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 is a core category in Chinese logical thought, but "class" did not initially appear as a logical category, it has undergone countless practices and content transformations, and then gradually determined in people's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logical thinking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ategory of "class"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reflects the progres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in different eras and the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logical thinking, and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gical thought. This book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ategory of "class", with the goal of clarify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egory of "clas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tegory of "class".
(一)古代文献
(战国)吕不韦门客编撰,关贤柱等译注:《吕氏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汉)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汉)王符:《潜夫论》,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潜夫论笺》,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魏)王弼撰,楼宇烈释:《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
(魏)徐干:《中论解诂——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
(唐)窥基:《因明大疏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
(唐)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五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较:《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程颢、程颐著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今人著作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
陈孟麟:《墨辩逻辑学》,齐鲁书社1983年版。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
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崔清田:《名学与辩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董志铁:《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方授楚:《墨学源流》,上海书局1989年版。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载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全二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傅季重主编:《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7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流水、林恒森译注:《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郭桥:《逻辑与文化——中国近代时期西方逻辑传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郭湛波:《先秦辩学史》,中华书局1932年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胡适:《胡适文存》卷2,民国丛书编辑部1989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黄朝阳:《中国古代的类比——先秦诸子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黄侃批校:《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江天骥主编:《西方逻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赖炎元注译:《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李匡武译:《工具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梁启超:《墨子学案》,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7》,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8》,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邦凡:《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刘培育主编:《虞愚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橄:《因明幼要》,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庞朴:《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
彭涟漪:《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石向焘:《鬼谷子》,黄山书社2002年版。
宋文坚:《西方形式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孙中原:《中国逻辑史》(先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孙中原:《墨子及后学》,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孙中原:《墨学通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谭戒甫:《墨辩发微》,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田立刚:《先秦逻辑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汪奠基、温公颐、梁启雄等:《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1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克喜:《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路:《逻辑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王宪钧:《逻辑史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王云五主编:《孟子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王云五主编:《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温公颐:《中国近古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温公颐:《中国中古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吴克峰:《易学逻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伍非白:《中国古名家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子宏:《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许抗生:《先秦名家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严遵:《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杨武金:《墨经逻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姚南强:《因明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翟锦程:《先秦名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斌峰:《近代〈墨辩〉复兴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张纯一:《墨子集解》,上海人文书局1932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家龙:《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与特点》,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家龙主编:《逻辑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晓芒:《先秦辩学法则史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晓芒:《中国古代论辩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云勋主编:《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与文化传统》,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7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郑文辉:《欧美逻辑学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逻辑史研究》编辑小组编:《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周山主编:《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周叔迦:《因明入正理论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周文英:《中国逻辑思想史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志凯:《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祖湘主编:《天学初涵》第1册,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德〕亨利·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张家龙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陈汉生:《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周云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葡〕傅泛际译义,李之藻达辞:《名理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苏联〕阿·谢·阿赫曼诺夫:《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马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英〕葛瑞汉:《论道者》,张海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主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英〕耶方斯:《辨学》,王国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英〕耶方斯:《名学浅说》,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约翰·穆勒:《穆勒名学》,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包遵信:《名理探的翻译与〈墨辩〉之沉沦》,《读书》1986年第1期。
