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nthony Parsons,“Vultures and Philistines:British Attitudes to Culture and Cultural Diplomacy”,,Vol.61,Issue 1,1985.
2.Ash,T.G.East and West,“Confucianism Speaks to us all”,,Apr.9,2009.
3.D.D.Wu & P.Ng,“Becoming Global,Remaining Local:The Dis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by CCTV-4 and Phoenix TV Hong Kong”,,Vol.25,No.1,2011.
4.Don Starr,“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onfucius Institutes”,,No.1,2009.
5.Fan.Carol C.,“The Power of Dress:Chinese Politics and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Clothing”,,1-9,Aug.28,2002.
6.Henry B. Fuller,“The Americanization of Europe.s Youth”,,January 25,1925.
7.Jeremy Page,“Liu Xiaobo Wins Nobel Peace Prize”,,Oct.8,2010.
8.Julia T.Wood,,USA:Wadsworth Publishing,2008.
9.Modris Eksteins,,Boston:Houghton-Mifflin Corporation,1989.
10.Ralph F.Fuchs,“Academic Freedom-Its Basic Philosophy,Function,and History”,,No.3,1963.
11.Richard Maltby,ed.,,Oxford and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2.Richard Pells,“Who's Afraid of Steven Spielberg?”,,Vol. 24,No.3,Summer,2000.
13.Stephen J.Ross,“Introduction:Why Movies Matter”,,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
14.Van Kessel,,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11.
15.Xavier Greffe,Sylvie P.Flieger,,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2009.
16.[德]海因茨·伊基斯塔特:《把一个分裂的国家统一起来——战后德国的美国主义和反美主义》,《欧洲美国文化杂志》2004年第23卷第2期。
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8.[德]赖纳·特茨拉夫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诚、韦苏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法]奥利弗·凯拉(Olivier Caira):《好莱坞应对审查制度——行业自律和电影创新(1915—2004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版。
20.[法]弗朗西斯·肖贝:《法国的文化政策以及语言的外交——法语联盟(1883—1940年)》,法国拉玛棠出版社2006年版。
21.[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2.[法]海然热:《单一的语言——作为文化霸权媒介的英语》,法国奥迪勒·雅格布出版社2012年版。
23.[法]海然热:《反对单一化语言——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4.[法]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5.[法]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李丹丹、李昕晖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26.[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安德鲁·N.鲁宾:《帝国权威的档案——帝国、文化与冷战》,言予馨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28.[美]安娜—玛丽·比多:《好莱坞与美国梦——美国电影与意识形态》,马松出版社1994年版。
29.[美]保罗·A.坎托(Paul A.Cantor):《流行文化中的隐形之手——美国影视领域里的自由与权力》,肯塔基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0.[美]戴维·考特:《舞者的背叛——冷战时期的文化霸权之争》,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美]沃尔科·R.伯格翰:《美国在欧洲的知识冷战》,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哈斯:《亚洲文化和国际关系》,《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4期。
33.[美]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被美国化的英国——娱乐帝国时代现代主义的兴起》,蓝胤淇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34.[美]理查德·F.库索尔:《法兰西道路——法国如何拥抱和拒绝美国的价值观与实力》,言予馨、付春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35.[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2005年版。
36.[美]罗伯特·汉迪:《一个基督教的美国——新教希望与历史现实》,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7.[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3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0.[美]特里西娅·詹金斯:《好莱坞内部的中情局——中央情报局如何塑造电影和电视》,蓝胤淇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41.[美]威廉·迪安:《美国的精神文化》,袁新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2.[美]约翰·B.亨奇:《作为武器的图书——二战时期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宣传、出版与较量》,蓝胤淇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43.[日]北弘村:《银幕化的启蒙——好莱坞与战后日本的文化重建》,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日]池田大作:《东西文化交流の新しい道》,载《池田大作全集》第1卷,圣教新闻社1988年版。
45.[日]池田大作:《东西文化交流的新道路》,卞立强译,载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46.[日]池田大作:《佛法·西与东》,王健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7.[日]渡边靖:《美国文化中心——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金琮轩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8.[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守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秦刚、赵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9.[日]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高增杰、郝玉珍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50.[日]松田武:《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金琮轩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51.[英]F.桑德斯:《文化冷战和中央情报局》,曹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52.[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3.[英]克里斯汀·罗思—艾:《莫斯科的黄金时代:苏联建立的传媒帝国如何在文化冷战中落败》,蓝胤淇、陈霞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54.[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5.[英]史蒂文·康纳著,周宪、许钧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安俊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语言融通的动机和策略》,《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安然等:《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柏悦:《歌德学院与德国语言文化外交的演变》,《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4.邴正:《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5.蔡瑞燕:《论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思想的智慧》,《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常轶军:《政治认同的四大支柱——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新视野》2014年第6期。
7.陈莉、牛俊超:《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汉语国际传播》,《江海学刊》2017年第4期。
