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ed on ancient China and Greece, the book discusses the identity changes experienced by the two major groups between the 8th and 5th centuries BC.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great interethnic interaction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is period contributed to a cultural shift in Chinese and Greek identity. Before the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China and Greece was mainly based on blood as the standard, and after the inter-ethnic interaction, the cultural standard became a new landmark of the ethnic boundary, forming a tradi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generating a sense of cultural prejudice against others. In addition to this similarity, the ethnic identity changes of China and Greece are also different. The Chinese state abandoned the blood criterion of identity and based on cultural standards; The Greeks adopted a composite standard of culture and kinship, and the legacy of the criterion of kinship shows an early form of racism. The Chinese state adopted a one-sided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 while the Greeks adopted a dualistic way of thinking.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Greek ethnic identities brought different cultural heritages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Greek-Western civilization respectively.(AI翻译)
魏孝稷:(著)
魏孝稷,男,1985年生,河南睢县人。2009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201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全球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全球史、西方文明史和中西文明比较。。
1.原始文献
《春秋公羊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春秋谷梁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春秋三传〉注》,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版。
《春秋左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尔雅》,《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国语》,集解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老子》,新编诸子集成校释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礼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论语》,《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孟子》,《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墨子》,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尚书》,《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诗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荀子》,新编诸子集成集解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逸周书》,汇校集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周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此山贳冶子:《唐律释文》,载长孙无忌《唐律疏议》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韩愈:《韩昌黎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校注本。
郝经:《陵川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版。
何休:《公羊解诂》,《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洪皓:《松漠纪闻》,丛书集成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孔颖达:《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罗泌:《路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王充:《论衡·别通篇》,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工具书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古文字诂林》第八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3.专著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崔适:《春秋复始》,续修四库全第1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范达人、易孟醇:《比较史学》,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高亨:《老子注译》,《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版。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黄开国、唐赤蓉:《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德思想文化》,巴蜀出版社2004年版。
黄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康殷:《古文字形发微》,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李龙海:《汉民族形成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天祜:《古代希腊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玉洁:《楚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家和:《经学、史学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黎明:《〈春秋〉经传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蒙文通文集》(第二卷),巴蜀出版社1993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版。
浦卫忠:《春秋三传综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日知:《中西古典学引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3年。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舒大刚:《春秋时期少数民族分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童书业:《春秋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版。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于廑:《吴于廑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三联书店1993年版。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代》,岳麓书社2003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中文译著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霍文利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一卷,郝田虎、程英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美]杰瑞·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伯恩斯等著:《西方文明史》,王觉非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英]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英]戴维斯:《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黄洋、宋可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唐纳德·卡根等著:《西方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彼得·卡赞斯坦主编:《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秦亚青、魏玲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哈特穆特·凯博:《历史比较研究导论》,赵进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荷]布鲁玛·玛格里特:《西方主义——追溯“反西方”的历史与本源》,张鹏译,金城出版社2010版。
[美]洛伊斯·玛格纳:《医学史》,刘学礼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奥斯温·默里:《早期希腊》,晏绍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高凌瀚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5.论文
[以]艾森斯塔特:《轴心时代的突破——轴心时代的特征与起源》,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第二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高崇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晁福林:《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常金仓:《“夷夏之辨”与“以德怀远”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陈昌远:《古杞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
陈连开:《中国·华夷·蕃汉·中华·中华民族——一个内在联系发展被认识的过程》,载《中华民族研究初探》,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其泰:《儒家公羊学派夷夏观及其影响》,《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玉屏:《对先秦儒家“礼别华夷”的解读》,《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杜钢百:《公羊、谷梁为卜商或孔商讹诲异名考》,《文哲季刊》1933年第1期。
葛荃:《论〈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3期。
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释》,载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开创学术新风气》,载《费孝通论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顾颉刚、王树民:《“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5期。
黄德昌:《儒家与夷夏之辨》,《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黄洋:《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象》,《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黄洋:《希罗多德:历史学的开创与异域文明的话语》,《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
姜建设:《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李炳海:《孔子种族意识的双向结构》,《齐鲁学刊》1990年第2期。
李云泉:《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第3期;《夏夷之辫观念的擅变及其时代特征》,《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第1期。
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
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的觉醒》,载《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刘梦溪:《有教无类——论陈寅恪先生种族与文化观点》,《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刘文明:《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刘新成:《〈新全球史〉序》,载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全球史评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
柳岳武:《“一统”与“统一”——试论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之演变》,《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
[德]约恩·吕森著:《怎样克服种族中心主义——21世纪历史学对承认的文化的探讨》,张旭鹏译,《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罗志田:《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彭华:《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启良:《希腊城邦与周天下——与日知先生商榷》,《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秦平:《〈春秋穀梁传〉华夷思想初探》,《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
秦永洲:《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辨与华夏正统之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载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版第1期。
王尔敏:《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读后》,《食货月刊复刊》第二卷,1973年,第十期。
王雷:《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王以欣:《古希腊神话与土地占有权》,《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萧启庆:《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2003)。
许殿才:《“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河北学刊》2005第3期。
徐杰舜、彭英明:《部族的形成及特点浅探》,《云南社会科学》第2期。