曹婉丰:《先秦秦汉儒家革命思想变迁》,《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2期。
陈克守:《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逻辑研究》,《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陈克守:《论墨家的类比》,《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陈克守:《三大逻辑概念论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增刊。
陈孟麟:《〈墨辩〉逻辑范畴三题议》,《哲学研究》1978年第11期。
陈孟麟:《从类概念的发生发展看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萌芽和逻辑科学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陈孟麟:《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及其局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陈孟麟:《墨辩逻辑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陈启天:《中国古代名学论略》,《东方杂志》1922年第4期。
陈清春:《王阳明“良能”概念的理论意义》,《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陈睿超:《周敦颐太极动静说新解》,《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
陈晓平:《类比推理与理论模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1期。
崔清田:《吕才的因明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崔清田:《名学、辩学与逻辑》,《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崔清田:《推类: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崔清田:《“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辨析——“唯一的逻辑”引发的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丁四新:《数字卦及其相关概念辨析》,《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3期。
董志铁:《〈淮南子〉推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董志铁:《论〈淮南子〉对〈吕氏春秋〉推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
董志铁:《言道、言事与援类引譬》,《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董志铁:《“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冯必扬:《类概念: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墨家逻辑的锁钥》,《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冯晨:《“正名”与“正心”——孔子“正名”说所体现的伦理价值》,《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2期。
傅季重、周山:《中国传统思维方法探源》,《学术月刊》1993年第6期。
谷振诣:《论〈墨经〉的“类”概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何洁、王克喜:《“推类”模式之拓展研究》,《江淮论坛》2018年第4期。
何洁、王克喜:《中国式“类”判定之探析——基于想象理论》,《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胡泽洪:《中西逻辑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黄朝阳:《墨家对物类关系的认识与〈墨辩〉逻辑的特点》,《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黄朝阳:《譬的思维》,《晋阳学刊》2001年第4期。
黄朝阳:《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黄朝阳:《中外三种类比法的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黄克剑:《老子之“道”义旨阐要》,《哲学动态》2018年第2期。
黄伟明:《〈荀子〉的“类”观念》,《逻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季蒙:《〈周易·说卦〉中的类问题》,《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3期。
晋荣东:《推类等于类比推理吗?》,《逻辑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康中乾:《魏晋玄学对老庄“道”的革新》,《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3期。
赖尚清:《论朱子哲学中的“太极”与“理一分殊”》,《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4期。
乐爱国:《朱熹的“推类”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雷博:《张载〈正蒙〉“象”概念精析及其工夫论意义》,《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4期。
李包庚、魏娜:《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形式化和非形式化问题》,《天中学刊》2005年第6期。
李存山:《关于荀子的“以类度类”思想》,《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
李巍:《逻辑方法还是伦理实践?——先秦儒墨“推类”思想辨析》,《文史哲》2016年第5期。
李元庆:《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李泽厚:《论严复》,《历史研究》1977年第2期。
刘邦凡:《论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刘邦凡:《论推类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刘长林:《〈易传〉的类概念和模型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刘霖:《〈淮南子〉的推类理论解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刘明明:《中国古代推类逻辑的历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5年。
刘明明:《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解读“推类”》,《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明明:《关于推类的“必然地得出”问题》,《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刘培育:《荀况名辩思想四题》,《哲学研究》1983年第12期。
刘培育:《类比推理的本质和类型》,载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编《形式逻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培育:《譬喻古论——关于譬喻推理的探讨》,《哲学研究》1990年增刊。
刘培育:《庄子名辩论》,《哲学研究》1991年第8期。
刘培育:《〈易经〉是一部关于推理的书——读〈易经新论〉》,《周易研究》1992年第1期。
刘培育:《20世纪名辩与逻辑、因明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倪鼎夫:《关于类比推理以及形式探讨》,载中国逻辑学会形式逻辑研究会编《形式逻辑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宁怡琳:《“良知即是易”——试论王阳明的易学思想》,《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2期。
邱娅:《1910年以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及其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1年。
任晓明、董云峰:《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任晓明、那顺乌力吉、解丽:《类比推理辩护的常识模型困境及其解决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沈剑英:《玄奘和唐初的因明研究》,载周云之《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沈剑英:《论吕才的逻辑思想》,《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
孙中原:《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之比较研究》,《南亚研究》1984年第4期。
孙中原:《秦后八百年逻辑发展概观》,《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年第6期。
孙中原:《〈墨经〉的逻辑成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孙中原:《墨家和荀子逻辑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孙中原:《试论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方法》,载《中国逻辑史研究》编辑小组编《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孙中原:《孙诒让在墨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与贡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孙中原:《中西智辩派比较》,《哲学与文化》2010年第8期。
