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和译文:
[美]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艾约瑟:《西学启蒙十六种·西学略述》,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98年版。
爱汉者等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黄时鉴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
保罗·麦钱特:《史诗论》,金惠敏、张颖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意]贝内德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伯纳德特:《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解读〈奥德赛〉》,程志敏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巴·布林贝赫:《论蒙古厌世主义诗歌》,朝戈金译(署名乔津),《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李思伦辑译,蔡尔康纪述:《万国通史前编》,上海广学会校刊,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1900年版。
丁韪良:《西学考略》,载《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西学译著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俄]符拉基米尔佐夫:《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匈]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古希腊]荷马:《奥德赛》,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杨利慧译,《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杨利慧译,《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赖歇尔:《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诗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诗学探索》,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石泰安:《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耿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托马斯·杜波依斯:《民族志诗学》,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
[美]王靖献:《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瑞士]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文艺学引论》,陈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苏]谢·尤·涅克留多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徐昌汉、高文风、张积智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谢卫楼口述:《万国通鉴》,(清)赵如光笔述,[日本]冈千仞训点1884年版。
[俄]亚·尼·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外文著作:
Brenda E.F.Beck,Three Twins:The Telling of a South Indian Folk Epi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C.M.Bowra,From Virgil to Milton,London:Macmillan,1945.
Foley.John Mile:How to Read an Oral Poe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2.
Honko.Lauri,Textualising the Siri Epic,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1998.
中文著作: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巴·布林贝赫:《巴·布林贝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巴·布林贝赫:《蒙古诗歌美学论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朝戈金:《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铁镔:《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陈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中梅:《神圣的荷马——荷马史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中梅:《言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杜甫:《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段宝林主编:《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傅彦长、朱应鹏、张若谷:《民国丛书·艺术三家言》,上海书店1989年版。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韩儒林:《韩儒林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贺贻孙:《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生活书店1947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宝生:《〈摩诃婆罗多〉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中祥:《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季羡林:《罗摩衍那·全书译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降边嘉措:《〈格萨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亚虎:《南方史诗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陆侃如:《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钱锺书:《钱锺书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钱锺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潜明兹:《潜明兹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饶宗颐:《近东开辟史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任乃强:《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沈国威编著:《六合丛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苏曼殊:《曼殊大师全集》,文公直编,上海教育书店1946年版。
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佟锦华:《藏族文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王邦维主编:《东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王荣:《中国现代叙事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松:《傣族诗歌发展初探》,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1983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许慎撰:《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游国恩、王起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85年版。
张松如:《中国诗歌史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章太炎:《菿汉三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赵秉理主编:《格萨尔学集成》(第一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郑振铎:《郑振铎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期刊论文: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16世纪波斯文〈史集〉及其与〈玛纳斯〉史诗的关系》,《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巴·布林贝赫:《论蒙古族厌世主义诗歌》,《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中马文化及马形象的整一性》,《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
廖明君、朝戈金:《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朝戈金:《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诗田野作业述评》,《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朝戈金:《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朝戈金:《问业哈佛》,《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朝戈金:《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朝戈金:《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朝戈金:《〈摩诃婆罗多〉:“百科全书式”的印度史诗》,《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15日第9版。
朝戈金:《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朝戈金:《国际史诗学术史谫论》,《世界文学》2008年第5期。
陈岗龙:《20世纪蒙古英雄史诗研究学术史思考》,载《“21世纪民族文学发展研讨会”纪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通讯》总第31期。
陈中梅:《一部成功的劳作》,《读书》1995年第12期。
傅中丁:《巴·布林贝赫史诗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黄宝生:《神话和历史——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黄文焕:《关于〈格萨尔〉历史内涵问题的若干探讨》,《西藏研究》1981年第00期。
柯杨:《莲花山花儿程式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李连荣:《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刘锡诚:《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社会科学报》2007年5月24日。刘宗迪、施爱东、吕微、陈建宪:《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吕薇、刘宗迪、施爱东:《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刘宗迪、吕微、施爱东、任双霞、祝秀丽:《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二),《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3期。
彭牧:《民俗学向何处去》,《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1月11日第013版。
彭小瑜、张绪山主编:《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苏尤格:《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及他的诗学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王国明:《土族〈格萨尔〉研究历程》,载《安多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均:《岭·格萨尔论》,《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
吴宓:《希腊文学史》,载《学衡》(第13期1923年1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杨恩洪:《〈格萨尔〉艺人论析》,《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尹虎彬:《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尹虎彬:《口头诗学的本文概念》,《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尹虎彬:《口头诗学关于“歌”的概念——以〈奥德赛〉的多重故事结构为例》,《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尹虎彬:《二十世纪口传文学研究的十个误区》,《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
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尹虎彬:《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张宏超:《〈玛纳斯〉产生的时代与玛纳斯形象》,《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
张松如:《论史诗与剧诗》,《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张永海:《居素甫·玛玛依〈玛纳斯〉变体中的北京、中北京之谜及〈玛纳斯〉产生年代全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赵国华:《〈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综述》,《思想战线》1982年第6期。
郑士生:《精益求精译精品 承前启后勤攀登——从陈中梅博士的荷马史诗新译本谈起》,《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18日。
钟敬文、巴莫曲布嫫:《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学建设——钟敬文先生访谈录(节选)》,《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