8.陈璐、段京肃:《电子殖民——全球化文化帝国的媒介殖民之道》,《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9.陈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精神丝绸之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0.陈汝东:《古典与未来——中国修辞学思想的全球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1.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陈汝东:《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修辞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3.戴盈:《从文化支撑到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传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寿司之神〉的比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
14.邓文君、李凤亮:《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5.杜君、嵇景岩:《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术交流》2015年第5期。
16.杜维明、池田大作:《对话的文明——池田大作与杜维明对话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7.范红、胡钰:《论国家形象建设的概念、要素与维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4期。
18.范周、周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9.高峰、赵建国:《纪录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与策略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21.韩庆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国话语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22.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红旗文稿》2014年11月25日。
23.何爱云:《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学习》2011年第6期。
24.何春耕、张恬:《论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的变化特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25.何达倩:《中国英语的社会语言学理据》,《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
26.胡钦太:《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体化建构》,《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27.胡智峰、刘俊:《影响力——中国影视软实力提升的主要目标》,《艺术百家》2017年第6期。
28.黄会林:《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9.姜飞:《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30.金勇、王礼陈:《国国际传播的四个维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31.康甫:《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理论界》2014年第2期。
32.孔文、李清华、陈蕴:《批评语言测试视阈下的中、美、英商务英语考试比较研究》,《外语测试与教学》2017年第3期。
33.李并成:《丝绸之路——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兼论“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及成就》,《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34.李德俊:《论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理论月刊》2015年第5期。
35.李根寿:《“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与“西方话语权”的打破》,《前沿》2010年第5期。
36.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李怀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国际软实力格局的重构》,《红旗文稿》2017年第21期。
38.李加军:《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39.李秋杨、王国平:《文化与话语——“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传播》,《学术论坛》2014年第2期。
40.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梁虹:《“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思考——以〈大唐玄奘〉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
42.林吕建:《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影视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43.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44.林媛:《试析美国政府对外文化传播的“他者”改造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45.刘藩、周婷:《中国电影输出海外的困境——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6.刘湜:《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文化符号的认知——以2011年海外传播的中国电影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7.刘笑盈:《“他国崛起”与世界话语体系的重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
48.刘艳婧、刘新利:《文化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功能及方式》,《新闻论坛》2015年第2期。
49.刘扬:《以外国视角与视听语言讲述中日历史——美国纪录片〈钓鱼岛真相〉带来的思考》,《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
50.刘毅:《国家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涉华舆论研究——以〈纽约时报〉对孔子学院报道的内容为例》,《学术交流》2014年第4期。
51.龙小农:《从国际传播技术范式变迁看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战略选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52.楼项飞:《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公共外交的机遇和策略》,《理论界》2014年第12期。
53.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4.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5.孟威:《改进对外传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新闻战线》2014年第7期。
56.穆弈君、M.W.Luke Chan:《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符号之动漫塑造》,《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57.倪乐雄:《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环境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58.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纵与中国的突围破局——基于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审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3期。
59.庞亮、郑磊:《影响与策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国际广播转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60.秦龙、肖唤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理论探索》2015年第2期。
61.秦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思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9期下。
62.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3.舒建国、范晓歌、乔晓歌:《孔子学院成长的困境与应对》,《长白学刊》2017年第1期。
64.帅颖、沈壮海:《西方国家主要对外文化机构的比较与启示》,《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65.双传学:《“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我国文化开放战略》,《东岳论丛》2016年第5期。
66.双传学:《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红旗文稿》2015年2月25日。
67.宋丽丽:《从政治话语到媒介话语——“中国梦”影像宣传话语研究现状》,《声屏世界》2016年第1期。
68.隋岩、张丽萍:《中国影视“贸易逆差”下的文化安全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9.孙燕、汪振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0.谭政:《从国产大片到亚洲大片——谋求中国电影的新发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71.汤光鸿:《论国家形象》,《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72.唐海江、陈佳丽:《话语体系——概念解析与中国命题之反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7期。