田立刚:《先秦逻辑史上“说”范畴的产生发展》,《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田立刚:《墨家辩学的研究对象和逻辑类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增刊。
汪奠基:《略谈中国古代“推类”与“连珠体”》,载周山、张学立编《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加良:《墨子的“类”观念及逻辑意义》,《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王加良、任晓明:《基于“类”范畴的墨家推类思想新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年第3期。
王建鲁、彭自强:《〈范畴篇〉中“十范畴”与〈名理探〉中“十伦”比较研究》,《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
王克喜:《论逻辑的个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王克喜:《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的非形式逻辑》,《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王克喜:《过程语言与推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王克喜:《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之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王克喜:《“推类”问题散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王克喜:《因明与连珠体比较研究》,《逻辑学研究》2019年第1期。
王路、张丽娜:《逻辑的观念与理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两个重要因素》,《求是学刊》2007年第3期。
王兴文:《〈墨子闲诂〉与20世纪30—60年代墨学的全面复兴》,《学术交流》2006年第10期。
王左立:《再谈无“是”即无逻辑》,《河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吴建国:《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吴克峰:《易学的推类逻辑》,《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吴震:《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哲学研究》2019年第5期。
解启扬:《论孙诒让〈墨子闲诂〉的校释成就》,《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杨百顺:《简评外国逻辑史著作中关于中国逻辑的论述》,《哲学动态》1981年第3期。
杨必仪:《中西逻辑发展差异的成因探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杨岗营:《逻辑观念演变研究——中国文化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杨武金:《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杨武金:《论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性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哲学与文化》2010年第8期。
袁野:《论中国逻辑史的两个主要问题》,载《中国逻辑史研究》编辑小组编《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曾祥云:《名学、辩学与逻辑学》,《逻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曾昭式:《墨家辩学:另外一种逻辑》,《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曾昭式:《“中国逻辑”合法性之辩护:从胡适到沈有鼎》,《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
曾昭式:《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论式研究》,《哲学动态》2015年第2期。
曾昭式:《基于“位”范畴的“白马非马”论》,《逻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曾昭式:《论〈《荀子·正名〉逻辑的类型与规则》,《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曾昭式:《论先秦逻辑的价值特征》,《哲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翟锦程:《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翟锦程:《用逻辑的观念审视中国逻辑研究——兼论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翟锦程、张栋豪:《逻辑哲学的新动态及其对中国逻辑研究的启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翟锦程、王加良:《论近现代时期关于墨家“类”范畴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张斌峰:《荀子的“类推思维”论》,《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张晴:《〈墨经〉中的推类理论》,《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张万强:《举物比类与属种归谬:中西哲学论辩原理比较——从墨家辩学和古希腊论辩术说起》,《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张晓光:《国内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0年第5期。
张晓光:《墨家的“类推”思想》,《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张晓光:《中国逻辑传统中的类和推类》,《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张晓光:《孟子的推类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张晓光:《〈周易〉中的类比推论思想》,《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张晓芒:《类推论辩中的非逻辑因素影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张晓光:《荀子推类思想探析》,《逻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张晓芒:《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逻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张晓芒、董华、关兴丽:《先秦推类方法的模式构造及有效性问题》,《逻辑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张晓芒、董华:《从文化的视阈看先秦推类法式的历史必然性》,《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赵继伦:《“三物”是〈墨辩〉中论辩方法的范畴》,《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赵继伦:《〈墨辩〉是中国古代的非形式逻辑》,《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6期。
郑伟宏:《论因三相》,《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周山:《重新认识公孙龙》,《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
周山:《邓析的名辩思想》,《学术月刊》1985年第12期。
周山:《“譬”的本质是什么》,《探索与争鸣》1986年第4期。
周山:《中国古代逻辑中几个重要范畴的历史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
周山:《〈周易〉与类比逻辑》,《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周云之:《略论惠施的逻辑思想》,《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周云之:《论墨家“以说出故”的推论形式和性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周云之:《论墨家“以类取”和“以类予”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周云之:《论荀子的辩说逻辑体系》,《百家论坛》1987年第4期。
周云之:《后期墨家已经提出了相当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论“故”、“理”、“类”与“三物论式”》,《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周云之:《墨辩逻辑是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说、“非形式逻辑”说和“前形式逻辑”说》,《孔子研究》1992年第2期。
朱军:《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
朱志凯:《〈周易〉的类推思维方法》,《河北学刊》1992年第5期。
〔叙〕波菲利:《〈范畴篇〉导论》,王路译,《世界哲学》1994年第6期。
A.C.Graham,:,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A.C.Graha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8.
Anton Dumitriu,,Tunbridge Wells:Abacus Press,1977.
Chad Hansen,,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3.
Christoph Harbsmei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Hans Lenk and Gregor Pau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Joachim Kurtz,,Netherlands:Brill Academic Pub,2011.
创新·繁荣·发展:中国政治学四十年巡礼与撷英
INNOVATION,PROSPERITY,DEVELOPMENT: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真理的力量
The Power of Truth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
Research on the view of resentment in ancient China: with the pre-Qin and two Hanzi books as the center of exploration中国古代哲学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马克思主义、道德和历史
Marxism, Morality and Histor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