝刊行会1940年版,收入作者著《羽田博士史学論文集》上卷历史篇,(京都)同朋社1957年版。
羽田亨:《唐代回鶻史の研究》,《羽田博士史学論文集》上卷历史篇。
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論文集》上卷历史篇,(京都)同朋社1957年版。
林俊雄:《2013年西安発見迴鶻王子墓誌》,《創価大学人文論集》第26辑,2014年。
藤枝晃:《沙州帰義軍节度使始末(二)》,《東方学報(京都)》第12卷第4号,1942年。
前田正名:《河西の歴史地理学的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版。
前田直典:《十世紀時代の九族達靼——蒙古人の蒙古地方の成立》,《東洋学報》第32卷第1号,1948年,收入作者著《元朝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3年版。
前田直典:《元朝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3年版。
枡本哲:《南シベリアアバカン近郊発見の玉冊片について》,《大阪府埋葬文化財協会研究紀要——设立10周年记念论集》第3辑,1995年。
松井太:《契丹とウイグルの関係》,《契丹(遼)と10—12世紀の東部ユーラシア》(《アジア遊学》第160辑),2013年。
松井等:《契丹可敦城考——附阻卜考》,《満鮮地理歴史研究報告》第1卷,1915年。
松田寿男、森鹿三主编:《アジア歴史地図》,(东京)平凡社1984年版。
村上正二:《モンゴル秘史——チンギス·カン物語》第2册,(东京)平凡社1972年版。
村上正二:《モンゴル秘史——チンギス·カン物語》第3册,(东京)平凡社1976年版。
室永芳三:《唐代の代北の李氏について——沙陀部族考その3》,《有明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紀要》第7辑,1971年。
森部豊:《唐末五代の代北におけるソグド系突厥と沙陀》,《東洋史研究》第62卷第4号,2004年。
森部豊、石見清裕:《唐末沙陀〈李克用墓誌〉訳注·考察》,《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18辑,2003年。
護雅夫:《突厥第一帝国におけるqaγan号の研究》,原名《東突厥官稱号考序説》,《東洋学報》第37卷第3号,1954年,修订后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1卷,(东京)山川出版社1967年版。
護雅夫:《イェニセイ碑文に见えるqu(o?)y,öz両語について》,《東洋学報》第45卷第1号,1962年,修订稿《イェニセイ碑文に見えるqu(o?)y,öz両語の意義》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1卷。
護雅夫:《突厥の国家——〈オルホン碑文〉を中心に》,载《古代史講座》第4册,(东京)学生社1962年版,修订稿《突厥の国家構造》,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1卷。
護雅夫:《古代チュルクの社会に関する覚書——〈イェニセイ碑文〉を中心に》,载石母田正等编《古代史講座》第6卷,(东京)学生社1962年版,修订稿《古代チュルクの社会構造》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1卷。
護雅夫:《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1卷,(东京)山川出版社1967年版。
護雅夫:《イェニセイ銘文に见える“säkiz adaqlïγ barïm”について》,《日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紀要》第32辑,1986年,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第2卷,(东京)山川出版社1992年版。
護雅夫:《アルトゥン=キョル第二銘文考釈》,《東方学会創立40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东京)东方学会1987年版,收入作者著《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2卷,(东京)山川出版社1992年版。
護雅夫:《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第2卷,(东京)山川出版社1992年版。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仏教史史料としての棒杭文書》,《史学雑誌》第83编第5号,1974年,修订稿《西ウイグル王国史の根本史料としての棒杭文書》收入作者著《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年版。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の西遷について》,《東洋学報》第59卷第1号,1977年,收入作者著《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森安孝夫:《チベット語史料中に現れる北方民族——DRU-GUとHOR》,《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第14辑增刊,1977年。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と敦煌》,载榎一雄编《講座敦煌2》(敦煌の歴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版,修订稿收入作者著《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森安孝夫:《イスラム化以前の中央アジア史研究の現況について》,《史学雑誌》第89卷第10号,1980年。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語文献》,载山口瑞鳳编《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年版。
森安孝夫:《トルコ仏教の源流と古トルコ語仏典の出現》,《史学雑誌》第98编第4号,1989年,修订后收入作者著《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文書剳記(その二)》,《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5辑,1990年。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マニ教史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1991年版。
森安孝夫:《オルトク(斡脱)とウイグル商人》,《近世·近代中国及び周辺地域における諸民族の移動と地域開発》,平成7—8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丰中)大阪大学文学部1997年版。
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のウイグル商人——ソグド商人とオルトク商人の間》,载樺山紘一等编《中央ユーラシアの統合》(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1),(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版。
森安孝夫:《河西帰義軍節度使の朱印とその編年》,《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15辑,2000年,第1—121页,+1 table,+10 pls.