徐杰舜:《从部族的定义看夏、商、周三族的性质》,《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徐松岩:《雅典帝国、周天下与早期国家》,《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
徐晓旭:《马其顿帝国主义中的希腊认同》,《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
姚小欧:《〈商颂〉五篇的分类与作年》,《文献》2002年第2期。
颜世安:《华夷之辨与春秋泓之战》,《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颜世安:《周初“夏”观念与王族文化圈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杨铭、刘春鸣:《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杨希枚:《论先秦姓族和氏族》,载《杨希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希枚:《姓字古义析证》,载《杨希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祖希:《我国历史上古国和古族的表述问题》,《学术月刊》1980年第3期。
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斯密斯的民族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叶文宪:《论商王朝是我国早期的一个部族国家》,《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叶文宪:《论西周国家的性质——中国早期的部族国家》,《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其实岁文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余英时:《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二十一世》2000年第2期(总第58期)。
余治平:《夷夏之变与文明超越——春秋公羊学视野下的中国道路选择》,《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张灏:《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2期(总第58期)。
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探》,《地理研究》,1982年第1卷第2期。
张京华:《中国何来轴心时代?(上)》,《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张巍:《希罗多德的“探究”——《历史》序言的思想史释读》,《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张新刚:《希腊“自由”观念的历史考察》,《史林》2012年第3期。
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
张正明:《荆楚族源通议》,《中国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周樑楷:《陈寅恪和傅斯年的历史观点——从西方学术背景所作的讨论(1880—1930)》,《台大历史学报》第20期(1996)。
周书灿:《〈殷周制度论〉新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再考察》,《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气象学报》,第31卷第4期,1962年1月。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左宏愿:《原生论与建构论:当代西方的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6.硕博(后)论文
焦雅君:《从平视到蔑视——古希腊人蛮族观念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2年5月。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5月。
徐晓旭:《古代希腊民族认同的形成》,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论文,2003年5月。
张其贤:《“中国”概念与“华夷”之辨的历史探讨》,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9月。
1.原始文献
Aeschylu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H.W.Smy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Aristotle,,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H.Rackh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Aristotle,,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Hugh Tredennic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Aristotle,,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H. Rackh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Eurip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Kovac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Vol.Ⅱ,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David A. Campbel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Herodotu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A.D. Godley,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ippocrat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W.H. S.Jon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Homer,,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A.T.Murray,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Homer,,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A.T.Murray,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Isocrat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George Norli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ausania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W.H. S.Jones and H.A.Ormero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indar,,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William H.Ra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lato,,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R.G.B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lato,,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Paul Shore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lato,,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R.G.B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lutarch,,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Bernadotte Perri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lutarch,,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F.H.Sandba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Thucydides,,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C.F.Smit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Xenophon,,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Carleton Browns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Xenophon,,Loeb Classical Library,trans.,Carleton Browns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2.专著
Barth,Fredrik,ed.,:,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
Blaut,J.M.,’:,New York and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3.
Boardman,John and Hammond,eds.,,Vol.Ⅲ,Part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Boardman,John and G.L.Hammond,M.Lewis,M.Ostwald,eds.,,Vol.Ⅳ,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Bowden,Brett,:,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Carrier,James,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Cartledge,Paul,The Greeks:A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Croix,G.E.M.de Ste.,,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2.
Eisenstadt,Shmuel,ed.,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6.
Eliav-Feldon,Miriam,Benjamin Isaac and Joseph Ziegler,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Focault,Miche,,Trans.,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Geerts,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Goody,Jack,,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Hall,Edi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Hall,Jonathan,,Cambridge:Cambra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Harrison,Thomas,e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
Hartog,Francois,:,trans.,Janet Lloyd,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Hornblower,S.,:479—323 .,London:Routledge,1991 .
Isaac,Benjami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Kagan,Donald,,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9.
Kim,Hyun Jin,,London:Duckworth Publishers,2009.
Kreober,Alfred and Clyde Cluckhohn,:,Cambridge,Massachusetts,1952.
Lieberman,Victor,:,.800—1830,Ⅰ:,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Malkin,Irad,ed.,.Washington DC:Center for Hellenic Studies,2001.
Raaflaub,Kurt,,trans.,Renate Franciscon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Said,Edward,,New York:Random House,1994.
Smith,Anthony D.,,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6.
Tibebu,Teshale,:,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11.
Venn,Couz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
3.论文
Browning,Robert,“Greeks and Others:From Antiquity to the Renaissance”,in Thomas Harrison e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
Connor,W.R.,“The Ionian Era of Athenian Civic Identity”,,Vol.137,No.2(1993).
,.104,.2,,,:..,(Spring,1975).
Finley,M.I.,“The Fifth-Century Athenian Empire:A Balance Sheet”,in P.D.A.Garnsey and C.R.Whittak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Haaland,Gunnar,“Economic Determinants in Ethnic Processes”,in :,Fredrik Barth,ed.,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
Hale,Henry E.,“Explaining Ethnicity”,,Vol.37,No.4,2004.
Hall,J.M.,“Contested Ethnicities:Perceptions of Macedonia within Evolving Definitions of Greek Identity”,in Irad Malkin ed.,.Washington DC:Center for Hellenic Studies,2001.
Jones,C.,“Ethnos and Genos in Herodotus”,in 46(1996).
Jones,W.H.S.,“Greeks and Foreigners”,,Vol. 24,No.7(Nov.,1910).
Kaniewski,D.and Paulissen,E.and Van Campo,E.and Weiss,H.and Otto,T.and Bretschneider,J.and Van Lerberghe,K.,“Late second-early first millennium BC abrupt climate changes in coastal Syria and their possible significanc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Volume 74,Issue 2.
Ning,Wang,“Orientalism Versus Occidentalism?”,,Vol.28,No.1,Cultural Studies:China and the West(Winter,1997).
Rusen,Jorn,“How to Overcome Ethnocentrism:Appraoches to a Culture of Recognition by Hist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Vol.43(Dec.,2004)
Said,Suzanne,“Greeks and barbarians in Euripides’ Tragedies:The End of Differences?”,in Thomas Harrison,e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
Schwartz,Benjamin I.,“The Age of Transcendence”,,Vol. 104,No.2,(Spring,197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