73.唐智芳:《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74.唐洲雁:《中国梦——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求是》2014年第2期。
75.佟德志:《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变迁与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76.汪鸿祥:《21世纪文明融合的意义与趋势——兼论池田大作文明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77.汪鸿祥:《论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与实践》,《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78.汪鸿祥:《现代文明危机与21世纪全球文明的构建——从〈畅谈东方智慧〉看池田大作的文明观》,《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79.王庚年:《文化国际传播的国外经验——以美、法、日、韩为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2期。
80.王建华:《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动画的“拿来主义”》,《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81.王晓德:《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第1期。
82.王晓德:《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欧洲的“美国化”——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83.王雅坤、耿兆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84.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85.吴瑛:《国际舆论格局与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新视野》2009年第4期。
86.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观察》2009年第1期。
87.武新宏:《国际视野与现代表达——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传播理念与效果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88.武新宏:《理性“我者”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探析——基于2000—2013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对外传播分析》,《对外传播》2015年第7期。
89.肖唤元、秦龙:《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建构的三重维度》,《理论导刊》2015年第8期。
90.肖频频:《将传统与开放都发挥到极致——半岛电视台突破西方话语重围的成功经验》,《电视研究》2016年第1期。
91.徐放鸣、陈洁:《〈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
92.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3.徐圻:《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谈中国文化在开放语境下的现代性转型问题》,《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4.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
95.薛晓芳、严兴文:《互补与包容——多元文化形态格局的建设路径》,《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
96.闫方洁:《自媒体的后现代叙事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挑战》,《东南传播》2015年第1期。
97.闫文静:《社会化媒体语境下对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新闻知识》2015年第3期。
98.杨敏:《孔子学院与塞万提斯学院发挥国家认同功能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99.杨娜:《法国的文化外交及其启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00.杨荣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的当代境遇与构建路径》,《理论导刊》2015年第10期。
101.杨胜荣、郭强:《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想与秩序理念》,《中州学刊》2017年第11期。
102.杨文艺:《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与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孔子学院十周年回眸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103.叶英:《从外媒报道看孔子学院的海外形象》,《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04.殷俊、邓若伊、冯夏楠:《日本动画电影的类型化角色关系分析及启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05.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与舆论力量——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评价》,《中国记者》2004年第1期。
106.张国涛、苟博、李艳:《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解析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07.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08.张继龙:《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文化自信构建的辩证考察》,《湖湘论坛》2017年第5期。
109.张劲松、卢巧妹:《文化身份建构:民族、全球化与“一带一路”》,《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10.张梅:《华侨华人与文化“走出去”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111.张同道、樊启鹏:《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12.张同道、胡智锋、赵蓉:《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13.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蓝皮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4.张维为:《在国际比较中解读中国道路》,《求是》2012年第21期。
115.张西平、柳若梅:《研究国外语言推广政策,做好汉语的对外传播》,《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116.张晓晖:《德国对美国文化的战略应对及启示》,《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2月19日。
117.张异宾:《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Z1期。
118.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红旗文稿》2012年7月10日。
119.赵光怀、周忠元:《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
120.赵美岚:《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21.赵世举:《全球竞争中的国家语言能力》,《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22.赵曦、赵丹旸:《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以央视纪录频道国际化策略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23.赵玉明:《文化冷战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反美宣传》,《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1期。
124.赵月枝:《什么是中国故事的力量之源——全球传播格局与文化领导权之争》,《学术前沿》2014年第12期。
125.郑保卫:《学者学术交往与民间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2年第3期。
126.郑伟:《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传播的意义分析与现实准备》,《中国电视》(纪录)2011年第1期。
127.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求是》2012年第14期。
128.周方元、孟云、朱琳:《标准化生产与国族意识形态——印度电影海外传播路径与内核》,《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
129.周加李、罗军:《通过服饰传播中华文化——以彭丽媛外访服饰为例》,《对外传播》2015年第11期。
130.周宇豪:《文化软实力传播过程中的输出性与渗透性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31.周忠元、赵光怀:《“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构建和全民传播——兼论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的契合与背反》,《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32.祝媛莉:《从半岛电视台新媒体策略看央视海外传播战略》,《新闻研究导刊》2012年第7期。
133.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34.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