森安孝夫:《ウイグル文字文化からモンゴル文字文化へ》,《日本モンゴル学会紀要》第31辑,2001年。
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興亡の世界史5》,(东京)讲谈社2007年版。
森安孝夫:《東西ウイグルと中央ユーラシ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5年版。
森安孝夫主编:《シルクロードと世界史》,大阪大学21世纪COEプログラム《インターフェイスの人文学》,(2002、2003年度报告书),(丰中)2003年。
森安孝夫、敖其尔编:《モンゴル国現存遺跡·碑文調査研究報告》,(丰中)中央ユーラシア学研究会1999年版。
森安孝夫、吉田豊:《モンゴル国内突厥ウイグル時代遺跡·碑文調査報告》,《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13辑,1998年。
森安孝夫等:《シネウス碑文訳注》,《内陆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24辑,2009年。
山口瑞鳳:《吐蕃支配期以後の諸文書》,载作者编《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年版。
山口瑞鳳编:《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年版。
山口瑞鳳编:《チベットの仏教と社会》,(东京)春秋社1986年版。
山田信夫:《トルキスタンの成立》,载荒松雄编《内陸アジア世界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歴史6),(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版,收入作者著《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版。
山田信夫:《九世紀ウイグル亡命移住者集団の崩壊》,《史窓》第42辑,1986年,收入作者著《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
山田信夫:《北アジア遊牧民族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版。
箭内亘:《韃靼考》,《満鮮地理歴史研究報告》第5卷,1919年,收入作者著《蒙古史研究》,(东京)刀江书院1930年版。
吉田豊:《ソグド語文献》,载山口瑞鳳编《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年版。
吉田豊、森安孝夫:《ブグド碑文》,载森安孝夫、奥其尔编《モンゴル国現存遺跡·碑文調査研究報告》,(丰中)中央ユーラシア学研究会1999年版。
和田清编:《岩佐精一郎遺稿》,(东京)三秀舍1936年版。
董浩:《全唐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编:《陇右金石录》,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1943年版。
高楠顺次郎等辑:《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全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全1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元刻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黄勇武主编:《敦煌宝藏》全14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版。
洪浩:《松漠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乐史:《太平寰宇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丛书集成新编》第3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7年版(天顺五年御制序刊本景印)。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版。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武英殿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53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合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全3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苏天爵编:《元文类》,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全5辑,数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0年版。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
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
王钦若:《宋本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钦若:《册府元龟(明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全10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3年版。
新文丰出版编辑部:《丛书集成新编》第3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道释》,郭声波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阎凤梧:《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谢方电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俞廉三纂:《代州志(清刻本)》,代山书院1882年版。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全集》,《中国兵书集成》委员会编,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版。
张德辉:《岭北纪行》,姚从吾《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台大文史哲学报》第11期,1951年,收入作者著《姚从吾全集》第七册,(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
张穆:《蒙古游牧记》,《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6辑,(台北)南天书局198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全1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2009年版。
AM.n.s=Asia Major(New Series).
AOH=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APAW=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SOA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BT=Berliner Turfantexte.
CAJ=Central Asiatic Journal.
CTD=Mamūd el-Kāšġarī,Compendium of the Turkic Dialects,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Indices by Robert Dankoff,in Collaboration with James Kell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in-ting Office,3vols,1982-1985.
ED=Clauson,G.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 Century Turkish,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
JA=Journal Asiatique.
JAO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ST=Советская Тюркология.
TP=T’oung Pao(《通报》).
UAJ=Ural-Altaische Jahrbücher.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